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6380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docx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

中国式男高音范竞马丨歌声表达的哀泣胜过嚎啕痛哭丨如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丨沈湘、科莱里弟...

《悦谈》中国雅歌—范竞马访谈这是05年范歌在川音演出《卡门》时的照片,当时范歌正发高烧,打了点滴上台,连服装都没换。

米卡埃拉(张琳娜扮演)。

欢迎加入我们的BelCanto美声爱好者微信群,请联系微信:

179747611,注明:

美声。

范竞马是谁?

范竞马,男高音歌唱家,祖籍无锡,1958年4月24日生于重庆,长于凉山。

少年时代,受学养深厚之父母的熏陶,习提琴、擅绘画,并受家中珍藏的老唱片影响,崇拜意大利美声宗师卡鲁索和吉利的歌唱。

1977年,范竞马作为四川西昌地区唯一被录取的学生,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师从兰幼青。

1984年,他在中央电视台首届“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得第二名,同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沈湘教授。

1987年,他赴英国参加“第三届卡迪夫世界声乐比赛”,获水晶杯奖(男声组第一名)。

之后,范竞马陆续获得美国纽约“罗萨·宠赛尔国际声乐比赛”银牌奖、美国纽约“歌剧精粹声乐比赛”第一名、意大利“卡罗·贝尔贡齐威尔第学院奖”证书以及美国费城“帕瓦洛蒂国际声乐比赛”决赛奖。

1988年,范竞马随中国中央乐团和中央广播合唱团前往澳门,与罗马尼亚女高音柯特鲁芭斯及西班牙次女高音贝尔冈扎等同台演出歌剧《茶花女》,扮演阿尔弗莱德。

同年,受葡萄牙总统之邀,前往里斯本演出歌剧《茶花女》,并开始了他在国外的深造及职业歌唱的生涯。

1989年,范竞马赴意大利帕尔玛,师从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洛·贝尔冈齐。

1990年应邀在美国罗德岛国际音乐节举办独唱音乐会。

随后进入朱丽亚歌剧中心深造,师从弗罗。

1993年,被意大利“男高音王子”科莱里收为弟子,艺术更见炉火纯青。

擅长意大利歌剧歌曲的范竞马,曾在四十余部歌剧、交响乐及宗教曲目中担纲男主角。

第三届“卡迪夫声乐大赛”后,多明戈曾称赞范竞马为:

“近十年来,欧洲罕见的男高音。

”作为一个中国人,范竞马擅长以他那明亮激昂并极富感染力的嗓音,用意、法、英、德以及俄罗斯语自然地演唱,语感地道,纯熟无瑕,如母语一般。

各种风格的咏叹调和歌曲,他都能将男高音和演员的双重角色完美地结合。

”2002年11月,范竞马首返中国,成功举行了独唱音乐会,受到国内音乐界的好评。

他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重要活动,并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举办的中法文化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手拉手”等大型系列文艺演出活动中演出。

此外,他于2003年11月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独唱音乐会,成为在此艺术殿堂举办独唱音乐会的首位华人歌唱家。

范竞马在2008年6月的西班牙世博会上,作为中国唯一的歌唱家,率先为将于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的首场宣传而高歌。

在同年9月的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范竞马与另一位中国歌唱家谭晶共同演唱了《让我拥有你》,让更多观众见识了他深情饱满、富于变化力的嗓音。

2009年,范竞马应邀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参加了贝多芬歌剧《费德里奥》和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演出。

今年,他还将应奥地利林茨歌剧院的邀请,领衔主演莱哈尔的歌剧《微笑国土的》中的苏城王子……范歌曾经师从的老师如下:

中国﹕兰幼青(YouqingLan)

05年演出之后,左二为范歌的老师兰幼青,他是四川音乐学院教授。

郎毓秀(YuxiuLang)郎毓秀(1918.11.04~2012.07.07),女,1918年生于中国上海,祖籍中国杭州。

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最高荣誉——终身荣誉勋章获,被声乐界誉为“中国四大女高音”之一。

其父是世界闻名的摄影大师郎静山。

2012年7月7日,中国音乐界泰斗郎毓秀在中国四川成都病逝,享年94岁。

韩德章(DezhangHan)

韩德章,原中央乐团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XiangSheng)范竞马说:

“印象最深的是和他一起整理他的那些宝贝唱片,沈湘教授是个地道的唱片收藏家,每当擦拭整理或拿出来听一听的时候,他就有像孩子般的满足与快乐!

”沈湘(1921~1993)中国男高音歌唱家,中国声乐家,天津市人,1993年10月4日卒于北京。

从小喜好歌唱,四十年代同时考入圣约翰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和国立音专声乐系,多次开个人演唱会,当时被誉为“中国的卡鲁索”。

沈湘一生饱经磨难,但艺术志向不改。

他不仅掌握纯正的美声唱法,演唱声音圆润丰满、音色宽厚,富有穿透力,且通晓英、意、法、俄、德多种语言,以广博的知识修养声乐造诣形成自己独特的声乐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声乐人材。

其中有迪里拜尔、梁宁、刘跃、范竞马、程志、殷秀梅、关牧村及李晋玮、郭淑珍、孟贵彬、杨彼德、金铁霖等。

同一位声乐教师的男女高低5个声部的学生在国际声乐比赛上获大奖,这在国际声乐界也是罕见的。

“沈湘现象”在国际声乐界被公认为是世界音乐界的奇迹。

他们称赞道:

中国具有世界一流的声乐教授,具有世界级的音乐大师。

意大利﹕卡洛.贝尔贡济(CarloBergonzi)卡尔洛·贝尔贡济(CarloBergonzi,1924-2014),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生于威尔第故乡帕尔玛。

曾当过乳酪工人、卡车司机和面包师。

从小是个歌剧迷,年事稍长,充当一段时间临时演员后,毅然进入帕尔玛波伊托音乐学院专攻声乐。

1948年毕业后首次扮演《塞维尔的理发师》中的费加罗(男中音)。

1950年意外发现自己可以唱到'高音c',于是用三个月时间调整嗓音,从此改唱男高音。

嗓音宏壮、嘹亮,阅历广泛,知识渊博,出色掌握了'美声唱法'的技巧。

《奥赛罗》、《命运之力》、《阿伊达》、《茶花女》等是他的代表性剧目。

被认为是威尔第歌剧的权威诠释者。

弗朗克.科莱里(FrancoCorelli)弗兰科·科莱里(FrancoCorelli1921年4月8日-2003年10月29日),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

他活跃于1950年代至1976年间的歌剧界。

从小具有非凡的童声嗓音,后当过制图工人。

三十岁时参加佛罗伦萨五月音乐节声乐比赛获奖,1952年在斯波莱托首次登台公演,以后在斯卡拉歌剧院和伦敦修道院花园歌剧院演出,1960年起成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台柱。

除了强而有力的声音,科莱里还具有生动的舞台表演和富吸引力的样貌,风靡当年的歌剧舞台。

美国﹕丹尼尔.费罗(DanielFerro)DanielFerro(10April1921–18November2015)wasanAmericanbass-baritoneandvoiceteacher.Hewasknownprimarilyasateacherwhosestudentshaveincludedmanyprominentoperasingers,buthealsohadacareerasasingerhimselfbothontheconcertstageandinoperaandmusicaltheatre.杰洛罗姆.汉斯(JeromeHines)JeromeA.Hines(November8,1921–February4,2003)wasanAmericanoperaticbasswhoperformedattheMetropolitanOperafrom1946-87.Standingovertwometerstall(6feet,6inches),hisstagepresenceandstentorianvoicemadehimidealforsuchrolesasSarastroinTheMagicFlute,MephistophelesinFaust,RamfisinAida,theGrandInquisitorinDonCarlos,thetitleroleofBorisGodunovandKingMarkinTristanundIsolde.

赵越胜,人文学者,现居法国。

197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现代西方哲学,1982年进入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工作。

曾参与筹办《国内哲学动态》,也是《文化:

中国与世界》丛书编委会核心成员。

2011年出版随笔集《燃灯者》。

其创建的沙龙,对1980年代中国大陆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具有较大贡献。

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高级讲师苏炜是赵越胜的好友,他记得1980年代北京人文知识界有“走向未来”丛书、“中国文化书院”和“文化:

中国与世界”丛书这三大文化圈子,他当时参加最多的文化沙龙是“《读书》服务日”和赵越胜沙龙。

赵越胜沙龙以学者甘阳领衔的“文化:

中国与世界”丛书编委会班底为中心。

在苏炜印象中,赵越胜沙龙的聚会一般选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一般是从下午开始,围绕一个专题,请一个人主讲,然后大家发表讨论意见。

晚上大家一起聚餐(一般都在赵家,由赵越胜和诗人阿坚张罗,偶尔也拉队伍出去下馆子),聚餐后继续开聊,此时音乐是助兴的话题,包括著名男高音范竞马的演唱”……89以后,虽散尽天涯,但心始终在一起,于是有了下面的文章。

赵越胜:

我们何时再歌唱?

?

——为竞马的《中国艺术歌曲集》出版而作去年年初回大陆时,老朋友们聚会,竞马悄悄地来了。

自2003年在巴黎分手,一晃四年,知道他一直在国内耕耘着歌唱的田地,辛劳而执著。

这次相见本有很多话题想谈,但我去国十七年,偶一回家,朋友云集,竟没有充裕的时间和他细谈。

只在酒痕灯影中听他说起眼下正考虑出一盘中国艺术歌曲集。

我心极喜,想这当然是很好的着力点。

眼见大轰大鸣之下,歌唱艺术的细流濒临枯竭。

我们将面对没有歌唱只有喧嚣的世界。

深夜思之,痛彻肺腑。

今年三月,竞马来巴黎。

我知道他几个月前去荷兰录完了《中国艺术歌曲集》,但CD尚未做好。

那天驱车去Provins【这个地方让人想到Diprovenzailmar……】,路上他给我听了这张唱片的小样,是录在MP3上的,声音效果很差,但还是让我吃惊不小。

普罗旺斯熏衣草花海

聆听《中国艺术歌曲集》有感我所熟悉的那种闪耀金属光泽的高音不见了,中音区更松弛,声音与气息的平衡也有了改变,有时略显得气大于声。

由于用中文演唱,吐字行腔也着意收敛,不似以往唱意大利歌剧咏叹调,腔体大开大合,高音关闭明显。

但是这些变化似乎又没有脱离美声的基本唱法,真假声混合依然均衡,共鸣位置准确,共鸣点丰富,声区过度自如。

尽管如此,竞马声音的改变还是非常明显的。

以往他用纯正的意大利美声唱歌剧咏叹调,听起来如金色黎明中嘹亮的小号,而他唱中国艺术歌曲,听起来却像苍茫暮色中揉动的琴弦。

我向他说了我的初步感觉,他说这正是他要追求探索的东西。

【编者注:

近年来范竞马经常在国内推动他的所谓“中国雅歌”】

什么是ChineseLieder?

上周,收到了制作好的CD。

见封面赫然标明“ChineseLieder,中国经典艺术歌曲和民歌”。

这恐怕是我第一次看到Lieder这个字和Chinese连在一起用。

竞马这样命名这张唱片,倒引起我联翩浮想。

中国的Lieder,或者说中国艺术歌曲,这真是个令人兴奋的话题。

【编者注:

如何建立中国体系的声乐唱法和风格,是范竞马当下的最大关切】

什么是Lieder?

Lieder这个德文字,在音乐史中最通常的用法是特指十八、十九世纪繁荣发展的德国艺术歌曲,代表是贝多芬、门德尔松、沃尔夫、舒曼、舒伯特、勃拉姆斯等大师。

它的典型特征是以诗入歌,以乐和歌。

也就是说,这类歌曲的内容都是极为精美的诗作,而歌曲的钢琴部分已不再是简单伴奏,而是歌曲整体的一部分。

每一支歌曲都是一颗圆润晶莹的珍珠。

贝多芬极为准确地称之为“以音吟诗”(dichtenint?

nen)。

这类作品有极强的私人性,更注重内在表达。

它往往奉献于两三子间,或针对特定对象,如贝多芬之《致远方的爱人》,或在挚友之间把酒酣歌,如“舒伯特帮”相聚的那些温馨的夜晚。

《致远方的爱人》(AndieferneGeliebte,Op.98)是贝多芬的声乐套曲,1816年根据诗人阿洛伊斯、耶特莱斯的6首诗创作的,被公认为是德国第一部声乐套曲。

迪斯考、德慕斯演绎《致远方的爱人》

在这部声乐套曲中,贝多芬倾注了他对曾经的未婚妻———苔丽斯最初的思念以及最真挚、最深刻的爱情。

在《致远方的爱人》的六首歌曲中,除第2、6首采用三步曲式外,其余都是用分节歌写成。

6首歌曲不间断地相互连接,音乐最后又回到第一首歌曲中,作为尾声。

下面是《致远方的爱人》歌词的部分摘抄。

第1首:

我坐在山岗上,遥望蓝天下面的山庄,白云遮盖着的牧场,我俩相爱的地方。

高山幽谷阻隔我俩,使我们俩无法共同来承担我们的安宁。

啊,遥远的你看不到我寻找你的目光,也听不到我的叹息消失在遥远的地方。

第2首:

那深绿的山峦隐现在朦胧的暮蔼之中,夕阳西下乌云合拢,那是我的归宿之处!

在寂静的山谷没有烦恼和痛苦。

报春花在山岩上,静静沉思,微风轻轻吹动,那是我的归宿之处!

第3首:

那翱翔高空的飞鸟,潺潺流淌的流流,倘若看见我的爱人,代我一千次问候。

白云你若看见她在山谷里默想,请出现在她的眼前变幻成我的形象。

小鸟你若见到她仍伫立深秋的林中,请告诉她我的痛苦,永远萦绕在心头!

第4首:

这些高空漂浮的白云,这些飞翔的鸟群都会看见我亲爱的,请你们带我一起飞!

习习西风在你的面额和胸膛上戏弄,它拨动你如丝的长发让我分享这快乐!

第5首:

五月又来临,遍地盛开鲜花,微风它是这样的温和宜人,小溪流水声潺潺动听。

双燕又飞回到住过的房檐,他们勤劳的建造新巢为了安置它们爱情的新居,安置它们爱情的新居。

第6首:

请你收下,我亲爱的,收下我的真情歌唱,愿你晚上伴着琴声把它们再次歌唱!

当那红霞出现西边,返照蓝蓝湖面上,它的最后一线光芒,在那群山后消亡。

这不仅仅是一组爱情诗,这是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赞美。

诗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观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19世纪,很多著名的作曲家都以贝多芬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为“样本”,创作了很多流芳百世的声乐套曲。

如:

舒伯特创作的《天鹅之歌》《美丽的磨坊女》《冬日旅程》;舒曼创作的《桃金娘》《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勃拉姆斯、沃尔夫等等。

但是,如果寻根渊源,Lieder一词还有更宽泛的含义。

其早期形式可上追十二、十三世纪之交,游吟诗人们所创作的田园牧歌。

在普罗旺斯的骄阳下,在卢瓦河畔的密林中,这些歌者给热烈的诗行配上朴素的音乐,用来讴歌爱情、哀悼逝者,表达神圣的奉献和骑士的骄傲。

这种游吟诗歌的变体纷纭繁复,面目多端,在音乐之流中逐渐定型为法兰西的Melody【旋律的意思,也是歌曲】或Chanson【香颂】,英格兰的Song,德国的Lieder,斯拉夫民族的Romance。

这些不同的名称,都表达了大致相近的内涵:

以诗歌为内容,以音乐为表现的艺术歌曲。

我想竞马的这张唱片就是在这个宽泛的含义上使用Lieder一词的。

范竞马“中国雅歌”全球巡演新加坡站长歌之哀过于恸哭竞马在这张唱片感言中给出了他选择曲目的标准:

“人文情怀”。

这个提法很大。

以我对他的了解,我猜他的意思是说他要唱那些经时间长河淘洗而长存不灭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高超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永恒情感和价值。

对这些情感和价值,人们有必要也有冲动去“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语出《诗·大序》曰: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亘古及今,“长歌之哀过于恸哭”【语出《容斋随笔》】,能以长歌抒情遣怀,叙意追思,是人类表达方式的至境。

竞马想选择一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他们来彰显他的人文情怀,在伪激情泛滥的商业文化时代,保住人内心个性的表达权。

这种表达或许是柔弱纤细,孤独绝望的,但却是真实的。

《容斋随笔》之“长歌之哀”曰:

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

此语诚然。

元微之在江陵,病中闻白乐天左降江州,作绝句云: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

”乐天以为: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怅望”,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题为病中作,失其意矣。

东坡守彭城,子由来访之,留百余日而去,作二小诗曰: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

”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乃和其诗以自解。

至今观之,尚能使人凄然也。

译文如下:

带着嬉笑的愤怒,超过吹胡子瞪眼;用歌声表达的悲哀,超过嚎啕痛哭。

这话一点也不错。

元微之在江陵时,正在生病,听到白乐天被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作绝句说:

“残灯将灭晃又晃,此夕闻君贬九江。

垂死病中惊起坐,窗外风雨打身上。

”白乐天认为:

“这些诗句,别人听到都受不了,何况我呢!

”元微之集中作:

“垂死病中仍怅望”,“仍怅望”这三个字既不好,又不题是病中作的,就离开原意了。

苏东坡做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太守,弟弟苏辙来看他,住了一百天才离去。

作了两首诗说:

“逍遥堂后面高大的树木,夜里常送风雨的悲声。

我本是高兴地来践约会,哪知道是在凄楚的彭城。

”“秋天的东阁像凉水一样清冷,客人走后,我只有借酒消愁,一醉如泥。

疲倦时躺在北窗之下,叫也叫不醒,和我相伴的是松竹中的凄凉的风雨之声。

”苏东坡认为读了实在不能忍受,便和了两首诗,自己宽慰自己。

就是今天读起来,仍然使人十分悲凉。

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坦白地说,听竞马这张专辑简直是一次“艺术冒险”。

【编者注:

这张碟我已经听了不下百遍……】从内容上看,他所选择的曲目,时间上跨越古今,空间上纵横南北。

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到中国现代创作歌曲,从新疆、内蒙到云南民歌。

从演唱方法上看,竞马有意避免驾轻就熟地使用他所擅长的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而在尝试让西方声乐技巧服务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

对我这个已习惯了他那纯正的意大利式声音的人,在听觉上反差相当大。

但仔细听下来,他又并未换一种所谓的民族唱法,也就是说在声乐的基本技术上,并没有改变。

其实,竞马的恩师沈湘先生早就说过:

“艺术的歌唱包括很好的民歌,好的歌唱者都是根据所唱的作品选择唱法”。

这就是说,“艺在技先”。

沈湘先生把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界限在两个层次上做了规定。

其一,真假声的比例呈什么状态,要混合到什么程度。

其二,共鸣的不同。

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声音真假混合,共鸣同时出现。

听竞马的这张专辑,发现他确实根据不同的歌曲,运用了不同的声乐技术。

凭借他扎实的声乐基本功,做各种新的尝试来表现不同风格的作品。

金铁霖是民族唱法的教育大家

三首为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歌曲

《阳关三叠》Lieder是依诗谱曲,而非依声填词

在这张专辑中,竞马演唱了三首为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歌曲。

在我看,为中国古典诗词配曲是所谓ChineseLieder的正宗。

马勒用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大地之歌》,就叫做DasLiedVonDerErde。

所谓Lieder一定是依诗谱曲。

这不同于古时依声填词。

因为那是已经有了现成的词牌套路,而依声律填词。

竞马所唱的三首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之所以是Lieder,正因为它们都是依诗谱曲。

《阳关三叠》以《阳关三叠》为例。

王维的诗本不题名《阳关三叠》,而题为《送元二使安西》。

《乐府诗集》题作《渭城曲》,按照郭茂倩的说法:

“《渭城》一曰阳关,王维之所作也。

本送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

也就是说这首诗被人谱了曲,从“诗”变成了“Lieder”。

苏轼说:

“《渭城曲》又谓之《阳关三叠》,盖二、三、四句皆叠唱,故称。

”看起来《阳关三叠》的名称又来自这首诗曲的演唱方式。

但问题在于,《渭城曲》凝练含蓄,仅二十八字,而现在演唱的《阳关三叠》已逾百字。

这固然因为“此辞一出,一时传颂不足,至为三叠歌之。

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外。

”所以后人在王维原诗的基础上添加散声、泛声、和声,而使一首七言绝句成了长短参差的《阳关三叠》。

从诗的角度看,添加的那些词句,纯属“狗尾续貂”,但从歌唱的角度,则是既带来了方便,又带来了麻烦。

所谓方便,是歌者有了表现的余地。

所谓麻烦,因作品太长,若处理不当,容易给人拖沓重复的感觉。

比较由这首古曲改编的器乐合奏,配器和编曲者解释说:

“‘一叠’扬琴、琵琶、柳琴组合显示出空旷、荒漠的背景。

筝以低音八度和音奏出主题,哀怨凄美,‘二叠’以二胡演奏主题,深沉柔和,并以扬琴、琵琶固定切分节奏,模仿骆驼步伐,更是路途漫漫,‘三叠’由琵琶演奏,扬琴以原曲后半段旋律与琵琶声部构成对比复调,尤如友人话别嘱托”。

此曲还有一个用塤演奏的版本,以古琴、琵琶伴奏。

塤以陶土制,声音本色就是呜咽悲切。

伴以悠缓的古琴,如泣的琵琶,衬托出“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无奈。

显然,用器乐演奏表现主题的手段很多。

《阳关三叠》琴歌歌词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

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

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

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

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

旨酒,旨酒,未饮心先已醇。

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辚?

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尽的伤感。

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

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

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为何“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但古人又偏偏认定“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这当然是因为人嗓可以不假外物,直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

在人的演唱中,歌曲的诗句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有更明确的诠释。

以此看来,可以说竞马成功地演唱了《阳关三叠》。

这么长的一支曲子,要想不给听者重复、拖沓的感觉,就要有一个好的情绪布局。

竞马对这三叠情绪递进的处理非常用心。

第一叠,惜别之人内心波澜欲起,但尚平静。

“历历苦辛宜自珍”,像殷勤的嘱托。

至二叠,情绪起伏难平,“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已是悲从中来。

至三叠,借酒浇愁,悲恸已在不言中,“千巡有尽,寸肠难眠”。

最后以悠长的渐弱结尾,“尺素申,尺素申,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挚友渐渐远去。

这个整体布局全靠声音的收放、细致的音色变化来表现,使演唱长而不拖,复而不烦。

此外,这种古代长调的演唱极倚重于吐音咬字。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详尽实用的说明:

“古之善歌者有语:

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凡曲只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

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

不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

何谓中国美声的唱法?

竞马对这点很用心。

可以说无一字不清楚,无一句过渡含混,以词害声。

特别是那些比较拗口的句子,他都细心做了处理。

我相信,如果他不唱,而只是诵诗,也能从中听出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我最近和他谈起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话题,他甚至认为,以西洋发声方法为基础,同时保持中文固有的语感和表现力,就会有一种中国美声的唱法。

他的专辑就是朝这个方向的努力。

范竞马与欧阳江河EmeiMountainAir词:

李白曲:

罗忠镕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范竞马的“行腔吐字”

在演唱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时,竞马的行腔吐字更为讲究。

我用“行腔吐字”这个中国戏剧表演的术语来评价竞马的演唱,因为他的演唱古意盎然,韵味十足。

该曲依李白的原诗所作,无一字加减,却是罗忠镕先生匠心独运的大手笔。

歌曲的钢琴部分好极了,梅斯女士用足了踏板,充分利用延音器,造成辽远浑朴的古琴效果,音乐与诗相得益彰,真正满足了Lieder的核心要求。

竞马的演唱仅一分十八秒,却波澜起伏。

首句起始,声音平缓沉郁,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