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479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docx

第二章学案2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

学案2 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

学案略语

 文言文翻译仍是二轮复习的重点,也是令考生最为头疼的部分。

因为经过一轮复习,很多考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都能准确把握,字字落实,但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还是支离破碎,词不达意,得分并不高。

其中症结在于太在意“翻译”而忽略了“理解”。

《考试说明》对翻译的要求是: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即“理解”在前,“翻译”在后。

什么是“理解”?

就是让词语回到句子,让句子回归段中乃至全篇,总之,就是回归语境。

这也许是走出翻译困境的唯一途径。

考生不仅要强化语境意识,而且要把这种语境意识用于翻译实际,进而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不断提高翻译能力。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

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

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①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

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

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

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

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

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②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训曰:

“不然。

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

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

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

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

由是湟中诸胡皆言:

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

咸欢喜叩头曰:

“唯使君所命。

”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

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选自《后汉书·邓训传》)

 ①烧当种羌迷吾:

烧当种羌,当时的羌族部落名称;迷吾,部族首领。

②县官:

此处指汉家朝廷。

(1)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译文:

 

 

(2)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

译文:

 

 

(3)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4分)★

译文:

 

 

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文言文中,表示“我们”“你们”等人称代词的复数,除用“吾”“尔”等既表单数又表复数外,还有“吾(尔)+属(曹、辈)”这种形式。

如:

我曹、尔辈、吾属、吾党、尔曹、尔等、若属等。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

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

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

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

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或惜之,则曰:

“宜少贬以荣进。

”友人石曼卿独曰:

“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

”再调孟州司法参军。

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

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

挺之独别近郊。

或病之,谢曰:

“故事也。

”居顷之,忠献责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

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

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

(1)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译文:

 

 

(2)或病之,谢曰:

“故事也。

”(3分)★

译文: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读先生①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

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②之室而得其神。

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

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③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

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

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选自清·戴钧衡《〈南山集〉目录序》)

 ①先生:

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

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

③望溪先生:

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1)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译文:

 

 

(2)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4分)★

译文:

 

 

“区区”的义项,“区区”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

其义项主要有:

①小,少,今天仍在使用,如本题译句中的“仅此区区”;②感情真挚、恳切,如“感君区区怀”(《孔雀东南飞》)、“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③愚拙,如“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问题反思

1.你在平时翻译中是否强调联系语境理解要翻译句子的意识?

你是否真正意识到语境在翻译中所起的具体作用?

答:

 

 

2.联系语境翻译句子看起来很虚,实则具体可抓。

你在翻译句子时是如何联系语境的?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1.

题目

 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4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第1题]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该答案对二、三分句译得较好,而失分主要在一、四分句上,尤其是第四分句中“离”的翻译,该考生可能不知“离”通“罹”,所以这样翻译明显不符合句间因果关系,即未结合句子内部语境翻译。

2分

该答案失分在于第一个分句中“厚”字的翻译不准。

其实,根据“厚”字所处的位置,应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交情深厚”。

该考生如果能根据句子内部的位置特点推断,或许就不会失掉这1分了。

3分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得分

该答案得分点译得好,源于该考生的平时积累和对语境的准确判断,尤其是根据句内语境,对“厚”“离”的理解、翻译相当到位,保证了语意通顺。

满分

4分

完善

你的

答案

 

2.

题目

 或病之,谢曰:

“故事也。

”(3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第2题]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该答案根本未联系语境,连“曰”的主语都弄错了,更不用提译准得分点了。

0分

该答案译准了“病”字,但“谢”“故事”均未能结合语境确定其最确切的义项。

1分

该答案译对了“病”“故事”两个得分点,但对“谢”的翻译明显不通,哪有“推辞”诟病的?

显然,该考生未联系外部语境从情理上来确定其义项。

2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得分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所给译句虽短,但包含两个重要的实词得分点,即“病”“谢”两个多义词语境义的确定;“故事”是古今异义词。

“病”字在语境中好确定,“谢”字很难,作“道歉”“推辞”义讲难以合乎上下文的情理,这里作“告诉”讲最好。

“故事”有两个相近的义项:

旧事、旧例。

联系“送别”的“故事”,作“旧例”讲最贴切。

满分

3分

完善

你的

答案

3.

题目

 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4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第3题]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该答案失分的原因似乎是未把“区区”“厄抑”得分点译准确,但其根本原因是未联系语境,或者说未结合上文语境锁定“区区”的是文字(代指先生文稿),而非“子长之志”,导致“厄抑”谁、谁“不得彰行于世”理解连串有误。

1分

该答案几个关键点译得好,失分还是在于未结合语境把握住“彰行于世”的不是其“品行”,而是其“文字”(文集),丢掉了文意通顺分。

3分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得分

该答案首先根据上文“仅区区文字”确定了“区区”是“少”意,“区区”的是“文字”;然后知道了“厄抑”的是“文字”,“不得彰行于世”的还是“文字”,顺利地落实了“厄抑”“良”等得分点,保证了文意通顺。

满分

4分

完善

你的

答案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高度认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坚决改掉脱离语境翻译的坏习惯

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

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如现代文阅读中的全篇语境。

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

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了“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

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被翻译的语句放在答案卷中(高考全是这样),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乎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

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

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二、联系语境翻译的着力点

(一)关注文段内容

1.记叙性文段

(1)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

例1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孙)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

明经学,有志操,清白贞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于人,以节介气勇自行。

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4分)郡中咸服其义勇。

(选自《后汉书·儒林列传下》)

解析 本题4分,“陷敌”1分,“无所”1分,大意2分。

得分点“陷敌”“无所”亦是翻译的难点所在,学生很容易将“陷敌”误译为“陷入敌人的包围中”,而将“无所回避”误译为“没有地方躲避”,这些错误的出现缘于学生对孙堪身份及性格特点的忽视。

文段一开始介绍了孙堪有学问、有志操、有勇气的儒者形象,尤其从“以节介气勇自行”及后文“郡中咸服其义勇”的效果看,这是一个英勇无畏而得以为人所认可的勇者形象。

因此,“陷敌”应译为“攻入敌阵”,而“无所回避”应译为“没有什么逃避的(或:

全然不逃避)”。

这里的“陷”与“冲锋陷阵”的“陷”同义,表示主动攻入,而不是被动沦陷;“无所”本是课内积累的复音虚词,如《鸿门宴》中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学生如果能充分关注语境,便能将脑海中这休眠的文言知识唤醒,做到学以致用。

全句应翻译为:

孙堪曾经全力迎战而攻入敌阵,他全然不逃避,多次受伤,宗族的人都依靠他(脱险)。

例2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4年高考广东卷节选)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

将论囚,敞曰:

“冤也。

”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3分)相传以为神明。

(选自《宋史·刘敞传》)

解析 本题3分,补出“知”后的省略成分“刘敞”1分,大意2分。

要补准“刘敞”这一省略成分,学生必须关注人物关系。

文段内容中“敞见而察其冤”“敞曰:

‘冤也。

’亲按问之”两处可见刘敞一开始便察觉到王甲的冤情,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后来还亲自审问来为他洗清冤情。

当事人王甲也明白“能为己直”的人只有刘敞,才敢以实情相告。

全句应翻译为:

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韦敻,字敬远,京兆杜陵人。

(魏)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夐养高不仕,虚心致悦,遗使辟之,虽情逾甚至,而竟不能屈。

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

(选自《周书·卷三十一》)

译文:

 

 

 

 

2.(2014·山东)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

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

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

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

“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1)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

译文:

 

 

(2)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译文:

 

 

(2)事件经过

例3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4年高考广东卷节选)

刘敞字原父。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

“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4分)”译相顾骇愧曰:

“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选自《宋史·刘敞传》)

解析 本题4分,“径”1分,“故”1分,大意2分。

得分点“径”“故”亦是翻译的难点,同时,如果大意分中的1分落在“易”上,“易”也成为一个难点。

要突破这些难点,便要梳理文段中的事件经过。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交代了刘敞出使契丹行走的路线,以及契丹人选择这条路线的意图。

而“敞质译人曰”的“质”表明刘敞对既定路线的不满,“何为故道此”的“故”译为“故意”,与质问的语气相符,内容上与契丹人“欲夸示险远”的意图相应,而下文“译相顾骇愧”也正显示出契丹人意图被识破后的尴尬。

刘敞认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是“自松亭趋柳河”,这条路“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

“径”与原路线“回屈”的情况相反,当译为“直”;“易”与“险”相反,当译为“平坦”;而“不数日可抵中京”则与“殆千里”“远”的情况相反。

可见,刘敞的确熟悉两地的山川道路,他的质疑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全句应翻译为:

(道路)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武帝之介弟也。

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

死家诉,有敕严讨。

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

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

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

武帝注曰:

“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

”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骡骑航待帝夜出。

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

事发,称为宏所使。

帝泣谓宏曰:

“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

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

”宏顿首曰:

“无是,无是。

”于是以罪免。

(选自《南史》卷五十一,有删改)

(1)死家诉,有敕严讨。

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

译文:

 

 

 

(2)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

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

译文:

 

 

 

2.议论性文段

议论性文段语境的把握,首先要把文段中观点与材料两部分区分开,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其次是注意前后句子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假设关系;最后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4年高考湖南卷节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3分)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

(选自明代杜琼《雪屋记》)

解析 本题3分,“木”“土”的活用1分,“颠”1分,大意1分。

得分点“颠”是难点所在,学生可能会误译为“癫狂”“颠簸”,而正解当为“跌落”。

依据前文“巢于木”的提示,这“木处”便是在树上住,既是在高处,就有跌落下来的危险。

学生译为“癫狂”可能是由“病”推测出来的,但这不符合事理逻辑,“住在高处”与“人精神疯癫”无法建立因果联系。

学生译为“颠簸”或是“摇晃”,与“在树上住”有一点点联系,但依然不合理,因为“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这句中的“患”是“灾祸”的意思,“颠簸”不足以成为“灾祸”,“跌落”才是让人们害怕的事。

全句应翻译为:

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亦闻古之善观人国者,如良医之切脉,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初不为肥瘦而易其智。

官渡之师,袁绍未遂弱也,曹操见之以为终且自毙者,以嫡庶不定而知之也。

咸阳之都,会稽之游,秦尚自强也,高祖见之以为当如是矣,项籍见之以为可取而代之者,以民怨已深而知之。

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虏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

臣故曰“形与势异”。

惟陛下实深察之。

(选自《美芹十论》)

译文:

 

 

 

 

(二)关注句子结构

关注句子结构即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

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结构,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

1.句内搭配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14年高考辽宁卷节选)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注]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5分)(选自《宋史·赵立传》)

 张敌万:

盗贼首领。

解析 本题5分,“窟穴”1分,“通”1分,“梗”1分,大意2分。

要落实得分点“窟穴”,需关注句内词语搭配。

“贼张敌万窟穴其间”一句中没有动词,该句句式上既然不是判断句,就必然要有一个词活用为谓语动词。

“贼张敌万”适合作主语;“其间”是方位词,常作状语;名词“窟穴”便承担起动词的职责,译为“建造巢穴”;“其间”前需相应地补充介词“于”,介宾结构作后置状语修饰“窟穴”。

全句应翻译为:

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2.句间对称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

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

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

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3分)(选自《名实说》)

解析 本题3分,“身”1分,“指摘”1分,大意1分。

“指摘”这一动词沿用至今,比较容易翻译;“世”也相应地译为能实施批评行为的“世人”。

而得分点“身”容易被误译为“身体”,这是对句间对称关注不够。

“身之便安”和“世之指摘”对称,“身”和“世”都应指人,与“世人”相对的便是“自身”。

全句应翻译为:

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边练边悟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孔子曰:

“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又云: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

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译文:

 

 

 

6.(2015·重庆)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

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选自元代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译文:

 

 

 

 

(三)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

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边练边悟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

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

时方盛夏,上表曰:

“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

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

谨按《月令》:

‘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

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中宗纳峤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选自《旧唐书·殷峤传》)

译文:

 

 

 

 

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贾黯,字直孺,邓州穰人。

黯自以年少遭遇,备位谏官,果于言事。

时言者或论事亡状[注],辄戒励穷诘。

黯奏:

“谏官、御史,迹既疏远,未尝预闻时政,不免采于传闻,一有失言,而诘难沮辱随之,非所以开广言路。

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

时帝初即位,王广渊、周孟阳以藩邸之旧,数召对。

黯言:

“俊义满朝,未有一被召者,独亲近一二旧人,示天下以不广。

请如太宗故事,召侍从馆阁之臣,以备顾问。

”帝尝从容谓黯曰:

“朕欲用人,少可任者。

”黯对:

“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

”退而上五事:

一、知人之明,二、养育以渐,三、材不求备,四、以类荐举,五、择取自代。

(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有删节)

 状:

状文。

(1)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

译文:

 

(2)帝尝从容谓黯曰:

“朕欲用人,少可任者。

”黯对:

“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

译文:

 

 

 

 

(四)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检验,看看是否合乎文理、事理、情理,是否与上下文连贯衔接、顺畅得当

大二轮专题强化练与考前增分练

定点练1 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宇文士及,雍州长安人也。

隋右卫大将军述之子,化及弟也。

隋文帝尝引入卧内,与语,奇之,令尚炀帝女南阳公主。

初,高祖为殿内少监,时士及为奉御,深自结托。

及随化及至黎阳,高祖手诏召之。

士及亦潜遣家僮间道诣长安申赤心,又因使密贡金环。

高祖大悦,谓侍臣曰:

“我与士及素经共事,今贡金环,是其来意也。

太宗即位,为中书令,寻以本官校检凉州都督。

时突厥屡为边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边服。

每出入陈兵,盛为容卫;又折节礼士,凉土服其威惠。

贞观十六年卒,陪葬昭陵。

(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三》)

(1)士及亦潜遣家僮间道诣长安申赤心,又因使密贡金环。

译文:

 

 

 

(2)每出入陈兵,盛为容卫;又折节礼士,凉土服其威惠。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

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

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

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

“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祐,何以及斯。

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

”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三,有删改)

(1)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译文:

 

 

 

(2)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

译文: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

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

纲纪谓琼曰:

“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

”琼曰: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

在郡六年,人庶怀之。

遭忧解职,故人赠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