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307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6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民为本      D.依法治国

【答案】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民为本

2.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

“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第一、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第二、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第三、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孔子、韩非子               B.墨子、孔子、老子

C.孔子、韩非子、墨子               D.孔子、韩非子、老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指的是孔子希望恢复周礼,“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指的是韩非子的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指的是老子的观念,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

【名师点睛】当今历史试题的选材很多是学生平时所从未接触过的,但无论怎样选材其实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们的本来“身影”。

因此,做此类试题时可以采取回归教材法,即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准确定位所考查的点是做对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

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至公元前3世纪定位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认为其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

“人类精神觉醒”就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用理智的方式(批判式、辨证式)、道德的方式(强烈的社会意识、自我约束)来面对这个世界。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实际上解答历史试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联系国际国内背景,放宽视野,不要只局限于某个历史事件。

要学会中外联系、横向比较。

学生自己在平时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多训练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历史试题,以期在正式考试时能适应试题的难度。

4.一位当代历史学者讨论历史上“焚书”事件出现的时间,指出:

根据《韩非子·和氏篇》记载,当局为了推行变法,下令“燔《诗》、《书》并修明法令”,以打击儒家的复古思想。

当局还下令禁止任何人透过关系请托,更禁止游说求官的行为。

我们如何理解史家讨论的主题()

A.文中提及打击儒家复古思想,点出此为晋文公成就霸业时

B.史家引用《韩非子》,欲说明战国时期已有燔烧书籍之举

C.文中讨论焚书、坑儒之事,用以证明这应是秦始皇的作为

D.史家谈及修明法令,属于变法改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的主题是讨论历史上“焚书”事件出现的时间而非“晋文公成就霸业、变法改制”等,另外材料也明确指出了战国时期已有燔烧书籍之举,所以该主题并不是用以证明这应是秦始皇的作为,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

史学研究•“焚书”事件出现的时间•如何理解史家讨论的主题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例如,本题就属于一位当代历史学者的一段言论,其实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5.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

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

【答案】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

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6.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

这反映了()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戒”反映的是佛教,“不叛逆君王”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唐代的“道教”经典既有“戒”又有“不叛逆君王”,结合起来来看就不难理解材料主要是反映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而BCD均不能完整全面的揭示材料的主旨,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道佛的融合

【名师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就是审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关键。

尤其是题目中的限定词语,不仅规定了试题的属性,也规定了试题具体的解答要求。

因而,准确把握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是得出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例如本题的“戒”、“不叛逆君王”等关键词语。

7.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

“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

……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黄宗羲所表达的意思是()

A.周敦颐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B.周敦颐突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C.提倡“经世致用”                  

D.批判宋明理学脱离实际

【答案】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周敦颐

8.有学者认为:

“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

‘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

’吾多见其丧天真矣。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此材料表明该学者()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足以证明该学者是不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的,“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对“饮食男女”这个概念的错误理解,材料中的“人欲中自有天理”足以证明道德规范内的人欲是可以认可的,但是还谈不上个性解放,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9.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该思想家应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答案】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

【名师点睛】此类试题可以采用“回归教材”法,其实教材才是任何命题者的重要依据,因为无论高考命题怎么变化肯定都会有教材的痕迹,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回归教材法就是利用试题的这一特点,将题干表述内容定位在教材中,紧紧抓住和教材相关的“蛛丝马迹”从而确定正确选项的一种方法。

10.“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守仁       D.李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原文的意思就是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没有孔子之前,人们照样过日子。

反对迷信孔子,而这些正是李贽的思想观点而非董仲舒等人的观点,所以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只能是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11.如果要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起源,应当查阅的是()

A.李贽的《焚书》               B.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C.顾炎武的《日知录》              D.王夫之的《船山遗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顾炎武的基本主张有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批判君主专制、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所以题干所说名言出于顾炎武,所以如果要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起源,应当查阅的只能是顾炎武的《日知录》。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日知录》

12.相较于基督教与佛教,儒家在中国既无教堂也无庙宇,但两千年来,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A.儒家的经典,是历代教育及选任人才的重要依据

B.全国各地普设孔庙,并由官方定期举办祭孔典礼

C.儒家思想集诸子百家大成,深获帝王爱好与提倡

D.通俗戏剧小说,将儒家忠孝节义观念普及于庶民

【答案】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者是相反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们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的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避免出现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的现象。

13.据《松窗梦语》记载:

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

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

歙人潘侃曾说:

“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

《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

这反映()

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          

B.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

C.徽商资本雄厚               

D.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徽商也不敢藐视国家经济政策,“徽商的确资本雄厚、徽州商业传统的却也源远流长”,但是这均不是材料的主旨,“转毂四方”“资驰千里”足以证明材料是强调长途贩运,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长途贩运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

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14.1534年与1800年,中国金银比价从约1:

6.36变为1:

15.4,导致该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丝茶外销,大量白银流入B.西人东来,黄金流入欧洲

C.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D.鸦片走私,中国白银外流

【答案】A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中国金银比价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15.下列表格是况浩林编著《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1760—1833年中国与英国进出口贸易价值及其指数(价值单位:

银两;指数:

1780—1784年=100)

年度

进出口共计

进口

出口

银两

指数

银两

指数

银两

指数

1760-1764

1,449,872

42.8

470,286

36.1

979,586

47.0

1770-1774

3,585,524

105.9

1,466,466

112.6

2,119,058

101.7

1780-1784

3,385,277

100.0

1,301,931

100.0

2,083,346

100.0

1790-1794

10,851,405

320.5

5,007,691

384.6

5,843,714

280.5

1800-1804

15,272,029

451.1

7,715,556

592.6

7,556,473

362.7

1820-1824

16,341,267

482.7

6,525,201

501.2

9,816,066

471.2

1830-1833

17,285,309

510.6

7,335,023

563.4

9,950,286

477.6

表中信息说明()

A.中国对外贸易量增长,反映中国实际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中英贸易中中国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进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处于出超

C.中英贸易中中国进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处于出超

D.中英贸易中中国进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处于入超

【答案】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贸易

【名师点睛】表格型材料选择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表格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要“三看”:

一看表格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16.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

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

材料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答案】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17.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三次热潮”均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均只适合第二次热潮,但是这“三次热潮”均能够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

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

18.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

总行第一任大班是曾在汇丰银行任职数十年的英国人美德伦。

该行创办时的主要投资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

该银行的创办和经营()

A.有利于洋务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B.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实现了西方国家的对华资本输出

【答案】C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通商银行创办的意义

【名师点睛】时间性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其实任何历史试题都会提供相应的时间信息,只不过有的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明确,有的则不明确。

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有效时间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来将各被选项的时间性给予定位,以“时间”为突破口,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

19.1957年,毛泽东率领代表团前往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庆祝活动。

赫鲁晓夫在庆祝大会上宣称:

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中国共产党人很受触动。

第二天,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宣布:

“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这表明()

A.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

B.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C.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D.我国通过“大跃进”实现了工业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我国即使在今天也尚未实现工业化,“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足以证明当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急于求成。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毛泽东等人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0.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1月到年底,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人数达3200多人。

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其中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瞩目。

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

A.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决议

B.突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

C.认识到与世界的差距,推动改革开放

D.直接促成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答案】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政府派出各种代表团的意义

21.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

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

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着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特区到开放城市再到省会城市、沿边城市的开放,材料的主旨正是体现了中国的渐进式开放战略,而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等三个选项均不能从整体上、全面上去揭示出材料主旨的,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22.2012年以来,希腊发生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债务危机,国家面临着无力偿还外债的信用危机。

按照国际惯例,帮助希腊渡过债务危机向其提供援助的应是()

A.联合国与欧盟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欧盟

C.世界银行与欧盟D.联合国与世界银行

【答案】B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23.《全球通史》上说欧洲“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

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这些革命早些时候曾赋予它向全世界扩张并征服巨大的殖民帝国的力量、动力和知识。

”“这些革命”开始向世界其它地区传播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是开始于()

A.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B.15世纪开始的早期殖民扩张

C.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

D.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欧洲“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指的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的先进思想、特别是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本题就是换个角度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欧洲才真正的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意义

24.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19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的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

这组数据说明()

A.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B.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

D.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答案】A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做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即回答的并非所问的问题,所以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只能选择那些与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干无关、即使本身说法再正确的选项也是不能选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5题20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8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

礼教德治思想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