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2521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docx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

中國歷代停廢科舉制度的探討

回上一頁

自隋唐至十九世紀末,中國的教育與儒家文化發展,深受科舉制度影響。

相鄰的韓國亦然。

當清光緒三十一年上諭自次年起,即停所有鄉、會試及各省歲考、科考。

世人多以為自此實施逾千年的科舉可走入歷史,今後士子不再受八股之害。

然事實卻非如此,所謂「科舉遺毒」似揮之不去,借屍還魂新制仍在影響學子們。

本文即在探討其中的原因。

過去世人常以為自隋開進士科取士後,科舉在中國連續實施近一千三百年,惟事實不然,其間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曾下詔罷廢,而元兩度停廢科舉,而明初也一度停開科舉,但最後都重新恢復,持續到晚清光緒朝,才下詔廢除。

本文探討了歷代停廢的原因,停廢的執行成效及又恢復的原因,然後從社會選擇、社會控制及社會流動的角度,分析科舉制度能長存的原因。

最後結論指出,舊科舉雖廢,面對未來二十一世紀的東亞社會,在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的客觀前提下,世人所優先在意的事情,可能還是社會流動選擇機制(考試)的公平、公開與客觀,而非多元、適性多標準、多管道;如此一來,已逝科舉的幽靈幽將再現。

此點既是無奈,也無法避免。

因為考試領導教學(教育),而以單一標準的統一考試來選擇學生或選拔人才,仍將會被採用。

摘自周愚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論文題目:

中國歷代停廢科舉制度的探討

論文大綱:

本文探討了歷代停廢的原因,停廢的執行成效及又恢復的原因,然後從社會選擇、社會控制及社會流動的角度,分析科舉制度能長存的原因......【詳大綱全文】见上面

日本沒有科舉嗎?

回上一頁

科舉,在隋唐創建此制時,正式名稱應該叫做「貢舉」,宋以後才逐漸稱為科舉。

一般人,甚至學界一般也都以為日本沒有實施科舉。

其實就八世紀前半的令制與運作實例而言,日本的確存在科舉制度,正式名稱與唐朝一樣叫貢舉。

貢與舉有別,貢人指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參加考試的士人,含地方官學生與一般庶人;舉人指中央官學學生以及依據別敕詔舉的士人。

這樣的用法,唐、日皆同。

只是實際施行的結果,唐朝以進士科為盛,日本則以秀才科為盛。

秀才科(即方略試或策試),到十世紀時差不多成為文章得業生應試科目,但流為形式化,弊病甚多,使考試選才、考試公正的目標盡失,遑論其於政治上所起的作用。

江戶時代以後,方略試已無所聞,以致被認為日本無實施科舉。

摘自高明士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論文題目:

日本沒有科舉嗎?

論文大綱:

科舉,在隋唐創建此制時,正式名稱應該叫做「貢舉」,宋以後才逐漸稱為科舉。

一般人,甚至學界一般也都以為日本沒有實施科舉.........【詳大綱全文】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刘祥光

論文題目:

科舉與地方發展:

宋元明教育與科舉研究的方法與成果

論文大綱:

本文重點在討論過去學者研究科舉及其相關問題的著作,內容共分為四部分......【詳大綱全文】

科舉與地方發展:

宋元明教育與科舉研究的方法與成果

回上一頁

本文重點在討論過去學者研究科舉及其相關問題的著作,內容共分為四部分。

首先討論多位學者研究宋以來所實施的科舉制度是否公平,以及中國社會是否開放的問題。

這部分的討論以柯睿格(E.A.Kracke,Jr.)及何炳棣的作品為起始點,再論及近二十年來較新的研究。

第二部分則討論研究地方官學及書院與科舉的作品。

多數人都知道宋代及其後的地方學校都和科舉有密切關係,但究竟是什麼樣的情形,則為討論課題之一。

另外,書院教育的內容,尤其是俰科舉的關係,也是討論內容。

而從這些研究中,有些什麼樣的論點值得注意?

又有哪些地方可以繼續努力?

第三部分則討論小學教育。

這部分的討論除了注意全面的研究外,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各地小學教育發展的情形。

也就是說,「地區性的差異表現在基礎教育上的狀況是什麼?

」這樣的問題很值得學者的注意。

第四部分則討論科舉在地方上所造成的效應。

這方面我以鄉賢祠為例,討論已有的作品。

透過簡單地介紹一些重要的作品,希望能對將來有志於研究中國近世科舉史的學者有所助益。

(南昌江西教育學院教授)李才棟,1934年生於蘇州,祖籍新化。

出身于教師世家,曾祖父、祖父、父母、兄姐、妻兒均爲教師。

自1952年至今50年一直從事教育基本理論、中國教育史、中國書院研究史的學習、教學與研究。

尤其在書院史方面有所突破,填補了部份空白,為學科建設貢獻全部精力。

1992年開始享受中國國務院為有突出貢獻專家頒發的特殊津貼。

論文題目:

從早期鼎峙江南三書院修德、應試的雙重使命看書院教育、科舉制度的互動關係

論文大綱:

(無)...【詳大綱全文】

 

城西国際大学人文学部)IharaHiroshi伊原 弘

論文題目:

作為社會性制度的教育與科舉-從底層通向權力之路

論文大綱:

科舉制度所宣示的自由競爭,促成了社會流動。

這樣的解釋,加上也是一種再生產裝置的分析,拓寬了對中國傳統的重要制度的解釋......【詳大綱全文】

 

作為社會性制度的教育與科舉-從底層通向權力之路

回上一頁

  科舉制度所宣示的自由競爭,促成了社會流動。

這樣的解釋,加上也是一種再生產裝置的分析,拓寬了對中國傳統的重要制度的解釋。

儘管並非所有官員都享受到這種再生產裝置的好處。

科舉制度依然顯示著社會流動的意義,並且讓人感到有從底層上昇的希望。

大概正是人們有著這種意識,科舉作為制度被持續下來。

那麼,具體狀況如何呢?

  在中國,作為國家的制度,科舉和教育制度被牢固地維持下來。

這是因為這一制度與構成並維持帝國獨裁制的官僚制度結為一體。

然而,對這一制度尚缺乏更為廣泛的社會考察。

實際上,有特色的中國官僚制度同與之相關聯的教育制度及科舉制度相組合,這是誰出于怎樣的設想也無定說。

此外,這一制度本身的結構雖然被考證清楚,但是維持這一制度的結構尚未探明。

  其中,作為共同的認識,皇權為了維持集權制和官僚制而創造的這一制度長久地維持下來,並成為一種社會性的制度。

王朝相關的教育制度和選拔制度,不僅持續地發揮了培養朝廷需要的人材的作用,而且作為支撐中國社會的社會性的制度被持續下來。

並且對各個層次的地域直到各個角落持續發生著影響。

理解這種持續的構造,對地域各層次的教育制度和應試實況的考察最為重要。

然而,對地域各層次狀況的把握有相當的難度。

這一點就宋代來說是不言而喻的。

儘管如此,也並非沒有考察方法。

這就是考察地方上同科舉有關的各種活動。

例如鄉飲酒禮以及教育機關賴以維持的學田等。

這些都是顯示出科舉官僚制度影響到宋代地方社會各個角落的事例。

  维持中国帝国的是皇帝的独裁制度以及支撑它的官僚制度。

对这一制度赖以维持的关键,历来都是从中央着眼来加以考察的。

然而,当这一制度成为社会性的制度时,也制约着地方社会。

这方面如果不考证清楚,就无法说明何以王朝得以长期存续的问题。

本报告将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劉海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回上一頁

經歷

2000.9-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1996.6-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1994.12-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1992.12-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1987.3-1996.6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學歷

1986.2--1988.12在職獲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學位論文題目:

《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

1982.2--1984.11廈門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78.2--1982.1廈門大學歷史系本科,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訪學經歷

1993.2--1993.8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2000.3--2000.9日本創價大學訪問教授.

著作

1.《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獨著),臺北:

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2.《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高等教育》(潘懋元,劉海峰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3.《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獨著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4.《福建教育史》(劉海峰,莊明水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5.《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比較研究》(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6.《中國考試發展史》(劉海峰等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論文

共有論文近百篇,近年來代表性論文主要有:

《科舉制對西方考試制度影響新探》,《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5期。

《科舉制的起源與進士科的起始》,《歷史研究》2000年6期.

《再論唐代秀才科的存廢》,《歷史研究》1999年1期。

《唐代俊士科辨析》,《中國史研究》2000年1期。

《科舉術語與"科舉學"的概念體系》,《廈門大學學報》2000年4期。

《論"科舉學"的廣博性》,《東南學術》2001年2期。

《"科舉學":

求解科舉研究的最大值》,《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4期。

《八股文百年祭》,《廈門大學學報》2001年4期。

《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觀》,《教育研究》2002年2期。

《高考改革中的兩難問題》,《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3期。

《高考存廢與科舉存廢》,《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2期。

《在教育與歷史之間--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2期。

論文題目:

科舉傳統與東亞考試文化圈的形成

論文大綱:

西元七世紀至十七世紀的一千多年間,中國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曾先後廣泛地影響過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琉球等國家,東亞國家文化教育的“國際化”實際上便是中國化......【詳大綱全文】

科舉傳統與東亞考試文化圈的形成

回上一頁

       西元七世紀至十七世紀的一千多年間,中國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曾先後廣泛地影響過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琉球等國家,東亞國家文化教育的“國際化”實際上便是中國化,以至形成了古代漢字文化圈或東亞科舉文化圈。

高麗、越南實行科舉與中國五代十國時期許多割據政權實行科舉有類似之處。

科舉在當時的東亞世界具有一種“普世化”的趨勢。

十二至十九世紀,中、韓、越三國構成一個獨特的東亞科舉世界。

科舉制的東漸對儒家文化在東亞的傳播曾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

 

       雖然日本的科舉在八至十世紀實行之後出現異化並逐漸消亡,但到近代以後考試在教育和社會生活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將缺失的一環補上,形成了現代完整的東亞考試文化圈。

科舉制的長期實行使東亞國家形成了重視考試的傳統,將考試作為維護社會公平和實現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不約而同地在世界上率先走上大學統一招考之路,除了當時各自的政治動因和大學招考發展的內在動力驅使以外,其中原因之一便是科舉傳統的作用使然。

 

儒家文化高度重視教育,信奉讀書至上,並講究人際關係的協和,人情、關係與面子在社會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為了有效地制衡人情與關係的困擾,使社會不至於無序和失衡,結果將考試公平強調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以至東亞各國各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過度倚重考試的現象。

科舉時代形成的重視(甚至是過度重視)教育和考試的傳統,使東亞國家在大學招生和其他社會生活中十分倚重考試。

著重以考試成績作大學招生的主要依據,成為東亞高等教育區別與西方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

 

科名作為科舉制度的派生物,具有明顯的學位性質。

進士、舉人、秀才等科名與西方的博士、碩士、學士等西方學位異曲同工,是一種自成體系的東方學位,至今越南還頑強地堅守這套東方學位體系。

科舉時代形成的科名崇拜和科場迷信,對當今東亞學歷社會的文憑崇拜與考試迷信還有深遠的影響。

科舉制及其所衍生的科舉文化雖有其消極成份,但它是古代東亞文明的重要構成內容之一。

而現代東亞考試文化圈的形成,對東亞國家避免教育和文化全盤西化、保持世界文化教育的多元性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鄧洪波教授。

男,漢族,1961年10月出生,湖南嶽陽縣人。

 

學歷:

湘潭大學歷史系

 

經歷:

現任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文化研究所書院研究室主任

●湖南省書院研究會副會長

●湖南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

●國際合作叢刊《中國書院》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

●機械部跨世紀學術骨幹

●湖南省高校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長期從事歷史教學與書院文化研究工作

●主持、參加國家社科基金專案2項、國家重點圖書專案5項、教育部社科專案2項,

●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7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8部、參編辭典6部、整理古籍8部

 

著作:

●《岳麓書院史略》(1986)

●《中國書院辭典》(1996)

●《中國書院制度研究》(1997)

●《中國書院史資料》(全三冊,1998)

●《中國書院文化叢書》(已出學規、章程、攬勝、楹聯四冊,1999-2000)

●《千年學府——湖南大學》(漢英對照,1996)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全二冊,1997)

●《中國歷代狀元殿試卷》(1993)

 

獲獎紀錄:

●《中國書院制度研究》獲湖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9)

●《岳麓書院史略》獲湖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2)

●《中國書院辭典》獲第二屆國家優秀辭書三等獎(1997)

 

目前已完成或正在進行的專案有:

《中國書院史》、《中國書院畫冊》、中國書院博物館、《中國書院文獻研究》、《中國書院藏書研究》、《中國書院教育管理制度研究》、《中國書院學規集成》、《中國書院章程集成》、《中國書院圖譜》、《中國狀元殿試卷大全》等。

將嶽麓書院建成國內外公認的中國書院研究與資料中心,多有望焉。

論文題目:

中國書院制度的移植東亞--以朝鮮、日本書院為例

論文大綱:

(待上傳)..

(DepartmentofKoreaHistory,YeungnamUniversity)李树焕

論文題目:

關於朝鮮書院的成立與發展

論文大綱:

本文從書院的成立與發展、人的構成與經營、社會教育的作用等三個議題切入......【詳大綱全文】

關於朝鮮書院的成立與發展

回上一頁

目錄

一.前言

二.書院的成立與發展

   1.設立背景

   2.建立活動與規模的擴大

三.人的構成與經營

四.社會敎育的作用

五.

 

☉書院的成立與發展

本章從朝鮮書院的設立背景、建立活動、國家公認趨勢等三個方面探討了在朝鮮社會書院制度的引進、定型、發展的過程。

建立背景是從朝鮮初期開始,一直延續到社倉制的實行,留鄕所複立運動,鄕約的實行等士林勢力的鄕村秩序再編運動來探討一下。

我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于書院的發展,書院擴大的過程就是政治史的發展過程。

探討16世紀中期以來,書院成爲朋黨政治的後方基地,這一點對這個問題說明起了重要作用。

書院的發展還跟當時鄕村社會內部在地士族的傾向有著密切的關系。

 

☉人的構成與經營

本章要探討人的構成、經營書院的實質性,這有主體院任、院生等人的構成。

因書院與朋黨政治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人的構成上隨著黨派、地域,組織體制及院任資格、任期、任務及入院生的資格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差別,而這樣的差別對各書院的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構成影響。

從這樣的區別上,可以劃分爲嶺南南人界書院和西人界(老、少論)書院。

從人的構成上看,上述的地域、黨派的差別與當時的仁祖反正、甲戌換局以後明確分爲集權、在野勢力的政治派別有著密切的聯系。

嶺南南人界書院的情況在對待鄕村社會的問題上,受到退溪強調士林們自我解決書院論的影響。

特別是到了17世紀以後喪失與中央勢力的聯系之後,上述的性格更爲分明。

與此相反,西人界書院是自派勢力継續成爲集權勢力,他們摸索與中央或地方勢力保持著緊密紐帶關系來解決鄕村社會問題。

我想這樣兩者的立場,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書院的人的構成與經營問題。

 

☉社會敎育的作用

書院是朝鮮中期以後在地士族的敎育、敎化機構,同時也是一個代表性的鄕村經營機構。

特別是17世紀以後,伴隨著留鄕所、鄕校方面的質的變化,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鄕村士林的中心機構。

從此以後,書院行使在朝鮮社會政治、社會、敎育、經濟等方面的重要職能,而且起了地方文化中心的作用。

本章探討有關把書院看成地方文化中心的內容,其成爲鄕村社會內部的敎育、社會作用的核心部分。

書院的敎育作用看起來維持到17世紀中期,而其後它作爲敎育機關的意義逐漸縮小,只強調祀賢的作用,在鄕村逐漸變成幫助理解政治、經濟的工具。

書院作爲鄕村的敎育機構,起了編制敎育文稿及出版文化中心的作用,對地方文化知識方面的普及與發展做了大量的貢獻。

而且,書院作爲在地士族的代表性的鄕村經營機構,行使了作爲政治、社會活動服務根據地的職能。

(InstituteofSinologicalStudies,UniversityofLe)HarrietT.Zurndorfer

論文題目:

EngenderingtheChineseExaminationSystem

論文大綱:

AmongthegroupsofpersonsexcludedfromtheselectionprocessprovidingcandidatesfortheChineseexaminationsystemwerewomen......【詳大綱全文】

EngenderingtheChineseExaminationSystem

回上一頁

AmongthegroupsofpersonsexcludedfromtheselectionprocessprovidingcandidatesfortheChineseexaminationsystemwerewomen.Andyet,ifwearetounderstandthecomplexitybetweentheexaminationsandthedevelopmentofChinesecultureduringthelateimperialera,weshouldconsiderhowwomenembracedthepracticesandideologyofthatsystem.Thispaperviewswomen'sinvolvementwiththeexaminationsinthreeroles:

(1)asteachers,fortheiryoungsonsandotherpre-adoloscentmalerelatives;

(2)asspiritualagents,forfrustratedcandidates;(3)assymboliccustodians,ofthemoralorderforwhichtheexamsystemserved.Basedonhistoricalmaterialsandfictionalizedaccounts,thispaperarguesthatthesignificanceoftheexaminationsystemtoChineselifecannotbecompletelycomprehendedwithoutreferencetotheplaceofwomeninitshistor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