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900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作业.docx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第2篇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作业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作业

真题精选

一、[2017·怀化改编]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①空,弟兄羁旅②各西东。

田园寥落③干戈④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⑤,辞根散作九秋蓬⑥。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①世业:

祖先世代留下的产业。

②羁旅:

漂泊他乡。

③寥落:

冷落。

④干戈:

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⑤千里雁:

离群孤雁。

⑥九秋蓬:

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

1.下列对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繁、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B.“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分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深刻揭示了诗人因年纪大无力报效国家之苦。

C.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表达无限乡思。

D.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相思之苦。

2.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颈联的意象有影、雁、根、蓬。

B.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C.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同时它运用典故,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二、[2017·无锡改编]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

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像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

B.“夹衫乍著心情好”的意思是南方早春人们换着夹衫,欣喜万分。

C.“故乡何处是”不仅说故乡遥远难归,而且还含着“望乡”的动作,也就是说,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

D.“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

2.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风格婉约、含蓄,深沉、强烈的情绪并不施以浓墨重彩,却以清淡、简省的文字轻描淡写。

B.“睡起觉微寒”运用拟人手法,点明初冬的季节特点及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

C.“忘了除非醉”,平白如话,却极深刻沉痛。

借酒浇愁,说明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

“忘”正好表明不能忘。

D.末句重用“消”字,句调圆转轻灵,而词意却极沉痛。

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

三、[2017·滨州改编]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二句即目写景:

蜂、柳、鸦。

B.“不记家”,已表明词人远游而解脱家乡羁绊的内心情结。

C.“睡起有情和画卷”中“有情”指上句“寻思旧事”而言,所以知“寻思旧事”是午睡初醒时的心理活动。

D.“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是,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之花。

2.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

B.“燕归无语傍人斜”在句型上是与“睡起有情和画卷”构成对仗,上句写景物,下句写人事,以景物反映人的心态。

C.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每句都是独立的,好似并不相关,但逻辑紧密,情理之中已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日乡思图,令人回味无穷。

D.全词的基调淡雅,别有情致。

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

四、[2017·德州]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B.“兴长”“惆怅”表明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寄情山水的悠闲之情。

C.“数峰无语立斜阳”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

D.诗的最后两句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初秋晚景。

B.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香有色。

C.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D.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

虚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实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

五、[2017·苏州]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①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②。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①本词作于词人乘船经过吴江县时。

②帘招:

指酒旗。

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片春愁待酒浇”中,“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B.“江上舟摇”中,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

C.“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中,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

“又”字含义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D.“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期待归家后洗干净漂泊在外时所穿衣服后重新踏上旅程的急切的心理。

2.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中词人“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直接写愁多,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

B.“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作者以风吹雨急的景象渲染其愁。

C.“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

D.“洗客袍”“调笙”和“烧香”运用细节描写,想象并描绘了作者归家之后的情景,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

模拟突破

一、[2017·吉安期中]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寄李儋①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②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③,邑有流亡④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①李儋(dān)元锡:

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②春愁:

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

③思田里:

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④邑有流亡:

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有百姓流亡。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花里逢君别”起,即景勾起往事;以“花开已一年”比衬,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B.颔联写诗人的烦恼苦闷。

“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

C.颈联具体写诗人的思想矛盾。

诗人既想辞官归隐又觉自己未尽职责,处境进退两难。

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李儋的问候和对他来访的感激。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回忆与老朋友的交往开头。

B.本诗展现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矛盾思想,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却无奈的典型心情。

C.韦应物的诗多以描写山水见长,但也不乏忧念国事、关怀民生疾苦的诗作,此诗就是例证。

D.这首诗叙述了别后的思念,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二、[2017·徐州模拟改编]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

[唐]许浑

龙盘虎踞①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②。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③。

【注释】①龙盘虎踞:

就像龙盘绕着、猛虎蹲着一样。

常用来表示地势险要、雄伟。

又写作“虎踞龙盘”。

②崩:

崩溃、崩塌、崩裂;帝王或王后之死也叫“崩”。

③陵:

这里指陵墓。

汉文陵,即汉文帝的陵墓。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

A.这首诗一、二句先写秦始皇墓气势宏大如生前煊赫声势,后写其覆灭迅速,两者形成讽刺性的鲜明对比。

B.这首诗三、四句写汉文陵普普通通而路人纷纷拜祭,表现对汉文帝谦和、仁爱和俭朴的敬仰。

C.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否定了秦始皇的暴君政治,赞赏像汉文帝那样谦和、仁爱与俭朴的仁君政治。

D.诗中的“崩”指秦始皇墓因年代久远已经崩塌,也指秦王朝已经灭亡。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运用了对比手法,把秦始皇和汉文帝进行对照,批判秦始皇的暴政,歌颂汉文帝的仁政。

B.诗歌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笔锋突转,别开生面,令人称绝。

C.全诗抒发了诗人途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感情激烈,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D.全诗语言犀利,用词准确,在浓墨重彩的笔触中显示出厚重的力量。

三、[2017·北京模拟改编]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阙 题①

[唐]刘眘虚

道由②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③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题:

即缺题。

“阙”通“缺”。

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②由:

因为。

③闲门:

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幽静。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山路和溪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B.“至”字和“随”字,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一片繁花似锦的神情。

C.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情韵盎然,意境优美。

D.诗人不但描绘了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诗中藏有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给读者带来了直观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

四、[2016·江西联考改编]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宿业师①山房期丁大②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③。

樵人④归欲尽,烟鸟⑤栖初定。

之子⑥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释】①业师:

业禅师的简称,法名业的僧人。

②山房:

山中房舍,指佛寺。

丁大:

作者友人。

③满清听:

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④樵人:

砍柴的人。

⑤烟鸟:

雾霭中的归鸟。

⑥之子:

这个人。

之,此。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山中从薄暮到深夜时的自然景观。

B.本诗前四句写夜色,后四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故人不至之心境。

C.尾联生动地勾勒出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

D.全诗并不是只有结尾两句写等候朋友,而是从一开始就在写等候朋友,不过是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直接写出来罢了。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极平凡之事,却挥洒自如,诗中有画,很有美感。

B.颔联写景由听觉到视觉,细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的感受,很有韵味。

C.末句以“孤”修饰琴,增添孤清之感;以“萝”修饰“径”,反衬诗人的孤独。

D.本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渲染了清幽的氛围。

五、[2017·中考全程突破]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不 见

杜 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①世人:

指统治集团的人。

②匡山:

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不见李生久”中“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

B.颔联流露出诗人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C.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借酒消愁意志消沉的诗人形象。

D.尾联诗人希望李白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理。

B.“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性与同一性。

C.“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其才情遭际亦尽于此联中。

D.这首诗就章法而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六、[2017·湖南模拟改编]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宜州①见梅作

[宋]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③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④。

平生个里⑤愿杯深,去国十年⑥老尽少年心。

【注释】①宜州:

今广西宜山一带。

②信:

信,信使,此指春之信使。

③不道:

不知不觉,没料到。

④“玉台”二句:

相传南朝宋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其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

⑤个里:

个中、此中。

⑥去国十年:

作者自绍圣元年(1094)被贬出京,至本年正是十年。

去国,离开朝廷。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涯”句不但流露出词人因被贬而伤感,而且通过“梅花”也暗示了自己的伤感之情。

B.“夜阑”句不但突出梅花在夜晚都已经开放,香气四溢,而且也暗示了词人心情舒畅。

C.“玉台”句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词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D.“平生”句卒章显志,对十年来光阴逝去而伤感,也暗示了自己对官场腐败、尔虞我诈的愤懑。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也有”表现出词人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心情,表达词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B.全词通过梅花,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做对比,表现了词人对当局政治迫害的不满。

C.全词由景入手,层次清晰,主旨明显;先抑后扬,跌宕有姿。

D.全词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感慨。

七、[2017·淮安模拟改编]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北宋]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①,晚花红片落庭莎②。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③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④。

酒醒人散得愁多。

【注释】①过:

飞过。

②晚花:

晚春的花。

红片:

落花的花瓣。

庭莎:

庭院里所生的莎草。

③一霎:

一会儿,一阵子。

④几回疏雨滴圆荷:

指的是一日之间下好几次雨,雨点打在圆圆的荷叶上。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小阁帘外景色之美,景色描写得动静有致,摇曳生姿。

B.“凉波”的“凉”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的真实写照,又是词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光反射。

C.词的下片因景即情,抒发感慨。

“生”“翠”二字,一为动态,一为冷色,这种化虚为实的描写,把周围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质感。

D.全词抒发的是春天已残、落日傍晚、酒醒人散后的闲散舒适之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字意味着零落,是个带愁意的动作,为下面情感的过渡做了准备。

B.上片写帘外景物,从视线所及落笔;下片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嗅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

C.“一霎”“几回”用的是互文手法。

虽说是“好风”“疏雨”,小阁里的人却听得分明,感得真切,可见环境是何等的静,人是多么孤独。

D.词的末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极有跌宕之致。

八、[2015·江西模拟]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行香子

[北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①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②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释】①陂:

池塘。

②飏:

飞扬,飘扬。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从整个村庄写起,所写之景,显然是春到农家的标志,也是词人行近村庄的第一印象。

B.“倚东风”两句,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信步闲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游兴正浓。

C.“小园”两句,写词人在闲游中为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看尽春光。

D.这首词语言典雅生动,描绘出了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画面。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寓情于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表达了词人愉快的心情,全词意兴盎然。

B.上片“有桃花红”三句,用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春满小园图,突出了春天绚丽的色彩和勃勃生机。

C.全词动静结合,上片侧重描绘动态景物,下片侧重描绘静态景物,其中静景动景互相映衬。

D.这首词通过记叙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原创预测

一、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寄黄幾复①

黄庭坚②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④藤。

【注释】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幾复:

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今属广东)县令。

②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江西修水人。

③蕲:

祈求。

肱:

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④瘴溪:

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强调友人相隔之远,下句强调鸿雁传书之难。

B.颔联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C.颈联上句称颂友人为官之廉,下句赞美友人行医之能。

D.尾联上句遥想友人读书之笃,下句想象友人处境之艰。

2.宋代文学家张耒称颔联为“奇语”,下面对颔联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造成了长时间相聚之乐与短时间分离之苦的强烈对比,令人回味无穷。

B.选用极其平常的“桃李”“春风”两个词,将阳春美景唤到读者面前,给人以美感与快感,同时又暗示了彼此少年时春风得意的神情。

C.颔联只选择若干名词加以适当的配合,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手法。

D.“十年灯”与“江湖夜雨”相连缀,把一对友人各自漂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夜不能寐的情景曲折地表现出来。

二、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唐多令

[南宋]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邓剡,字光荐,一说字中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他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

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被俘后过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寄情山水之意、忧国伤时之痛、建功报国之志。

B.不仕新朝、坚守节操之心以及对人民的同情。

C.表达了自己的失家亡国之痛、漂泊悲苦之情。

D.表达了自己的失家亡国之痛,漂泊悲苦之情,不仕新朝、坚守节操之心。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明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暗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

B.上片开头勾勒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倾吐了心中的亡国之痛。

C.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

D.下片“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用典,借历史上乌衣巷的兴衰,化用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更深切地表达了对宋王朝覆亡的慨叹,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

三、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北宋]晏 殊

槛①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②,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③,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④,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①槛(jiàn):

窗上或长廊旁的栏杆。

②罗幕轻寒:

轻微的寒意透过罗帐进入室内。

③凋碧树:

使碧绿的树叶干枯凋零。

④彩笺兼尺素:

指书信。

1.下面对这首词表达的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春易逝的伤感B.悲秋伤离的愁思

C.依依不舍的留恋D.情深意长的勉励

2.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整夜为相思苦恼,下片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B.“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句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

C.词人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D.下片前三句细致地描写了主人公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

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四、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②随流俗作重阳。

政③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释】①未与:

不给。

糗粮:

干粮。

②况:

何况,更不肯。

③政:

通“正”。

1.对尾联表达的作者志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率性自然、超凡脱俗B.蔑视权贵、愤世嫉俗

C.寄情山水、归隐田园D.闲适愉悦、相知相思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现了野菊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的品质。

B.颔联描绘了野菊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形象。

C.“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

D.这首诗运用了对偶、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描写野菊,表达了诗人对野菊的喜爱之情。

五、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葛溪驿①

[北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②,一灯明灭③照秋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