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2474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岳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望岳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岳教案.docx

《望岳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岳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望岳教案.docx

望岳教案

《望岳》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

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

“远望”(补充背景常识:

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诗人是如何写的?

对你有何启发?

(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

“近望”问:

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

(“神”或“秀”,“高”。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

“细望”问:

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

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

1、炼字。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

(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学习目标

(一)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

(二)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背诵本诗。

1.诗人简介

刘长卿(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

字文房。

玄宗天宝进士。

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

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

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

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

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

2.解题

你能说说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什么意思吗?

解析:

逢:

遇,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3.赏析

(1)你能写出这些诗句的意思吗?

日暮苍山远:

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

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

柴门闻犬吠:

忽然从柴门外传来了狗的叫声。

风雪夜归人:

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相信通过刚才的解释,大家对这首诗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呢?

(2)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写出你的分析吧: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小结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

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

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

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练习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

在山路上,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傍晚,心里很焦急。

2、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

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

3、想象一下,主人为什么很晚才归来呢?

主人很贫穷,他可能是出去打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债,为生活在奔波劳作。

4、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对“归”的理解。

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

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说说理由。

解析:

(1)“归”是诗人的来到,因为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

(2)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

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

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答案供参考,有理即可。

 

《江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

江上的雪。

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

周围的群山。

绝:

断绝

    诗意:

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

数量很多的道路。

踪:

脚印。

灭:

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

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

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翁:

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

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

寒冷江面上。

    诗意:

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

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饮酒》教案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

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

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

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

吵闹的声音。

②君:

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

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

说明。

⑤忘言:

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

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

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

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

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

“问君何能尔?

”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

“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独坐敬亭山》教案

李白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

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

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过故人庄》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

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

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饮酒》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

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

鸡黍?

具?

这句诗什么意思?

(指名说)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

(开心、高兴)

(3)指导用高兴的心情读好这句诗句。

(指名读——评——齐读)

5、交流:

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

(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

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指名说)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请你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指名回答。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

(6)表演“把酒话桑麻”。

那么,除了农事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小组讨论后回答。

(儿女、诗情……)

(7)读“话”句(指名读——评——齐读)

6、交流:

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些什么?

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再来赏菊花呢?

(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指名读。

“合”?

“斜”?

(指名说)

(3)谁能把这句诗的意思说说?

(同学们看看图,多美啊!

你能把这句诗再描绘的美些吗?

学生描述。

(多美啊!

用朗读来表现吧!

)指名读——评——小组赛读

(4)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什么修辞手法吗?

(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

“绿树”对  ;“村边”对  ;“合”对  

“绿树村边合,”对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8、练习背诵。

三、拓展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还记得那些写朋友之间深情厚意的古诗,指名背一背。

四、作业

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收集关于友情的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