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276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0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docx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

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科目地理课时备课人魏淑敏

课题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4课时

教材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面狭窄,要多看图,多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山脉分布基本格局的认知,了解山脉控制着中国地形分布的大势,知道山区面积广大这一基本特征。

2.通过对中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分布的认知,归纳出中国地形复杂多样这一基本特征。

3.通过对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了解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从中领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

4.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表述地形特点,分析其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5.通过对中国壮丽山河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两部分构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之一,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精讲多练,让学生从地形图中获取有关知识,并从中感受山脉的“骨架”作用。

这样,就可以为后面了解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分布和地势特征做好铺垫。

教学准备

多媒体

集体备课

个性化设计

新课导入:

歌曲导入:

播放或清唱歌曲《青藏高原》片段或全曲:

“呀啦索哎/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注:

以歌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请同学们不要一味地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你听出歌词中关于青藏高原地形特征的描述吗?

你知道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吗?

今天,我们一起从优美的旋律开始,去探寻我国的名山大川、高原盆地,谁能从中归纳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呢?

【山脉纵横交织】

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在空白中国政区图显示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由教师示范,介绍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山脉西侧为内蒙古高原,东侧为东北平原。

按照这种方式,依次显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三列、东西走向山脉三列、西北—东南走向山脉、南北走向山脉和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每出现一条山脉,要求学生读出名称、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及所在的主要省区名称及其部位。

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山脉空间分布的感知。

引导学生读P.23“阅读”材料,回应新课导入方案①中提及的“五岳”,让学生了解“五岳”的名称、所属省区和景观特色。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

峰峦层叠,山势险峻,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东南部:

以山势险峻著称,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称。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中南部:

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北岳恒山横跨山西、河北两省:

道教名山,有独特的悬空寺。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中部:

宗教、文化重地,有少林寺等众多名胜古迹。

小结:

中国山脉众多,不同走向的山脉纵横交织分布,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之间或高原,或盆地,或平原,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形类型,同时还分布着许多中外闻名的旅游名山。

后面,我们再一起探寻分布在这些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和平原,看一看它们具有怎样的特色。

课后活动:

收集你最感兴趣的“名山”(可以是一列山脉或一座名山)的文章、景观图片等,记录它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特色,并与同学分享。

(注:

本活动也可以在课前布置,在讲完“山脉纵横交织”这部分内容时进行展示)

【地形复杂多样】

导入:

准备一张白纸,结合P.27“活动”2,勾画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对照图2-8“中国地形分布”,看一看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哪些地形单元。

我们已经了解到,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也感悟到了我国山脉之间分布着类型不同的地形区,如高原、盆地、平原等。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空间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学活动:

教师设问: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形吗?

除了前面我们已学习过的山地(山脉)之外,我国大陆上还有哪几种地形基本类型?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一般指绝对高度大而相对高度小的广阔地区。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的盆状地形。

山地——海拔和相对高度都较高,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

丘陵——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学生活动1:

找出图2-8“中国地形分布”的主要地形区,说出它们的名称,并尝试给这些地形区分类。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国的三大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中国的四大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中国的四大盆地;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中国的三大丘陵;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等——中国的主要山脉。

学生活动2:

归纳特征:

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而且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的地形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中国地形复杂多样。

学生活动3: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阅读”材料,在完成教材P.29“活动”1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如果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那么中国的地形还具有什么特征呢?

——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请同学们想一想,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来看,山区与平原相比,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

(指导学生细读教材P.28正文内容,归纳出山区的优点与缺点)。

学生活动4: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点,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我国不同的地形区其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不同的特点。

你们想了解更具体的情况吗?

请小组合作完成教材P.29“活动”2、3。

(此活动较为开放,难度也较大,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量,并给予学习困难的小组以适当的帮助)

课后活动:

阅读教材“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阅读”材料,也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教师可提供相应的网站和书名)进一步收集相关材料,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布概况、景观特色,以及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差异。

 

学生自主阅读单

四大高原:

读教材P.24图2-8“中国地形分布”和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的位置,并思考:

①各高原位于我国哪个部位?

跨哪几个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②与其他地形区之间的自然界线是什么?

2.归纳四大高原的主要地形特征(从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特殊地貌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完成下表内容。

(标有下划线的内容,由学生填写)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海拔高度

4000米以上(平均海拔)

1000米左右(平均海拔)

多在1000~1500米

多在1000~2000米

地形特征

远看成山,近看成川——起伏平缓

坦荡无垠——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千沟万壑——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崎岖不平——峰岭众多,地表崎岖

特殊地貌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风成地貌较广

黄土地貌发育

喀斯特地貌发育

地位

中国面积最大高原、

世界海拔最高大高原

中国第二大高原

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

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四大盆地:

读教材P.24图2-8“中国地形分布”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地图上找出四大盆地的位置,并思考:

①四大盆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哪个部位?

②四大盆地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序是怎样的?

③四大盆地的自然状况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

2.四大盆地的人类活动有何差异?

(塔里木盆地:

油气资源开发;准噶尔盆地:

牧场广阔,畜牧业发达;柴达木盆:

“聚宝盆”,矿产资源开发;四川盆地:

“天府之国”,农业发达)

三大平原:

读教材P.24图2-8“中国地形分布”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地图上找出三大平原的位置,思考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而且我国三大平原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带,气候湿润。

因此,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2.完成下表:

(标有下划线的内容,由学生填写)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海拔高度

大多200米以下

大部分在50米以下

大多在50米以下

主要河流

黑龙江、松花江、辽河

黄河、淮河、海河

长江

自然特色

面积辽阔,黑土广布,多沼泽

地势低平,土质较松

地势低平,河湖众多,“鱼米之乡”

三大丘陵:

读教材P.24图2-8“中国地形分布”,找出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山东的泰山、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广西的“桂林山水”等著名的风景名山。

【地势西高东低】

导入活动:

展示空白中国图,多媒体显示中国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和平原,学生跟着图像出现的节拍,依次说出地形单元名称(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教师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国主要地形的分布位置,了解了它们的主要特色,那么,如果我们从地势高低的角度,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特征呢?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最好由学生得出)。

下面我们来具有分析中国的这一地势特征,以及它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地势西高东低”这部分知识,教材P.30~31安排了图2-1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2-20“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和一组“活动”,再加上学生已有的中国地形分布的知识储备,教学难度应该不大。

教师可灵活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最好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和探讨交流,建议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教学:

第一步:

运用多媒体课件,在中国地形图上沿32°N绘一条线,引发学生想象:

如果我们沿这条线切开,你将看到怎样的情境呢?

——出现“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

然后将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与地形剖面图对比,由学生归纳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第二步: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31“活动”1:

勾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并标注界线上的主要山脉名称及界线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进一步观察各级地势阶梯上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主要是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第三步,引导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31“活动”2):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会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中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又在在阶梯交界处形成巨大落差,产生巨大的水能等)

第一步:

展示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参照图例,运用已学知识作出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再引导学生与教材上的“沿32°N线中国地形剖图”对比,看一看自己画得是否准确。

在学生画图的基础上,归纳出中国地势的特征: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第二、三步与方案①相同。

课后活动:

查阅学校所在地(乡、县、市)的地形资料(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或文字资料),当地的地形以什么类型为主?

具有怎样的地形特征?

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板书

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三级阶梯概况

2.对交通、气候的影响一、山脉纵横交织

1.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

2.南北走向的主要山脉

3.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5.弧形山脉

二、地形复杂多样

1.主要地形单元

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地势西高东低

1.地势三级阶梯的概况

2.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等的影响

课后

反思

该节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容量大,要求多组织学生多参与活动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地读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要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一特征的认识,可在中国地形图上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了解三级阶梯界线上的山脉,以便于学生利用这些山脉在地图上判断某地区所在的地势阶梯;第二,了解各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地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又可以将地形、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科目地理课时备课人魏淑敏

课题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4课时

教材学情分析

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5.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6.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是本节的重点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这部分教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集体备课

个性化设计

新课导入:

方案①:

图片导入:

出示哈尔滨的冰雕展和广州的花卉展图片。

请学生观察这一组图片,回答:

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

什么时间举行?

(学生回答)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

转承:

经过上述思考,同学们或许对我国的气候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但要真正了解我国气候的具体特征,还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气候”这节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完成P.33“活动”。

1.指导学生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下列任务:

(1)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气温相差多少?

(让学生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形成感性认识)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

(学生阅读P.32“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材料,从影响气温的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2)让学生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勾画出1月0℃等温线,看一看它与哪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大致吻合,观察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后,教师讲解:

除山地外,我国1月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气温最低值出现在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

1月0℃等温线大致东起淮河,经秦岭至105°E处,沿四川盆地西缘折向西南,穿过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来看,台湾岛南部和海南岛的气温在16℃以上,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气温低于-24℃,南北温差在40℃以上(实际温差约50℃)。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南北纬度位置的差异是形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

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且白昼时间短,所得太阳光热少。

而南方则相反,所得太阳光热多;二是冬季风的活动加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

冬季风发源于高纬度的大陆内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冷干燥,而我国北方紧邻冬季风的发源地,受冬季风影响时间长、强度大,故加剧了冬季北方的严寒,南方则由于重重山岭的阻挡,冬季风势力逐渐减弱,降温幅度不大(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海南岛、台湾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冬季等温线分布密集,南北温差大。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下列任务:

(1)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各约多少度?

两地气温相差多少度?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在哪里?

为什么?

(3)与“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相比,图中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和走向有何不同?

在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后,教师讲解:

7月,黑龙江省北部的气温约20℃,南方一大片区域的气温约28℃,南北温差约8℃。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主要原因是北方虽然太阳高度较低,但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而南方地区虽然太阳高度较大,但白昼时间相对较短,阴雨天气相对较多,南北方向上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不大。

青藏高原因地势高,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7月,东部地区等温线的走向与海岸线大体平行,说明东部地区气温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明显。

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高温中心出现在内陆闭塞的盆地(吐鲁番盆地),低温中心则出现在青藏高原。

3.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33“活动”3。

(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过渡:

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的气温分布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有着明显差异,说明了我国境内的热量分布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并影响着各地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在气候上,以活动积温为指标,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教学活动:

4.概念解读:

活动积温——把一年中≥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

(这一温度条件下大多数农作物活跃生长)

5.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各温度带的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表,思考并完成下列任务:

(1)温度带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几个温度带?

(2)将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填注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说出各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

(重点关注春小麦、冬小麦的分布,讲清原因,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容易混淆这两种作物的分布)

(3)用彩色笔描绘各温度带的界线,看一看各温度带与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关系。

说明:

通过读图、填图,以加深对温度带空间分布的了解,以及对温度带划分依据的理解。

有关积温和作物熟制的关系,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积温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但并不要求记住积温的数值。

过渡:

我们知道了我国冬、夏季节的气温差异,那么,中国气候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降水量是否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呢?

请同学们阅读P.35“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看一看我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教学指导:

关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和干湿地区的教学,应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以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不同区域典型的传统民居(降水量的多少会反映在房屋建筑形态上:

屋顶南尖北平),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在图中勾画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看一看它们大致经过的地方。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秦岭一淮河线平行,秦岭一淮河以北大都少于800毫米,但长白山地区可达800~10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夏季风影响所及的界限相当;西北内陆地区除新疆西北部外,大多不足200毫米)

(2)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我国降水多的地方是台湾山脉的东侧和喜马拉雅山的东南坡,年降水量都在3000毫米以上。

台湾火烧寮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57.8毫米,1912年的最高纪录达8409毫米。

降水少的地方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许多地区的年降水量也在20毫米以下,成为全国的干旱中心,其中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多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3)我国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

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我国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完成P.36“活动”:

(1)比较广州、武汉、乌鲁木齐3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大小,说出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怎样的空间分布趋势。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看一看广州、武汉、哈尔滨3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说一说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怎样的季节分配规律。

(3个城市总体上呈现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

降水集中在夏季)

教学说明:

对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的学习,此处只要求学生掌握规律即可,至于其形成原因可在“季风气候显著”的教学中展开,在此留下伏笔:

从空间上看,为什么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呢?

从时间上看,为什么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呢?

3.指导学生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和“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天然植被”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干燥程度——区域内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气候干旱)

(2)在“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上找出不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看一看这些界线分别与哪些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对应P.38“活动”1要求: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界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界线——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用彩笔描绘各干湿地区的界线,观察干湿地区与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关系,说出不同干湿地区的天然植被类型。

教学说明:

在“干湿地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搞清楚各地干湿状况同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将中国地形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结合在一起阅读,落实干湿地区划分的空间范围,尤其要注意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所属的干湿地区类型。

引导学生认识干湿地区、植被类型和农牧业生产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干湿状况下呈现出不同的植被类型,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方式(农、牧业)也不同。

4.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我国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

在分布上有何特征?

(5种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

季风气候分布在东部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西北内陆地区,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区)

(2)勾画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看一看它与哪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大致吻合。

(秦岭—淮河线)

(3)指导学生归纳出“气候复杂多样”这一特征。

教学说明:

对于“气候复杂多样”的归纳与评价,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回忆过程中要注意秦岭一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或从影响气候的因素进行分析:

由于我国领土跨纬度广,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领土距海远近不同,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殖生长,使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为综合发展多种农业、栽培各种林木、实行多种农作制度、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形成我国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活动:

完成教材P.38~39“活动”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