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611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doc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注意点

(1)注意排放同类污染物的多个排气筒,不能采用达标排放分析及监测时采取的等效排气筒方式“简化”成一个排气筒计算,应对关心点采取多源叠加模式进行预测。

预测和评价影响应点面结合,既要说明对评价范围整体的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又要重点说明对环境保护目标等关心点的影响。

(2)有毒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要计算卫生防护距离。

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

在100米以内时,级差为50米;超过100米,但小于或等于1000米时,级差为100米;超过1000米,级差为200米。

(3)废水:

废水排至污水处理厂的一般做达标排放分析,同时从水量、水质两方面论证对污水处理厂的负荷,进行合理性分析;排往地表水的,按相应的河流、湖泊、河口、海湾等预测模式进行预测,重点说明环境敏感水域的水质变化情况和影响程度。

(4)噪声:

较低级别评价可仅做厂界噪声达标分析,较高评价等级应预测评价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一般采用噪声源衰减模式预测。

(5)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原则上应做到零排放,即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一般废物做到安全处置或回收利用。

应分析固体废物在暂存、转运和处置环节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二次污染。

如暂存地防渗漏避免污染地下水,防雨淋避免形成渗滤液等。

(6)其它:

对于可能造成地下水影响的,还应分析对地下水的影响,重点提出防止污染地下水的措施,如废水管道的防渗漏、物料废料堆场的防渗等。

对于一些特殊项目,如农药、制药等,有必要的要考虑废气排放的干湿沉积以及废水排放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潜在影响。

污染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项目

工作内容

工程概况

一般特征简介;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项目组成

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工艺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环节

污染物分析

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

物料平衡与水平衡

无组织排放源统计及分析

非正常排放源强统计及分析

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环保措施及所选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

与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环保措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

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车间布置的合理性

环境敏感点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

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间接和累积影响的工程行为,涉及重大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行为等。

污染型项目以工艺分析、总图布置和清洁生产分析为重点;生态型项目以施工计划、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替代方案为重点。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项目

工作内容

基本要求

(1)一般特征简介

(2)工程特征(给出工程特征表)

(3)项目组成(给出项目组成表)

(4)施工和营运方案(给出工程布置示意图)

(5)比选方案

(1)工程组成全面,突出重点工程;

(2)应给出地理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施工平面布置图、物料(含土石方)平衡图和水平衡图等工程基本图件。

(1)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和相关规划符合性;

(2)选址选线、施工布置和总图布置合理性;

(3)清洁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可行性,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

从宏观方面进行论证,必要时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

(1)工程行为:

土地征用量、临时用地量、地表植被破坏面积、取土量、弃渣量、库区淹没面积和移民数量等;

(2)污染源:

按污染型建设项目要求进行;

(3)重点工程;

(4)原有工程:

对于改扩建项目

尽量给出定量或半定量数据。

(1)社会环境影响

(2)生态影响

(3)环境污染

(1)结合项目自身环境影响特点、区域环境特点和具体环境敏感目标综合考虑;

(2)不仅要识别工程行为造成的直接生态影响,而且要注意污染影响造成的间接生态影响,甚至要求识别工程行为和污染影响在时间或空间上的累积效应(累积影响),明确各类影响的性质和属性。

环保

方案

(1)施工和营运方案合理性

(2)工艺和设施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3)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4)环保设施处理效率合理性和可靠性

(5)环境保护投资估算及合理性

(1)从经济、环境、技术和管理方面论证环保方案的可行性;

(2)对于改扩建工程,应明确“以新带老”环保措施。

其他

(1)非正常工况分析

(2)事故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

(3)防范与应急措施

也可纳入其他部分或专题进行分析

技改项目工程分析中应关注的焦点

(1)既有工程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污染源、源强及排放方式。

(2)既有工程存在的环境问题。

(3)技改内容,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污染源、源强及排放方式。

(4)技改工程拟采取的环境保护及“增产减污”、“以新带老”措施。

(5)“三本帐”的核算。

(6)技改后工程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

(7)全厂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利用工厂原址新建项目的评价重点

对原工厂遗留的大气、土壤、生态等环境问题做回顾性评价。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监测老厂区及周围土壤并报环保主管部门审查,分析其主要污染因子的累积影响是否满足将来环境的需要,编制土壤修复方案,消除存在的土壤污染。

热电联产项目应考虑的因素

1、产业政策和行业政策的相符性。

年平均热电比应大于100%,年平均总热效率大于45%。

2、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供热规划(以蒸汽为介质的在8km范围内、以热水为介质的在10km范围内不重新规划建设热电项目)。

应避开城市上风向。

3、环境保护制约因素:

(1)水资源因素(地表及地下水、中水问题);

(2)SO2排放及总量控制、来源制约因素;

(3)大气环境质量是否满足功能区要求;

(4)灰场与环境保护目标的距离;

(5)工程占地——农田、保护区、风景区、生态脆弱区等。

热电联产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

发电标准煤耗、供热标准煤耗、污染物单位电量产生量与排放指标、水耗指标、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灰渣综合利用率等

发电煤耗与热电比存在反比例关系

热电比=供热量/(供电量×3600KJ/(KW.h))×100%

总热效率=(供热量+供电量×3600KJ/(KW.h))/(总消耗量×低位热值)

热电联产项目环境影响预测

以大气预测为重点,预测大气污染物lh、日和年平均浓度贡献值,各关心点预测值,替代小锅炉后的环境正效益,烟囱方案论证,装设燃气换热器GGH论证,非正常工况影响,煤场、灰场和运输扬尘的环境影响分析等。

还应预测逆温和熏烟等不利气象条件下的环境影响。

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检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

《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14-20)关于煤耗和排放的规定

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

东部基本达到、中部接近或达到、鼓励西部接近或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

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应同步建设先进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不得设置烟气旁路通道。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对于重点控制区和大气环境质量超标城市,新建项目实行区域内现役源2倍削减量替代;一般控制区实行1.5倍削减量替代。

露天采矿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

1、开采区域:

地表清理、剥离岩土,破坏土地、植被以及耕地,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山体滑坡等;产生大量排土和排石,压占土地、植被,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开采过程中产生噪声影响。

2、工业场地区域:

选矿厂等设施建设占地破坏生态,产生噪声和废水。

3、新建运输道路占用土地、破坏植被,产生噪声污染和运输扬尘污染。

4、尾矿库区域:

施工破坏土地、土壤和植被,产生噪声及扬尘污染。

采选金属矿的主要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扬尘。

采矿过程的穿孔、凿岩、爆破、装卸、矿石运输等作业产生大量粉尘。

选矿厂的矿石运输、转载、破碎、筛分等产生大量扬尘。

2、废水主要为露天矿坑水、地下坑道水、废石堆场淋溶水、尾矿库溢流水、选矿厂生产废水。

废水呈酸性,由于PH值不同而溶解汞、镉、铬、铅等重金属元素,以及选矿的残余药剂。

3、固体废物主要为采矿产生的大量废石和选矿产生的尾矿。

排土场和尾矿库的建设影响生态环境。

4、其他环境影响包括植被破坏、扰动土壤、表土破坏、矿井水排泄、地表塌陷以及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等。

由于噪声、扬尘的产生,对周围动植物也带来不良影响。

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的重点

(1)建设期:

大量的地表剥离、挖填方将会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应做好施工规划,划定弃土弃渣点和施工范围,减少施工影响、尽量少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和土壤;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等及时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

(2)运营期:

采煤沉陷及沉陷引发的地下水的漏失对自然植被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地表沉陷引发的建筑物破坏和居民搬迁等社会环境影响。

对沉陷土地的恢复按照因地制宜、适林则林、适耕则耕的原则进行土地恢复;对无法恢复的基本农田,做到“占补平衡”,对受影响的农户进行经济补偿;对搬迁地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开展地质灾害评价,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煤矿运行期的环境风险。

(1)煤矸石堆场遇洪水溃坝问题;

(2)采煤后引发的岩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

(3)露天矿大型排土场的滑坡;

(4)岩溶区煤层底板突水对附近地表或地下水资源的袭夺引发的社会问题;

(5)瓦斯综合利用设施的爆炸风险。

煤矿开采项目农田保护措施

1、地面设施建设应严格控制占地面积,尽最大可能避开农田区;

2、建设期的各类临时占地选址尽可能避开农田区;

3、确需占用农田的应保护表层土壤,先将表层土壤剥离,堆放保存好,用于破损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或重建;

4、保护水保设施,防止发生水土流失;保护农田水利设施。

评价煤矿开采项目影响范围内居民区应关注的问题

(1)塌陷对居民住宅安全与稳定的影响;

(2)采空区及塌陷或煤矸石淋沥影响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对居民饮水的影响;

(3)煤矸石自燃或爆炸影响居民的安全,污染居住区环境空气质量;

(4)作业场或工业场地布置不合理而导致噪声污染居民区。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规定

禁止建设永久性煤矸石堆放场(库)。

确需建设临时性堆放场(库)的,其占地规模应当与煤炭生产和洗选加工能力相匹配,设计上原则不得超过3年储矸量,且必须有后续综合利用方案。

煤矿项目公众参与的要求

(1)张贴公告、发放调查表、走访可能受到影响的民众、相关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网上公示、召开讨论会、座谈会或听证会、发布简报。

(2)公布工程建设方面的信息,包括开采境界、规模、开采工艺及方式、开采年限、相关建筑及运输道路等工程建设内容;公布各类环境污染因素,污染源类型、主要污染物及源强,影响的范围;生态影响范围、方式、程度;可能造成的地表塌陷范围及危害,或其它地质灾害;针对环境影响采取的相应措施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煤炭开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地表沉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沉陷预测和生态恢复等);产业政策与规划相容性分析;工程分析;环境空气、水(地下水、地表水)、声、固体废物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废水、瓦斯、煤矸石)。

采煤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评价重点

从区域水文地质(岩性,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质构造、采煤导水裂缝带发育层度等方面,结合已采区对地下水的影响和评价项目的实际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其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对煤层顶板或底板较为敏感的含水层,可采取划定禁采区的办法减缓其影响,对井田采区或开采巷道毗邻水断层和河流的,按设计规范留设足够宽度的防水煤岩柱,确保不对这些敏感地段产生明显影响。

在弄清楚区域、井(矿)田水文地质条件、补径排关系、含隔水层分布情况及与含煤地层的关系、区域内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及地下水饮用水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价煤炭开采可能对地下水流场特别是对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水位和水量造成的影响,以及工业场地废污水、排矸场或排土场淋溶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等,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地下水保护措施。

(水文地质学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煤炭开采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采用遥感解译、实地踏勘和资料收集等方法,遥感卫片获取时段应为近3年内有代表性的季节。

一级评价还应开展生态样方调查,进行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分析,并给出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类型图、植被覆盖图、土壤侵蚀图等相应图件和统计表。

应通过生态现状调查和综合分析,明确指出评价区生态现状特点和主要生态问题。

露天开采项目一般以采掘场、外排土场边界外扩1~2千米作为评价范围。

生态影响防护、恢复与补偿的原则

(1)按照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的次序提出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

(2)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的生态保护目标(如特殊生态敏感区、珍稀濒危物种),必须提出避让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

(3)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时,也应尽可能提出避让措施;否则,应制定恢复、修复和补偿措施。

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应按项目实施阶段分别提出,并提出实施时限和估算经费。

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措施

(1)合理选址选线

①避绕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

②不使规划区的主要功能受到影响。

③选址选线不存在潜在环境风险。

(2)工程方案分析与优化

①选择资源消耗少的方案。

②采用环境友好的方案。

③采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建设方案。

④发展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方案。

(3)施工方案分析与合理化建议

①建立规范化操作程序和制度。

②合理安排施工次序、季节、时间。

③改变落后的施工组织方式,采用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

(4)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

①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与施工队伍管理。

②营运期生态环境监测与动态管理。

陆生生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1.陆生生物与生态现状调查

(1)工程影响区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分布;

(2)野生动物区系、种类及分布;

(3)珍稀动植物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生境条件及分布、保护级别与保护状况等;

(4)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级别、范围与功能分区及主要保护对象状况;

(5)进行生态完整性评价时,应调查自然系统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

2.生态现状评价:

生态完整性、自然资源状况与敏感生态环境问题。

可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陆生动物影响应预测对陆生动物、珍稀濒危和特有动物种类及分布与栖息地的影响。

施工期、运行期对生态影响的途径

1.施工期

①主要通过不同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及施工场地布设使区域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致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

②由于生态因子的变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

③施工人员施工活动对生态产生的影响。

2.运行期:

主要是不同营运方案以及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导致不同生态影响。

工程运行或突发环境风险事故改变了区域空间格局、土地和水体的利用状况,进而影响自然资源状况。

陆生生态保护措施

珍稀特有植物或古树名木:

采取异地移栽、苗木繁育、种质资源保存等措施。

受阻隔或栖息地淹没影响的珍稀动物:

修建动物廊道、构建类似生境。

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优化施工用地范围和施工布局,合理选择渣、料场和其他施工场地,重视表土剥离、堆存和合理利用。

要明确提出施工用地范围景观规划和建设要求,大坝、公路、厂房等永久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要与周围景观相协调,施工迹地恢复应根据不同立地条件,提出相应恢复措施和景观建设要求。

环境风险评价的环境敏感性调查内容

(1)明确各环境保护目标与危险源之间的距离、方位;

(2)项目选址选线是否位于江河湖海沿岸,环境风险是否涉及临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等区域,按环境风险涉及的范围进行排查,明确保护级别;

(3)人口集中居住区和社会关注区(如学校、医院等)按5公里排查,查明人口分布,核对厂址合理性论证是否充分。

公路工程评价的重点

(1)对森林植被的影响及对重要物种的影响;

(2)森林生境切割与阻隔对野生动物影响;

(3)占用土地和占用基本农田问题;

(4)取土场、弃渣场等非永久占地的复垦与生态恢复(植被重建);

(5)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

(6)景观美学影响评价;

(7)噪声敏感点的监测、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

(8)水环境尤其是水源的保护问题(跨河大桥段)。

现有公路环境影响回顾性调查重点

(1)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保验收制度执行情况。

(2)建设情况、环境敏感目标分布情况。

(3)生态影响、生态影响保护措施有效性。

(4)沿线声环境影响及敏感点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调查。

(5)(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区范围。

隧道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

(1)弃渣场对土地、植被的破坏及其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山脚下有居民饮用水源(小河),若将废渣弃入小河,则对居民饮用水造成不利影响;

(2)隧道施工抽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地下水径流与补排而影响山顶次生林的生长;

(3)可能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而加剧生态破坏;

(4)隧道工程与周边景观的协调性问题;

(5)对山体石灰岩含水层地下水水文特征,包括水位、补排及径流等的影响,造成向山脚小河补给量减少,给以小河作为饮用水源的居民的饮水带来困难;

(6)人员活动及机械噪声、爆破噪声对周边野生动物的影响。

高速公路营运中噪声影响评价需要的主要资料

(1)工程技术资料:

公路路段、道路结构、坡度、路面材料、标高、地面材料、交叉口、道桥数量。

(2)车流情况:

各段昼间和夜间各类型车辆的平均车流量,车速。

(3)环境状况:

公路至预测点之间的地面类型、障碍物,地形高差。

(4)敏感点参数:

名称、类型、所在路段、桩号(里程)和路基的相对高差、人口数量,建筑物的朝向、层数、现状噪声,采用的评价标准。

施工期和营运期工程调查与分析的内容

(1)施工期应针对沿线区域生态背景特点,分析施工工艺、时段、场站规模和布局、施工活动及机械设备使用等对影响区域内生物因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生物因子的生态影响过程,分析施工对生态敏感区(国家重点野生动物活动区)产生的影响。

(2)营运期根据项目方式、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和主导生态影响因子特点,分析项目营运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性质、强度、范围、方式和后果,明确长期营运可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生态影响,特别是对国家级野生动物和下游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影响。

高速公路工程替代方案

工程选线及其站场选址,项目组成和内容,高、低路基方案,工艺技术、施工方式、工艺与布局、特别是跨河与穿越隧道选址与施工方式,生态保护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经过国家级野生动物活动区的避让与工程优化措施。

高速公路项目验收调查范围及验收调查因子

(1)验收调查范围:

以公路中心线两侧200米范围为主要调查范围(注:

评价范围4车道及以下为中心线两侧300米,4车道以上以500米),包括取土场、弃土场、临时占地、拦渣工程、植被恢复工程、护坡工程、绿化工程及排水工程等实施区域。

②声环境调查范围:

公路中心线两侧200米范围内主要声环境敏感点,重点调查公路中心线100米范围内受影响的敏感点。

③水环境调查范围:

公路沿线敏感水域,以及主要设施(服务区、处收费站)的废水排放口。

④生态环境:

工程占地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林地植物类型、物种及分布,并通过对取土(石)场、弃土(渣)场的生态恢复状况以及措施的实施效果的调查等,分析水土流失现状和影响等。

新建铁路的环境影响

隧道工程:

改变地层局部构造。

产生大量弃渣。

特别注意地下水自然流态的改变对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的影响,进而影响陆生生境和水生生境。

施工爆破噪声和振动对居民和野生动物的影响,山区注意诱发岩体稳定和地面沉降问题等。

辅助工程:

临时用地施工,包括施工便道、施工营地、砂石料场、便桥、材料厂和轨排基地等。

施工主要是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以及诱发荒漠化进程(如戈壁地区扰动了地表稳定的覆盖层—砾幂、沙幂和荒漠草被,激活沙丘;山区诱发水土流失;丘陵地区造成大片弃用地,形成沙源等)。

注意“大临”工程(如桥梁厂等),由于占地面积大、施工内容特殊,施工结束后很难恢复,要列专题评价。

  

施工运输产生的扬尘、噪声以及施工营地产生的废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噪声源:

铁路地基处理:

打桩机、钻孔机械、真空压力泵和砼拌和机械;铁路路基填筑:

推土机、压路机、装载机。

大气污染源:

挖土、填土及泥土、水泥、石灰运输、装载、搅拌时产生的飘尘;物料运输产生的扬尘;物料堆放时被风吹起的扬尘。

水污染源:

施工机械产生的跑冒滴漏的污油,雨水冲刷产生的油污染;桥下的钻渣可能污染水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可能污染水体;堆放的建筑材料被雨水冲刷可能污染水体。

铁路隧道环评时应注意的问题

(1)应在明确隧道长度、辅助坑道(横洞、平行导坑、斜井、竖井)、隧道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顶部水资源及利用情况、隧道排水量的基础上,分析隧道弃渣的环境合理性,沿河隧道是否侵占河滩、河床以及充分利用沟谷与当地环境融合的情况;

(2)弃渣场总数,占地类型、数量、挡护工程类型及工程量,地表恢复及复耕情况;

(3)排水对附近水体和洞顶居民的影响;

(4)位于城市附近或生态特殊敏感区的隧道,应分析洞口形式与当地景观的相容性;

(5)岩层放射性异常时,应明确辐射剂量及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情况等。

隧道工程的主要环境问题

(1)弃渣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占用、植被破坏;

(2)施工引起洞顶的地表水干涸、地下水下降、泉水消失,对生活、生产、农用水的影响;

(3)施工期爆破对洞顶上部建筑物、洞口附近珍稀野生动物的影响;

(4)施工生活污水、隧道排水,对洞口下游生活饮用水源的影响;

(5)穿越岩层的放射性异常,对施工、运行维护人员的影响及其弃渣、排水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铁路建设取、弃土场环境合理性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应明确土石方调配、自身工程材料的利用以及与当地城乡、农田、水利、交通建设综合利用的途径。

(2)应明确取、弃土数量、位置、占地类型、占地数量、防护措施及工程量、地表恢复、复耕及场站选择的环境合理性。

(3)在明确隧道岩性的基础上加大弃渣的自身消纳量,取土应尽量利用当地工程建设的弃方或河道取土(应征求河道主管部门的意见)。

(4)取、弃土场不能占用基本农田,尽量少占耕地,不得设置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

地铁工程振动的防护措施

工程措施:

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橡胶浮置板道床、科隆蛋、Lord扣件。

综合措施:

优先考虑优化线位、车辆选型、加大线路埋深、加强施工质量及运营维护管理等。

《地铁设计规范》要求:

在规划区风亭和冷却塔距离敏感点的距离至少不应低于15米,在建成区不应低于10米。

石油天然气开发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1)一级评价范围为建设项目影响范畴并外扩2~3km(影响区边界涉及敏感区部分外扩3km);二级扩2km;三级扩1km。

(2)油气集输管线:

一级评价范围为两侧各0.5km;二、三级为0.2km。

输油管线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对临时占用土地、破坏地表植被、农业生态影响分析,林业、水产养殖影响分析,水土流失、景观生态、沿线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析、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大型穿越产生的弃土石方和废弃泥浆对生态的影响。

管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