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800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十堰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A.①B.②C.③D.④

4.若图中黄赤交角增大1°

,则

A.热带的纬度范围增加l°

B.南温带的纬度范围增加2°

C.北寒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

D.北温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

【答案】3.A4.D

【3题详解】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图中③表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④表示地球赤道平面,因此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序号是①,A符合题意。

图中②表示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③表示黄道平面,④表示地球赤道平面,因此排除B、C、D。

故选A。

【4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纬度数相同,与极圈的纬度互余。

若图中黄赤交角增大1°

,则回归线的纬度数增长1°

,极圈的纬度数减小1°

由此推算,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的纬度范围增加2°

,A错误。

南温带的纬度范围缩小2°

,B错误。

北寒带的纬度范围增加1°

,C错误。

北温带的纬度范围减少2°

,D正确。

读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与贫乏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的形成原因是

A.年均温高B.地势高C.降水丰富D.距海远

6.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区的形成原因是

A.多云雾B.多晴天C.多平原D.多高原

【答案】5.B6.A

【5题详解】

图中显示,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地势较高,特别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水汽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因此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B符合题意。

我国年均温最高的地点在南方地区,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并不是丰富区,年太阳辐射丰富区年均温不高,因此排除A。

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降水相对稀少,如果降水丰富,云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会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因此降水丰富不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的形成原因,排除C。

图中显示,距海远最远是新疆,而图中显示,新疆并不是太阳辐射丰富区,因此距海远不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区的形成主要原因,排除D。

故选B。

【6题详解】

图中显示,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区位于我国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东部,该地受地形和天气系统影响,多云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导致当地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A符合题意。

如果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会导致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而此地为太阳辐射贫乏区,排除B。

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平原面积小,排除C。

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区有高原、有盆地,多高原不是当地年太阳辐射总量贫乏的形成原因,排除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

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

(2)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3)天气状况:

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4)大气透明度:

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5)白昼时间的长短。

(6)大气污染的程度:

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2019年以来,位于俄罗斯的火山喷发进入了一个高度频繁的状态。

根据纪录数据,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俄罗斯总计发生了32起火山喷发,火山灰随着大风蔓延数千米。

7.一般来说,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

A.地壳B.软流层C.下地幔D.地核

8.在地球圈层结构中

A.洋壳比陆壳厚B.岩石圈包括地幔

C.地幔介于地壳和莫霍界面之间D.地核密度大

9.下列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物质形态呈液态的是

A.岩石圈B.下地幔C.外核D.内核

【答案】7.B8.D9.C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来说,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软流层温度接近于开始熔融的温度,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会产生选择性熔融,从而产生岩浆,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

【8题详解】

地壳厚度不均,海洋地壳较薄,陆地地壳较厚,A错误。

岩石圈只包括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并不包括整个地幔,B错误。

地幔介于古登堡面和莫霍界面之间,C错误。

地核位于地心附近,压力大,因此密度大,D正确。

【9题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外核横波不能传播,而横波只以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因此一般认为外核的物质形态呈液态,C符合题意。

岩石圈和下地幔,地震横波能够传播,说明物质形态呈固态,排除A、B。

相对于外核,内核中地震纵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一般认为内核物质形态呈固态,排除D。

【点睛】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有两种:

纵波和横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横波保能在固体中传播。

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吸收的程度不同。

10.下列下垫面中,对①辐射吸收率最低的是

A.冰川积雪B.沙漠戈壁C.湖泊河流D.森林草地

11.图中序号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答案】10.A11.B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下垫面对太阳辐射吸收率主要取决于其反射率高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川积雪的反射率一般在50%~95%,沙漠戈壁反射率一般30%左右,湖泊河流等湿地反射率低于10%,森林草地反射率一般在30%以下,因此冰川积雪反射率最高,则吸收率最低,A符合题意,排除B、C、D。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反射作用。

图中①给地面带来热量,但不属于保温作用范畴,排除A。

图中②(大气逆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补偿地面损失的能量,属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B符合题意。

图中③是地面损失能量的主要方式,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排除C。

图中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对地面不起到保温作用,排除D。

【点睛】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

(1)吸收保存:

大气中的CO2和水汽等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能量截留在大气中。

(2)补偿作用: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的能量损失,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一般云量越多,保温作用越强。

下图为北极熊撑伞遮阳漫画示意图。

12.图中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严重B.水资源的短缺C.全球气候变暖D.洪涝灾害频繁

13.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燃烧化石燃料B.跨区域调配水源

C.食物来源极其缺乏D.植被覆盖率提高

14.该环境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增产B.地表水分蒸发减少

C.极地地区冰川面积扩大D.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答案】12.C13.A14.D

【12题详解】

北极熊撑伞遮阳漫画示意图中,北极熊所坐的浮冰小,为了保护浮冰不再缩小,北极熊撑伞遮阳,这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C符合题意。

图中漫画与大气污染严重、水资源的短缺、洪涝灾害频繁无关,排除A、B、D。

13题详解】

造成全球变暖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上升,温室效应加剧。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使得空气中温室气体含量上升,A符合题意。

跨区域调配水源、食物来源极其缺乏不会影响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排除B、C。

植被覆盖率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固定更多的二氧化碳,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不会导致全球变暖,排除D。

14题详解】

该环境问题为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会使得高纬度地区的热量条件变好,可能会使当地农作物增产,但对热量条件好的低纬度地区作物增产影响不明显,还有可能因蒸发增强,气候异常导致减产,A错误。

全球变暖,地面气温上升,会导致地表水分蒸发增强,而不是减少,B错误。

全球变暖,气温上升,极地地区冰川会大量融化,导致冰川面积缩小而退化,而不是面积扩大,C错误。

全球变暖,破坏了原有大气环流的稳定性,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正确。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列四幅图分别是不同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图。

15.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

A.图aB.图bC.图cD.图d

16.下列有关“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增加地表径流B.调节水汽输送C.增加地下径流D.减少植物蒸腾

17.“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A.减轻大气污染B.缓解城市内涝C.增加城市饮用水D.减少污水排放

【答案】15.D16.C17.B

【1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海绵城市温和的蓄水、净水功能。

观察图a、图b、图c、图d,发现图d城市绿化带中具有蓄水和净水装置,其它城市绿化带中没有这些装置,因此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图d,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

【16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海绵城市”的吸水和渗水功能会增加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因此A错误、C正确。

水汽输送一般由大气环流来完成,“海绵城市”不会改变大气环流,因此不具有调节水汽输送功能,B错误。

“海绵城市”会增加城市绿地,城市植被覆盖率会提高,因此植物蒸腾会增加,D错误。

【17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

从而大大降低地表径流量,从而“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B符合题意。

“海绵城市”具有净水功能,对大气污染影响不大,排除A。

通过“海绵城市”蓄积并净化的水源大多用于生态用水,很少用于饮用水,因此“海绵城市”不会增加城市饮用水,排除C。

“海绵城市”可以一定程度上净化地表水,但不能减少污水排放,排除D。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地图。

18.与甲洋流附近海域等温线相符的是

A.

B.

C.

D.

19.乙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该渔场及其成因是

A.纽芬兰渔场一寒暖流交汇形成B.北海道渔场一寒暖流交汇形成

C.北海渔场一补偿流上升形成D.秘鲁渔场一补偿流上升形成

【答案】18.D19.B

【18题详解】

图中显示,甲洋流位于北半球,大致由北向南流动,属寒流。

图A,水温向北递减,表示当地为北半球,等温线向低温处凸出,中间水温较高,应表示暖流,应由南向北流,与甲洋流的特征不符,排除A。

图B,水温向南递减,表示当地为南半球,等温线向高温处凸出,中间水温较低,应表示寒流,应由南向北流,与甲洋流的特征不符,排除B。

图C,水温向南递减,表示当地为南半球,等温线向低温处凸出,中间水温较高,应表示暖流,应由北向南流,与甲洋流的特征不符,排除C。

图D,水温向北递减,表示当地为北半球,等温线向高温处凸出,中间水温较低,应表示寒流,应由北向南流,与甲洋流的特征相符,D符合题意。

【19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位置和形态判断,乙海域为北海道附近水域,当地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该渔场主要是为千岛寒流(甲洋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海水底层营养元素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丰富,吸引大鱼群汇聚,形成渔场。

由此判断,选项B符合题意。

纽芬兰渔场位于北美洲东北面,排除A。

北海渔场位于大西洋东北部,排除C。

秘鲁渔场位于太平洋东南部,由补偿流上升形成的,排除D。

读某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0.该地貌类型是

A.海岸地貌B.喀斯特地貌C.河流地貌D.风沙地貌

21.该地貌的地表形态有

①沙丘②峰林③洼地④冲积平原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2.下列地形区中,该地貌主要分布在

A.云贵高原B.四川盆地C.长江中下游平原D.青藏高原

【答案】20.B21.C22.A

【20题详解】

图中显示,该地貌地下多溶洞、地下河,地上多漏斗、竖井、岩溶槽谷、干谷等,岩石类型主要是石灰岩,由此判断,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选项B符合题意。

海岸地貌一般多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滩,与图中地貌特征不符,排除A。

河流地貌一般形成沟谷、瀑布、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等,与图中地貌特征不符,排除C。

风沙地貌一般形成风蚀柱、裸岩荒漠、沙丘、黄土等,与图中地貌特征不符,排除D。

【21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地表除了漏斗、竖井、岩溶槽谷、干谷等地貌之外,喀斯特地貌地表还有典型地貌——峰林和岩溶洼地,因此②和③符合题意;

沙丘是风力沉积地貌,不属于喀斯特地貌,①不符合题意;

冲积平原是流水沉积地貌,不属于喀斯特地貌,④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

【22题详解】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地势较高的云贵高原,选项A符合题意。

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石灰岩分布面积较小,因此喀斯特地貌相对较少,排除B、D。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地势低,以沉积作用为主,流水溶蚀作用不明显,因此喀斯特地貌相对较少,排除C。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某年12月5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下图为地球绕太阳公转位置示意图。

(l)表中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四地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

(2)12月5日,地球大致位于图中____(填数字)处,地球公转速度逐渐____(填“变快”或“变慢”)。

图中A代表的节气是____日,C代表的节气是____日。

(3)当我国北方地区室内日照面积最小时,地球公转位置位于图中____(填字母)处,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我国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北极圈内出现____现象。

【答案】

(1).丁

(2).甲=乙=丙=丁(3).甲<

乙<

丁<

丙(4).④(5).变快(6).秋分(7).春分(8).D(9).北回归线(或23°

26'

N)(10).昼长夜短,昼长为一年中最大值(11).极昼

【分析】

本大题以某年12月5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和地球绕太阳公转位置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昼长的变化规律、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布规律、两分两至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

(l)12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即昼长长于12小时,表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昼长为13小时56分,因此位于南半球

是丁。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极点外,全球各地角速度相等,四地中没有极点(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因此四地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相等;

根据四地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判断纬度高低,四地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是甲、乙、丁、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因此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的顺序甲<

丙。

(2)读地球绕太阳公转位置示意图可知,B位置地球离太阳近,太阳直射南半球,应为冬至日,D位置地球离太阳远,太阳直射北半球,应为夏至日,根据公转方向判断,A位置位于夏至日之后,应为秋分日,C位置位于冬至日之后,应为春分日。

12月5日,在冬至日(12月22日)之前,地球大致位于图中④处,地球此时向近日点进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因此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3)当我国北方地区室内日照面积最小时,应是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应为夏至日时。

根据上一题的判断,夏至日地球公转位置位于图中D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因此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

N(或北回归线);

夏至日时,我国(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且昼长为一年中最大值;

夏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4.读甲、乙两个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l)甲图中热力环流呈(填“顺”或“逆”)时针方向流动。

该热力环流作用最显著的时间出现在一天中时。

(2)乙图热力环流主要出现在(填“白天”或“夜晚”),盛行风为(填“山风”或“谷风”)。

(3)甲图近地面的风为(填“陆风”或“海风”),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顺14(或午后2)

(2)夜晚山风

(3)海风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较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

海洋增温慢,气温较低,空气受冷下沉,形成高压,因此

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分析】

本大题以甲、乙两个热力环流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热力环流方向、热力环流原理、热力环流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l)甲图中,空中有太阳符号,应表示白天,白天时陆地升温快,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海洋升温慢,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近地面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高空相反,因此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该热力环流作用最显著的时间应出现海陆气温差异最大的时候,即陆地近地面气温最高时,一般出现在一天中14时(或午后2)。

(2)乙图显示,山谷气流上升,说明山谷气温高,山谷在夜晚因散热不畅而气温较高,因此乙图热力环流主要出现在夜晚,图中显示,此时近地面风由山峰吹向山谷,盛行风为山风。

(3)甲图中,空中有太阳符号,应表示白天,白天时陆地升温快,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因此甲图近地面的风为海风。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雨水收集系统是指雨水收集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五大环节,即通过雨水收集管道收集雨水一弃流截污一雨水收集池储存雨水一过滤消毒一净化回用。

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灌溉农作物、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场用水、道路冲洗、冷却水补充、冲厕等用途。

下图示意城市雨水收集和利用过程。

(l)分析雨水收集系统给当地水循环带来的影响。

(2)简述雨水收集和利用对城市水环境的积极意义。

(1)减少街道地表径流;

增强植物蒸腾作用;

增强地表下渗能力;

地下径流变大等。

(2)可以调蓄城市积水,减轻内涝压力;

有利于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可以有效降低城市雨污合流;

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压力;

可以节约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压力等。

本大题以雨水收集系统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雨水收集系统对水循环的影响、雨水收集对城市水环境的意义等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l)雨水收集系统给当地水循环带来的影响应从地表径流、蒸腾、下渗、地下径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信息表明,雨水收集系统通过雨水收集管道收集雨水—弃流截污—雨水收集池储存雨水—过滤消毒—净化回用。

大量雨水并没有形成径流,因此可以减少街道地表径流;

材料信息表明,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带生态用水,从而增强植物蒸腾作用;

材料信息表明,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灌溉农作物、补充地下水,因此增强地表下渗能力;

由于下渗增强,所以地下径流变大等。

(2)雨水收集和利用对城市水环境的积极意义应从内涝、污染、水资源等角度进行叙述。

大量雨水并没有形成城市径流,因此雨水收集和利用可以调蓄城市积水,减轻内涝压力,城市地表积水减少,有利于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由于大量城市雨水没有形成城市地表径流,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城市雨污合流;

雨水收集系统对雨水有过滤、净化作用,因此可以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压力;

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的雨水可以有多种用途,从而可以节约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压力等。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甲为我国西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20m。

图乙是我国某河中游平原地区牛轭湖形成过程图。

(l)图甲中,Y地区发育形成的河流地貌是,并说明成因。

(2)说出图乙中①②两地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3)图乙a、b、c、d中,正确表示牛轭湖形成的先后顺序是,并分析图乙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1)冲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变慢,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山口处不断堆积而形成扇状堆积体,因此称之为冲积扇。

(2)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3)dbca形成过程:

平原地区河流摆动,形成河曲(河湾或河流弯曲)发育,随着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愈来愈弯;

最后河曲自然(或人工)截弯取直,河水从取直处径直流去,原有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本大题以我国西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和我国某河中游平原地区牛轭湖形成过程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冲积扇及成因、凹岸和凸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