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97139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61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

教育理论基础

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

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

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

广义的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狭义的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

更狭义的教育:

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

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多选题)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

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史时期)。

(3)继承性:

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

(相同的)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6)生产性:

特殊性(物质加精神)——判断题

(7)民族性:

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教育(横向的不同,即同一时期,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有何不同)

例题:

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

解释:

题干实际表示的是西汉初期的这种文教政策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还是体现了历史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单选或多选)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主导)

广义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

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既是客体——教育对象,又是主体——学习的主体)判断题

3、教育媒介(教育中介、教育影响、教育措施)起桥梁或沟通作用。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多选题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的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判断或单选。

例题: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单选

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

二、教育的功能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首先是针对人的培养,即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基本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为教育的派生功能(拓展功能)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例如:

奴化教育,消极影响和作用)

(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预期相一致的功能,比如,正如老师所料……)和隐性功能(和预期不相一致的或是没有预料到的功能,比如:

老师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不正确的)最古老的观点。

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另外,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生物本能)——不正确的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本能),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否定教育的社会性。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不正确的

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

代表人物:

美国的孟禄。

(四)劳动起源说——科学的正确的

也称为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重点内容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教育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

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不作为重点)

等级性:

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正向来说)

象征性:

即能不能接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所接受的教育反映你的社会阶层)——反向来说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单选题

(1)古代中国

夏代:

已有了学校的设置“庠”(最早的学校教育出现的时代,或说是奴隶社会)

西周: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是六艺的中心。

春秋战国:

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孔子)

教育对象:

贵族——平民(扩大)养士之风: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学术自由)

西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隋唐:

选士制度:

科举制

中央官学包括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和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两馆的设置体现了古代教育等级性的特点,不是一般人能上这两馆的。

宋元明清:

科举考试依据:

《四书》(即: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即:

诗、书、礼、义、春秋)

宋代:

书院明代:

八股文(标志封建教育走向衰落)

官学、私学和书院是我们古代中国最主要的三种教育形式。

(2)古代印度

印度的教育和宗教紧密相关,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种姓制度:

1、婆罗门即僧侣;(最高级)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最低级)

主要的教育内容:

《吠陀》教师:

僧侣教育活动:

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教育内容的特点:

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因素

(3)古代埃及

三种学校:

1、宫廷学校:

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2、职官学校: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3、文士(书吏)学校:

开设最多。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代希腊、罗马

①古希腊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单选

雅典:

和谐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以培养政治家和商人为目的

斯巴达:

内容单一,以培养强悍的军人为目的。

②古罗马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两种学校:

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拉丁修辞学校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5)中世纪的西欧

西欧进入到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①教会教育

培养目标:

僧侣和教士

教育内容:

七艺——分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重点掌握,注意区分六艺)

②骑士教育培养目标:

封建骑士;教育内容: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

维多利诺(意大利)、埃拉斯莫斯(尼德兰)、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1763年)

(3)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1、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现代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重点记忆)

1、教育的终身化(保罗。

朗格朗)

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不等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

(判断题)

2、教育的全民化(不分男女老少等)

3、教育的民主化:

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

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民主;

再次是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民主(可选性)最后是指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扩大自主权)

4、教育的多元化(相对于单一性和统一性而言)5、教育技术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国际交流加强)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重点记忆)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单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了解)

(一)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要点)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多选)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儒家思想——六艺教育)

①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②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③论教育内容。

孔子把道德教育居于首位。

孔子偏重社会人士、偏重文士,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④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学

第二,因材施教。

第三,学、思、行相结合。

第四,温故知新。

(2)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持“性善论”,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提出一种理想的“大丈夫”的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持“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

(4)墨家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

(例如:

小孔成像)

墨翟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亲自得来的,直接经验)”、“闻知(道听途说,间接经验)”和“说知(通过推理得来的,要通过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说知”。

(5)道家的教育思想

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教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便是好的教育。

(6)《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重点)(两长两不两导)

①教学相长。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②尊师重道。

③藏息相辅。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

“大学之教也,时教(课内)必有正业,退息(课外)必有居学”。

④豫时孙摩。

“豫”:

预防。

“时”:

及时。

“孙”:

循序。

“摩”:

观摩。

⑤启发诱导。

“道(通假字,通“导”)而弗牵,强而不抑,开而弗达”。

⑥长善救失。

⑦学不躐等。

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考试时,容易将孔子的言论和学记的言论混在一起考。

中国三圣:

孔子、孟子、荀子。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西方三哲: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

以其雄辩和问答法(也称为产婆术、助产术)著名。

讲的是启发诱导。

问答法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讽刺,使人“自知其无知”;

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与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因为格拉底的母亲是接生婆)

(2)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代表作《理想国》

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是实现这种理想的工具。

这种观点是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判断题)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

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4)昆体良——代表作:

《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例题:

1、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法的教育家是()A、孔子B、苏格拉底C、夸美纽斯D洛克

2、主张“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学者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维多利诺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主要教育观点包括:

①“泛智”教育。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

——(普及教育)

②教育适应自然。

③班级授课制。

(最早的一人)

④教学原则:

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2)卢梭——“性善论”者。

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他的教育体小说《爱弥儿》宣扬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自然主义教育

(3)康德——代表作:

《康德论教育》

他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4)裴斯泰洛奇——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学家。

(5)洛克(英国人)

他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

他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人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教育所决定的。

他还认为,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绅士,由此提出了“绅士教育论”,并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详细论述了绅士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该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区别于《大教学论)

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②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③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指的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教书育人

④教学四阶段论: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死记)

⑤旧三中心论: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2)杜威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相别于传统教育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反映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主要教育观点包括:

①论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学校即社会”。

②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不是像我们平常听到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上大学之类的,而是教育本身)——选择、判断。

③“从做中学”。

——从活动中学④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了解。

杜威的教育学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了解)

主要的教育学流派有:

1、实验教育学(定量研究)

(1)代表人物:

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代表著作:

《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

(2)基本观点:

重视实验,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定性研究)

(1)代表人物:

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

(2)基本观点:

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代表人物:

杜威、克伯屈(杜威的学生)代表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1)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凯洛夫《教育学》(1939年),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单选)

(1)代表人物:

鲍尔斯、金蒂思、阿普尔、布厄迪尔(单选两斯两尔)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常考)

(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

(2)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3)德国教育家瓦。

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论。

2、其他学者的观点

(1)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2)保罗。

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单选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教育目的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影响

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但对政治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判断(例如:

教育有时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大学里某些新兴专业的开设)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单选:

现代教育的根本动因是()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生产力的发展D、科学技术

判断:

教育目的和内容最终取决于社会政治制度。

×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专门的人在专门的机构做专门的科学研究)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纵向之间)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横向之间)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单选)

①校园文化的概念——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名词解释)

②校园文化的内容——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比如:

学校的行为规范准则、校规校纪等)。

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基本、最核心的。

(多选)

③校园文化的特征——互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渗透性、传承性(百年老校的传承)(多选)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多选)表现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