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0396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5古诗词三首

本组教材描述的是纯真、难忘的童年岁月。

教材安排了有关童年的古今诗词,也有名人名家对儿时情怀的追忆,讲述的都是亲身所为,亲眼所见,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都是针对童年话题的说说写写。

《古诗词三首》是本组教材的开篇,天真烂漫的童年情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也特别能激发对童年的向往,用古诗词的语言描述的童年情景,更是活泼跳跃,意境深远。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1.认识本课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1、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案一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

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

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

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

诗人喜欢吗?

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

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古诗词三首

牧童悠闲自得怡然自乐

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舟过安仁收篙停棹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张伞使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

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

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

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朗朗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

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

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

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清平乐·村居茅屋膝上青草

锄草织鸡笼剥莲蓬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己的,本册的《古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然,极易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

诗词的意境大多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于是在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用了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农家小院图,学生感受到一种平凡、美好,从词中读出“村居”的美好画面进行描述,进入词中要表达的意境;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出示一个天真孩童卧在溪边剥莲蓬图画,看图描叙小儿“卧剥莲蓬”的动作、神态,品味“无赖”,体会孩童的天真可爱。

联系生活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理解到这是一种喜爱。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给孩子出示了一对白发夫妇面带醉意的画面,让学生说他们会用乡音亲热的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有猜测是谈论丰收的、谈论他们可爱的小儿子的、谈论大儿子能干、谈论二儿子懂事…. 之后再品味了“醉”字,难道仅仅是因为酒而醉吗?

我让学生看着画面去体会,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他们看着三个儿子都那么可爱,生活那么平静,是为这种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乡村生活虽简朴但却不失优美,夫妻恩爱,孩子勤劳可爱,温馨的生活令人陶醉。

最后我让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

用画意解诗情,以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人精心营造的意境,体会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意,更好地理解了诗词。

 

教案二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

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

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

释义: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

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

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 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说说诗意,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释义: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

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

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

“居”什么意思?

(居住)“村居”呢?

(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

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

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

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道。

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

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

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

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

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幅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

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

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