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9964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docx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

1.一、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

1、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教师资格条例》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概念:

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作用:

①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②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③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a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b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c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基本内容:

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教师的语言道德、教师的交际道德、教师的个人生活道德。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途径:

第一,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

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

第二,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

方法:

①加强理论学习

(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提高自身觉悟水平。

学习政治、学科知识、教育学、心里学理论等。

要不断用学习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新形势教育的需要。

(2)注重内省慎独,通过自己不断地反省,回顾和总结工作中的得失。

②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③虚心学习他人,相互砥砺提高,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

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二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

④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二、教育学模块

1、教育及其发展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相互关系是: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

在教育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各自同时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又是另一活动的客体。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尽管承担的任务不同,但都是组成教育的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主体的地位。

他们的共同客体是教育内容,即主体活动指向的共同对象。

又因为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或前后相干的,因此,应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

此外,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因此,在复合主体的内部又呈现出互为主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

教育活动的进行总离不开教育物资,并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

自然,最低限度的具体标准是随时代、具体国家的发展水平而变化的。

如在我国当前对中小学教育物资的最低要求是学校无危房,每个班级需有教室,每个教室应有桌椅。

如果连这些要求也不能做到,那么就不可能办教育。

在教育物资低于基准线的情况下,教育中的“物”的要素,就成为教育活动能否开展的决定因素。

但是,如果这个基本要求已经达到,那么,教育物资的改善只是有利于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并不能对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也不是学校水平或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

在教育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活动的主体。

教育物资的某些不足带来的困难,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能够克服或得到部分补偿。

相反,有了很好的教育物资,但教育者不愿教或不善教,学习者不愿学或不善学,那么,这些物资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只不过成为一种显示经济实力的“摆设”。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

①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②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③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④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①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②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③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④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①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②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③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④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⑤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

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①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②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③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2)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内容②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③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

教育对科技的影响:

①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②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③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①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②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③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①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与继承②教育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③教育有利于文化创新

4、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交互作用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因素:

①遗传因素。

它是指人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环境。

它是围绕在人周围的,对身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③学校教育。

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发展的一种活动,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学校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们的发展现实。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作用: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概念: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

①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指向未来,因此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且蕴含着观念价值,而且这种观念价值一旦变成现实,将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利益与好处。

②指导功能。

首先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上,其次是体现在调节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上。

③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评价、衡量全部交易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①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②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③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④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组成:

(4)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

①公民意识;  ②价值观念;   ③社会责任感;   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⑤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⑥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⑦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⑧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①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

   ②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③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④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6、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主要包括:

①传道者角色。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

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③示范者角色。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④管理者角色。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⑤朋友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做他们的朋友,也期盼教师能把他们当做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⑥研究者角色。

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2)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的素养:

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①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

①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扎实的掌握,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②教育专业素养: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③职业道德素养:

第一,忠于人民的教师事业,甘于在教室岗位上无私奉献;第二,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第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①教师职责的新定位。

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②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节;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

(3)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特点①学生是主体性的人②学生是发展性的人③学生是完整性的人④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4)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4)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意义:

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

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教育教学中结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一方面作为独立的完整的人,另一方面又作为合作者所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和谐亲密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教师、学生、学校行政人员的共同努力但由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作用。

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②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鼓励学生知识和技能、能力和人格发展,管理和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教师民主的领导方式,能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③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和行为定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主动接近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以自己的形象影响学生。

新型师生关系:

7、课程

(1)课程内涵?

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它具体表现为:

①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②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③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其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课程的类型?

①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②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1.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特征: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课程改革的三个基本特征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的。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4)课程标准?

书本P32—33

(5)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

  《标准》在课程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为学校、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标准》提供了可能。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

  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校医等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此外,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例如请他们作示范、当辅导员等。

  在校外还可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请他们辅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

国家已制订了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各地学校应争取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改善。

对现有体育设施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开发它的潜在功能。

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

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

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2.制作简易器材

  各地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

例如:

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

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

  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

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网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5.合理使用场地器材

  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

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

例如:

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

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

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2.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

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射箭、彝族的射弩、白族的跳山羊以及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

(四)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1.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早晨上课前、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

各地要开展课前和课间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把课间操时间延长到20~30分钟,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改变课前和课间只做广播操的单一活动内容,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

各地学校应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应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班级、锻炼小组或课外体育俱乐部是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组织单位。

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2.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校外体育资源包括:

(1)家庭体育活动; 

(2)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 (3)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

(4)少年宫体育活动; (5)业余体校训练; (6)体育俱乐部活动;

(7)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如:

传统节日中的元旦拔河、长跑,春节的秧歌、舞狮,元宵节的骑竹马、太平鼓、跳百索、抖空竹,清明节的踏青郊游、放风筝,端午节的旅游、赛龙舟,重阳节的登高等;再如:

学校假日中的体育夏令营、体育冬令营、春游等,以及校定节日中体育节"、"游戏节"、"舞蹈节"、"传统项目节"、"健康等。

(五)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地况地貌千姿百态,季节气候气象万千,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应注意大力开发和利用。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

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

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风天、雨天、雪天,可以练习长跑;晴天,可以练习骑自行车,可以登高望远。

  利用江河湖海,可以进行水上安全运动。

利用荒原,可以进行步行拉练、野营等。

利用雪原,可以滑雪、滑雪橇、滚雪球、打雪仗等。

利用草原,可以进行骑马、武术等。

利用森林山地,可以进行安全的定向运动、攀爬活动。

利用山地丘陵,可以进行登山运动和开展有氧耐力运动。

利用沟渠田野,可以进行越野跑、跳跃练习等。

利用海滩或沙地,可以进行慢跑、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

利用沙丘,可以进行沙疗、爬沙丘、滑沙等活动。

(六)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

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8、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意义: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这个定义包含如下三层意思。

其一,它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

其二,它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其三,它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学的任务:

第一: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中心任务。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它是组成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技巧是指一种操作或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

第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智力一般指学生的认识能力,以思维能力为最主要。

所谓能力,是保证人们顺利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教学卫生,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本质:

①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知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③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规律:

①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相互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