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8728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马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马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马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马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docx

《马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docx

马原

(按在课本上的顺序排列)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

2.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

4.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什么意义?

①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8.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辨析: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9.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没有离开时空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时空。

将运动与时间割裂开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10.(多选)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

①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④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1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2.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并非所有新产生的食物。

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5.(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16.(自己总结的,不一定全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之间的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自我发挥

17.量变和质变以及质变与量变间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

1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及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9.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0.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的活动实现的。

2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3.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并非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

24.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到决定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5.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的特点为:

①反映具有摹写性②反映具有创造性

27.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理解: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对本质的认识。

28.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意义高于第一次飞跃。

29.完整的认识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3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

31.(自己总结的,不一定全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又有相对②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因此,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32.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

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采取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正确态度。

33.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3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6.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7.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38.社会意识形态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39.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40.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4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42.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4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4.(小题,理解即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45.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46.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力量,是最终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7.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

48.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49.人们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所以说,人们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了解:

人们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们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们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0.群众活动和历史活动的辩证关系:

第一,历史条件是人们群众创造历史的前提

第二,人们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三,人们群众能不断打破历史条件的制约,但最终不能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

5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5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53.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5.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56.资本本质是生产关系。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57.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和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58.货币和物本身不是资本,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即产生剩余价值)才能称之为资本。

59.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②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60.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61.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本质:

都是靠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6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

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63.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要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6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65.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

66.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和各自速度)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组成。

67.依据资本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68.周转时间分生产时间和流动时间。

6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70.利润:

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7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7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化,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发展矛盾的结果。

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7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74.(多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7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