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6513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x

最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教育部人才培训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

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2、疾病 

是指在一定病凶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因

凡是能引起致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都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4、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是指失水多于失钠,血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的脱水。

 

5、代谢性碱中毒 

是指以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和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二、选择题

1、关于健康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C)

2、疾病是指(E)

3、能够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C)

4、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C)

5、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称为(A )

6、支气管粘膜上皮由原来的纤毛柱状上皮转化为鳞状上皮是指(C)

7、实质器官中最易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

(B)

8、细胞核缩小、消失见于( C )

9、有关湿性坏疸正确描述的是(C)

10、内脏器官坏死组织经自然管道排出体外后,留下的空腔称为(D)

11、萎缩是指器官的(D)

12、一期愈合应具备的条件(A)

13、槟榔肝是指(B)

1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D)

15、左心衰竭发生淤血的部位是(B)

16、下列血栓结局中哪项是错误的(B)

17、心力衰竭是指肺部瘀血时(B)

18、下列所述不易出现血栓形成的是(E)

19、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C)

20、最常见的栓子是(A)

21、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A)

22、患者口渴,尿少,尿中钠高,血清钠>150mmol/L,其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类型是(C)

23、早期易发生休克的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是(A)

24、判断不同类型脱水的依据是(C )

25、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原因是(A)

26、水肿时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D)

27、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因素不包括( C)

28、判断是否出现水肿较敏感的方法是( C)

29、某患者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一周,从静脉输入葡萄糖盐水。

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E)

30、细胞内的钾转移到细胞外引起高钾血症见于(D )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病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答:

病因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是:

①引起疾病:

没有致病因素就不会发生疾病,例如,没有白喉杆菌就不可能引起白喉;

决定疾病的特异性:

疾病的特异性取决于病因。

例如,白喉杆菌决定所患疾病是白喉,而不是结核病或乙型脑炎。

病因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因病因种类而有区别。

有的继续推动疾病的发展,有的对疾病的进展不再产生影响。

例如,致病细菌在体内的生长繁殖不但引起特定的感染性疾病,而且还推动疾病的发展与恶化;而机械暴力造成创伤后不再作用于机体,疾病按照创伤或大失血的发展规律而进行。

2、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答:

1.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内皮细胞主要起抑制血小板粘集和抗凝血作用,但在内皮损伤或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

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

同时,损伤与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

在凝血过程启动中,血小板的活化极为重要。

2.血流缓慢或涡流 

正常的血流动力学使血液保持正常流速,以维持正常的轴流。

正常血流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在血流的中轴(轴流),其外是血小板,最外层为血浆(边流),以阻止血小板与内膜接触和激活。

当血流缓慢或涡流时,均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并促进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

其中血流缓慢使轴流扩大,边流变窄甚至消失,增加了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

涡流常出现于动脉瘤、心室壁瘤和心房纤颤时的心房,并可引起血栓形成。

涡流产生的离心力又增加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有利于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壁。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而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血栓常发生于心力衰竭、久病和术后卧床患者。

3.血液凝固性增高 

指血小板增多或黏性增加、凝血因子合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等均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

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或产后大出血患者。

在组织严重损伤、晚期肿瘤和内毒素性休克等情况下,血小板数目和黏性增加、凝血因子浓度增加、产生组织凝血因子以及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IU)浓度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表现为动脉、静脉内血栓形成,心瓣膜赘疣性血栓形成及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亦可有遗传性高凝状态患者。

虽然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最常见原因,但血栓形成的条件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例如,术后卧床、创伤、晚期癌症全身转移时的血栓形成,既是血液凝固性增加,又因静卧时血流缓慢和下肢静脉受压引起。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缺氧 

向组织和器官运送氧减少或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病理过程。

 

2、乏氧性缺氧 

当肺泡氧分压降低,或静脉血短路(又称分流)人动脉,血液从肺摄取的氧减少,以致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供应组织的氧不足。

由于此型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故又称为低张性低氧血症。

 

3、内生致热原 

是指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4、应激 

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又称应激反应。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是指在多种原因作用下,以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生成增多为共同发病通路,以凝血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二、单选题

1、对挥发酸进行缓冲的最主要系统是 (D)

2、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增高可见于(B)

3、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可见于(C)

4、碱中毒时出现手足搐搦的主要原因是( D)

5、反常性酸性尿可见于(A)

6、缺氧是由于(E)

7、乏氧性缺氧又称为(A)

8、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物质是 (C)

9、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是( B)

10、不属于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是( C)

11、发热是体温调定点(A)

12、属于发热的是(E )

13、外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 )

14、属于内生致热原的是(D)

15、不属于发热激活物的是(C)

16、不属于中枢发热介质的是(A)

17、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A)

18、高热持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D)

19、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是(B)

20、最有防御意义的炎症改变是(A)

2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常引起( D)

22、最常见的致炎因子为( A)

23、炎性水肿时渗出液位于(D)

24、假膜性炎发展下去可引起(C)

25、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是(C)

26、炎症灶中巨噬细胞的主要作用是:

(C)

27、卡他性炎一般是指发生在 (C)

28、男,40岁,左手不慎被沸水烫伤,局部红、肿、热、痛,随之皮肤上起水疱,其最准确的病变是( E )

29、女,25岁,尸检所见:

心包的脏、壁两层不光滑,可见灰白色呈绒毛状的渗出物附着,其最可能的病变是( E )

30、男、40岁,肛门区皮下软组织中有一脓肿,形成一个向体表排脓的管道,这个管道最可能称为( D )

三、简答题

1、简述缺氧时循环系统的变化 

答:

(1)心功能的变化

①心率加快;②心肌收缩力增强;③初期心输出量增加,严重缺氧时心输出量降低;

⑵器官血流量的变化

①冠脉循环,缺氧时冠状动脉扩张;②早期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严重缺氧时脑血流减少;③肺循环阻力增加;④毛细血管增生。

2、简述内毒素引起体温升高的机制

答:

内毒素通过以下三个基本环节引起体温升高:

①信息传递:

内毒素激活产致热源细胞,使后者产生和释放EP,EP作为信使,使血流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②中枢调节:

EP到达中枢,使中枢释放中枢发热介质,使调定点上移。

于是正常的血液温度变为冷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发出冲动,引起效应器的体温调节反应;

③外周效应:

来自体温调节中枢的信号,一方面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而减少散热,另一方面经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度增高,使产热增加,导致体温上升。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休克

是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使全身组织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细胞损伤、各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较缺血时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3、钙超载 

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称为钙超载。

 

4、心功能不全

是指在各种致病凶素作用下,心脏的舒缩功能发生障碍,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以至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求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

 

5、劳力性呼吸困难 

心力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

 

二、单选题 

1、休克的最主要特征是(C)

2、休克早期引起微循环变化的最主要的体液因子是 (A)

3、休克早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

4、“自身输液”作用主要是指(D )

5、休克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

6、休克治疗时应遵循的补液原则是(B)

7、MODS是指(B)

8、肿瘤恶性程度的高低取决于(D)

9、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区别是(A)

10、癌前期病变是指( B ) 

11、发生肉瘤的组织不包括(E)

12、肿瘤异型性是指 (D)

13、风湿性心内膜炎最常累及心瓣膜是(A)

14、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E)

15、缓进型高血压病病变主要累及(B)

16、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 (A)

1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受累的动脉是 (A)

18、心肌梗死最常好发的部位是(A)

19、关于心力衰竭时心率加快的叙述,不正确是(C)

20、心功能降低时最早出现的变化是(B)

21、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痰的病变基础是(B)

21、能够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疾病是(C)

23、大叶性肺炎时不会发生(D)

24、下列哪项不符合肺鳞状细胞癌的特点(D)

25、硅肺常见的并发症为(B)

26、患者,男,65岁,因骨折卧床数月。

近1月来常咳嗽,并咯黄色粘脓痰。

查体:

双肺下叶可闻及湿罗音:

X线片示双肺下叶不规则散在小片状模糊阴影。

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B)

27、呼吸衰竭通常是指(A)

28、肺动脉栓塞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是由于(B)

29、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基本发病环节是(D)

30、肺通气障碍所致呼吸衰竭时最常发生的酸碱平衡紊乱是(E )

三、简答题

1、简述肿瘤的转移途径 

1)淋巴道转移:

(癌多见)。

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

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

 如:

乳腺癌 → 同侧腋窝淋巴结;              

肺癌→ 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 

鼻咽癌→ 同侧颈淋巴结。

  

2 )血道转移:

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发性肿瘤;

如:

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

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上;                

如:

肺癌→ 胸膜腔; 

 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

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

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

如:

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2、对通气障碍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给氧原则是什么?

答:

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就是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60mmHg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50mmHg。

由此看来呼吸衰竭的病人都是缺氧的,所以这就是给氧治疗的机理,至于给氧治疗的原则:

不提倡鼻导管给氧和面罩给氧,应尽早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与较高的PEEP防治肺水肿,书本上一般要求给氧浓度为40%-50%,而临床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教科书上给氧浓度是避免出现氧中毒,而呼吸衰竭的病人的肺的氧弥散功能极差,也就是肺的换气功能出现障碍,这种情况下即使给予高浓度氧也不会出现氧中毒,因为真正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并不多。

临床上长期给与纯氧成功治愈呼吸衰竭的病人并不罕见。

但是如果是II型呼衰的话需要根据氧饱和度及氧分压调整给氧浓度,不宜高浓度供氧。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4

一、名词解释

1、呼吸功能不全

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障碍,不能维持正常机体所需要的气体交换,以致PaO2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PaCO2的升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

 

2、呼吸衰竭

是指呼吸功能不伞的失代偿阶段。

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静息状态吸人空气时,Paq低于60mmHg(8kPa),伴有或不伴有PaCO2高于50mmHg(6.6kPa),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时称为呼吸衰竭。

 

3、肝肾综合征

肝功能衰竭时所发生的肾功能衰竭,真性肝肾综合征是指肝硬化患者在失代偿期所发生的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及重症肝炎所伴随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4、急性肾功能衰竭

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肾泌尿功能急剧降低,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临床上以少尿、氮质血症以及水盐代谢障碍、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5、代谢综合征

是以腹型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二、选择题

1、关于十二指肠溃疡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2、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有意义的是(A)

3、与食道癌发生无关的因素是(B)

4、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 C )

5、肝硬化引起脾囊肿的原因是(C)

6、发展为门脉性肝硬化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类型是(  C  )

7、男性,50岁,20年前曾患“乙肝”,近几年来,面、胸部出现蜘蛛状血管痣,1月前发现黄疸,肝脏明显肿大,表面高低不平,质较硬,X线摄片发现肺内多个球形阴影,AFP阳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A  )

8、女,60岁,胃窦部有一较浅溃疡,直径3cm,边缘不整齐,溃疡形似火山口状,明显出血坏死.此病人应诊断为(  E  )

9、核黄疸是指(   D   )

10、肝性脑病时血氨生成过多的最常见来源是( A )

11、与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关系最密切的是( A  )

12、肾细胞癌的好发部位是( E  )

13、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出现多尿,夜尿,表明肾的主要损害部位是( B )

14、临床诊断急性肾盂肾炎最可靠依据是(D)

15、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

16、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较早出现的症状是(B)

17、关于霍奇金淋巴瘤,有诊断意义的细胞是(  C    ) 

18、何种白血病时脾脏肿大最显著(    B  )

19、乳腺癌最常发生于乳腺的( A)

20、关于子宫平滑肌瘤的叙述,错误的是(  E )

21、前列腺增生症对人体最大的影响是(  C  )

22、关于糖尿病的叙述,正确的是(C )

23、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原因是 (C)

24、关于结节性甲状腺肿,下列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25、具有重要传染性的肺结核病是(  B  )

26、细菌性的痢疾炎症性质是什么(D)

27、伤寒主要累计的系统是(E)

28、脊灰质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B)

29、性传播疾病不包括(D)

30、艾滋病容易并发的恶性肿瘤是(D)

三、简答题

1、简述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类型及各类型特点

答:

(一)基本病理变化;

(1)肝变质性改变:

① 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及嗜酸性小体;溶解性坏死(包括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亚大块坏死和大块坏死;毛玻璃样肝细胞 )

⑵渗出性病变:

汇管区或肝小叶内常有程度不等的炎细胞浸润,浸润的炎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⑶增生性病变:

Kuffer细胞增生肥大;肝星形细胞增生;肝细胞再生

(二)临床病理类型及特点:

 

1、急性(普通型)肝炎  

广泛的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最为普遍。

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有散在的点状坏死。

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的原因。

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等升高,肝功能异常。

黄疸。

  

2、慢性(普通型)肝炎:

桥接坏死、碎片状坏死;间质胶原纤维增生。

  轻度慢性(普通型)肝炎  中度慢性(普通型)肝炎  重度慢性(普通型)肝炎  

3、重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坏死严重而广泛。

肉眼观,肝体积显著缩小,尤以左叶为甚,重量减轻,质地柔软,被膜皱缩。

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有的区域呈红黄相间的斑纹状,故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

 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出血倾向;肝功能衰竭。

  

2)亚急性重型肝炎:

 

既有大片的肝细胞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肉眼观,肝不同程度缩小,被膜皱隔,呈黄绿色(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可见小岛屿状再生结节。

  

2、血氨升高对脑有何毒性作用?

 

答:

1、氨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

1)大量的氨与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使三羧酸循环不能顺利进行,致ATP生成减少。

2)氨中毒时脑组织以形成谷氨酸形式解毒,从而消耗还原型NADH,由于线粒体的NADH减少,防碍呼吸链中递氢过程,致使ATP生成不足。

3)氨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氨的过程中,消耗大量ATP.

4)氨能抑制丙酮酸的氧化脱羧过程,使乙酰CoA生成减少,致使ATP生成不足。

 

2、影响脑内正常神经递质的生成和平衡;

1)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减少,抑制性递质谷氨酰氨增加。

2)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合成减少。

3)肝性脑病初期,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减少;晚期, γ-氨基丁酸增加。

故肝性脑病患者初期狂躁,晚期昏迷均与γ-氨基丁酸的先减少后增加有关。

 

3、对神经元细胞膜的直接抑制作用:

氨对Na+-K+-ATP酶有干扰作用,从而干扰神经传导活动; 

4、刺激大脑边缘系统:

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