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899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docx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

杨氏之子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一户人家的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教学时,可围绕“读、解、议”三字展开:

“读”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语言;“解”即在读中解意,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并为深入学习作好铺垫;“议”即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展开讨论,体会人物的机敏聪慧。

教学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疏通文义。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进一步认识文言文。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翻译课文。

2.通过朗读品悟“未闻”“应声答曰”等词语,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3.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能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对话的幽默风趣,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慧与人沟通。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课件出示故事,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幽默。

(课件出示故事)

有一次,周总理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

“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都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

”周总理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

”这位以语言尖刻而著称的美国外交家当时哑口无言,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导语:

同学们,周总理的回答巧妙吗?

从这巧妙、机智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

是啊,周总理的智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上,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同学们,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杨氏之子》,从一个九岁孩子的话语中去感受一下语言的魅力吧!

2.板书课题,提出质疑。

(板书:

杨氏之子)

思考:

题目是什么意思?

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杨家的孩子有多大?

在他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个故事除了写杨氏之子,还写了谁?

……)

3.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宗室,袭临川王,曾任兖(yǎn)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文辞虽不多,足为家室之表。

他招聚才学之士,远近必至。

其著作有《世说新语》10卷、《徐州先贤传》10卷、《幽冥录》30卷、《文集》8卷、《小说》10卷。

《世说新语》由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

主要记载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虽有标榜名士风度、崇尚清谈等消极因素,但也有一些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残暴奢淫、表彰美德懿行的记述。

其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

二、读通课文,扫清障碍

1.引导学生读课文,注意字音,尽量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注意多音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读,老师纠正读错的音。

yì诣家qín禽

◆需注意的字音:

“禽”是前鼻音的字,读“qín”,不读“qínɡ”。

(2)出示多音字,学生读,老师纠正读错的音。

为→(wéi)为难习以为常;(wèi)为何为民请命

应→(yīnɡ)应该应有尽有;(yìnɡ)答应应运而生

答→(dā)答言答应;(dá)答案报答

明确:

文中“为设果”中的“为”应读“wèi”;“应声答曰”中的“应”读“yìnɡ”,“答”读“dá”。

(3)教师讲解识记、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并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3.播放朗读视频,欣赏课文。

学生边欣赏,边标出停顿。

明确: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学生自由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后,同桌互读。

明确: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智答客人问话的事。

人物个性鲜明,语言风趣幽默。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把握好重音,这是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本文还要注意人物语言的变化:

孔君平的话,要用肯定的语气读,带有逗趣的味道;孩子的话,要用反问的语气读,语调轻快。

5.采用分角色、分组、齐读等方式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明确:

①梁国:

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②氏:

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③子:

儿子。

④甚:

很,非常。

⑤惠:

同“慧”。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明确:

①诣:

拜访。

②其:

他的,这里指杨氏之子的。

③乃:

就,于是。

④呼:

喊,叫。

(3)为设果,果有杨梅。

明确:

①为:

给。

②设:

摆设,摆放。

(4)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明确:

①以:

来。

②示:

给……看。

③曰:

说。

④此:

这。

⑤君:

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明确:

①应声:

指随着声音。

形容快速、马上。

②未闻:

没有听说。

未,没有。

闻,听。

③夫子家禽:

您家的鸟。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引导学生翻译全文。

(1)先让学生一句句翻译,同桌互相交流。

(2)老师指出错误的,肯定正确的。

对学生的翻译不苛求,只要句子通顺,意思正确即可。

翻译示例: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

“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采用指名读、齐读、小组竞赛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和翻译。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划分了朗读节奏,并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翻译了全文,初步感受了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

课堂上,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慧与人沟通。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词。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非常。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就,于是。

(3)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说。

这。

没有听说。

二、重点研读,感受人物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明确:

课文是围绕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

杨氏之子是一个懂礼貌、机智聪明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人。

表现在:

①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

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②反应迅速,思维敏捷:

回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从“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一词可以感受到。

③能听懂言外之意。

3.拓展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说话的技巧。

(1)为什么孔君平单单指着杨梅说,而不是指着其他水果说?

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预设:

抓住“杨梅”及“杨氏子”来思考,理解孔君平所说的话,进而把握其言外之意。

明确: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于是故意逗孩子:

“这是你家的水果。

”言外之意是,孩子姓杨,水果叫杨梅,杨梅和杨家就是一家嘛!

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而且还显得亲切。

(2)那么,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吗?

预设:

找出文中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体会他的话中的深意。

明确:

孩子听懂了,而且不假思索地回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拿孔君平的“姓”和孔雀联系起来反驳。

过渡:

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回应了孔君平。

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怎么回答他?

比较下面几种不同的回答,你认为哪种回答好?

为什么?

(课件出示)

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②孔雀是君家禽。

③难道孔雀是君家禽?

明确:

很显然第①种好。

因为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

更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拓展练说:

如果来访的客人不姓孔,而是其他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示例:

梅先生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

马先生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

……

4.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全文。

(1)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朗读,读出意味。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体会话中深意。

(3)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4)回归整体,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三、想象练笔,充实文本

1.课件出示话题,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展开想象,并写下来。

(教师课件出示)

话题一: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些什么?

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

还会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

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话题二: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他们难道就说了这两句话吗?

展开想象,扩展他们之间的对话,一定要把杨氏之子的聪慧表现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示例:

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街坊邻居无一不夸奖称赞他。

有一日,他父亲的朋友孔君平前来拜访。

不巧,父亲正好有事出去了,孔君平便叫出了九岁的孩子。

孩子给客人端上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知道这孩子才思敏捷,又一时兴起,指着杨梅开玩笑道:

“早闻你的聪明才智,不知是否真也?

喏,此是君家果。

”杨梅和孩子是同一“姓氏”的,故此一说。

那孩子早已领悟其中的含义,眼珠一转,决定就来个顺水推舟,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又和孔君平是同一“姓氏”。

孔君平一愣,见这孩子婉转又有力地反驳了自己的话,明白这孩子的智慧并不是吹的。

他为这个孩子而高兴,忍不住拍手叫好:

“好哇,孩子!

小小年纪如此优秀,长大一定会有所作为。

”孩子只是含笑不语,因为他明白——要做到“有所作为”,是要靠自己努力的。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2.分享自己课外搜集的幽默故事。

3.启发谈话:

从这些故事或笑话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教学重难点)

师:

这篇文言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

我知道,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杨氏之子非常聪明,而后面的人物对话就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之处。

师:

你是从哪儿读出“非常聪明”来的?

生:

我是从“甚聪惠”这几个字读出来的。

师:

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

“甚”是很的意思,“惠”是智慧的意思。

所以“甚聪惠”就可以理解为很聪慧,非常聪明。

师:

大家对他的解释满意吗?

此处是否有掌声?

(掌声)

师:

我发现了,他很会学习,能结合书上的注释来理解课文,希望大家也能像他这样学习。

师:

同学们再想一想,课文哪里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

你们哪个小组找到了,并能把杨氏之子的聪明进行详细解读?

(各小组合作研讨“对话”部分)

生1:

我们小组成员认为,从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就是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这里杨氏之子由孔君平的“孔”姓联想到了孔雀。

他是一语双关,回应了孔君平的话。

生2:

我来补充。

当孩子端来杨梅时,孔君平说:

“此是君家果。

”他这话里有所指,暗示杨梅就是杨家的水果。

而聪明的孩子听出了孔君平话里有话,并及时作出了回应。

师:

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体会的?

你们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生:

我们小组的理解是:

杨家小儿反应敏捷,回答巧妙,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大家看,如果这个孩子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虽然也表达了他的言外之意,但显得力度不足。

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成语解释——反唇相讥!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啊!

不仅巧妙,而且有力!

师:

你很有想法!

大家觉得是这样吗?

生:

(齐)是。

师:

那让我们再设想一下,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1:

啊!

这孩子小小年纪竟能听出我的言外之意,真聪明啊!

生2:

我觉得,孔君平会无言以对。

他完全没有料到孩子会这样回击他,而且这样的回答也做到了无懈可击。

师:

这也验证了“甚聪惠”这层意思!

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

生:

(齐)喜欢。

师:

你们谁愿意用朗读表现出孩子的聪明?

(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

赏析:

《杨氏之子》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的又一篇文言文,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蓝本”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学会借助书上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读懂文本。

另一方面,全文围绕“甚聪惠”展开。

故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抓住“甚聪惠”引导学生“读得进去,悟得出来”。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式研读,探究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敏之处,挖掘孩子语言背后的文化和艺术,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

教师十分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以互动式的民主课堂,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让他们乐于读书,勤于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这样在多元探究孩子的“聪惠”之时,引导学生朗读,以读悟思,以读升华情感,以读感受杨氏之子的品质。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对答,不仅使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了清晰的突现。

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导入时,我由一则幽默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艺术。

在解题时,我又结合文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在积极、发散的思维过程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亲近了文本。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

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

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他们正确的诵读方法:

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接下来我进行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的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划分文章的节奏。

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就读得很有韵味了。

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三)抓住谈话,突破难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幽默和风趣”,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四)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

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

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我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

“看注释。

”后面几句的理解,我就让同桌合作,自主学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这样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对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借助书中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要做到字音准确、停顿得当、节奏抑扬顿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罗斯福在海军任要职期间,某天,他的一个朋友询问了他一个涉及国家机密的问题。

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

“你能保密吗?

”他的朋友回答:

“能保密!

”罗斯福接着说:

“我也能。

同学们,你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

能说说你们的理解吗?

(学生发言)

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

罗斯福虽然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幽默委婉的方法。

这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2.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

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他的故事被记录在《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前鼻音“禽”,后鼻音“梁”。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诣”时,可以用猜谜法;学习“禽”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梁”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猜谜字歌示例:

左边一发言,右边明主旨。

学业和技术,程度谁人知?

(谜底:

诣)

形近字对比示例:

禽(家禽)—离(离开)—篱(篱笆)

同音字对比示例:

梁(桥梁)—粱(高粱)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梁”下面“木”的横画稍长,托起上半部。

“诣”左低右高。

“禽”上面“人”盖住下部,撇捺舒展。

易错提示:

“梁”下面是“木”,不是“米”。

“诣”右上部是“匕”,不是“七”。

“禽”下面是“厶”,不是“人”。

(3)归类识字。

旨:

诣(造诣)—指(手指)—脂(胭脂)

离:

禽(家禽)—篱(篱笆)—擒(擒拿)

(4)多音字。

辨析:

①“应”在表示“回答”“满足要求、允许、接受”“顺应、适应”“应付”时,读yìng,如“呼应、应聘、应时、应变”;在表示“答应(做)”“应该”等意思时,读yīng,如“应下来、应有尽有”。

②“答”在表示“回答”“受了别人的好处,还报别人”时,读dá,如“对答、答谢”;在用于词语“答应、答言、答允、答理、答讪、答腔”时,读dā。

(5)重点词语释义。

甚:

很。

惠:

同“慧”,智慧。

诣:

拜访。

乃:

就,于是。

设:

摆放,摆设。

示:

给……看。

未闻:

没有听说。

夫子:

古时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

主要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的九岁男孩,面对客人来访时能言巧答的故事。

2.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明确: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孩子的父亲,恰巧孩子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摆放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应声回答说:

“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朗读指导。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的字词,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下节课我们将更加具体地研读课文的一些细节,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梁国 造诣 家禽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杨家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

那么,这个小孩到底聪明在什么地方呢?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杨氏之子》这篇课文,弄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从课文的第一句话,你了解到了什么?

明确:

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他家有个儿子,当时只有九岁,非常聪明。

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了解到了“杨氏之子”是哪儿的人,他的年龄以及性格特点——“甚聪惠”。

2.由“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能看出什么?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从拜访孩子父亲,而孩子父亲不在的情况下,唤孩子出来可知,这两家的关系很好,经常来往,孔君平与孩子很熟悉。

这句话为下文的对话做了铺垫。

3.品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从这句话你能看出杨氏之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

(2)杨氏之子端出的水果就一种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从中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不止一种。

从“果有杨梅”一句可以看出来。

“果有杨梅”的意思是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杨梅这一种水果。

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十分热情好客,端出很多种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4.你还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