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735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3.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x

校本教材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目录

1.江南(汉乐府)………………………………………………3

2.《鸟鸣涧》(王维)………………………………………………5

3.敕勒歌(北朝民歌)…………………………………………6

4.游子吟(孟郊)………………………………………………7

5.回乡偶书(贺知章)…………………………………………8

6.咏 柳(贺知章)……………………………………………9

7.凉州词(王之涣)……………………………………………11

8.凉州词(王翰)………………………………………………13

9.忆江南(白居易)……………………………………………15

10.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17

11.鹿 柴(王维)……………………………………………19

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21

13.乐游原(李商隐)…………………………………………23

14.望庐山瀑布(李白)………………………………………25

15.独坐敬亭山(李白)…………………………………………27

1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28

17.望天门山(李白)……………………………………………29

18.绝 句(杜甫)………………………………………………31

19.赠花卿(杜甫)………………………………………………33

20.春夜喜雨(杜甫)……………………………………………34

21.绝 句(杜甫)………………………………………………35

22.江畔独步寻花(杜甫)………………………………………36

23.江 雪(柳宗元)……………………………………………38

24.寻隐者不遇(贾岛)…………………………………………39

25.枫桥夜泊(张继)……………………………………………40

26.渔歌子(张志和)……………………………………………41

27.元 日(王安石)……………………………………………43

2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45

29.石灰吟(于谦)………………………………………………47

30.游园不值(叶绍翁)……………………………………………48

31.题西林壁(苏轼)………………………………………………49

32.滁州西涧(韦应物)……………………………………………51

33.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52

34.惠崇《春江晓景》………………………………………………53

35.夏日绝句(李清照)……………………………………………54

编写说明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由古至今,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中国古典文化,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相比的。

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综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经典文化可以浇灌鸭暖中心小学学生的心灵,可以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以爱促发展,以爱促行动,只要有爱,学生便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品学皆优的学生。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开设了《经典诵读》这一校本课程。

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

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古诗今译】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赏析】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

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

 

2.

资料库

王维:

字摩诘(mójíé),人称诗佛。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古诗注释】

鸟鸣涧:

鸟儿在山中鸣叫。

河流名。

涧:

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

闲:

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

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

月亮出来。

惊:

惊动,惊扰。

时:

时而,偶尔。

时鸣:

不时地啼叫.

【古诗今译】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

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

为什么呢?

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

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

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词释义】

  川:

指平原。

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阴山:

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

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穹庐:

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

即今蒙古包。

野:

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见:

同“现”,这里不读jiàn。

【古诗今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

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

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

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

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4.

游子吟

【唐】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

一生穷困,近50岁时才中进士。

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游子:

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

担心。

  寸草:

小草。

寸草心:

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

春天的阳光。

这里比喻母爱。

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

晖,阳光。

【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

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

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

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

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

这一平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

们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

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

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我的资料库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

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

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5.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古诗今译】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

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

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

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6.咏 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歌唱,赞美。

碧玉:

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

妆:

打扮。

绦:

丝带。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

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

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

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

“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

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春意阑珊春回大地乍寒乍暖乍暖还寒花香鸟语莺歌燕舞

花红柳绿花团锦簇花明柳绿花枝招展春暖花开春色满园

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柳暗花明鸟语花香百花盛开人面桃花

万紫千红姹紫嫣红碧水青山草长莺飞桃李春风落红遍地

风和日丽春江水暖莺啼燕喃草丰林茂蜂飞蝶舞新枝吐蕾

碧水青山风和日丽春暖花开春色撩人春寒料峭春意阑珊

红杏出墙春深似海百花齐放百花争艳姹紫嫣红万紫千红

●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山------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

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凉州词:

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

长度单位。

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

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

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

何必。

度:

经过。

玉门关:

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

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名句赏析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

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8.凉州词

【唐】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注词释义】

  凉州:

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葡萄美酒:

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夜光杯:

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催:

催促。

  沙场:

旷沙平野。

后多用来指战场。

古诗今译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

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9.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注词释义】

  忆江南:

词牌名。

  谙:

熟悉。

  江花:

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蓝:

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忆:

怀念。

【古诗今译】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名句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

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

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

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

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

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

 

10.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背景】

  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世称王龙标,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等。

【注词释义】

芙蓉楼:

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辛渐:

诗人的朋友。

吴:

古国名。

这里指镇江。

平明:

清晨天亮时。

楚:

古国名。

吴、楚,泛指润州一带。

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冰心在玉壶:

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

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

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

【古诗今译】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

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

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

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罗梅坡)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名言名句

 

11.鹿 柴

【唐】王 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词释义】

  鹿柴:

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

王维在这里有别墅。

柴,读作zhài,同“寨”、“砦”。

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

只。

  返景:

夕阳的回光返照。

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

又。

  青苔:

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

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

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

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词释义】

九月九日:

即重阳节。

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

山东:

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

他乡。

倍:

加倍,更加。

遥知:

远远推想。

茱萸:

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古诗今译】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

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名句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

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

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

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

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

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作者背景

  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一生都寄人篱下,怀才不遇。

他擅长写骈体文和诗歌,诗以七律最出名。

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13.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词释义】

  乐游原:

长安乐南方的游览胜地。

地势高而宏敞,西汉曾在这里建有宫苑。

  向晚:

将近傍晚。

  不适:

不愉快。

【古诗今译】

  黄昏时分心绪烦闷,驾车登上郊外古原。

夕阳灿烂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名句赏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自古诗人词客,善愁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

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时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古原苍茫的气势,开阔的视野,让他心情豁然开朗。

在夕阳的映照下,西天的绚烂的晚霞发出夺目的光彩,这壮丽的景色给他异常的感动,使他不由得发出“夕阳无限好”的赞叹。

然而这赞叹所引起的更多的是惋惜和遗憾,因为他想到自己的年龄和身世,想到大唐帝国正走向衰落的命运,他痛感人生和时代虽是如此美好,但它们终究已很有限,正无可挽回地在渐渐消逝。

这无可奈何的命运使他对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满留恋,又十分哀伤。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人类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