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8276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

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

学生响亮齐答:

《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是哪三国?

你知道吗?

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

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

(生答:

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生答:

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

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

其次是谁?

(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

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

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

①生先自我介绍②师作旁白,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

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正可谓:

(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

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

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分组讨论:

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

你怎么看?

(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

(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

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

是哪三国?

生答后指出:

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

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

(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

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

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

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

生答后指出:

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

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

生答后指出: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

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依你之见呢?

A: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

“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

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

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

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

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

他是人,不是神。

师:

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

2、史书记载:

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年。

)问:

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

实际上呢?

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

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

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

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

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

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

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

“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

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

“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

“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

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

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袁绍说:

“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

“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

“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

“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

”曹操高兴地说:

“愿闻良策。

”许攸说:

“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

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

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

“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

“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

“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有三个:

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其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的因素的极好例子,而学生对此也极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有意把重点放在分析成败的因素上。

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

通过三国演义歌曲引入新课之后,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曹操图像,我要求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完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并提出从背景、时间、地点、双方、经过、结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战,将此内容板书于黑板上。

并特别要求小字内容也认真看一看。

学生在看书以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军阀主要有哪两个?

谁的势力更为强大?

为什么?

2)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3)官渡之战是谁发动的?

目的是什么?

当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后,也就解决了官渡之战的背景问题。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曹操战胜袁绍的某些因素。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

学生进行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们的说到了这些原因;袁绍骄傲轻敌,不采纳谋士的建议,导致谋士弃他而去;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有优势;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经济实力增强;重视人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兵策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学生发言后,我进行了总结,然后指出: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有:

双方的实力的对比;指挥者的素质;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战争的性质等等。

在分析这些原因是,可将双方进行对比。

战争胜负不是仅取决于人多粮多,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更重要的是综合实力的对比,包括政治、经济、人心、谋略等。

 有了这个铺垫,同学们在第二目“赤壁之战”中就显得轻松自如,比较容易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也只用了较少的时间,同时,我开展了素质教育,针对实际生活和学习谈体会,针对舞台形象谈喜欢等教学效率大大也提高了。

 

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