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8175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docx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

临考"政史地"综合试题设计12例

一、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持续强降雨,造成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发生了超过1991年的大洪水。

但是灾害损失却大大减少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制定科学详尽的"预案",科学调度洪水,启用行洪区,调配抗洪物

资。

②防洪工程发挥作用。

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财、物对淮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这些治淮工程发挥了明显的效益。

③七个行蓄洪区的群众做出巨大牺牲,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迅速撤离;启动行洪区,有效减轻防洪压力,使淮河干流堤防没有发生重大险情,灾害造成的损失大大减轻

(1)简述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2)淮河中下游的安徽省曾提出,要把安徽建设成为"中国的鲁尔区"。

请问安徽省提出这一口号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

(3)历史上南宋和金曾划淮水而治。

宋金对峙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带来了什么影响?

(4)在抗洪过程中人们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二、材料一:

古城楼兰在两千年前曾是塞外水乡,林草繁茂的绿色王国和丝路重镇。

西晋年间,屯田士兵4000人,"横断注宾河(即孔雀河),灌浸沃野。

丈田三年,积粟百万"。

  材料二:

由于生产工具和水利技术的发展,唐朝时引水灌溉已由下游三角洲移向山前地带。

山前绿洲的发展,增加了河道中引走的水量,特别是春季,河流来水量很少,而播种用水量大,常造成河水断流。

…位于下游三角洲上的绿洲如楼兰、古米兰、且末古城和尼雅等地就此不得不一一放弃。

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所有下游绿洲尽数被掩埋在现今"丝绸之路"以北100-200千米的沙漠之下。

材料三:

 楼兰地区的变化,仅仅是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

这警示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西部地区的开发要抓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坚决制止新的毁林毁草开荒;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资源等条件,着力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和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古楼兰兴盛和繁荣的原因。

(2)水资源是绿洲最珍贵的财富和生态平衡的关键,请从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分析楼兰古城衰落和消失的原因。

(3)结合材料,谈谈其中体现的哲学道理。

三、材料一:

黄河以其生命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浇灌了中华文明,但历代以来,黄河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洪水经常溃堤泛滥。

因此,黄河曾被称为"中国的忧患"……近年黄河下游连年断流,给下游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仅据1995年估计,由于黄河断流给下游带来的损失就有60亿元。

黄河连年断流,最终能否变为一条"内陆"河流,已成为世人关注的华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区域\朝代\人口状况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西汉

唐朝

明朝

清朝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30.4

120.0

江淮地区

15.2

23.4

75.7

262.9

每百年泛滥次数

5.7

10.3

37.5

37.5

          --《历史视野中的人口与现代化》《自然·文化·人地关系》

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于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

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

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

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丛谈》

(1)根据材料一说明黄河的两大忧患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黄河两大忧患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列举我国古代远古、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的史实。

(4)请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治理黄河、预防水患?

四、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黄河下游连续出现断流。

2000年黄河流域出现大旱,来水量降到了建国以来最低点,但黄河下游却出现了自90年代以来首次无断流的现象。

  材料二:

黄河水系图

      

(1)写出上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水电站)  B________(水电站)

 C________(水利枢纽) D________(支流)

(2)黄河上游两个主要农业用水区域是________和________。

(3)若不考虑上中游来水,下游地区易出现断流的主要自然________________

(4)2000年黄河之所以没有出现断流,主要原因有:

国家黄河管理委员会加强了对黄河水的调度,使黄河水在上中下游得到较合理的分配;同时适当提高了黄河用水价格,纠正了过去大水漫灌等浪费水源的做法。

国家的上述做法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5)黄河流域是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从距今80万年到四、五千年的古人类遗址包括了________人、________人、________人、________氏族和________文化遗址等。

(6)我国政府对黄河的治理,行使了哪些国家职能?

 五、材料一:

      

 

  材料二: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的人口统计表(2000年)

国家

美国

巴西

俄罗斯

日本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马基斯坦

孟家拉国

人口(亿)

2.83

1.69

1.45

1.27

12.95

10.00

2.03

1.30

1.24

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2)材料所示国家中,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前两位的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世界历史看,城市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4)材料一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5)运用所学经济、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避免我国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环境问题,国家和企业应该怎么做?

  六、2005年3月,"二会"代表齐聚首都,共商国是,"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大会核心议题之一。

  材料一:

1970年美国和英、西德、法国、日本在工业生产总值、出口贸易和黄金外汇储备方面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

1970年

美国

英国

西德

法国

日本

工业总产值

37.8

6.5

10.1

6.5

9.45

出口贸易

15.2

6.8

12.2

6.4

6.9

黄金外汇储备

15.5

4.7

14.6

5.3

5.2

                              --《世界史》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增加10%的进口附加税。

这项措施将共同市场(欧共体)对美国出口的货物交付的平均关税增加了一倍。

对此,西欧共同市场六国达成了一致协议,要求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等措施,否则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

英国财政大臣立即通知美国,英国完全同意共同市场六国的建议。

--西北大学等编《世界现代史》

  

(1)上述材料反映西欧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有何重大变化?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何表现?

  

(2)上述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2004年中美消费情况比较表

种类

单位

中国

美国

石油

百万桶/日

7

20

煤炭

相当于百万桶/日

800

574

钢铁

百万吨

258

104

汽车

每百万人拥有量

24

226

材料四:

为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国内专家提出修建缅甸实兑至云南昆明的输油管道。

(如图)

  (3)简要分析从实兑至昆明的输油管道比经马六甲海峡输的好处___________,中国另一条在建的跨国输油管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国,一会儿跟发达国抢资源,一会儿跟发展中国家抢市场"。

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的突出特点是:

___________,中国与美国比资源消费好像"拿一个正在发育的孩子和一个成人比身高每年增长多少"。

这说明:

_____________。

以发电耗能为例,中、美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无节制地消耗资源造成我国能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仅有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

我国水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04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

钢铁工业冶炼每吨钢综合能耗高于国外2-4倍。

2003年中国GDP仅占世界的4%,却消耗了世界1/4以上的钢产量、30%的煤和一半的水泥,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水土、植被、土壤的破坏和污染,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诱发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严重后果。

  材料六: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2月5日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其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它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5)联系上述材料,结合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6)联系上述材料,运用哲学常识,说明党和政府应如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七、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现的重要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

试说明其原因。

      

  

(2)图二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价值(3)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GDP是硬道理",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破坏资源、浪费资源、降低效益等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观的角度,说明新发展观的正确性?

  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指出: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但是各项前期工作一定要做好,关键在于搞好配套工程的规划和建设。

并且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

节水、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图。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中线和东线调水方案,是为了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有哪些?

  

(2)"2008年北京人有可能喝到长江水"。

北京人喝的长江水来自哪条调水路线?

该线自南向北依次经过哪些省市(写简称)?

  (3)概述隋朝和元朝开凿运河工程的目的和作用。

  (4)我国政府对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提出的要求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九、材料一:

"乙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

"(摘自刘禹锡《竹枝词》)"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摘自温庭筠《烧歌》)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你如何看待它?

  材料二:

以下数据摘自中国人口信息网

时间(年)

1661(顺治十八年)

1691(康熙三十年)

1751(乾隆十六年)

1958

1959

1960

1961

人口数(万)

8490

11023

20560

65994

67207

66207

66859

(2)材料二中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1960年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材料三: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当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响起时,50多年前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的火热场面仿佛又展现在人们眼前。

50年后,南泥湾的群众依然用着当年当战士们用的那种镢头,但他们不再用它开荒,而是用它在山上种树植绿。

        --摘自2000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50年前开荒50年后种树》

  (3)材料三中"50年前开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当时这一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50年后种树"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材料四:

2003年7月,我国颁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积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结合材料四回答(4)-(6)问。

  (4)用哲学常识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5)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

  (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什么政治意义?

  材料五:

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7)-(8)题:

  (7)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图中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8)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90年-2000年期间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材料六:

20世纪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与GDP占世界比重的变化表

区域

人口占世界百分比

GDP占世界百分比

1900年

2000年

1900年

2000年

亚洲

57.4

60.5

32.6

37.4

欧洲

24.6

12.0

42.4

25.5

非洲

8.1

13.0

3.4

3.0

北美

5.0

5.5

16.6

24.6

拉丁美洲

4.5

8.5

4.0

8.1

大洋洲

0.4

0.5

1.0

1.4

(9)由上述表格中的信息可知,20世纪,人口贫困化越来越严重的大洲是________,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该大洲人口贫困化越来越严重的原因。

  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做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

  材料一:

如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鄱阳湖平原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分析其发展商品粮生产的有利条件。

  

(2)东风汽车制造厂将工厂_总部从十堰迁至武汉,从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这里是令人遐想的白云黄鹤的故乡,是神奇瑰丽的楚辞故里,是三国人物风云聚会的宏大舞台;这里是商贾云集、水陆繁忙的"九省通衢",是诞生过名闻遐迩的"汉阳造"的中国近代制造业的摇篮,是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布局中一颗分量很重的棋子……。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尽快崛起"。

来自中央的声音,给本来已经春潮奔涌的18.59万平方公里的荆楚大地又注入了新的"兴奋剂"

  阅读材料请回答:

  (3)"汉阳造"的中国近代制造业兴起于何时?

结合图l0分析其历史原因。

当时还有哪些其它性质的近代企业在此产生。

  (4)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地区的工业、交通、水利建设等方面在哪些时期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

  材料三:

早在2001年底,江西提出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到2004年中央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中部地区日渐呈现出与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相互促进的发展热潮。

  (5)说明我国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的经济意义。

  材料四: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一项充满艰辛、需要长期为之奋斗的事业。

我们始终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求真务实,顽强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6)上述材料蕴含着哪些哲学道理。

  十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区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9+2"。

"9+2"覆盖三个处于不同发展梯级上的地区,经济互补性强,具有产业合作的广阔前景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巨大空间。

2004年6月,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粤港澳召开,泛珠三角区域各行政首长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自愿参与、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五大原则,共同开展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十大领域的合作。

  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域主要处于我国南方地区。

中部区域地跨北方和南方地区。

回答

(1)-

(2)题。

(1)限制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面积广大,自然条件差异大    B、缺少丰富的能源资源

  C、深居内陆,人口密度小      D、地表崎岖,交通运输条件差

(2)南方丘陵山区适宜发展立体农业的条件是

  A、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B、耕作历史悠久,物种丰富

  C、丘陵山地多,能多层次和多方位的利用自然资源

  D、土壤肥力高,水热资源配合好,有利于多种作物生长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

  A、农业历史悠久,可耕地垦殖殆尽  B、人口增长快,工业发达

  C、耕作技术和方式落后,作物品种少 D、滥垦滥伐,破坏地表植被

(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

有何经济意义?

(5)这种区域合作的模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6)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政府应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职权?

  十二、材料一:

2004年11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1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会议期间,巴西、阿根廷、智利和秘鲁四国宣布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读南美及南极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二:

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低硫原油期货价格走势示意图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公平、合理、妥善解决能源问题。

从目前的能源消费状况看,要维护能源安全,就必须抓住石油安全这一核心。

  材料四: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明确提出"合作共赢、利益共用"的能源外交新思维;除了考虑石油能能源的供应问题,还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着眼于整个地区的合作和发展,以营造多元化的外交格局。

  

(1)在极地上空看,P洋流的运动方向是按方向流动(顺时针或逆时针);智利沿海港口到阿根廷首都的轮船一般经过_____海峡。

(4分)

  

(2)11月份与6月份比较,圣地亚哥的气温日较差哪个月份大?

并说明理由。

  (3)同一纬度的E、G、F三地中,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一地?

并说明理由。

  (4)Q所在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试分析分析阿根廷在Q地进行牧业生产的优越区位条件。

  (5)分析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简要分析其经济原因。

  (6)分析"要维护能源安全,就必须抓住石油安全这一核心"的哲学道理。

  (7)中国的"石油外交"是如何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

参考答案:

  一、

(1)原因:

淮河流域受梅雨期影响时间长,降水多;支流众多,而无独流入海的河道;地势低平,水流缓慢、下游河流泥沙淤塞等。

  治理:

上中游地区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河道,加固淮河大堤,设立分、蓄、滞洪区等。

(2)煤炭资源丰富,铁矿也较多;水源充足;临近我国最发达的工业区(或市场广阔);水运比较便利(答交通便利也可)。

  (3)形成:

南宋初年,宋金之间进行了几次战争,结果双方于1141年订立了绍兴和议,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

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确定下来。

  影响:

客观上使南北双方获得一个较长时期的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4)尊重客观规律,在防洪抗灾中制订科学详尽的"预案",使防洪工作科学合理的开展;从客观条件出发,利用已有的治淮工程,抗击洪水;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防洪抗灾中发扬科学精神,行蓄洪区的群众树立全局观念,主动撤离,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大大减少。

  二、

(1)为历史学科

(2)为地理学科(3)为政治学科

  

(1)楼兰原来自然条件较好,有孔雀河流经,是一片绿洲。

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经过这里,使这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商贸繁荣。

汉朝设西域都护保护商旅往来,进行军政管理,保护了这里的安定和发展。

汉朝的铁器和凿井及灌溉技术传入这里,促进了这里农业的发展。

  

(2)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上游灌区过量用水,下游水量减少,乃至断流;强烈改变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

下游缺水,无法耕种,植被衰败,土壤风蚀加重,沙漠化不断扩大。

沙漠的侵吞使楼兰古城衰落,直至消失。

  (3)抓主要矛盾,把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科技教育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

(1)泛滥和断流。

(2)由于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殖,以及历代帝王营建宫殿、坟墓、滥砍滥伐,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气候变迁,水土流失;大量泥沙入河沉积,下游形成地上河;加之降水集中,容易泛滥成灾。

降水减少,水源调蓄变化,加之中下游地区用水量过大,易形成下游断流。

(3)大禹治水;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三门峡、刘家峡、小浪底水电站等。

(4)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坚持用联系观、发展观。

  四、

(1)龙羊峡、青铜峡、三门峡、汾河

(2)宁夏平原、河套平原(3)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流域面积极少,几乎无支流河水注入;黄河下游地区年降水量较少,且降水集中在7、8月(4)①体现了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

、②体现了国家必须自觉遵守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等手段调控经济。

、(5)蓝田、北京、山顶洞、半坡、大汶口、(6)我国政府治理黄河,行使了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搞好社会主义公共服务的职能。

  五、

(1)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

其大致趋势是:

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多。

原因:

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发达,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因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

  

(2)美国、中国、使用新能源,植树造林

  (3)趋势:

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途径:

在农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