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002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销售经理生存手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是企业层面营销创新的源泉。

这是关于营销创新两个不同层面的辩证理解。

销售经理远离市场一线,可能缺乏业务员灵机一动的创新。

但销售经理一定要善于发现业务员灵机一动的个人创新,并通过一定的流程把它变成企业层面的创新,推而广之。

定律5:

经销商管理得好就是“天使”,否则就是“魔鬼”。

有人唱高调:

“厂商是一家。

”可以说,说这句话的人自己也不信。

但是,当有人在一些公开场合言不由衷这样说时,你也不要驳人家的面子。

厂家与商家是靠得很近,却是难以相交的直线。

有人说:

“经销商不是上帝。

”消费者才是上帝,经销商甚至不是上帝的代言人。

而现实却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谁把握主导权谁就是上帝。

“厂商是博弈对手。

”即厂商是下棋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互为对手。

在赚取消费者的钱时,双方高度一致;

在“分赃”时,双方不一致。

经销商的要求永远是:

质量更好一点,价格更低一点,促销更大一点,广告更多一点。

“厂商是同床异梦的夫妻。

”夫妻是合同关系,父子是血缘关系。

厂商也是合同关系,而且经常是不拿“合同”当回事的合同关系。

维系夫妻关系的是“爱情”,而爱情是双方共享的。

维系厂商关系的是“利益”,而利益无法共享——因此,厂商是同床异梦的夫妻。

“厂商互为工具。

”工具者,达到目的就扔。

企业的发展,实际是一个不断淘汰与更换经销商的过程。

企业每次营销变革,都会拿经销商动刀。

所谓的渠道扁平化,如果没有“杀大户”的决心,是不可能的。

对经销商的现实理解应该是:

管理得好,经销商就是“天使”。

管理得不好,就是“魔鬼”。

定律6:

很多业务员是“劳模从政”,但千万别留“劳模从政后遗症”。

很多业务员之所以被提拔为销售经理,不是因为有杰出的管理能力,而是因为有杰出的业绩。

业务员是自己干出业绩,销售经理是指导别人干出业绩。

劳模从政后遗症就是销售经理有过多的业务员情结,总是把自己当作“大业务员”。

每当遇到没有领会自己意图的业务员,心里就发急,就想把业务员撇在一边自己干,自己当“大业务员”,而把真正的业务员当作帮手。

人性定律

定律7:

对优秀的人,管理就是信任。

对普通人,信任就是管理。

对那些有善于自律而且能力突出的人,管理就是给他们自由的边界,让他们尽情挥洒。

边界越大,尽情发挥的空间越大,就越有超乎意料之外的结果。

对普通人,管理就是把他们的行为约束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边界之内,让他们的行为符合企业规范。

定律8:

人性管理不是人情管理。

最大的人性是让对方成功。

人性管理不是惯着对方,并把对方惯出一身坏毛病。

最大的人性是逼着对方成功。

因此,在处罚员工时绝不能手软,并且告诉对方:

在处罚时,我怀着一颗善良的心。

或许,当时对方会怨恨你,但过不了多久就会感谢你。

10年后,对方或许还忘不了你。

如果你不信的话,不妨回忆

定律9:

成功状态是一种非理智状态,是最危险的状态。

人在两种状态下智商最低,最容易犯错误。

一种是恋爱状态,一种是成功状态。

恋爱状态的智商之低已被公认。

人在此时所犯错误将影响人生幸福。

成功状态会让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

人在此时所犯的错误将影响事业成功。

问题定律

定律10:

已经发现的问题不再是问题,没有被发现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找到了问题,通常也就找到了答案。

关键是:

你找到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吗?

比如,当新品推广失败,总结的问题经常是“新品不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这可能是一个假问题,真正的问题也许是“新品还没有进入市场之前就遭遇销售队伍的层层否决”。

比如,人们通常认为“新品开发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其实,通路销售中,新品开发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经销商盈利的需要。

因此,当你竭力思考问题的答案时,不妨多花点精力思考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定律11:

遇到问题时的本能反应,即使不是错误的,通常也是无效的。

世界上没有不假思索的简单答案,真正有效的答案往往在思维拐弯处。

比如,在总结产品卖不动的原因时,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牌子不响”,似乎牌子一响,销量就解决了。

这就是简单的本能思维。

只要思维稍微拐弯就知道这个答案值得怀疑:

所有的知名品牌都是从不知名品牌走过来的,最初它们的牌子不响时是如何做销售的?

进一步思考还会发现:

优秀企业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是它们成功之后如何做,而是成功之前如何做。

也就是说它们是如何从不成功走向成功的。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某个职位上干得不好,人们的本能思维是换个人。

其实,真正的问题可能不是人,而是职位设计出了问题,因为这个职位可能就是一个“不可能职位”,是一个“只有上帝才能胜任的职位”。

比如,销量下滑怎么办?

本能的反应通常是降价、促销、做广告。

那么,销售经理们不妨做以下思考:

有谁不知道这样做呢?

只要是正常的成人,就能想得到,这样的本能反应通常是无效的。

定律12:

承认问题需要勇气,解决问题需要智慧。

发现问题并不难,可是,由于问题的背后是责任和能力。

因此,承认问题就变得困难了。

有了问题而不承认问题,那就是最大的问题。

发现问题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掩盖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人们总是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公开问题。

此时,或许问题正在恶化。

当承认问题就意味着否定自我时,问题就不再仅仅是个单纯的问题而已。

是否敢于承认问题,是对自己自信心的真正考验。

正因为很多人缺乏承认问题的勇气,才会不断发生下列现象:

只有当一名经理调离时,问题才得以完全暴露。

定律13:

处理问题的流程应该是“先救急,再追责”。

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市场上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企业却没有部门或个人出面解决。

因为大家都在想:

谁出面就可能意味着谁默认自己是问题的责任人。

为了回避责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出头”。

有些企业处理问题的程序是:

先找责任人,谁出问题谁负责解决。

由于有些问题并不容易找到责任人,或者一个问题有多个责任人。

于是,找责任人的过程更加剧了问题的恶化。

正确的流程应该是“先救急,再追责”。

“先救急”就是贯彻客户优先,市场优先,不要因为“追责”而耽误“救急”。

案例:

多数酒店都有这样的规定:

客人损坏房间用品要赔偿,如果服务员未发现,要由服务员赔偿。

于是,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

当酒店要求客人赔偿时,客人坚决否认,而服务员则一口咬定是客人损坏的,最终导致酒店与客人关系激化。

根据客人优先原则,只要没有确切的证据,并且客人坚决否认,就应由大堂经理签单。

因为业务员的思维是:

如果客人不赔,就得由我赔。

得罪客人不是我的责任,没有发现问题就是我的责任。

因此,即使没有充分的证据确定物品是由客人损坏的,也要一口咬定,因为这是逃避自己责任的最佳办法。

团队定律

定律14:

团队是成员之间彼此融合升华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

如果你的团队成员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都只是单兵作战,哪怕他们个个绝顶优秀,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一个真正的团队,必须是每个人“有求于”其他人,并且能够“贡献于”他人。

也就是说,团队成员“要有配合”,并且“谁也离不开谁”。

团队的组合形成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

6名主攻手组成的排球队不是团队,11名前锋组成的足球队也不是团队,同样,一群单兵作战的业务员组成的队伍也不是团队。

团队并非人的简单聚合,一个有效的团队必须具备四大要素:

共同的目标(团队目标优先个人目标,个人行为有助团队目标的实现)、组织认同(心理上认同团队,行动上服从团队)、有效组织(相互分工协作)、团队首脑(统帅团队)四大要素。

这样的团队才能实现“1+1>2”的效果,而团队的目标恰恰就是实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

定律15:

一个有效的团队,能够实现“一个诸葛亮领导三个臭皮匠胜过四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永远都只是臭皮匠,绝不会成为诸葛亮。

诸葛亮代表了一种境界,即使臭皮匠扎堆,也无法达到诸葛亮的境界。

一个臭皮匠领导三个诸葛亮,等于四个臭皮匠。

这就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三个诸葛亮还不如一个臭皮匠。

团队成员没有互补和配合,力量就可能抵消。

一个诸葛亮领导三个臭皮匠胜过四个诸葛亮。

团队组织结构只有符合下列条件才能实现价值倍增:

第一,有分工;

第二,互补;

第三,金字塔结构。

定律16:

优秀团队总是不断出人才,要特别注意把人才送到优秀团队去锻炼,并注重从优秀团队中选拔人才。

最佳培训是团队同化。

在一个优秀团队耳闻目睹,胜过精心设计的培训课程。

团队领导耳提面命的工作指导是培训的最好手段。

培训定律

定律17:

千万不要骂部下是“一群笨蛋”,否则,你就是个“大笨蛋”。

如果只有个别部下是笨蛋,责任可能在部下。

如果所有部下都是笨蛋,责任一定在管理者。

骂部下是笨蛋,只能说明你“有眼无珠”,不会选拔人才。

骂部下是笨蛋,只能说明你不会培养人才,那些跟着你的部下算是“倒了大霉”。

定律18:

培训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也不是部下的事,经理是培训的头号责任人。

父母不会逃避教养子女的责任,经理也不应该逃避培训员工的责任。

人力资源部门只是培训的组织者,不是培训的责任部门。

培训是每个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是管理者的份内工作。

如果培训工作做得不好,别埋怨领导,也别埋怨人力资源部,要反省自己。

定律19:

培训最困难的不是改变人们的思想,而是改变人们的行为。

决定人们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习惯。

“知易行难”永远是一对难题。

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很难,改变一群人的习惯更难。

习惯无法通过培训解决,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管理校正解决。

所以,讲师无法解决培训的终极问题,只有管理者能“把培训内容变成企业行为”。

定律20:

培训并不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相反,培训也许会加速员工跳槽。

当企业把培训作为对员工的奖励时,员工可能并不领情。

如果员工经过培训后的成长速度超过上司和企业的成长速度,培训只会加速员工对企业和上司的不满,而不满会加速员工跳槽。

经理是员工成长的天花板。

当员工成长到天花板时,要么停止成长,要么寻找新的成长空间。

因此,培训要从经理开始,在培训员工之前要先培训经理。

以前,销售经理们可能会说:

员工的水平太差,需要培训。

现在,销售经理们应该说:

员工的素质太低,经理们需要培训。

管理定律

定律21:

管理没有“下不为例”,只有“以此为例”。

中国的经理们大多很仁慈,对初次违规者,一般不予处罚,或从轻处罚,批评教育后往往要声色俱厉地说一句:

“下不为例啊!

”殊不知这本身就是很危险的先例。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

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予以处罚,并且立下规矩:

以此为例。

习惯于“下不为例”者,大多出于下列三种心态:

第一,谁不犯错误,犯一次错误就处罚,太不近人情了吧;

第二,总该给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吧;

第三,也许违规者对制度不了解,是“无意过失”,有了这次教训,下次印象就深刻了。

上述心态,其初衷可能是善意的,但后果是可怕的。

众目睽睽之下,对第一个违规者的处理必然产生示范效应。

“下不为例”就是一种示范,它告诉人们:

制度是有弹性的,不必太认真,至少第一次违规不必担惊受怕。

“以此为例”也是一种示范,它告诉人们:

别侥幸,认真执行制度吧!

否则,下一个该轮到你了。

定律22: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是农业社会的用人观。

现代商业社会的用人观是:

“用人要疑,疑人可用。

人是靠不住的。

多年前,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叫《总统是靠不住的》,这说明了制度型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即人是靠不住的,必须用一种社会机制去限制和规范人的不可靠的行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说白了还是抛开制度和规则去谈道德和能力。

在农业社会,这或许是可行的,因为农业社会的生存半径极小,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极大。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员调整流动的迁徙性社会,要判定一个人“不疑”的成本极高。

因此,用人要疑。

同时要有良好的制度作为保障,才能让“疑人”难以找到可乘之机,也能把“疑人”的行为限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定律23:

没有任何借口,或许正是无能管理者的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这句话隐含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

组织的有效支持和上级的有效领导。

离开这个前提,单纯要求下级“没有任何借口”,只是无能的领导逃避责任的借口。

把领导该做的事做了,然后才有资格要求部下“没有任何借口”。

而不是在下达任务后,只要部下有异议,就以“没有任何借口”搪塞。

定律24:

最好不要拿执行力做挡箭牌。

如果部下没有执行力,一定是经理缺乏管理力和控制力。

执行力首先是个目标管理问题,即“执行什么”的问题。

所有的工作都要有计划,所有的人都要有目标,只做计划该做的事,这是执行力的开始。

否则,就是要求员工具有“创造性执行力”。

执行力是个管理体制问题。

如果对人的管理能做到“管到每个人每天的每件事”,对物的管理能做到“管到每件产品以什么价格卖给谁”,营销的执行力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执行力还涉及工作流程问题。

执行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是要按预定流程做,按规范的程序做。

执行需要一套闭环的反馈信息,以便管理者随时了解是否真的处于良性执行状态。

否则,就要采取调整措施保证执行。

执行力还要解决执行的动力问题。

执行有效者要奖,不执行或执行无效者要罚。

执行力对人员素质有严格要求。

员工既要愿意做,还要会做。

“不做”与“做不了”的人,要么进行培训,提高其能力,要么淘汰。

执行力是一种管理风格和一项领导品质。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被称为最有执行力的管理者,是因为他有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执行力需要文化氛围的支持。

海尔提倡“快速反应,马上行动”,这就是良性执行文化。

过多的“下不为例”、“既往不咎”就是恶性的执行文化。

如此看来,执行不力的责任并不在部下,而在管理者本身。

或者说,某个部下执行不力,责任可能是部下。

如果部下集体执行不力,责任一定在管理者本身。

定律25:

营销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标准化。

普通人认为营销是门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复制。

优秀的管理者视营销为科学,并且尽可能做到标准化。

只有标准化的东西才能够复制,标准化的东西才能让更多的人成功。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经常被误读。

在普通企业,每个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结果大多数人掉到了河里,因此普通企业的教训比经验多。

在优秀企业,绝不让普通人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少数优秀者的工作,而一旦摸过河,就把过河的经验做成标准,其他人按标准套路过河,因此优秀企业的标准多。

优秀企业总有很多“标准作业手册”,遇到问题先看手册如何说,如果手册里没有就要寻求上司支持。

像可口可乐的“1.5倍安全库存”、“按顺时针顺序拜访客户”,都不是普通业务员能够摸索出来的,一定是企业集体智慧的结晶。

普通企业的经验与教训属于个人,优秀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则属于整个企业。

定律26:

有传承才有积累,有积累才能长大。

营销和管理需要传承,传承就需要“纸上作业”。

当你与宝洁竞争时,你会发现你不是在与现在的业务员竞争,而是在与宝洁160多年的历史竞争。

宝洁160多年历史积累的营销财富,不是那些年轻的对手所能比拟的。

每个人的营销经历都是企业的财富,无论员工终生服务一个企业还是跳槽离职,都要把他们的经验和教训留下来。

只要前人曾经过了河,后人就不需要再摸着石头过河。

营销和管理靠什么传承?

最常用的传承手段就是“纸上作业”。

即所有的交易过程,营销记录都要以“纸上作业”的方式留下记录。

有了“纸上作业”,市场交接就变得简单,不再靠绞尽脑汁去回忆。

有了“纸上作业”,出现问题就很容易追溯。

有了“纸上作业”,就不会再有人在总结时说“天天忙,到年底就是不知道忙了些啥”这样的话。

定律27:

管理者最缺乏的能力通常不是计划能力,而是控制能力。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控制是管理的最后职能。

控制是完成计划的保证。

什么是控制?

控制就是当结果偏离计划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计划的完成。

思维定律

定律28:

成功的管理者通常是“像外行一样思考,像内行一样做事”。

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

在思维模式和决策方面要敢于突破创新,要不受传统思维的约束;

在具体做事时要做得专业精细。

决策需要的是判断力而不是专业性。

即使决策者是外行,只要有足够的判断力,就能够对内行们提出的方案进行有效的判断并做出决策。

初进不熟悉的行业,可能并不内行,也不了解情况。

但只要决策程序无误,有足够的判断力,依靠决策程序进行判断,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只要没有框框,敢对小儿科问题问为什么,也容易做出创新的决策。

在一个行业浸淫3~4年时,可能感觉对所有问题的处理都得心应手,决策都是在惯性思维下快速做出的,更可能失去了对小儿科问题问为什么的勇气。

以前是“像外行那样思考,像内行那样行动”,现在是“像内行那样思考,像内行那样做事”。

做事的效率无疑提高了,做事的有效性却降低了,创新少了。

如果环境有所变化,在原来环境下内行的行为,在新环境下却成为外行的行为。

正因为如此,华西希望集团总经理陈育新提出要“始终保持一个外行的心态”,多么发人深省之语啊!

定律29:

成功者不一定有高深的知识,但一定有独特的思维模式。

成功者总是少数,因此,成功者的思维一定不是大众思维。

每当你想到一个解决方案时,一定要问自己:

“其他人会不约而同地这样想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就值得质疑。

因为有效的方案通常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营销是一场竞争,竞争思维是“对手思维”,即首要考虑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对手怎么想。

诸葛亮总是智胜一筹,就是因为他的思维模式不是自我为中心,而是“对手思维”,即根据对手的思维决定自己的策略。

定律30:

要想坐稳销售经理的位置,与其琢磨别人的心思,不如让别人琢磨你的心思。

如果销售经理想在老总和业务员之间“两头讨好”,最后的结局一定是两头不讨好。

销售经理承受着来自老总和一线业务员的两股对抗力量的压力。

老总对销售经理的期望和要求主要表现在工作方面,如执行公司政策和制度,监督检查一线业务员的工作,对业务员不要太宽容。

业务员对销售经理的期望大多表现在感情、感受方面,即关心人的需要和心理满足方面。

业务员们希望销售经理是他们的代言人,能向上级管理部门反映他们的苦恼和愿望,并掩饰他们的不轨行为。

来自上下两层矛盾的焦点最终集中到销售经理身上,使他们处在两股相反的压力中间。

如果销售经理扮演“和稀泥”、“和事佬”的角色,既要应付上级,又要应付下级,在他们之间周旋,甚至有时不得不放弃原则,最后的结果通常是谁也不满意。

任何靠“讨好”生存的人,结果通常都不“讨好”。

只要你是难以替代的,上司也可能反过来“讨好”你。

销售经理地位的巩固不是因为他受人喜欢,而是因为他最适合这个岗位,他能比别人更好地完成岗位职责。

因此,与其琢磨别人的心思,不如让别人琢磨自己的心思。

最后的忠告:

如果你不具备足够的人格魅力,就应该足够专业;

如果你不够专业,就应该身先士卒;

如果你连身先士卒也做不到,就不要做销售经理。

审批政策

政策审批总原则

原则1:

做市场既靠业务员出力、出智慧,也靠公司出政策。

一定要告诉部下:

在你该做的事还没有做完之前,最好不要申请政策。

否则,业务员是吃干饭的?

原则2:

除非是正在狙击的主要对手,否则,销售政策不要被对手牵着鼻子走,最好按自己的节奏走,或者牵着对手的鼻子走。

因此,对于那些“对手在做促销,我们也应该跟进”的政策申请,最好予以拒绝。

原则3:

对于那些要求“出政策保护市场不下滑”的政策申请,最好不要批准。

因为政策救不了市场,只有营销工作能够救市场。

反之,只要市场有突破的迹象,即使部下不申请政策,也要主动给政策。

原则4:

如果经销商愿意出政策配合公司的政策,这样的政策要尽可能予以批准。

因为只要经销商愿意配合,通常钱就不会白花。

原则5:

对于那些与经销商合作“套政策”的业务员,一经发现,要断了其继续申请政策的念头。

否则,“套政策”的现象将永禁不绝。

原则6:

销售政策最好不要分层审批,每级经理都给点政策,只会降低政策的威力。

原则7:

销售政策来源于价格空间。

因此,要鼓励业务员和经销商主动创造政策,而不是坐等申请政策。

原则8:

厂家出政策并非天经地义的事,销售政策应该贯彻“谁受益,谁出政策”的原则。

既然经销商也是政策的受益人,就应该鼓励经销商单独出政策。

广告费审批原则

万事俱备,广告是东风。

除非你的费用特别宽松,想大投入高举高打,否则,广告费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因此,对那些“用广告启动铺货”的申请要一律予以拒绝。

如果连货都铺不下去,就不要做销售了。

如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投入广告费一定不要犹豫。

做广告不能“只买半程车票”。

广告只有跨越“广告门槛”和“广告启效期”才有效。

因此,广告只能赌,不能试。

要么不做,要么一次做个够。

有人形容做广告如同买车票,如果只买半程车票,就永远不可能达到目的地。

还有人形容做广告如同烧开水,宁可烧到120℃,也绝不只烧到99℃。

忠告:

对那些钓鱼式的广告申请,最好予以坚决拒绝。

千万不要因为费用不高而试试。

在主流媒体没有发挥作用前,最好不做辅助媒体。

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类别的市场,广告的主流媒体不同。

辅助媒体只能锦上添花,无法雪中送炭。

启动市场主要靠主流媒体,稳定市场才需要辅助媒体。

只有当主流媒体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与辅助媒体形成立体攻势。

比如白酒广告,在县级市场的主流媒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