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788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纳税筹划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避免纳税筹划风险的措施包括:

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立足于事先防;

及时、系统地学习税收政策,准确把握税收政策的涵;

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了解税务征管的特点和要求;

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

聘请税收筹划专家,提高税收筹划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第二部分企业投资活动中的纳税筹划

案例1

红星公司现有A,B两个项目可以进行投资,投资所得的税前收益情况如下表所示。

假设该项目A适用15%的所得税税率,项目B适用25%的所得税税率,贴现率为10%。

此外,其他情况相同。

投资项目测算表单位:

万元

时间

项目A

项目B

第一年初

投资2400

第二年初

建成投产

第二年末

投资收益2000

投资收益1800

第三年末

投资收益2200

第四年末

投资收益1600

分析要求:

该公司应投资哪个项目?

参考答案:

由于A、B两个项目的初始投资额相同,但税率不同,因此,可通过两个方案税后各年收益现值之和的比较,来选择较优的投资项目。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复利现值系数

项目A税后收益

项目A税后

收益现值

项目B税后收益

项目B税后

0.8264

1700

1404.88

1350

1115.64

0.7513

1870

1404.93

1500

1126.95

0.6830

1360

928.88

922.05

合计

3738.69

3164.64

由上表计算结果可知,A投资项目的税后收益现值之和大于B投资项目的税后收益现值之和,所以该改公司应投资于A项目。

提示:

本案例的特殊性在于,A投资项目各年收回收益均大于B投资项目,因此,也可根据这一点直接决策投资于A项目较好。

案例2

某食品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

根据市场需求,该食品厂开发种植猕猴桃,并将猕猴桃加工成果脯、饮料等(以下简称“加工品”)对外销售。

2008年猕猴桃开始产生经济效益。

2009年5月该食品厂共销售猕猴桃加工品100万元(不含增值税价格),产生17万元的销项税额。

但经核算,发现与该项业务有关的进项税额数量很少,只有化肥等项目产生了1万元的进项税额。

这样,该食品厂需要就该项业务缴纳16万元的增值税。

为了降低增值税负担,该企业在购进可抵扣项目时,十分注重取得合格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收效不大。

针对该食品厂进项税额很小、税负较重的情况,公司经营仔细考虑,提出了下列方案:

食品厂将猕猴桃的种植业务分立为独立核算的企业。

并使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也就是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食品厂按照市场价格向该种植企业收购猕猴桃作为加工原料,并向其开具农产品收购凭证。

分析要求:

分析上述方案的可行性。

食品厂将猕猴桃的种植业务分立为独立核算的企业,成为独立的纳税人,假设其在向该食品厂销售时猕猴桃的价格为加工品售价的30%,则由于农产品销售时免增值税,但购买化肥等1万元的进项税额不得扣除,而加工厂可根据开具农产品收购凭证计算扣除买价7%的增值税。

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筹划操作后共应纳增值税=100×

17%-30×

7%=14.9(万元),筹划操作前共应纳增值税=100×

17%-1=16(万元),可少纳增值税1.1万元(16-14.9)。

所以,此筹划方案可行。

从减轻所得税税负角度入手考虑,此筹划方案也是可行的,可由学生们自行测算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纳税筹划

盛通公司是一般纳税人,销售一批货物给方圆公司,不含税价为440万元,该批货物的成本价为400万元,取得增值税发票。

购销双方签订销售协议,采取送货制,雇用晨鑫运输公司的车辆运送货物,另外计算运费11.7万元。

开具与运输有关的票据有三个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1:

由盛通公司给方圆公司开具运费收据;

方案2:

由运输公司给销货方开具运输发票;

方案3:

由运输公司给购货方开具运费发票。

请问该公司应如何选择才比较合理?

假设盛通公司适用城建税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率为3%。

方案1:

由盛通公司给方圆公司开具运费收据,盛通公司的行为属于混合销售,假设运输成本为其收入的70%。

应纳增值税=[440+11.7÷

(1+17%)]×

17%-400×

17%=8.5(万元)

利润总额=[440+11.7÷

(1+17%)]-400-11.7×

70%-8.5×

(7%+3%)

=40.96(万元)

方案2:

由运输公司给销货方开具运输发票,盛通公司的行为属于为实现销售自行负担运费。

应纳增值税=440×

17%-11.7×

7%=5.981(万元)

利润总额=440-400-11.7×

(1-7%)-5.981×

=28.5209(万元)

方案3:

由运输公司给购货方开具运费发票,盛通公司的行为属于为购货方代垫运费。

17%=6.8(万元)

利润总额=440-400-6.8×

(7%+3%)=39.32(万元)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方案一利润总额相对较高,应选择方案一。

方家电超市的商品销售利润率为35%,即销售100元商品,成本为65元。

该家电超市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货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为了促销,该超市拟定三个方案:

将商品以8折销售;

凡购物满500元者,可获赠价值40元的商品(成本为26元,都为含税价);

凡购物满500元者,将获返还现金40元。

假设消费者购买一件价值500元的商品,该超市的应纳税情况和利润情况如何?

该超市的经营者应如何选择促销方式。

假定l:

该超市未将销售额和折扣额开在一发票上,则

应纳增值税=500÷

(1+17%)×

17%-325÷

17%=25.43(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400÷

(1+17%)-325÷

(1+17%)]×

25%=16.03(元)

税后利润=400÷

(1+17%)-16.03=48.08(元)

纳税合计数=25.43+16.03=41.46(元)

假定2:

该超市将销售额与折扣额开在同一发票上,则

应纳增值税=400÷

17%=10.90(元)

纳税合计数=10.90+16.03=26.93(元)

在税后利润相同的情况下,该超市会选择纳税合计数最小的假定2的做法。

应纳增值税=[500÷

17%]

+[40÷

17%-26÷

=25.43+2.03

=27.46(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500÷

(1+17%)-26÷

(1+17%)]×

25%=31.84(元)

税后利润=500÷

(1+17%)-26÷

(1+17%)-31.84

=95.51(元)

纳税合计数=27.46+31.84=59.68(元)

应纳增值税=500÷

应代扣代缴顾客应纳的个人所得税=40÷

(1-20%)×

20%=10(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500÷

(1+17%)]×

25%=37.39(元)

税后利润=500÷

(1+17%)-40-10-37.39

=62.18(元)

纳税合计数=25.43+10+37.39=72.82(元)

将以上3个方案计算结果编制比较表如下。

各方案纳税情况与获利情况比较表单位:

方案

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缴税合计

税后利润

折扣

销售

折扣金额未开在一发票上

25.43

16.03

41.46

48.08

折扣金额开在一发票上

10.90

26.93

赠商品

27.46

31.84

59.68

95.51

返现金

37.39

10

72.82

62.18

显然,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方案二的税后利润最高,故应选择“买一赠一”促销方式。

第四部分企业会计核算活动中的纳税筹划

金利公司自2009年1月1日开始筹建。

2009年2月从国供应商购进机器设备585万元,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增值税款85万元。

金利公司2009年3月开始生产时还没有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预计2009年5月可以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结合现行税收法规,金利公司购进该设备应如何进行纳税筹划?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从2009年1月1日起,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其进项税额可抵扣,因此,金利公司在筹建之初,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起申请,将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那么就能获得增值税转型的好处,在当年抵扣85万元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大幅度减轻增值税税负,进而增加企业的收益。

地新恒公司逐年盈利,未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2008年拟购进一项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该项固定资产原值500万元,预计净残值2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5年,与税法规定的折旧最低年限相同。

根据税法规定,该项固定资产在折旧方面可享受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政策。

假定按年复利利率10%计算,第1年至第5年的现值系数分别为:

0.909,0.826,0.751,0.683,0.621。

比较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不同的折旧方法使得各年度的应纳所得税会出现差异,从货币时间价值考虑,各年度折旧现值越大,意味着对应的所得税现值越小,税后收益的现值越大,下面通过对不同折旧方法下折旧现值的计算进行比较。

不同折旧方法数据计算表单位:

年份

复利现

值系数

直线法折旧

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

年数总和法折旧

折旧额

现值

第一年

0.909

96

87.264

200

181.8

160

145.44

第二年

0.826

79.296

120

99.12

128

105.728

第三年

0.751

72.096

72

54.072

第四年

0.683

65.568

44

30.052

64

43.712

第五年

0.621

59.616

27.324

32

19.872

480

363.84

392.368

386.848

通过上表计算结果比较,可知,双倍余额递减法对企业最为有利,年数总和法次之,直线法应为最后的选择。

第五部分企业筹资活动中的纳税筹划

明星股份公司计划筹措10000万元资金用于新产品生产线的建设,相应制定了甲、乙、丙三种筹资方案。

假设该公司的资本结构(借贷筹资与权益筹资的比例)如下:

三种方案的借款年利率都为8%,企业所得税税率都为25%,三种方案扣除利息和所得税前的年利润都为1000万元。

甲方案:

全部10000万元资金都采用权益筹资方式,即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每股计划发行价格为2元,共计5000万股。

乙方案:

采用负债筹资与权益筹资相结合的方式,向商业银行借款融资2000万元,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4000万股,每股计划发行价格为2元。

丙方案:

采用负债筹资与权益筹资相结合的方式,但二者适当调整,向银行借款6000万元,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2000万股,每股计划发行价格为2元。

分析上述三个方案的优劣。

具体纳税筹划过程如表2-7所示。

表2-7某公司资本结构备选方案计算比较表单位:

项目

方案甲

方案乙

方案丙

负债比率

1:

4

3:

2

负债成本率

8%

负债额

2000

6000

权益资本额

10000

8000

4000

普通股股数(万股)

5000

年息税前利润额

1000

减:

负债利息成本

年息税前净利润

840

520

所得税税率

25%

应纳所得税额

250

210

130

年息税后利润

750

630

390

普通股每股收益额(元)

0.15

0.1575

0.195

从以上3各备选方案可以看出,由于各方案的息税前利润相同,虽然利用了负债筹资的方式,其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并由此降低了所得税的税收负担,但导致了税后利润的下降,若以税后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目标,则方案甲最优;

若以每股收益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方案丙为最优。

(注:

此出未考虑股权筹资成本问题。

案例2

恒利欲购置生产设备,但由于资金紧,因此从银行借款2000元,借款期限5年,年利率10%,假定该企业的年投资收益率为15%。

在贷款时,银行方面提供了以下还本付息方案:

期末一次还清全部本息;

每年支付利息200万元,到期一次性支付本金及利息2200万元;

每年偿还等额本息527.6万元。

分析三种方案对公司的影响。

在长期借款筹资的纳税筹划中,借款偿还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税收待遇,从而同样存在纳税筹划的空间。

通过以下表格(见表5-1至表5-3)所列数据对每种方案进行分析。

第一种方案:

期末一次还本付息(见表5-1)。

表5—1期末一次还本付息法下的现金流单位:

本年还款

本年本金

本年利息

税后现金

流出额

折现系数

税后现金流出额现值

第一年末

0.00

0.870

第二年末

0.756

第三年末

0.658

第四年末

0.572

第五年末

3000

2750

0.497

1366.75

第二种方案:

每年偿还等额本金和利息(见表2—11)。

表5—2每年偿还等额的利息和期末还本的现金流单位:

税后现金流

出额现值

150

130.5

113.4

98.7

85.8

2200

2150

1068.55

1000.0

319.0

1239.3

1496.95

第三种方案:

每年偿还等额本息(见表5—3)。

表5—3每年偿还等额本息法下的现金流单位:

527.6

327.6

477.6

415.51

360.4

167.2

485.8

367.26

396.4

131.2

494.8

325.58

435

92.6

504.45

288.55

480.6

47

515.85

256.38

2638

638

2478.5

1653.28

一般而言,第一种方案给企业带来的节税额最大,但它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是最差的,企业最终所获利润低,而且现金流出量大,不可取。

第三种方案尽管使企业缴纳了较多的企业所得税,但其税后收益却是最高的,而且现金流出量也是最小的,因此,它是最优的方案。

第二种方式是次优的,它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小于第三种方案。

长期借款筹资偿还方式的一般原则是分期偿还本金和利息,尽量避免一次性偿还本金或者本金加利息。

第六部分企业分配活动的纳税筹划

黄磊年薪150000元,月工资12500元,基础扣除额为2000元,有以下几个方案供选择:

A方案:

每月工资12500元,全年总计150000元。

B方案:

每月工资2000元,其余126000元为全年一次奖金。

C方案:

每月工资4500元,其余96000元为全年一次奖金。

D方案:

每月工资7500元,其余60000元为全年一次奖金。

E方案:

每月工资10500元,其余24000元为全年一次奖金。

比较上述五个方案某的税后收益,选择最优方案。

除上述五个方案,是否还有更优方案?

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12500-2000)×

20%-375=1725(元)

全年应纳税额=1725×

12=20700(元)

全年税后收入=150000-20700=129300(元)

B方案:

月工资2000,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0。

年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126000×

20%-375=24825(元)

全年税后收入=150000-24825=125175(元)

C方案:

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4500-2000)×

15%-125=250(元)

全年月度应纳个人所得税总额=250×

12=3000(元)

年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96000×

20%-375=18825(元)

全年税后收入=150000-3000-18825=128175(元)

D方案:

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7500-2000)×

20%-375=725(元)

全年月度应纳个人所得税总额=725×

12=8700(元)

年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60000×

15%-125=8875(元)

全年税后收入=150000-8700-8875=132425(元)

E方案:

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10500-2000)×

20%-375=1325(元)

全年月度应纳个人所得税总额=1325×

12=15900(元)

年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24000×

10%-25=2375(元)

全年税后收入=150000-15900-2375=131725(元)

可见D方案税后收入最大,无更优方案。

甲公司于2008年11月9日购入乙公司普通股股票400万股,每股2(更正)元,占乙公司股本总额的40%。

乙公司2008年实现净利润600万元,所得税税率15%。

2008年甲公司自营利润300万元,所得税税率25%。

方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