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1128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动生理 期末复习部分重点.docx

运动生理期末复习部分重点

1.名词解释

1.视力:

人眼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能力。

2.视野:

单眼固定正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3.对光反射:

是检查瞳孔功能活动的测验,分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

直接对光反射,通常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动态反应。

正常人,当眼受到光线刺激后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

间接对光反射是指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

检查间接对光反射时,应以一手挡住光线以免对检查眼受照射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

4.本体感觉:

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称本体感觉。

5.反射:

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6.第一信号系统: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的刺激

7.第二信号系统: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二信号系统是现实的抽象信号。

8.牵张反射:

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9.姿势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证或改正躯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称为姿势反射。

10.运动机能:

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11.开式运动机能:

完成动作时,往往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动作或者在运动结构上表现出多样性和非周期性特征,完成动作时,由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并综合总的反馈信息

12.闭式运动机能:

完成动作时,基本上不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动作;或者在运动结构上多属周期性重复动作,或者是完成动作时,反馈信息只来自本体感受器。

13.动力定型:

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的、有规律的、有严格时间间隔的交替发生,形成了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

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系统性就称为是运动动力定型。

14.需氧量:

是指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15.摄氧量:

通常将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够摄取并利用的氧量为摄氧量。

16.氧亏:

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能够摄取的氧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氧量时,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17.过量氧耗:

是指运动后恢复期体内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或安静状态)耗氧水平的现象。

18.最大摄氧量:

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力竭性动动中,当氧运输系统中的心泵功能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人体每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

19.相对力量:

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

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20.爆发力:

是指在最短时间内使器械(或人体本身)移动到尽量远的距离的力

21.肌耐力:

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持续肌肉工作的能力,即对抗疲劳的能力。

22.疲劳:

是由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23.超量恢复:

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运动后恢复到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称超量恢复。

24.赛前状态:

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的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25.准备活动指在运动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26.极点:

训练者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时,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所出现的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27.第二次呼吸:

极点后,坚持运动由于神经、呼吸、心血管等系统的机能进一步提高,呼吸变得均匀而加深,动作感到轻松,不舒服的感觉消失,这种情况称第二次呼吸。

28.真稳定工作状态:

在进行强度小、时间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

29.假稳定工作状态:

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的状态

2、填空选择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为:

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现象

2、不同颜色的视野大小:

白色>黄色>红色>绿色

3、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

4、正常听阈是:

1000-3000Hz

5、位觉感受器有:

椭圆囊、球囊、三个半规管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为:

Ⅰ单向传播、Ⅱ中枢延搁、Ⅲ兴奋的总和、Ⅳ兴奋节律的改变、Ⅴ后发放、

Ⅵ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7、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特征:

交叉性、精细定位性、倒置性

8、有氧耐力生理学基础:

氧运输系统、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耐高温能力

9、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力

10、无氧耐力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法(发展无氧耐力最常用的训练方法)、缺氧训练

11、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

反射的复杂程度和中枢延搁、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12、动作速度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

肌纤维类型、肌肉力量、肌肉组织机能状态、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13、.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

关节的构造及其周围组织的伸展性、中枢神经的协调功能和肌肉力量、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

14、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经历哪五个阶段

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及恢复

15、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

血尿素、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血乳酸、尿蛋白、尿胆原

三简答类(背不下来,背标题)

1.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作用

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度高,能接受弱光刺激,形成暗视觉,但无色觉,对视物细节的分辨能力差。

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较差,只接受强光刺激,形成明视觉和色觉,并对视物细节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2、视觉是怎么形成的?

光线通过眼角膜和晶状体的聚焦作用,在视网膜上投影出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电磁波的光能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到丘脑,再向大脑皮质感觉区投射形成视觉。

3、暗视觉和亮视觉如何形成的?

(了解)

人眼视网膜,它由无数的光敏细胞组成光敏细胞按其形状分为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主要集中在正对瞳孔的视网膜中央区域称为黄斑区。

越远离黄斑区,锥状细胞越少,杆状细胞越多,在接近加缘区域,几乎全是杆状细胞。

杆状细胞只能感光,不能感色,但感光灵敏度极高,是锥状细胞感光灵敏度的10,000倍。

锥状细胞既能感光,又能感色。

两者有明确的分工:

在强光作用下,主要由锥状细胞起作用,所以在白天或明亮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既有明亮感,又有彩色感,这种视觉叫做明视觉(或白日视觉)。

在弱光作用下,主要由杆状细胞起作用,所以在黑夜或弱光环境中,看到的景物全是灰黑色,只有明暗感,没有彩色感。

4、听觉如何形成的?

(了解)

声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中耳→鼓膜振动→听小骨将振动放大→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5、位觉如何形成的?

(了解)

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时会引起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产生感觉。

6、体表感觉的特点有哪些?

Ⅰ、躯体四肢的感觉向皮质投射呈左右交叉,但头部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的

Ⅱ、投射区域具有一定的分野,呈倒置投射即下肢的代表区在中央后回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央后回中间,头面部代表区在中央后回底部。

Ⅲ、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7、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的?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也就形成。

8、条件反射是如何被抑制的?

条件反射抑制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是一种先天性的,主要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①、外抑制。

指在有外来无关刺激下使原有的反射被抑制

②、超限抑制。

在相对过强的刺激强度下,生物体作出的有自我保护意义的抑制

·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

条件性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①、消退抑制。

消退抑制是指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

②、分化抑制。

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③、延缓抑制。

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给予条件反射刺激后,在间隔一定时间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如此反复多次后,便形成延缓条件反射。

④、条件抑制。

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不给予非条件反射的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消失,在消失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在于新刺激出现的迟早。

9、交感神经作用有哪些?

①、对循环器官:

交感神经对心脏活动具有兴奋作用,能加速心搏频率和加速心搏力量。

对血管,主要是促进微动脉收缩,从而增加血流外周阻力,提高动脉血压。

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必须区别对待。

人体多数器官的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对腹腔脏器的血管和皮肤的血管均具有显著的收缩作用;对骨骼肌的血管,既有缩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配,又有舒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配,对冠状循环的血管,交感神经的直接作用是使血管收缩,但其间接作用则是使血管舒张。

对外生殖器官血管则起收缩作用。

脑和肺的血管,虽也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但作用很弱。

②、对消化器官:

交感神经对胃肠运动主要具有抑制作用,即降低胃肠平滑肌的紧张性及胃肠蠕动的频率,并减弱其蠕动的力量;但当胃肠平滑肌紧张性太低或活动很弱时,交感神经也可使其活动增强。

对唾液腺能促进其分泌粘稠的唾液。

③、对呼吸器官和汗腺:

交感神经对细支气管平滑肌具有抑制作用,可使细支气管扩张,有利于通气。

汗腺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汗腺分泌。

④、对眼球平滑肌:

交感神经使虹膜辐射肌收缩,引起瞳孔扩大。

⑤、对内分泌腺:

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

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

由于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大部分与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一致的,因此,在生理学上称之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⑥、对泌尿生殖器官:

交感神经的作用是抑制膀胱壁逼尿肌的活动和促进内括约肌的收缩,因而阻止排尿。

对生殖器官,交感神经能促进怀孕子宫的收缩,但使未孕子宫舒张。

交感神经还能促进男性精囊腺和射精管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射精动作。

⑦、对糖代谢:

交感神经能直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但在整体内,交感神经的升血糖效应主要还是通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来实现的。

10、姿势反射,有什么作用?

保证或改正躯体在空间的姿势。

11、小脑对运动有哪些调控作用?

(了解)P281

小脑在躯体运动调节中的作用表现在程序预编与实时校正,稳定作用,眼—手协调动作的校准等,对保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作和参与运动学习起重要作用。

P281

12、运动机能的生理学本质是什么?

运动技能是在大脑皮质指挥下由骨骼肌参与的随意运动。

与本能不同,实在后天生活中学习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所谓的随意运动就是指受意识支配的肌肉收缩活动。

13、运动机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三阶段:

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与自动化阶段

(一)

泛化阶段,在学习的早期阶段采取的任何行动,由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运动实践只能获得一个感性的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做没有充分的了解。

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外界刺激体内,通过相应的受体,引起强烈的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

由于内抑制过程尚未建立,所以在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测试增殖状态,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的,广义的现象。

的表现,这个阶段的行动往往是僵硬,不协调,不应该收缩肌肉收缩,多余的动作。

这些现象是皮层细胞的兴奋性增殖的结果。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抓住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的行动和学生掌握动作的教学,不应该过分强调操作的详细信息。

应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正确的示范和简明的解释。

(二)分化阶段

不断练习的初学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逐步排除故障逐渐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修正。

在这一点上,大脑皮层的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

抑制过程加强,尤其是分化抑制发展从泛化阶段进入分化阶段的大脑皮层的活动。

因此,这种做法在大多数的故障被纠正,可以顺利完成和连贯完整的技术动作。

在这个初步的动力定型,但定型巩固遇到新的刺激物(如果任何外人参观或游戏),多余的动作,故障可能会重新出现。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纠正错误的动作,让学生欣赏的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动作准确。

(三)巩固阶段

进一步反复的实践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建立了巩固的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

不仅动作准确,美丽,某些方面的行动,也可以是自动的。

没有有意识地控制可以使移动。

当环境条件的变化,该动作是不容易损坏。

同时,由于内脏配合的活动和行动,以及完成练习,手感舒适。

(四)操作自动化

巩固和发展运动技能,暂时联系达到了一个非常坚实的行动,自动化现象。

自动化是一组特定的技术动作练习,就可以完成在昏迷状态。

的特征是行动作为一个整体或某些方面的行动变得暂时昏迷。

例如,走路是人类自动化的动作可以说话,走路,阅读报纸而有意识的思考,如何移动,如何保持身体的平衡。

自动化的动作不是永远不自觉的,当受到外界的刺激异常,会增加大脑皮质的兴奋,会产生意识的自动化操作,如行走在悬崖上走了有意识的一个。

此外,运动员的链接或部分肢体运动,想体验自己的行动,这些行动产生的意识。

但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这样的动作必须是有可能实现的自动化程度,但不应被视为行动,以实现自动化,质量有保证。

虽然动力定型巩固,完成自动化操作,第一信号系?

?

统的活动往往不能传递到第二信号系统。

因此,如果行动发生在一个小的变化,但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浑然不知,直到有一天认为,可能会破坏动作重复巩固。

操作自动化,应继续检查动作质量,以达到卓越。

14.如何测定最大摄氧量?

P315-317

(1)直接测定法

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跑台(或功率自行车)、400米跑道、40cm台阶、心率遥测仪、秒表、75%酒精等。

[步骤]

1人员分工:

总指挥兼气体分析仪器操作者1人,控制运动负荷强度1人,管理呼吸口嘴(或呼吸面罩)及安全保护者1人。

2受试者称体重,然后安装心率遥测仪(或电极),测定受试者坐位安静时心率和气体代谢各指标(如:

V02、CO2、O2、VE等指标)。

3达安静时指标后,令受试者上跑台(或功率自行车)

4开始进行负荷运动测定最大摄氧量(运动负荷方法可选择递增或间歇负荷运动)

5最大摄氧量的判断方法

当受试者在运动中感到力竭时,测试者可用以下4种情况任何3种同时出现时来确定:

①VO2不再增加而出现平台;②R(呼吸商)大于1.15;③HR(心率)大于180次/分;④血乳酸浓度大于8mmol.L-1。

6出现最大摄氧量水平确定停机后,跑台慢慢减速到开始准备活动时的强度,受试者进行慢跑至步行整理活动5分钟(同时可摘下呼吸面罩或口嘴),然后停机并摘下呼吸面罩(或口嘴)及心率遥测仪(或电极)。

二间接测定法

1.实验室间接测定法

2.?

strand-Ryhmin列线图法

3.Cooper实验-12分钟跑测定法最大摄氧量=12分钟跑距离-505/45

4.Fick公式法

最大摄氧量=心输出量×(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

15.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P318—319具体见书

1、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器官的活动吸入肺,并通过物理弥散作用与肺循环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交换,所以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

2、血液及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能力

心脏的泵血机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是决定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

3、肺组织利用氧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慢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且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较高,增加了摄氧的能力。

四、其他因素

(一)年龄、性别因素

Hemrnasen(1973)的研究结果表明,少年(12一13)男、女之间的vo2max数值相差约7%,到20一29岁时,男女之间相差约39%。

男子一般在18一20岁时V02max达峰值,并能保持到30岁左右;女子在14一16岁时即达峰值,一般可保持到25岁左右。

以后,Vo2max将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男子以每年2%,女子以每年.25%下降。

男女之间的Vo2max有显著性差异。

男子的数值较大,尤其是Vo2max绝对值的差别较相对值更为明显,女生的绝对值较男生低10%,男女的vOZmxa相对值平均相差约10.4ml/kg/min

(二)遗传因素

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三)训练因素

身体素质的差异和训练水平的高低对Vo2max的影响很大.长期系统进行耐力训练可以提高vo2max水平

16.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P328-329

两种评价方式:

1.通过最大无氧状态下运动员进行全力运动负荷或定量负荷试验来测定机体的无氧工作能力。

2、通过测定机体剧烈运动时,最大血乳酸水平和氧亏积累等指标来间接反映。

1.无氧功率

是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1.撒札特纵跳实验

计算公式P=4.9xWx根号H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准确性较差。

2.马加利亚(Margarita)跑楼梯试验法

能够较准确反映ATP-CP的供能能力,但不太适合年幼和部分妇女和老年人。

3温盖特(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

实验过程:

(1)测定受试者身高、体重、肺活量及皮脂厚度。

(2)让受试者以0.075千克/净千克体重负荷,以最快速度全力蹬车30秒,同时记录蹬踏圈数和心率,并将每5秒的蹬车数代入下面公式,单位是瓦特(Watt)。

(二)恒定负荷试验

受试者在相应的运动器械上维持恒定功率负荷的运动,直至不能维持为止。

“无氧跑速试验”:

即要求受试者在20%坡度的跑步机上以约13km/h的速度跑步,以受试者能够维持运动的时间长短来判定无氧做功能力。

无氧做功能力与400米跑成绩有较好的相关性。

(三)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最大氧亏积累和最大血乳酸水平

17.力量训练原则

(一)大负荷原则

此原则是指要有效提高最大肌力,肌肉所克服的阻力要足够大,阻力应接近(至少超过肌肉最大负荷能力2/3以上)或达到甚至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该原则的生理学机制在于,足够大的负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大,能使运动中枢发出更强的信号,从而调动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同步收缩,肌肉表现出更大的肌张力。

通常低于最大负荷80%的力量练习对提高最大肌力的作用不明显。

(二)专门性原则

专门性原则是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项目相适应。

力量训练的专门性原则包括:

①进行力量练习的身体部位的专门性;

②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即:

进行负重抗阻练习时,应包含直接用来完成动作的肌肉群,并尽可能地模拟其实际的动作结构及动作的节奏与速度。

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动作结构的专门性,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协调调节能力,以及肌肉内一系列适应性生理、生化变化。

运动技术的专门性有时显得更为重要。

(三)练习顺序原则

练习顺序原则是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的来说应遵循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的原则。

其生理机制为,大肌肉在训练时运动中枢的兴奋面广,兴奋程度高,在提高自身力量的同时,由于兴奋的扩散作用,练习过程对其它肌肉也有良性刺激作用。

此外,由于大肌肉相对不易疲劳,可延长练习时间,而小肌肉练习很易疲劳,将影响大肌肉练习动作的完成。

(四)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合理训练间隔原则就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

18.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

(一)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1、心肺功能

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素质的重要生理基础。

良好的心肺功能是运动中供氧充足的保证。

因此,心脏的泵血机能和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都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是决定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实验证明,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且出现选择性肥大现象,同时还伴有肌红蛋白、线粒体及其氧化酶活性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

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要好,表现为在大量的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地转换。

长期进行耐力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和神经过程的稳定性,而且能够改善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表现为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更加集中,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更加协调;各肌群(主动肌、对抗肌、协调肌)之间的配合更趋完善;内脏器官的活动(即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更好地与肌肉活动相适应。

由于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可以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二)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1、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元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

2、缓冲乳酸的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pH值造成影响。

但由于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使血液的pH值不致于发生太大的变化,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3、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与无氧耐力

尽管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中和一部分进入血液的乳酸,减弱其强度,但由于进入血液的乳酸量大,血液的pH值还会向酸性方向发展,加上因氧供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都将会影响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促进疲劳的发展。

因此,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无疑也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19、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P335

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横断面积越大,肌肉力量越大

2.肌纤维类型

快肌的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肌肉收缩力量越大

3、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

最适初长度时,力量最大;出现牵张反射,增加弹性

4、中枢激活

中枢激活水平越高,动员的肌纤维数目越多,肌肉收缩力量越大

5、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兴奋性高,参与兴奋的神经元多,发出的动作电位的频率高,使更多的兴奋性低得运动单位参与到兴奋收缩中来,肌肉收缩力量大

6、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中枢之间良好的配合,将减少因肌群间工作协调不利导致的力量抵消和能量浪费,有利于发挥更大的力量

7.年龄和性别

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最大,以后逐渐下降。

10~12岁以前的男孩的力量仅比女孩略大,进入青春期后,力量明显大于女孩。

8、体重\

体重大得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体重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

20.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协调调控全身各脏器的机能活动。

2.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通过准备活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使肺通气量及心输出量增加,心及和骨骼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使工作肌能获得更多地氧。

从而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增加有氧工作能力。

3.提高体温和代谢水平。

;在体温较高的情况下,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可释放更多地氧,增加肌肉的氧供应;体温升高可增加体内酶的活性,物质代谢水平提高,保证在运动中有较充足的能量供应

4.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

体温升高可降低肌肉粘滞性,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加肌肉力量;由于体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