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5903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docx

钨锡汞锑矿勘查规范

钨、锡、汞、锑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1范围

本标准主要为钨、锡、汞、锑矿产地质勘查工作规定了研究程度,控制程度,工作质量,可行性评价,矿产资源/储量类型及划分条件,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钨、锡、汞、锑矿产的地质勘查和资源/储量估算,也适用于验收及评审钨、锡、汞、锑矿产各阶段地质勘查报告,还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股票上市等活动中评价及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被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27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3勘查的目的任务

钨、锡、汞、锑矿产地质勘查的目的是寻找和发现新的矿产资源,探求各类矿产资源/储量,提交各个阶段的勘查报告,为矿产资源开发服务。

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4个阶段。

4勘查研究程度

4.1预查阶段

4.1.1地质研究程度

在全面收集,深入分析,研究和对比区域地质、物探、化探、重砂、遥感、矿产勘查资料和各种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预查区内成矿条件有利的物探、化探、重砂异常、矿(化)点,采用路线抵制踏勘,结合适宜的物探、化探方法进行初步评价。

4.1.2矿石质量研究

对发现的矿体(层),通过极少量的样品分析,大致了解矿石自然类型及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品位等。

4.1.3矿石加工技术条件研究

通过少量矿石类比研究、做出是否可选的预测。

4.1.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对发现的矿床或有价值的异常,以收集、分析区域资料为主,大致了解勘查区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条件。

4.1.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据区域成矿条件,对预查区内可能赋存的其他矿产资源开展综合找矿或评价。

4.2普查阶段

4.2.1地质研究程度

在收集和研究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域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露头详细检查、(1:

50000)~(1:

5000)的地质填图和适宜的物探、化探方法以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基本查明普查区内的地层、岩浆岩、构造、围岩蚀变等基本特征,评价矿化点和各类异常的含矿性以及成矿远景。

4.2.2矿石质量研究

通过数量有限的样品分析,大致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品位矿石的自然类型、以及矿石中有用的、有益的、有害组分的种类,为能否被工业利用提供依据。

4.2.3矿石加工技术条件研究

一般进行对比研究,做出是否可能作为工业原料的初步评价。

4.2.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收集、分析区域资料并与同类型矿山开采资料对比,必要时开展专项调查,大致了解地表水分布,地下水类型及补给,排泄条件。

4.2.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初步了解与主要矿种共、伴生矿产种类、含量及赋存状态,对其工业价值和利用的可能性做出初步的评价。

4.3详查阶段

4.3.1地质研究程度

通过(1:

5000)~(1:

2000)地质填图和各种勘察方法和手段,详细查明钨、锡赋矿层和汞、锑含矿岩系的地层年代、岩性、岩相、层厚和层序。

4.3.2矿石质量研究

基本查明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及含量,有用矿物粒度,嵌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化学成分,有用,有害组分的种类、含量及分布规律。

4.3.3矿石加工技术条件研究

一般进行矿石的可选型实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生产矿山附近,有类比条件的易选矿石,可以进行类比评价,不作选冶试验。

4.3.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4.3.4.1水文地质

基本查明地表水体分布范围及水量情况,收集、了解大气降水资料,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圈定出汇水边界。

4.3.4.2工程地质

初步测定矿石、围岩的有关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基本查明矿区内断层、破碎带、风化软弱带等的分布范围,

4.3.4.3环境地质

基本查明围岩、矿石、地表水体、地下水、废石中危害人体健康的放射性元素,有害组分种类和含量,收集矿区附近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资料,综合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他们对矿山开发的可能影响。

4.3.4.4划分的技术条件类型

根据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综合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

4.3.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基本查明共、伴生矿物种类、含量、规模、赋存状态分布范围和共伴生关系,对其工业利用价值作出评价。

4.4勘探阶段

4.4.1地质研究程度

在详查阶段基础上,用加密取样工程及相应的工作,进一步查明矿床的地质特征,建立矿床地质模型,在三维空间上详细查明勘探区内钨、锡、锑矿体(层)和汞(含)矿体(层)的数量、分布范围,详细查明主矿体(层)的规模、形态、产状、空间分布、厚度品位及变化情况,确定其连续性,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

4.4.2矿石质量研究

在详查阶段的工作基础上,对主矿体(层)进行详细的矿石质量研究。

4.4.3矿石加工技术条件研究

一般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

4.4.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4.4.4.1水文地质

详细查明勘探区水文地质条件,准确划分其复杂程度。

4.4.4.2工程地质

详细测定主矿体(层)矿石和顶底板围岩的有关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4.4.4.3环境地质

详细查明水体、矿石、围岩、废石中危害人体健康的放射性元素、有害物质组分及含量,充分收集矿山及附近有关自然灾害资料。

4.4.4.4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

综合上述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准确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

4.4.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在勘探主矿种和主矿体(层)的同时,对矿体(层)中及勘探区内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矿产、伴生有益组分进行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

5勘查控制程度

5.1勘查类型确定

5.1.1勘查类型的划分

在地质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从矿床实际出发,抓住主要因素,参照类似矿床的勘查经验划分勘查类型。

5.1.2确定矿床勘查类型的主要参数

矿体规模、形态复杂程度、厚度稳定性、矿石有用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构造破坏程度等五个方面。

5.1.2.1矿体(汞:

含矿体)规模

矿体规模分级

5.1.2.2矿体(汞矿:

含矿体)形态复杂程度

a)简单,即外形规则,呈层状、似层状、薄板状矿体。

b)较简单,即外形较规则,呈似层状,板脉状,扁豆状,透镜状,不规则的带状。

c)复杂,即外形不规则,多呈透镜状,扁豆状,管状等。

5.1.2.3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

钨、锡、锑矿按品位变化系数划分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汞矿按含矿系数划分矿化连续性。

5.1.2.4厚度稳定性或矿体内部结构复杂程度

钨、锡、锑矿按厚度变化系数划分矿体厚度稳定程度,汞矿体内部结构复杂程度则按含矿体与其中的矿体产状是否一致及矿化富集规律明显与否来划分。

5.1.2.5构造破坏程度

a)小,即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或岩脉穿切,矿体的圈定和连接基本没有受影响或影响很小。

b)中等,即矿体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切,矿体的圈定和连接受构造明显影响。

c)大,即有较多断层或岩脉穿切,矿体的主体欠完整,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态。

5.1.3勘查类型划分

原则按照主矿体规模、形态、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稳定程度、构造影响程度等因素,将勘查类型划分为三类。

5.2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

5.2.1勘查工程间距确定的依据

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合理性主要用控制矿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来检验的,当一个矿床有多个稳定程度不等的矿体或矿段组成时,已根据各自特征分别确定工程间距。

5.2.2影响勘查工程间距的主要因素

影响勘查工程间距的主要因素是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变化规律及矿体地质变量。

5.2.3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方法

a)第一种地质统计学方法,即对勘查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运用地质统计学中区域化变量的特征,确定最佳网度值。

b)第二种类比法,即对一般的中小型矿床,有类比条件时,运用传统类比法确定最佳网度值。

c)第三种实验法,即对大型或超大型矿床,应进行不同勘查手段的工程验证,确定最佳网度值。

5.2.4不同勘查工作阶段及控制程度对工程间距的要求

a)预查,即只用极少量工程验证地质、物化探异常,达到大致了解矿体情况的目的,故对工程间距不做要求。

b)普查,即主要根据验证异常和初步控制矿体的需要布置有限取样工程,对工程间距一般采用类比法,用稀疏工程初步控制矿体。

c)详查,即要用系统取样工程控制矿体,一般以矿体地质变量的变化区间长度的1/2为基本控制间距,达到基本确定矿体连续性的目的。

d)勘探,即在勘探区内已有系统工程控制的技术上加密取样工程控制,最终达到肯定矿体的连续性,排除矿体连接的多解性。

5.2.5不同矿种及不同矿床勘查类型工程间距的确定

5.3控制程度的确定

5.3.1预查阶段应对发现的矿体或矿化异常,根据极少量工程取得的资料,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为区域远景规划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

5.3.2普查阶段除大致查明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外,应根据有限的取样工程数据并根据地质成矿规律等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最为矿山远景规划的依据。

5.3.3详查阶段除基本查明矿床、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加工技术特性,主要开采技术条件等外,根据系统工程取得的资料估算的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一般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要求。

5.3.4勘探阶段除详细查明矿床、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加工技术性能,主要开采技术条件外,还应根据在系统工程基础上的加密工程取得的资料圈定,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其中可采储量部分一般应满足矿山首期建设设计返本还息的要求。

5.3.5对延伸很大的矿床,勘探垂深应根据矿床规模、类型的不同于投资上确定。

6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

6.1地形及工程测量

6.2地质填图

6.3物化探工作

6.3.1依据矿床的地址、矿化特征及矿区的自然地理条件,选择有效的化探、物探方法进行综合勘查。

6.3.2应开展一定数量的参数测定,布置一定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剖面作为物化探推断解释的依据。

6.4探矿工程

6.4.1原则

根据矿体产状、形态及地形条件合理选择勘探手段。

6.4.2槽探、井探、硐探

6.4.3坑探

6.4.4钻探

6.5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

6.5.1基本分析样品

凡是矿化露头和探矿工程中揭露控制的矿体、矿化带及夹石、矿化带顶底板界线都应贯穿矿体全厚度连续采取基本分析样品,对不同类型、不同品级的矿石应分段连续采取,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6.5.2光谱全分析样品

为确定组合分析和化学全分析项目,需要在矿体不同空间部位、不同矿石类型及某些围岩、蚀变带取样,样品可从基本分析样的副样中挑取或单独采取。

6.5.3组合分析样品

主要了解矿石半生的有益和有害组分。

6.5.4矿石化学分析样品

为全面查定矿石中元素的种类含量,应在光谱分析与岩矿鉴定的基础上进行矿石化学全分析。

6.5.5物相分析样品

用于研究矿石中有用、有害组分在不同物相中的分配值、分配率。

6.5.6单矿物分析

主要查明贵金属、稀散元素或稀有金属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含量及其与主元素的关系,为选冶流程提供依据。

6.5.7样品加工

6.5.8化学分析质量

6.5.8.1承担单位

6.5.8.2内部质量检查

6.5.8.3外部质量检查

6.5.8.4内、外捡样品分析结果误差处理办法

按DZ/T0130.3-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执行,内检合格率不低于95%,外检合格率不低于90%。

6.6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分析试验

6.6.1矿石选(冶)试验程度

6.6.2样品的采集

6.7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实验

6.7.1为了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和研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在详查、勘探中必须测定岩石、矿石和矿体的顶底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能。

6.7.2体积质量(体重)样应按矿石类型和品级分别采样,在空间上应有代表性。

6.7.3岩、矿石物理力学样采集重点放在矿体的上下盘,采样要有代表性,能反映出各种岩矿石的主要特征。

6.8原始记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

6.9新技术、新方法

7可行性评价

7.1概略研究

指在普查阶段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7.2预可行性研究

指在详查阶段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7.3可行性研究

指在勘探阶段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

8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分类依据

储量和资源量分类依据是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程度的经济意义。

8.1.2地质可靠程度

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

8.1.2.1预测的

是指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8.1.2.2推断的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等。

8.1.2.3控制的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

8.1.2.4探明的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内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的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

8.1.3可行性评价程度

8.1.4经济意义

8.1.4.1经济的

8.1.4.2边际经济的

8.1.4.3次边际经济的

8.1.4.4内蕴经济的

8.2矿产资源/储量类型

8.2.1储量

8.2.1.1经济的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8.2.1.2经济的预可采储量(121)

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同(111),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使经济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基准收益率。

8.2.1.3经济的预可采储量(122)

它是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指已达到详查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地质勘查达到控制的程度,经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基准收益率。

8.2.2基础储量

8.2.2.1经济的基础储量(111b)

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111)所述,与其惟一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8.2.2.2经济的(预可研)基础储量(121b)

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通(121)所述,与其惟一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8.2.2.3经济的(预可研)基础储量(122b)

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均与(122)相同,差别在于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数量表述。

8.2.2.4边际经济的(可研)基础储量(2M11)

是指在达到勘探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有相应的加工选冶试验成果。

8.2.2.5边际经济的(预可研)基础储量(2M21)

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分布特征与(2M21)完全相同,但只进行过预可行性研究,估算的基础储量可信度高,但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8.2.2.6边际经济(预可研)基础储量(2M22)

指达到详查工作阶段要求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基本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之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内部收益率介于0与国家或行业基准收益率之间,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可变成经济的,这部分基础储量可以覆盖全详查区,也可以是详查区的一部分,可以在可采储量(122)周围或其间分布。

8.2.3资源量

8.2.3.1次边际经济的(可研)资源量(2S11)

是指在已达到勘探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已达到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内部收益小于0,需要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所估算的资源量的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8.2.3.2次边际经济的(预可研)资源量(2S21)

指勘查工作阶段和地质可靠程度同(2S11),但只进行过预可性研究,在确定之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内部收益小于0,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3次边际经济的(预可研)资源量(2S22)

是指已达到详查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之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内部收益率小于0,需要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4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1)

在已达到勘探程度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已达到探明的,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尚不确定,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8.2.3.5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2)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尚不确定,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8.2.3.6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3)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达到普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推断的,资源量只根据有限的数据估算,其可信度低。

8.2.3.7预测的矿产资源量(334)?

根据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工作,确定具有矿化潜力的地区,勘查工作只达到预查程度,并根据地质、物化探异常预测矿体(层)的存在和有极少量工程验证,其资源量是根据与其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估算的,可信度很低,其经济意义尚不确定,属于潜在矿产资源,只能作为勘查工作规划的依据。

9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9.1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9.1.1工业指标定义

工业指标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评价矿床的工业价值,圈定矿体,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9.1.2工业指标的确定

9.1.2.1类比法

9.1.2.2统计法

9.1.2.3价格法

9.1.2.4方案法

9.1.3不同勘查阶段确定工业指标的方法

不同勘查阶段确定工业指标的方法不完全相同。

9.1.4工业指标的主要内容

有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矿区(床)平均品位,最低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对小于可采厚度而品位较高的矿体,采用米百分值。

9.2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

9.2.1除预查、普查阶段可使用本规范的工业参考指标外,详查、勘探阶段必须严格使用投资方提出并经矿产资源主管部门正式审批下达的工业指标。

9.2.2参与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各项工程质量均须检查合格。

9.2.3共生组分应与主金属等同估算矿产资源/储量。

9.2.4必须根据矿体的产状、形态和勘查工程布置形式,选择最合理的估算方法,并论证其正确性。

9.2.5根据矿床控制程度,按矿体、分块段、矿石类型、矿产资源/储量类别分级估算矿石量、平均品位、金属量,并在计算图件上标明各类储量、资源量在地质空间的分布。

9.2.6估算已开采的矿床时,应扣除截至到勘查工作结束时的采空区储量,对埋藏在永久性建筑物及文化古迹以下的矿体,应列为基础储量数据。

9.2.7对估算方法及其结果的正确性应进行检验,要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矿体矿段,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检验估算。

9.3确定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

9.3.1面积测定

块段面积的测定可采用几何图形法,求积仪法、方格纸法、称量法及其他方法。

9.3.2平均品位计算

9.3.2.1单工程平均品位计算

一般用样长加权求得,遇有特高品位时,则应处理特高品位后在计算。

9.3.2.2特高品位处理

通常品位值高于矿体平均品位6~8倍的样品称为特稿品位。

9.3.2.3快段平均品位计算

用地质块段法计算矿产资源/储量时,块段平均品位通常用单工程(或样品段)厚度加权法求得。

用垂直剖面法和水平断面法计算时,先采用单工程厚度加权,再采用面积进行加权求取块段平均品位。

9.3.3平均厚度计算

用于地质块段法的矿体厚度,都应是垂直于矿体投影平面的假厚度。

9.3.4矿石体积质量(体重)

一般致密矿石用小体积质量(体重)平均值估算储量。

9.3.5含矿系数

汞矿床含矿系数必须客观地反映含矿体内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石比值。

9.4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结果表

根据矿体的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对勘查工作所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进行分类,并编制分类结果表。

钨、锡、汞、锑矿床一般参考工业指标

表I.1钨矿床一般工业指标参考表

项目

要求

备注

边界品位(WO3质量分数)

0.064%~0.1%

坑采厚度<0.8m时应考虑米百分值计算

最低工业品位(WO3质量分数)

0.12%~0.20%

可采厚度

≥1m~2m

夹石剔除厚度

≥2m~5m

表I.2钨矿床伴生有用组分综合评价参考表

组分

w(Cu)%

w(Pb)%

w(Zn)%

w(Sn)%

w(Mo)%

w(Bi)%

w(Sb)%

w(Co)%

w(BeO)%

w(Li2O)%

含量

0.05

0.2

0.5

0.03

0.01

0.03

0.5

0.01

0.03

0.3

组分

w(Ta2O5)%

w(Nb2O5)%

w(Tr2O3)%

w(Ga)%

w(Ge)%

w(Cd)%

w(In)%

w(S)%

w(Au)g/t

w(Ag)g/t

含量

0.01

0.02

0.03

0.001

0.001

0.002

0.001

4

0.1

1

表I.3锡矿床一般工业指标参考表

项目

要求

备注

边界品位(Sn质量分数)

0.1%~0.2%

坑采厚度<0.8m时应

考虑米百分值计算

最低工业品位(Sn质量分数)

0.2%~0.4%

可采厚度

≥(0.8m~1m)

夹石剔除厚度

≥2m

注1:

本参考指标是以全锡计算,适用于以锡石为主的矿体。

当矿体中液态锡、硫化锡所占比例>10%时,要提高指标。

注2:

以胶态锡、硫化锡为主的矿石,要按采、选、冶技术经济条件另行制定指标。

表I.4锡矿床伴生有用组分综合评价参考表

组分

Cu

Pb

Zn

Bi

W

Mn

Fe

S

质量分数%

0.2

0.5

0.8

0.01

0.02

4

20

10

 

表I.5汞矿床一般工业指标参考表

项目

要求

边界品位(Hg质量分数)

0.04%

最低工业品位(Hg质量分数)

0.08%~0.10%

可采厚度

≥0.8m~1.2m

夹石剔除厚度

≥2m~4m

注1:

由于汞矿勘察时只能圈出含矿体,上述指标则用于勘查工程中圈定见矿厚度,并据以计算含矿系数及矿体平

均品位。

注2:

评价含矿体时,按含矿系数与品位乘积提出指标要求,即含矿系数X矿体平均品位大于等于0.04%。

注3:

指标中品位下限用于规模较大,开采建设条件较好的汞矿床。

注4:

厚度下限用于陡倾斜矿床,反之则用上限。

注5:

厚度<0.8m,用米百分值(厚度X品位)确定指标。

注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