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8891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docx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定稿

 

论文题目:

《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

学院: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年级:

2006级

专业:

哲学

姓名:

***

学号:

********

指导教师:

***

摘要:

作为修行思想的思想和作为纯粹思想的思辨思想是两个意义上无法通约的概念,因为修行思想远离只是在思中思想而进展到超越性的实践领域,并且以内在性的体验而非以范畴的直接意义的关联上的逻辑性为其真理性。

故而,以修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的本文只应该并只能够在思想上采取解释的立场对于修行方法和理路在思维中予以统握。

如果在思维中采取思辨的方式对其体验性的内容予以超验的发挥,只能造成脱离事情自身的混乱假象。

如智者大师所言:

“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己何益者哉?

因此,本文在结构方面分为四部分:

1.释“童蒙”、“止观”的意义  2.止观修行的准备阶段3.正修行阶段 4.修行证果阶段。

采取解释的方式予以解释说明,以把握住其梗概全貌。

关键词:

解释;统握;止观;

 

Abstract

Thinkingasthethinkingofpracticeandasthepurelyspeculativeideacannotbegeneralizedsenseoftheconcept,practicethinkingasfarawayfromjustthinkingofideasinprogresstogobeyondthefieldofpractice,andlesssexualexperiencethanareasofdirectrelevancetotheassociationonthelogicofitstruth.Guer,tocultivateideasforthestudyofthisarticleshouldonlyandonlybeabletoexplainthepositiontakenintheideologicalapproachandwayforthepracticetobepresidentinthemindsofgrip.Ifspeculativewayofthinkingtotakethecontentsoftheirexperienceofthetranscendenttobeplayed,onlycreateafalseimpressionfromthethingstheirownconfusion.AstheMasterZhizhehassaid:

"ifonlyfabricatetheculturedsentencesandfarawayfromthetruth,onlywastethetimeandwithnoevidence,soitisthesamewithapooronlyhelptheothercountthemoney,whatisthebenefittohimself?

"

Therefore,thestructureofthispaperisdividedintofourparts:

1.MeaninginterpretationoftheInsight2.Meditationpracticeofthepreparationphase3.Isself-cultivationstage4.Practicepermitfruitstage.Eachparttorevealthemannerofexplanation,inordertograspthewholepictureoftheirsketch.

Keywords

Explain;insight;grasp;

 

 

 

前言

天台宗作为中国佛教教下三家之一的重要宗派,是由智者大师于隋代创立的,因为其开悟是在天台山的缘故,故名为天台宗。

其止观学说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独创性理论,其思想内容主要分布于《摩诃止观》、《圆顿止观》、《渐次止观》、《不定止观》、《童蒙止观》中,由《童蒙止观》是《摩诃止观》的节略本的缘故,初学坐禅的人往往从此入手。

天台宗“止观”思想的影响不仅在佛教内部,许多道教和儒家的打坐参禅者也从其中获益不浅。

故而,本文主要写作目的在于明确天台宗“止观”的意义,并对《童蒙止观》的修行思想进行梳理、解释,以形成对坐禅方法、修习理路的初步统握。

一.释“童蒙”、“止观”的意义

(一)释“童蒙”的意义

童蒙并非指小孩子而言,实指在佛法之修学上的未悟初学而言。

如智顗所言“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

《易经》蒙卦

,《序卦传》说: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彖曰:

“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蒙卦的上卦是艮卦,是山的象征;下卦是坎卦,是水的象征。

置山于水上,是动荡不定,险危不安之象,故而应即时停止。

所以童蒙二字的内在意义即蕴涵有“止”的意义。

又象曰:

“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

”山下流出泉水,犹如启蒙幼童,开始时是潺潺细流,终成滔滔江河,滋生万物,说明君子应该以正确果敢的行动培育德行,这又暗含智顗:

“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

”的意思。

(二)释“止观”的意义

梵文奢摩他(Samatha)意译为“止”,梵文毗钵舍那(Vipašyaña)意译为“观”。

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相续作意唯思维心相为一向修毗钵舍那,相续作意唯思维无间心为一向修奢摩他。

”意即“观”就是意识活动以意识的表象为对象;“止”即是意识活动以相续不断的意识活动自身为对象。

《显扬论》卷二云:

“止者,由缘三魔他影像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住心于内。

观者,由缘三摩地影像作意故,简择诸法。

”在《显扬论》中“止”和“观”都是由三摩地影像而策发起的意识活动,他们的区别在于“住心于内”和“简择诸法”。

也就是说“止”在于保持意识活动时意识的“定住性”,而观在于区别意识于三摩地影像活动时所产生的影像的真假,即意识认识到这些影像如其概念那样的虚假不实,但同时又非“顽空”(在直接的意义上什么都没有的空,虚无主义的空,这种空属“断见”)而是“假有”,进而超出此二边分别而认之即为非真非假,即真即假的中道观,以此取消意识的虚妄分别,而行于波罗蜜(到彼岸)的中道上。

二.止观修行的准备阶段 

止观修行的准备阶段包括从“具缘第一”到“方便行第五”五个部分,是对修习止观所必要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理条件的说明。

对于具备这些条件的方法,智顗给予广泛和详细但又简赅的介绍。

以下予以分别介绍。

(一)具缘第一

所谓“具缘”即是说修习止观所必要具备的条件。

具体来讲有五种缘是必要具备的,分别为:

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和近善知识。

在每一缘中又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在持戒清净中有三种区分。

首先是上品持戒人,意即未出家时不造“五逆”

,出家受戒后严格遵守的人;其次为受戒后不犯重戒,但犯轻戒的人。

最次为于轻重诸戒多所毁犯的人。

对于第一种人,智顗予以鼓励赞许(“当知是人修习止观,必证佛法”);对于第二和第三种人智顗施以悲济,告以忏悔补救的方法(“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

”),并详细地告以忏悔的十种方法和罪灭的诸多征验。

第二种必要具备的缘为衣食具足,具体分为衣法三种和食法四种。

三种衣法分别为雪山大士的一衣蔽体即足,头陀僧的“粪扫三衣”和多寒国土以及忍力为成就者的“百一等物”。

四种食法分别为草果,乞食,檀越送食和僧中洁净食。

第三种缘是闲居静处,即是要居住在不需劳碌并且没有愦闹的地方。

具体有三种地方可以居住以修止观,分别是深山绝人之境,头陀兰若之处和清净伽蓝中。

第四种缘为息诸缘务,就是要停止世俗的生产生活活动,以避免“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具体来讲要停止四种活动,分别为“治生缘务”(生产活动)、“人间缘务”(社交活动)、“工巧技术缘务”和“学问缘务”。

第五种缘为近善知识,就是要接近参访从广义上讲对自己学习佛法有所帮助的人,从狭义上讲修习佛法有所成就,理论和实践知识丰富的人。

具体来讲有三种善知识,分别为外护善知识,即为行者修行提供生活保障的人;同行善知识,即共同修习止观,可以相互劝发鼓励的人;以及教授善知识,即教授初学止观者各种方法并可以切近地帮助解决修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人。

(二)诃欲第二

所谓诃欲,就是排斥禁绝各种欲望的意思。

具体来讲修习止观所要呵责禁绝的欲望分为色、声、香、味、触五个方面,涵盖一切与我们的感官相对的可欲对象。

凡是对这些可欲对象的贪爱执着必然会阻碍对止观的修习,因而是必须排斥的。

总体来讲,佛家对欲望的看法对于出家修行的人来说是持绝对否定的态度的,如《童蒙止观》中所言:

“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

此五欲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焰转炽;五欲无乐,如狗啃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

……”因此,必须加以排斥呵责。

(三)弃盖第三

这里所谓“盖”相对于“诃欲第二”中的“欲”克就外在的“可欲对象”而言,专门意指内在于“意根”中的纯粹欲望自身。

(“前说外五尘生欲,今约内意根内生欲。

”)具体地讲,有五种“盖”内在于“意根”之中,分别为“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和“疑盖”。

所谓“欲盖”,即是生于意识中的欲望之心。

在“诃欲第二”中要求修学止观者离开外在的可欲对象,现在则更进一步要求更为彻底的离弃欲望之心。

因为在佛教看来“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要在根本上加以清除。

所谓“瞋恚盖”就是指内在于心灵中的“发怒”、“生气”之心。

佛教认为这种心是“失佛法之根本,堕恶道之因缘,……”故而是应该在心中抛弃掉的。

所谓“睡眠盖”,即是内在于意根中的一种进趣于昏沉、放恣的势力和倾向。

(“内心昏暗名睡,五情暗蔽,放恣支节,委卧熟睡名眠”)佛教认为意根中的这种“盖覆”之性“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升天涅槃乐”,所以“睡眠盖”是最为不善的恶法,所以应该“警觉无常,减损睡眠”。

所谓“掉悔盖”,应该分为两部来分析。

所谓“掉”就是散荡不专,不定难摄之心。

分为“身掉”,即“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口掉”,即“好吟咏,竞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心掉”,即“心情放逸,纵意攀援,思维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因为这三种“掉”“放逸纵情失法利”,所以应该“觉其过已,急当弃之”。

所谓“悔”就是在“掉”心之后继起的忧悔之心。

并且“掉”因为“悔”而成“盖”,因为“掉时未在缘中”,“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

另外,悔有两种,分别为“因掉后生悔”和“重罪而悔”,对于悔应该采取的态度是“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

”,只有这样才能够利于修习止观。

所谓“疑盖”,就是对佛法没有坚定的信心所导致的对于修习止观的障碍。

如智顗所说:

“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不得信心,信心无,则于佛法中,空无所获。

”疑共有三种情形,分别为:

疑自,即怀疑自己修习止观能否成就;疑师,即怀疑“教授善知识”能否帮助自己修习止观;疑法,即怀疑佛法的真理性,从而不能够发心起行。

佛教认为:

“若心犹疑,即法不染心”,所以应当“觉知过处,当急舍之。

(四)调和第四

所谓调和,就是在修习止观之前,将身心调整到一个合适的利于修行的状态。

具体讲来,共有五事需要调和,分别为:

1.调食

调食的具体要求有两方面,在饮食的量上要做到不要过度饥饱,因为这样会导致身心气息运行不畅,影响修习止观;在质的方面,一定要保证食物的清洁卫生和健康。

2.调睡眠

所谓调睡眠,即是不要过度贪睡,同时也不要刻意不睡,而是在量上适度的睡眠,以达到“深情气白,念心明净”的状态。

3.调身

调身分为未入禅时调身和入禅时调身。

入禅时调身就是说在未入禅的日常平常生活中不要过度活动,而应该保持气静神闲的状态,因为“若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

入禅时调身即是说修止观坐禅时的标准姿势和基本动作方法。

简而言之,即所谓毗卢遮那七支坐法。

具体有:

一、双足跏趺(俗称双盘),如果不能跏趺坐,就采用金刚坐(右脚放在左腿上),或者采用如意坐(左脚放在右腿上)。

二、两手结三昧印(把右手掌仰放在左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住)。

三、背脊自然直立,像一串铜钱(身体不健康的人,最初不能直立,不妨听其自然,练习日久后,就会不知不觉自然地直立了)。

四、两肩保持平稳(不可歪斜,也不要故意用压力)。

五、头正颚收(后脑略向后收,下颚向内收,轻轻靠住颈部左右两大动脉)。

六、舌抵上颚(舌尖轻轻抵住上门牙根唾腺中点)。

七、两眼半敛(即两眼半开半闭,如开眼容易定就开眼,但不可全开,要带收敛的意味,如闭眼容易定的话,可以闭眼,但不可昏睡)。

4.调息

调息就是调整呼吸时气息的状态。

具体来说就是将三种不理想的气息的状态——风(坐禅时能够听到鼻孔中气息出入的声音)、喘(气息虽然没有声音,但是结滞不通)、气(就是气息虽然没有前二种情况,但是不够细)调整到理想的息(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的状态。

调息的方法一共有三种,分别为:

下安著心,就是策发心灵意识,令其平静安隐;宽放身体,就是放松身体,使其自然舒适;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碍,就是想象气息打破身体和外界的界限障碍,合为一体。

这样便能达到“不涩不滑”的息调状态。

5.调心

调心分为入时调心,坐时调心和出时调心。

入时调心有两种:

一为调伏乱想,不令越逸,即抑制纷乱的意念,不任其在意识中任意活动;二为调整初入定时的“沉浮宽急”四种不合理的意识状态。

所谓“沉”,就是意识昏沉黑暗,调整方法为将注意力集中在鼻端;所谓“浮”,就是指意念浮动飘荡,调整方法为将注意力集中在足大拇指上;所谓“宽”,就是心志散漫,注意力难以集中,调整方法为及时调整姿势,强制意念集中在应然的身体部位上;所谓“急”,就是为打消妄念而用心过度的情况,调整方法为放松心情,想象气息向下流通。

其次为坐中调心,即是在坐禅时及时识别并调整身体姿势,气息状态和意念活动令其符合标准。

最后为出定时调心,首先应该开始分散注意力(“放心异缘”),然后开口放气,想象体内经脉的气息随意而散,然后微微活动身体,然后上手抚摸身体,最后双手相搓,按摩双眼后睁开。

这样等到身体没有热的感觉后就可以从事正常的活动了。

如果不这样就会导致“头痛”、“烦躁不安”等禅病。

所以要做到“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譬如善调马,欲住而欲去,”

(五)方便行第五

所谓方便行,就是在修止观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警示自己不要半途而废的几种方便方法。

具体来讲有五种,分别为:

“欲”就是志愿爱乐佛法的“诸深法门”,想要得到修习佛法的种种好处;“精进”,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并努力修行,提高自身的修为。

最后,“念”、“巧慧”和“一心分明”,也不外就是思维世俗世间和定境的区别,从而加以区别得舍,安住禅定,不贪求世间的快乐。

三.正修行阶段

所谓“正修行”就是在具备了修习止观的诸多条件之后,开始正确地修行。

并且因为在修行中出现的正反两方面的现象(分别为善根发和治病、觉魔),是在修行过程中予以克服的,所以在正修行阶段中,除正修行以外,还应包括善根发第七、觉魔第八和治病第九。

以下予以分别阐释。

(一)正修行第六

正修行分为“坐中修”和“历缘对境修”两种。

其中“坐中修”分为五种,分别为“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随便宜修止观”、“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和“为均齐定慧修止观”。

所谓“历缘对境修止观”包含在“六缘”和“六尘境”共十二种情形中修止观。

1.坐中修止观

(1).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

对治初心粗乱修止有三种情形,分别为:

一系缘守境止,即将注意力集中到鼻端,脐间,足趾等地方,而不令其散逸奔放;二为制心止,即当心意识的注意力产生转移产生纷乱影像的时候,即时警动心体,停止妄想,不令意识没有约束地攀缘盲动;三为体真止,即当意识活动时应该认知到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假象,这样思维时意识心便停止虚妄的活动,便“止”下来了。

对治初心粗乱修观有两种分别,即对治观和正观。

所谓对治观,就是在区别每一个个体修行人的缺陷之下,起一种可以克制此缺陷的思维观照,从而将此特殊性的缺陷加以克服。

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瞋恚”,“界分别观对治着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

所谓“正观”就是在修止观时,思维诸法的因缘和合,不真空性。

(2).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

所谓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就是当坐禅时,出现意识昏沉或者浮躁两种问题时,应当及时察觉,分别予以修止或修观的对治。

(3).随便宜修止观

所谓随便宜修止观,即是行者应该随着自己在坐禅时出现的问题和状况的不同,用实验主义的方式(或修止或修观)去发现解决禅定时出现的问题。

如出现意识昏暗的状况时,按照“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的方法,是应当修观以对治的,但如果这时发现修观不能达到使意识明净的效果,则应该再尝试修止以“止”之,如果发现修止时身心安静了,则证知修止是应该(宜就是应该的意思)的了。

(4).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

所谓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即是说当修习止观达到一定功夫时,粗心消失,细心现前,这时会出现两种贪着,分别为:

贪着于定中的寂静禅定乐和贪着于定中细心思维寻伺道理的快乐。

对于这两种贪着,应该分别以修观和修止的方法加以破除。

(5).为均齐定慧修止观

所谓“为均齐定慧修止观”,即是为了符合定慧双修的修行方法,应该随每个修行人个体的状况和特点而确定应该侧重修止还是侧重修观,从而达到止观的平衡,和定慧的均齐。

2.历缘对境修止观

所谓历缘对境修止观,就是在六缘和六尘境共十二种情形中修止观,已达到止息妄念,观照实相的修行目的。

(1).六缘中修止观

首先“行”中修止观分为三重意义。

分别为:

应行还是不应行(“为烦恼所使即不善无记事行,即不应行;若非烦恼所使,为善利益如法事,即应行),应行而行时修止,即思维虽行但是行为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对象上的效果都是虚妄不实的,从而止息妄心;应行而行时修观,即观照发动行为的意志和行为本身有可能造成背离清净实相的不良后果,这时反观意志看不到其实体,便从假象中解脱出来了。

在其余的“住”、“坐”“卧”、“作”和“语”中,其结构和内容与“行”是完全一致的,这里不再重复。

(2).六尘境中修止观

首先是“眼见色”时修止观,分为“眼见色”时修止和“眼见色”时修观。

“眼见色”时修止,即对于符合主题感觉欲望的“顺情之色”,要观其虚妄不实,不要贪着,从而达到住于心内的“止”;对与之相反的“违情之色”要不生瞋恚烦恼;对于主体对之麻木无感受的“非违非顺之色”要不起无明和妄想。

总之在任何境界景象下都要保持“住于心内”。

所谓“眼见色”时修观即是思维能见的感觉主体和所见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从而止息妄念,而观照“一切法毕竟空”的实相。

其余的“五尘境”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都是和“眼见色”是一样的,故而不再重复。

(二)善根发第七

所谓“善根发”,即是由于修止观,远离妄念,观照实相到达一定程度后,在心体所开发出的种种超常的功能。

“善根发”分为“外善根发相”和“内善根发相”,前者主要为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等外事;后者主要集中在心意识领域,智顗分为三种情况加以论述。

分别为:

1.明善根发相有五种不同

(1).息道善根发相

息道善根发相分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发相”和“随息特胜善根发相”。

前者即是修止观达到身心空寂,气息洋溢,虚妙豫悦的境界和状态。

后者即是修止观到达很高的程度,可以见到自己身体内的各个藏器,心情充满喜悦和安乐的境界和状态。

(2).不净观善根发相

不净观善根发相共分为三种,分别为:

九想,背舍和大不净。

所谓九想就是指心意识对人的尸体所起的九种不净的观想。

所谓背舍,就是见到自己身体内各个器官,骨节都是不干净的,从而心生厌恶,想要背弃和舍离。

所谓大不净,即是对身内身外,自己他人,动物,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观照到其不净之相,从而从贪欲中解脱出来,达到定心安隐,厌患五欲。

(3).慈心善根发相

慈心善根即是在修止观时忽然对一切众生生起一种无限的慈悲和护助的情感。

如当看到自己的亲人快乐时,突然入到很深的定境,如对自己的仇怨,对与自己漠不相关的人都起慈悲救护之心。

(4)因缘观善根发相

因缘观善根,就是修习止观到达一定境界时对世间一切现象的观照和理解都从因缘和合性去观照其不真实性,从而破除执着成见,达到安隐快乐,解慧开发的境界。

(5).念佛善根发相

所谓念佛善根,就是在修习止观时,忽然觉得身心空寂,总是忆念其十方诸佛的功德,从而心生敬仰尊崇思齐之心。

2.分别真伪

所谓分别即是分别开“邪伪禅发相”和“真正禅发相”。

“邪伪禅”有多种相,诸如:

身体骚动不安,有沉重或飞腾的感觉,或寒或热,或者见到种种奇异的现象等。

总之,如果心失清净安乐便是邪伪的情况,对于这种种现象,要心识其伪,不要贪着其上。

“真正禅”的特征有:

空明清净,憺然快乐,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虚寂,无欲无为等。

3.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

所谓用止观长养诸善根,即是修习止观至善心开发后,应当不退信心,继续用功修行,使这些善根继续成长壮大。

(三)觉知魔事第八

所谓觉知魔事就是对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后在禅定中出现的的种种障碍自己修行的奇异变怪的现象,认知到其本质为魔鬼所造成的阻碍修道的种种幻象。

关于魔事出现的原因,在《楞严经》卷九中: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澜,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鬼神凡夫,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震坼,水陆奔腾,无不惊惧。

凡夫昏暗,不觉迁讹。

……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皆来恼汝。

意即修习止观对于三界有一种摧破作用,因此三界中的其他精神生命体因为居所被毁的缘故,会向行者寻衅报复,为行者的修行制造诸多麻烦和障碍。

魔事一共分为四种,分别为烦恼魔、阴入界魔、死魔和鬼神魔。

因为前三种魔是我们世俗生活的常事并在人的身心之中存在,所以只要人正心诚意,魔事便消。

所以,智顗大师只对“鬼神魔”作了具体的详细说明。

鬼神魔有三种,分别为精魅、堆剔鬼和魔恼。

所谓精魅,即是各种动物妖精。

精魅一般在适合的时间出现并各行者制造麻烦。

如寅时是虎,卯时是兔、鹿,辰时是龙、鳖,巳时是蟒、蛇,午时是马、驴、驼,未时是羊,申时是猿、猴,酉时是鸡,戌时是狗、狼,亥时是猪,子时是鼠,丑时是牛。

对于这些精魅,只要按照时辰说出其种类名字,加以斥责,其便消灭。

所谓堆剔鬼,即坐禅时来障碍修行的一种鬼,因为在其出现时口唱“堆剔”而得名。

对此,只要行者严格持戒,常诵戒本,当其来时,加以斥责,便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所谓魔恼,即是化作三种五尘境界来破坏行者修道的善心慧命的天魔。

三种五尘境界分别是违情事(可畏的现象,令行者恐惧)、顺情事(可爱的现象,令行者贪爱执着)、非违非顺事(就是一般平常的世间显现,引发行者妄想,分散注意力)。

对于这些魔恼,可以分别用修止或修观的方法加以破除。

所谓修止破除之,就是当其来时,无论何种境界现象,都要认知到其虚假不真,保持不忧不怖,不取不舍的平常心,住于心内。

所谓修观以破除之,就是思维此诸现象的本质不外是因缘和合的假象,观照能见之心和所见之象都无实性,这样魔恼便会消失。

另外,智顗还说及其他的防魔方法,如诵经、持咒、忏悔、持戒等。

并为行者行无畏施,说到魔事毕竟是幻象,只要行者心不自乱,就会无碍。

所谓“邪不干正,久久自灭”。

(四)治病第九

在治病第九这部分中智者大师分为两部分加以叙述,分别为“明病发相”和“明治病方法”。

明病发相分别为“明四大增损病相”和“明五藏生患之相”。

治病方法有“修止以治病”、“修观以治病”和“用心坐中治病”三种。

具体意义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