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课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6677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12 大小:45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0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2页
140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2页
亲,该文档总共2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0课教案.docx

《140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0课教案.docx(2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40课教案.docx

140课教案

1春的消息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书写生字,理解“盼望、爱怜、雀跃”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3.学习预习课文: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大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随文理解它的意思,也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来理解,在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上做记号,准备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4.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逐步形成语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盼望、爱怜、雀跃”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逐步形成语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春的气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师述:

送走了一个寒冬,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春天。

听,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都迫不及待地向我们报告春的消息呢!

我们去野外踏青,我们在暖风里放风筝,大自然给了我们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春的消息》。

2、板书课题。

过渡:

这是一首诗,很好听,也很好读。

相信你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就可以读得很好。

大家都会在家自己预习课文吧。

你们在家是怎么预习课文的?

【尝试准备,讨论。

3、交流并小结:

是这样,在家预习课文,我们从一年级就学着做了,已经有了两年半的经验。

预习课文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饱满的情绪,时间不需要占用很多。

无非就是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通,初步了解一下它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词句,花点时间,联系上下文读几遍,随文理解它的意思,要是时间充裕,还可以查查字典,当然也可以在不理解的词句子上做个记号,准备到学校里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今天,老师就让你在教室里好好地预习一次课文。

我要看看哪些同学是认真的,有自己学习的本领的。

二、课内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要求课堂预习,教师巡视。

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想想你知道了哪些春的消息?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盼望、爱恋、雀跃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上做个记号。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词语。

2)交流预习要求2。

3)质疑。

小结:

这就是预习。

预习时要读课文、学生字、词语,理解课文,提出问题。

有了充分的准备,你会觉得自己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变得更聪明了。

这种事半功倍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好。

过渡:

春姑娘给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春的消息”?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三、学习诗歌,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一)寻找“春”的消息。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说一说:

我们找到了哪些“春的消息”?

3、指名交流,并相机板书。

春风、春水

小鸟、蝴蝶

雏菊、枝头的绿苞

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

4、想一想:

春的小子为什么包含着这些景物?

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

小结并过渡:

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二)读“春的消息“,体会情感。

过渡:

春天的到来,带给人们的是怎样的心情?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会到?

请你再和同桌一起读读这首诗歌。

找找有关词、句。

1、学生读,交流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飞过树林,飞上山冈,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我高兴地捉住它,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

1)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启发想象:

如果你是诗中的“我”,你看见飞来的蝴蝶会如何高兴?

如果你是诗中的“我”,你看见开放的雏菊会如何欣喜?

4)练习说话:

春天的第一只蝴蝶飞来了,我高兴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的第一朵雏菊开放了,我欣喜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导朗读:

读出喜悦之情。

3、选择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过渡: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让我们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充满喜悦。

让我们脱下冬装,带着对春的向往,一起来赞美春天!

(配乐朗读全文)

4、有感情地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落实课后练习。

1、“春的消息”还有很多,有心人总是把找到的春的消息用文字、用图画、用歌曲、用舞蹈等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你能做个有心人吗?

去找一找相关描写春天的儿歌、古诗、歌曲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吗?

2、怎样理解下列词语:

盼望、爱怜、雀跃。

(2)分辨:

盼望希望愿望失望

(a)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

(b)老师和家长都()我们能健康成长,我们可不能让他们()。

(c)我们()着能够快点长大。

 

2啊!

汤圆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理解“企盼”、“殷殷”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理解“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美好”这句话的意思。

4、了解吃汤圆是过年的一种习俗以及吃汤圆所代表的意思,体会家庭带给人们的温馨和幸福。

教学重点、难点:

1.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能用合适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扣住文章重点段落,进行理解思考;在不理解的词句上做记号,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2.理解重点句的含义,体会过年吃汤圆的习俗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

中国有许多习俗,如清明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粽子、立夏节吃百家饭……清明节吃青团是为了纪念去世的亲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学生接)、立夏节吃百家饭是为了(学生接)虽然每种习俗代表了不一样的含义,但是都包含着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企盼。

板书:

企盼

3、理解“企盼”(找近义词)

4、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事——吃汤圆。

板书:

啊,汤圆

(看老师写“汤”这个字,第四笔是……一起读好课题)

二、安排课堂预习,然后全班交流。

过渡:

今天,老师还要请大家在课堂里预习课文,看谁会预习,谁的效率最高。

1、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预习。

要求:

1)读通课文。

把6-8节多读几遍。

想想吃汤圆含有什么意义?

2)你理解下面的词语吗?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理解?

糅合温馨洋溢殷殷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上坐上记号,提出问题。

【自己预习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1)读词语、正音;交流自己的理解。

2)分节读课文。

3)学生质疑。

【预设:

妈妈为什么不让我先吃汤圆?

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时,“我”为什么会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美好?

三、学习课文6-8节,体会句子的含义。

1、体会重点句子:

当我们合家围坐在校园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

1)引读课文。

过渡:

读着这段文字,有没有联想到你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情景?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生活场景。

A、自由准备。

B、交流。

小结并过渡: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感受着亲情,感受着彼此之间的关爱,会觉得生活幸福无比。

2、读第七节,说说“我”为什么会觉得生活如此美好?

出示(第7节):

不仅汤圆好吃——那糯米粉的皮子,以及猪油、白糖、黑芝麻糅合的馅儿,那么香甜,那么可口;而且吃汤圆时气氛温馨:

每人的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神情。

父母对我们子女说着以后要继续长进——那蕴含着殷殷期望的语言;外婆回忆着她小时候关于汤圆的故事;还有我和弟妹之间相视的微笑……

1)自读第7节,体会原因。

2)交流,随机板书:

好吃气氛温馨

3)体会破折号。

作者是怎样写汤圆好吃的呢?

和老师配合着来读一读:

汤圆好吃,那是因为(那糯米粉的皮子,以及猪油、白糖、黑芝麻糅合的馅儿,那么香甜,那么可口)

你们看,作者在这句句子中只用了一个破折号,就表明了前后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们再读一次来感受一下:

汤圆好吃,那是因为——

4)理解“洋溢”,指导读句。

作者又是怎样写气氛温馨的呢?

你们看……你们听……兄弟姐妹之间又在干什么呢?

5)体会表示递进的关联词

那么,这两面方的原因在作者心目中是一样重要的吗?

再和老师配合着来读读句子:

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是因为不仅……而且……

“不仅……而且”这组关联词表示的是递进的关系。

那么作者在句子中加上“不仅……而且”更要强调的是什么呢?

板书:

(不仅)(而且)

6)体会温馨气氛

你们体会得非常好。

接下来,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这温馨的气氛。

(1)父母对我们子女说着以后要继续长进,那是殷殷期望的话语。

板书:

父母殷殷期望

A读词。

B理解词语。

C写父母的殷殷期望。

师:

你们看,一边吃汤圆,一边感受着父母的关心爱护,这气氛怎么会不温馨呢?

这感觉怎么会不美好呢?

(2)再来看看外婆,外婆面带着慈祥的微笑,回忆着她小时候关于汤圆的故事。

板书:

外婆讲故事

你们想不想也来听听这样的故事?

好,请同学们认真听。

补充故事: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因为思念亲人,终日以泪洗面。

有位名叫东方朔的大臣得知此事后决心帮助她。

于是东方朔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在正月十五这天要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这天晚上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再让所有臣民进城一起点灯、放烟火,这样就能消灾解难。

汉武帝同意了。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宫女元宵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师:

你们看,外婆就是这样一边吃着香甜可口的汤圆,一边把一个动听的故事娓娓道来,一家人真是和乐融融,多么温馨甜蜜啊!

(3)那此时,兄弟姐妹们在干什么呢?

板书:

兄弟姐妹相视微笑

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

刚才他们听了什么呀?

对呀,听了动听的故事相视微笑,还听着父母的殷殷期望相视一笑。

这微笑传递的是亲情啊!

过渡: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汤圆这一普通的食品中蕴含的不寻常的依稀,你们明白妈妈为什么不让我先吃汤圆了吗?

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第8小节。

3、齐读第8节。

四、理解课题

1、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老师想问问大家,你此时感受到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汤圆时有着怎样的气氛?

对啊,你们都体会到了。

这就是中国年的气氛!

大年初一的早上,一家子围坐在一起吃着好吃的汤圆,感受着父母的关怀,听着外婆的故事,兄弟姐妹之间有着说不完的开心话,那么的温馨甜蜜、那么的和乐融融。

难怪(当我们合家围坐在小圆桌前吃汤圆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是多么的美好)。

小作者把千言万语都融合在了这个题目上,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再来读课题。

对美好生活企盼的情感还不够强烈,再读——

2、这个题目里可是蕴含着无限的亲情、无限的美好、无限的企盼,那么就请同学们把作者还没说出来的话说下去。

出示:

啊,汤圆!

3、你们真聪明,既读懂了课文,又读懂了作者。

作者用这个“啊”字表现的是作者在享受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汤圆时的其乐融融,享受家人间那份互尊互爱的亲情。

要知道,这是人世间何等幸福、美好、温馨的事啊!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好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出示:

啊,汤圆,原来你是含有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意思的。

4、等到来年过新年时,希望同学们也像作者一样和你的家人合家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去感受一下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板书:

2、啊,汤圆

父母殷殷期望

(不仅)好吃(而且)气氛温馨外婆讲故事

兄弟姐妹相视微笑

企盼:

团团圆圆吉祥如意

 

*3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篷、淅、沥、咚、絮”,积累词语“淅沥、音乐厅、花絮、发芽、凉丝丝、甜蜜蜜”,能正确读好本课象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小节。

3.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作用。

4.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文中象声词的表现形式,并能正确读好。

2.能在品读中感受比喻和拟人的作用,体会作者喜爱春雨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二分钟:

出示所学过的关于春雨的儿歌、诗、片断(古诗《春夜喜雨》,诗歌《下雨啦》、《春天来了》,散文《春》中关于雨的一段),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过渡:

古往今来,春雨总是深受人们喜爱,许多文人都用不同的文学形式来描绘她,赞美她。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春雨的世界,去体会作者对春雨的感情。

3.板书课题,读题。

理解课题:

课题中连用了三个“滴”字,给你什么感觉呢?

该怎么读题呢?

请注意节奏和停顿。

二、课内预习、整体感知。

过渡:

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预习,同学们先自己预习,然后和同桌之间互相尝试释疑。

1.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2.交流自学心得。

3.指名分别读1~14节、15~17节、18~20节。

边听边思考:

他们读的片断分别写什么?

(交流。

板书:

听雨、看雨、爱雨)

三、细读课文,感受春雨的喜人、语言的美。

1.学习“听雨”部分。

1)轻声读读1~14节,说说你听到了春雨的哪些声音?

(1)交流,师有意识排列出示:

丁丁东东滴滴嗒嗒滴滴答答

哗啦哗啦淅沥淅沥啪啦啪啦

哗啦啦

嗵嗵嗵啪啪啪咚咚咚

咚——咚咚咚——

(2)学习新词“淅沥淅沥”:

认清字形,理解意思。

(3)轻声读这些表示声音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发现或疑问。

词语的构成形式多样;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春雨声各不相同,富有变化;这些物体本身的质地不同,因此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可见作者的像声词运用得非常准确。

(4)指导朗读,结合春雨所落物体的特点,读出变化。

2)学生质疑,解疑。

【预设:

其中的两个比喻句:

(a)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

(b)……好像地球就是一面鼓,雨滴们丁丁东东地要把地球敲响。

对学生的理解而言有一定的困难,不过学生应该有一定的感受,或者会提出相关的疑问。

(1)解疑:

①出示森林画面,师简单介绍三种树,生根据自己想象,配上雨点落在树上的声音,体会到声音轻重缓急各不同,好像在演奏音乐。

那么整座森林就是一座音乐厅,一座巨大的音乐厅。

②想象:

音乐厅里正在演奏什么曲目?

③师生合作练习朗读,欣赏声音美、画面的美。

3)朗读听雨部分。

2.学习“看雨”部分。

1)进行朗读比赛,谁的朗读最能让人联想到美丽的春雨图。

(随机学习生字“絮”)

2)轻声读读18~20节,想一想,你从字里行间读到了谁爱春雨?

(2)生交流,有感情读出有关句子。

说话练习:

喜爱春雨,因为。

3.小结。

(1)师述: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那是她在——她在——她在——

(在森林里演奏、在大地上播种、在呼唤春天……)

(2)配乐朗读整篇课文。

(3)挑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合作背诵全文。

(四)认识作者,推荐阅读。

1.出示:

陈木城,台湾人。

他是儿童文学作家,他写过许多诗歌、散文、童话和故事,也翻译过各种儿童书籍。

他曾获洪建全儿童文学奖童诗首奖、儿歌首奖和大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散文奖。

2.推荐《拉链》。

(五)布置作业。

必做:

摘录描写声音的词语。

选做:

(1)阅读陈木城诗歌《拉链》,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2)收集自己喜欢的春天美景的照片或图片,选一幅配上文字,在教室里举办一个“美丽的春天”的展览。

拉链

陈木城

天空,有一件蓝蓝的夹克

飞机飞过去

把白色的拉链拉上了

大地,有一件绿色的外套

火车来来去去

把拉链拉上又拉下

我们家,是一件温暖的大衣

爸爸妈妈吵架时把拉链拉开了

淘气的弟弟跑跑跳跳

把拉链轻轻地拉上

 

4放风筝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10个“筝、衫、翱、徘、徊、瞬、逝、翼、移、纯”。

积累词语9个。

2.按要求预习课文: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4个词语“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

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风筝、诗情画意、水灵、翱翔、徘徊、瞬间、消逝、小心翼翼、纯洁”。

3、读课文,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1、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激发情感

1、播放媒体:

三月的一天,几朵白云在空中悠悠地飘着。

我无意地向天空望了一眼,忽然我的视野中多了一样东西,飘来飘去,忽上忽下。

我瞪大了眼睛,看清了——原来是一只粉红色的风筝,拖着长长的尾巴……啊!

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加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

一个放风筝的小男孩出现了。

2、出示课题:

放风筝

学习“筝”,注意读准后鼻音。

换部首,帮助学生复习形近字:

睁、挣、净。

二、课内预习,整体感知。

1、根据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词句上做上记号,并把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交流。

2)借助提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

三月的一天,我看见一个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筝坠落了,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孩子_______________。

2、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语:

衬衫翱翔、水灵灵、徘徊、瞬间、消逝、小心翼翼

2)开火车读。

3)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过渡:

看,小男孩来了!

1、体会小男孩的可爱。

出示句子: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

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

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悠悠的白云。

【指名读---齐读】

过渡:

这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

让我们跟随着小男孩一起放风筝,他一边奔跑一边高喊着:

“风筝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

2、引读第一、二节。

过渡:

看到风筝翱翔于蓝蓝的天空中,牵动着我的心。

正当我看得入神的时候,那风筝却忽然向下坠去。

3、研读重点。

过渡:

风筝坠落了,小男孩是怎么做的?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找描写小男孩怎么做的句子。

从他的举动中,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学生读文划句。

2)和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交流一:

远处,那孩子正慢慢地拉回风筝线,风筝终于落地了,孩子呆呆地站着,看着面前的一畦花苗。

A、联系上下文,可以从他“呆呆地站着”、“看着”的神态和动作中,想像到他当时的内心活动——在思考该怎么办,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补种了损坏的花苗,说明男孩诚实的心灵。

B、指导朗读句子

C、师生配合读第五节

D、说话训练:

我呆望着天空,站了很久……心想:

()

过渡:

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

交流二: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那孩子又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就像一朵白云悄悄地飘过来。

他一手抱着一个花盆,来到风筝坠落的地方,蹲下来,一双小手扒开松土,小心翼翼地把花盆里的花苗拔出来栽进土里。

噢,他刚才不小心踩倒了几棵花苗,从自己家里移来几棵补上了。

A、理解:

“小心翼翼”(查字典)指导“翼”的字形

B、学生交流:

小男孩“小心翼翼”地补种花苗说明了什么?

过渡:

男孩的动作以及“小心翼翼”的神情说明他补种花苗是那么的认真,而且花苗是从自己家移来的,更体现了他懂得爱护绿化,损坏东西就要赔偿的道理。

C、指导朗读:

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称赞的语气,

4、理解品味。

过渡:

孩子又回来了,他补上了刚才踩倒的花,又开始放起风筝。

看“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1)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

(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2)联系上文“云儿多么纯洁,就如同孩子的心”,体会天空变得越发美了,是为了突出孩子纯洁的心灵。

3)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4)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

把我们的喜悦欢快读出来。

四、全文总结,说话练习

1、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

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

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2、说话训练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

抓住他(她)外貌上的特点,然后有顺序地进行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5、荒芜的花园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学习5个生字“忌茵仆允勿毒”,重点理解并积累词语:

“毫

无顾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却步”、“杂草丛生”、“荒芜”。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花园前后的变化的原因,根据课文内容

想像说话,了解贝尔太太不同的心情。

3、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的含义,获得“分享是快乐”的真切感受,体会与别人分享

快乐,将会得到更多快乐。

教学重点:

1、能在阅读中理解并积累词语:

“毫无顾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却步”、“杂草丛生”、“荒芜”。

2、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花园前后的变化的原因,感受贝尔太太不同的心情。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的含义:

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人,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观察看到的花园景色。

教学过程:

一、感知美丽,引出反差。

谈话引入:

(板书:

花园)同学们,能简要描述一下,你所见过的花园吗?

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是啊,花园是个吸引人的地方,那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是休息放松的好场所。

可是有这样一个花园,却长满杂草,荒芜了,(补充板书:

荒芜)那又是为什么呢?

3、读题释题:

文中是这样描述这“荒芜的花园”的。

请轻声读读句子,说说对“荒芜”的理解。

出示句子:

几年后,有人再往这所花园去,却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

教师小结:

“荒芜”就是指无人光顾、杂草丛生,因为没有人打理而长满了野草。

指导朗读:

让我们一块来读读句子,感受这花园荒凉的景象。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究竟这花园为何会变成这番情景?

请大家分节来读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读通课文。

2、检查预习。

出示词语:

毫无顾忌忘乎所以望而却步

提醒孤独寂寞

绿草如茵杂草丛生荒芜

指名分别读每一行的三个词语,说说每一行词语各写了课文中谁(什么)?

(第一行写的是游客,第二行写的是贝尔太太,第三行写花园)

(板书:

游客花园贝尔太太)

3、感知内容。

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交流。

三、细读体验,互动交流

(一)品读赏析,感受花园的变化。

1、教师过渡:

是啊,这荒芜的花园原本可并非是如此景象的,它在几年前什么样子的呢?

读读课文第一、二节,划出相关句子。

2、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

贝尔太太在城外修了座花园。

花园又大又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游玩。

初步理解:

毫无顾忌(词素分解:

一点也没有顾虑)。

联系课文:

游客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来玩了,不同的人又不同的表现:

(引读第二节相关句子)年轻人,——,顽皮的小孩子,——,悠闲的老人,——,还有一些非常浪漫的人——

深度理解:

丝毫没有考虑到贝尔太太的感受而有所顾虑。

因为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