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6244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机械和工具

一、我们常用的工具与打开盖子的工具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教学用具:

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工具、启瓶器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从而引导到需要些什么工具上。

二、教师提出问题

1、生活中常常需要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说一说我们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用它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好记录。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2、我们是怎样使作这些工具的?

学生自由描述再当众表述

3、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

分组记录:

(表一)

工具名称

使用方法

可心以完成的工作

 

 

 

 

 

 

 

 

 

二、试用工具

1、试一试,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起出来,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并解决问题,再分组表述及演示)

要求:

用不同的工具来做这件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发现了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打开油漆桶

2、打开一瓶饮料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它能帮助我们工作。

杠杆都有三个点。

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3、通过观察着重让学让认识这几个点并形成印像。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参生作用的。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教学用具:

杠杆尺、钩码、标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杠杆能在生活中参生这样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1、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杠杆能省力吗?

1、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2、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平:

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1、第2、第3、第4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

3、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

(P6)

4、实验:

(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

(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P7)

5、分组分析统计数据。

省力杠杆

 

不省力杠杆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

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课后反思:

 

螺丝刀刀柄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螺丝刀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方便。

2、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那里。

教学重点:

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哪里。

教学难点:

认识螺丝刀的力臂。

教学用具:

螺丝刀、钩码、铁架台、水龙头、滑轮。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观察螺丝刀的构造,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观察议论,发现其特点)

二、新授

1、先出示一点方向盘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个轮和一个轴。

2、再结合方向盘让学生与螺丝刀对比,看两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与不同之处。

3、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什么叫轮轴。

(像螺丝刀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

4、体验活动:

体验哪种方法更省力。

(1)   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2)   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三、轮轴的研究。

1、实验操作:

(1)   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2、扩展练习。

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

它给我们的生活也生产带来了哪些方便?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还和到很多利用轮轴来帮助我们生活与学习的。

你可以把你今天学习的内容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让他和你一起想一想生活中运用到轮轴的地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动滑轮定滑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轮轴进一步认识滑轮。

2、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在我们日常中生活中的使用。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用具: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挂图让学生了解在码头,那些庞大的货物是怎样被装上船和运上岸的。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指名表述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1、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台的旗杆顶(或回忆长旗仪式),想一想为什么轻轻一拉绳,旗帜就能长那么高。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旗杆顶有一个轮子)

2、结合导入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头脑中的问题逐渐清晰。

并通过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焦点凝到了那个轮子上。

3、认识定滑轮的定义。

      P10

4、实验操作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1)   试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

(2)   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5、仔细体会利用定滑轮后有什么不同?

(指名学生发言,把探讨内容引到省力上)

5、可以用挂秤实际测试。

三、会移动的轮子。

1、认识动滑轮的下义。

2、讨论动滑轮在生活中主要在那些地方得到使用。

3、比较动、定滑轮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训练

如果说定滑轮也是一处杠杆,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起重机

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轮在生活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认识共工作的原理。

3、学会开动脑筋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定、动滑轮是如何工作的。

教这难点:

认识其工作的原理。

教学用具: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决问题

1、滑轮组的作用。

观察结构图P12

2、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   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下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结合图)

(2)   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交老师检查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

游戏规则见教材P13

并将游戏结果用表格作好记录。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在斜坡上

教学目标:

1、知道斜面也能够省力。

2、认识斜面是如何省力的。

3、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

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用具:

圆筒、层板、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在家都上过缙云山吧?

我们在上山时会发现山路弯弯曲曲盘旋在山间。

山路为什么要这样修呢?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

斜面能省力吗?

2、试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反映斜面可以省力。

(如:

沿着公路的斜坡把自行车推上去比你把自行车扛上去要轻松些)

3、定义:

像人行公路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分组用层板搭一个斜面,并可以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斜面上提长时的情况。

(并要根据自己的问题作出本组的研究计划)

(分组实验要做好记录见表1)

斜面的状况

A

B

C

D

E

使用力的大小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找一找,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

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四、我的自行车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

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五、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怎确定义。

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教后反思:

 

 

 

 

 

 

 

 

形状与结构

一、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认识弯曲参生的原因。

2、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难点:

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用具:

纸、回形针、尺子、钉子、木板

教学过程:

一、置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

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

(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

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和参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3)   表格设计:

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

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

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

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增强抗变曲能力

教学目标:

1、识弯曲参生的原因。

2、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难点:

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用具:

瓦楞纸、纸、铁钉、金属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

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

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

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

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

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拱形的力量

教这目标:

1、认识拱形能够大地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

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用具:

纸板、铁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

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

其原因在那里?

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

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

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

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

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框架结构

教学目标:

1、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2、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参生的。

3、发现生活中用到框架结构的地方。

教学重点:

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

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参生的。

教学用具:

一次性木筷、橡筋、剪刀、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研究简单框架

1、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

多少根竖杆?

多少根斜杆?

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

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塔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

3、能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塔,并去探究它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

教学用具:

图片资料、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

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

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入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

看看我们先臆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

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桥的研究

教学目标:

1、  发现我们生活中的桥,主要类型是些什么。

2、  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3、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

拱桥参生力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用具:

木块、线、支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

“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各有什么优点?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实验:

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

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示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朝阳桥作说明)

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

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实验:

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3、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

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三、结合  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热和燃烧

一、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4、  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有那些物体能发出热

5、  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6、  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难点:

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用具:

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发出热的图片:

太阳、灯、火、运动(参生问题这些热是从那里来的?

二、让我们热起来

1、  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

)运动、吃东西、烤火、在太阳下

2、  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

衣服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  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

(1)      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      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

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      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

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  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  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  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      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      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      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  根据提问和自己的实验思考以上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衣服并不能自身发出热量。

而热量却来源与我们的自身,那我们身体里的热量又是怎样参生的呢?

同学们可下去思考和查一下资料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