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6786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docx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寒假练习语文1试题

永春一中高一年级语文科寒假练习一(2016.1)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B.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C.《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D.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B.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C.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像没有曲调的“徒歌”,收在古代史传中。

D.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鞠武谏曰:

“不可。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①也,祸必不振矣!

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太子曰: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②然,恐不能须臾。

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走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

“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③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夫以鸿毛④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

且以雕鸷⑤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

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

”太子曰:

“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

”鞠武曰:

“敬诺。

【注】①委肉当饿虎之蹊:

意思是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

委,放置。

蹊,小路。

②惛:

愁闷,烦恼。

③后交:

新交,晚交。

④鸿毛:

大雁的羽毛。

比喻燕国力量薄弱。

⑤雕鸷:

雕与鸷均为凶猛的禽鸟。

比喻秦国的凶猛。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受而舍之舍:

使……住下来B.祸必不振矣振:

兴起

C.愿太傅更虑之更:

再,重新D.行怨暴之怒行:

施行,发泄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B.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C.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D.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不得已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

B.鞠武劝说太子丹不要收留樊於期,并希望太子马上派遣樊於期将军到匈奴去杀人灭口。

C.太子丹顶住压力,坚决收留樊於期,并积极寻求妥善解决的办法,想通过鞠武结识田光。

D.本文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表现了太子丹的侠肝义胆。

7.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5分)

(2)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5分)

(二)课内文言知识(12分)

8.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②吾不能早用子③共其乏困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⑤以乱易整,不武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③④⑥

9.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旦日飨士卒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幸而。

11.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3分)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沛公不胜杯杓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

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①③④⑤B.②⑤⑦⑨C.②④⑥⑧D.①③⑤⑧⑨

(三)古代诗歌阅读(1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3题。

(6分)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淮村:

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

戴复古:

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2.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4分)

13.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7分)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4.请赏析“千里片时间”一句的妙处。

(3分)

15.沈德潜评此诗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格”,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

(4分)

三、散文阅读(25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灞柳凄迷

潘向黎

出咸阳机场到西安的途中,经过渭河,我惊问:

“这就是‘泾渭分明’的那条渭河吗?

”司机笑着说“是”,我又问:

“泾河在附近吗?

”司机说在北面几十公里处。

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居然是真的!

“泾渭分明”,这个听惯了用熟了的成语中的两条河,居然是真实的、活生生的河!

我知道司机觉得我有些大惊小怪,可是“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东刺史肠”,许多景致许多事,当地人对它们的美早已有了免疫力,而对于来自异地他乡的游客尤其是第一次接触到它的人,却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和冲击力的。

此后我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在地图上发现的,都是那些在历史书上大名鼎鼎,在古诗词中反复咏叹的名字:

长安、骊山、马嵬镇、辋川、蓝田、终南山……还有——灞桥。

灞桥,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像有一只灵活的手,在我身体里的一张琴上一挥,拨响了许多琴弦,余音袅袅,经久不息。

在车子经过灞河的时候,我睁大了眼睛,惟恐错过了什么。

然而,只有河水在静静流淌,有几株柳树,此外一片荒凉。

据说,被水淹没了的古桥墩,在枯水季节还能看见。

看来,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只能在纸上飘舞,今人也无从体会作为“离别伤怀”的同义词的“灞桥折柳”的音韵了。

可是这儿依然是灞河、灞桥,是任何一条其他的河、任何一座其他的桥无法代替的。

唐代习俗,人们由长安远行时,亲友相送,西面送到渭城,东面则送到灞桥,然后折柳相送,依依惜别。

“别时容易见时难”,离别总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因此桥又得名“消魂桥”。

李商隐当年考中进士后离开长安时,就写下了《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诗中有:

“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灞陵是汉文帝的陵墓,在离灞桥不远的原上。

然而,灞桥之所以在我心中如此不可代替,不是因为这些习俗,也不是因为那么多的诗及背后的故事,而是仅仅因为一首词,堪称千古绝唱的一首词。

它就是《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关尽千古登临之口”的词,摆脱了单纯的伤感离别,赋予了灞桥多么悲凉的色彩、多么深沉的时空意境和多么辽阔的沧桑联想!

正是这46个汉字给了灞桥灵魂。

这样的一首词,它的作者却至今不明。

有人说是李白,大概是因为它实在太精彩了,除了李白这样的天才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人能够写出来。

但我凭直觉相信另一种说法:

这首词是一位无名词人写的。

词意也不是怀远或思乡,而是在唐朝衰落或者灭亡的时候,面对家国残破,宫阙荒废,感到一切都像云烟一样过去,为不可挽回的王朝气象、繁华和梦想而写下的一首挽歌。

为什么一定要在有名的文人中寻找作者呢?

不是一位以此为业的“专业作家”,就不能出乎真心真性,书写一个时代巨变时的生命个体的心灵创痛和人生感受么?

也许他本无意写词,只是情郁于中,忍无可忍,把一生的经历和感慨化作了这样的一首词!

如此厚积薄发,怎能不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千多年前的那位词人啊,不管你是旧时王谢还是一介草民,我都要在灞河边为你再次击节,对你大声赞叹,向你顶礼膜拜!

听说不少人都在呼吁重修灞桥,可是我对此却是漠然。

因为今日的灞桥已经不复是送别之处,时过境迁,世风人情今非昔比,“灞柳风雪”的神韵已不可追寻。

一座新桥,再栽上一些柳树,不过又是一处假古迹,能唤起多少美感和想象?

不如就在原地立一块碑,刻上“灞桥遗址”,反面就刻上这首《忆秦娥》。

且容来此凭吊的人各有所忆,各怀所思。

让那千年“灞柳风雪”在心里飞扬,更凄美动人。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出咸阳机场到西安的途中,经过渭河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居然是真的!

并以“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引出下文,内涵丰富而有文化底蕴。

B.在文中,作者写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在地图上发现的,都是历史书上大名鼎鼎的名字,如长安、骊山等,其文笔的落脚点还是灞桥。

C.作者写灞桥相送折柳的唐代习俗、李商隐的《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和离灞桥不远的原上的汉文帝陵墓等是为了说明灞桥的历史内涵。

D.《忆秦娥》的作者至今不明,有人说是李白,但作者相信是一位无名词人写的。

词内涵丰富,不仅有怀远思乡,还有词人在时代巨变时的人生感慨。

E.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引用的手法,层次井然,议论与抒情结合,表达出作者对灞桥的赞美、伤感和眷念之情。

最后一段还建议在灞桥立碑,容人追思。

(2)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6分)

(3)作者为“一千多年前的那位词人”击节赞叹,向他“顶礼膜拜”的原因有哪些?

(6分)

(4)作者为什么对重修灞桥漠然?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历史文化观?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7.欣赏下面的漫画,先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再揭示漫画的寓意。

(6分)

《“小祖宗”在军训》

(1)说明漫画的内容。

(不超过75字)(4分)

(2)揭示漫画的寓意。

(不超过15字)(2分)

18.请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解释漫画的寓意。

(6分)

 

五、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个父亲抱着宝宝坐车,当时公共汽车上人满为患,随着车的晃动,小宝宝也东摇西晃,甚是可怜。

父亲满怀期待能有人让座。

售票员说了四遍请为抱婴者让座,但坐着的乘客无动于衷,漠然地望着窗外。

父亲失望地叹气……终于,一位中年人站起来说:

“你抱孩子坐我这儿吧。

”大家本以为孩子父亲会说声“谢谢”,谁知他坐下后大发牢骚:

“我还以为雷锋都死光了呢。

”全车为之愕然。

这是生活中真实的一幕,你对孩子父亲的做法有何感想?

请以“拥有感恩的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