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6150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B型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

第I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A.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B.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

C.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D.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

2.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

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

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

3.唐太宗说:

“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

”(《贞观政要》卷三)据此可知,唐太宗

A.重视地方官的人选B.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

C.担忧中央集权弱化D.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

4.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做到“无内乱”,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以及因其而引起的内讧、残杀。

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A.“家天下”传统观念根深蒂固B.制度建设预防措施执行较好

C,士大夫集团与皇权相对制衡D.传统伦理道德秩序得以重建

5.明代浙江杭州百货所聚,湖州的丝,嘉兴的绢,绍兴的茶酒,处州的瓷器,温州的漆器,金华的火腿等,“皆以地得名”。

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B.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艰难

C.区域贸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D.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

6.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朝廷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

据此可知

A.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

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

7.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洋务运动

A.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B.自强思想贯穿运动始终

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兴起D.求富强国思想与日俱增

8.1905年前后,清廷南北立宪派掀起大规模舆论宣传,号召全民实行“剪发易服”,以为“我族咸与维新之开宗明义第一机关”。

清廷立宪派如此重视剪发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急需改变中外夷夏的区别B.政治改革中剪发易服更易推行

C.营造国家变革图强的社会氛围D.清廷中央政府的权威急剧下降

9.《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辛亥革命爆发后,“当革命势力表明他们掌握了国家的时候,他承认了民国的必然性。

在共和制的最初几年.他为避免同草命领导人完全决裂而讨好他们,面临对抗就作策略上的退却”。

这一叙述表明

A.孙中山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潮流B.袁世凯为追求政治目标不择手段

C.孙中山是政治妥协的成功运作者D.袁世凯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者

10.1937年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

A.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B.反映了南京沦陷后的战略调整

C.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D.表明了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

11.《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的地位是较为特殊的,是一种特例。

材料中“特殊”“特例”是指《共同纲领》

A.起到宪法性作用B.不由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了多党合作D.是一个纲领性文件

12.1953~1956年,国家计委统一管理、下达计划的产品,由115种增加到380种,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

由此可见,这种经济管理体制

A.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上B.保证了“一五”计划指导方针的实施

C.促使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D.推动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13.20世纪下半叶,美军在越南的数量逐渐减少,苏联加紧在亚洲部署常规部队和核力量,美国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

这一地缘战略变化对中美两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20世纪

A.60年代末中美开始谋求关系的和解B.70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了初步突破

C.70年代末中美全面外交关系的建立D.80年代初中美关系疏远后再度重建

14.1984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村人民公社完成了政社分离,建立了9.1万个乡(镇)政府,同时设立了92.6万个村民委员会。

这一变革的历史背景是

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B.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D.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广泛实行

15.据学者们推测,梭伦改革后雅典成年男性公民约为10000人,贵族可能是2000人。

只要有一半甚至1/3的平民出席公民大会,就足以在公民大会中形成多数。

梭伦改革后的公民大会

A.促使贵族统治走向瓦解B.利于制约和抗衡贵族权力

C.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D.调动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16.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问题上,而不像早期的《十二铜表法》那样放在诉讼程序中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的问题上。

这一变化反映出

A.罗马商品货币经济获得发展B.“法律神授”的观念已被打破

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消除D.罗马法的法律原则灵活多变

17.16、17世纪,欧洲出现了合伙制的推广、特权公司、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上述现象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A.价格革命的冲击B.契约规则的确立

C.贸易中心的转移D.贸易规模的扩大

18.有学者指出:

“在专制时期,国王是权力的重心;专制制度消灭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19世纪开始,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到20世纪,只有下院才是真正的权力机构,其他两个部分已沦为陪衬了。

”英国权力重心转移说明英国

A.民主权利获得保障B.民主色彩日益浓厚

C.国家政局很不稳定D.内阁占据重要地位

19.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这主要反映出

A.近代德国的封建残余色彩浓郁B.德国皇帝无立法权但有执行权

C.近代德国民主化得到一定推进D.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权力较大

20.表2世界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1913年=100)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90年

1910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英国

34

44

53

62

79

85

法国

26

34

43

56

66

89

俄国

8

13

17

27

61

84

美国

14

11

17

39

64

89

世界

19

26

43

60

88

表2呈现的各种变化反映了

A.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减小B.世界各地的生产率不断增长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速度趋向平衡D.世界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1.二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一起)“提心吊胆地”决定支持罢工运动,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可能发生的革命会如此临近”。

这说明

A.二月革命时机并不成熟B.当时的各政治党派害怕革命

C.当时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D.二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22.1933年5月,美国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1936年又将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

这一变化

A.维护了失业群体的独立精神B.缓解了政府财政赤字的压力

C.忽略了州政府及救济者的责任D.奠定了美国福利制度的基础

23.《全球通史》描述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称:

“人们越来越确信世界大战不大可能爆发;这一点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也缓和了各敌对集团的强硬态度。

”得出这一结论可能依据二战后初期

A.新式武器改变了战争和国际关系B.军事僵局导致冷战的持续缓和

C.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组织尚未建立D.美苏冷战的重心地区变更频繁

24.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的报告中提出:

提高某些农产品征购和收购价格,降低私有牲畜向国家义务交售的标准,支持集体农民发展私人畜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这表明当时的苏联认识到

A.工业农业的发展极不协调B.传统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C.农业集体化运动存在问题D.优先发展重工业决策失误

2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

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B.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C.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经济组织D.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第II卷

本卷共4个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宋朝时开始出现的地方性镇市、集市(草市),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对各地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

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人口逐渐聚集,越来越多地吸引外地商业资本,逐渐发展为专业性市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区工商业中心的性质。

这类市镇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如以棉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都是人烟繁庶,名闻全国。

……传统的政治型城市,如北京、南京、杭州、广州之类,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其本身的经济职能也在明显强化。

由城市到市镇,再到星罗棋布的乡村集市,构成了一个个较大的地区贸易网络就这样逐步形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1832年,阿美士德号商船在上海停留期间,传教士郭士力说:

“上海地位的重要,仅次于广州。

它的商业十分活跃。

如果欧洲商人准许来上海贸易,它的地位更能大为增进。

外国商品在上海的消耗量很大。

这样大的商业活动区域,以往一直被人忽视,实在太令人奇怪了。

”船主胡夏米还给东印度公司报告说:

“和上海自由进行贸易得到的利益将是无法佑计的。

”1843年后,上海开埠通商对外贸易状况如下:

表3从上海进口的外国船只数目及货物载重表

年份

进口船只数目

货物载重

1844

44艘

8534吨

1849

133艘

52547吨

1852

182艘

78165吨

1855

437艘

157191吨

——摘编自郑学檬等《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城市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的对外贸易状况,并加以简要评价。

(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英国在18世纪农业资本主义化过程中,坚持旧生产方式和经营方法的地主贵族在经济上已趋没落,同时,他们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农业改良技术,并兼营一些工商业。

这种变化造就了资本主义化的贵族地主阶级。

从18世纪60年代起,圈地运动发展速度加快,形成新高潮。

1760年之前,议会共颁布了214项圈地法令,而在60年代就颁布了385个圈地法令,圈地70余万英亩。

70年代的圈地法令则多达642个。

在18世纪英国,“土地越来越成为政治权力的基础”。

至18世纪末,已经有400个大地主家族,各自拥有至少5000英亩以上的土地,年均土地收入约1万镑。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二英国的农业在1600——1800年在技术和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重大转折。

据考证,表现农业革命成果的年代为1700年左右或者更早。

在整个17世纪,英国谷物的出口量很少,1700年之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度稳定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0000吨,平均每人出口30千克,当时的英国是“欧洲的粮仓”。

与此同时,1700——1750年英国人口大约增加了5%~7%,人均消耗量也有所增加,而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却减少了。

——摘自高德步、王珏编《世界经济史》

(l)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农业革命的措施及其成果。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本宪法和依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概应成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都应依此审判,不管州宪法和法律中有无与之相抵触的规定。

——摘编自1787年宪法第六条

材料二联邦中央对各州所处的最高地位,不是纯粹联邦制下联邦中央对各州应有的地位可比,而是近乎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时地方政府所处的地位了。

——摘编自曹绍镰《美国联邦制演变中的两个问题》

材料三1832年南卡罗来纳州因不满联邦政府的保护关税政策,州议会通过法令进行抵制,公然拒绝联邦政府在该州征收关税,并以脱离联邦相威胁。

针对南卡罗来纳州的分裂活动,联邦政府迅速采取措施。

杰克逊总统根据宪法授权,立即向南卡罗来纳州增派联邦军队。

同时,国会亦通过两项法律。

一项是妥协税法,将关税税率在10年内递减到原税率的20%,以缓和南卡罗来纳州的对杭情绪;另一项是武力法案,授权总统使用武力执行关税法,实际上是用武力制止分裂。

在联邦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南卡罗来纳州议会撤销了抵制法令。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的内容及其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绍赚在评价美国联邦制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

(6分)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联邦制的历史作用。

(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

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

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描述了“中国与西方”三个阶段的关系,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个阶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DCABA6-10DBCDC11-15ABACB16-20ADBCB21-25DAACB

26.

(1)特点:

地方性镇市增多;专业性市镇出现,且多集中于江南地区;经济职能得到增强。

(2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作用:

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和地区工商业中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状况:

进口船只数日和货物载重吨位迅速增加,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评价:

促进了对外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提升了上海的商业城市地位;反映了列强开埠通商的意图。

(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7.

(1)措施:

实施农业资本主义化;推行圈地运动;加强议会相关立法。

(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成果:

农业体制变革出现;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欧洲粮食生产中心地位确立;人口增长率较大,农业劳动力人口比例减少。

(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

增强了资本主义化贵族地主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提供了工业革命和工业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资金积累和雇佣劳动力;推动了英国由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转变。

(6分,言之成理即可)

28.

(1)内容:

联邦宪法和法律享有最高法律地位。

(2分,言之成理即可)

目的:

确保联邦的主权地位,将国家最高权力授予联邦政府。

(2分,言之成理即可)

(2)问题:

混淆了联邦制与中央集权制的界限(夸大了美国联邦制下中央政府的权力)。

(2分,言之成理即可)

理由:

联邦玫府和州政府在各自的权限内行使权力;联邦政府享有最高国家权力,其权力高于州政府,但仍无权剥夺各州所保留的权力。

(4分,言之成理即可)

(3)作用:

确保联邦政府享有国家主权及最高国家权力,有效地防止政治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2分,言之成理即可)

29.示例1:

论题:

西方在19世纪40、50年代猛烈地冲击了中国。

(2分)

阐述: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业已存在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清廷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即19世纪40、50年代,两方的冲击促使清廷统治危机加深。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

西方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

(2分)

阐述:

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学东渐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

即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3:

论题:

西方提供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思想理论。

(2分)

阐述:

西方民主共和思潮,指导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即西方思潮催生了20世纪中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