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2550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docx

外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笔记

外国城市建设史

引言•城市的概念

1、城与市及城市

城——防御城墙

市——交易场所

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

2、定义的原则

国外学者定义

(1)功能原则定义的城市

·一定规模的稳定的人口

·可识别的街道空间和居住工作场所

·典型的城市功能(市场、行政、军事、宗教等)

(2)多样性、阶级分化原则定义的城市

·当时当地的经济中心

定义城市的原则:

规模、永久性的建筑、基础设施、聚集的居民点、政治文化功能

3、相关学科的解释

(1)经济地理学

·地域上的分工产生了生产职能分工

(2)社会学

·城市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综合体

(3)经济学

·人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

(4)生态学

·人工建造的聚集场所

(5)城市管理学和政治学

·城市是一项公共事业

(6)城市生态学

·包括人、住房、道路及其他设施在内的有机整体

4、字源学的解释

“邑”、“廊”、“城”、“市”等

5、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置设立的市和镇。

城乡规划法中的城市:

建置镇、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

6、城市的条件

聚集性:

一定的人口密度

经济性:

二、三产业为主,非农业人口比重大

社会性:

社会综合实体

7、城市的特征

(1)以人为主体

(2)高度集中

(3)中心作用

(4)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

•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

•旧石器晚期---相对定居、土窑

•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

   三个特点:

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显示社会等级

              辟邪与占卜盛行

•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

•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陶器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出现

•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1、历史沿革

BC.4000原始社会过渡奴隶社会

BC.3500上下埃及

BC.3200第一(MENES)王朝

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晚期四个历史时期

2、地理地质与气候

上埃及:

丘陵、峡谷(多石、石灰石为主)

下埃及:

平原(多芦苇、粘土、缺石)

缺雨、气候炎热、尼罗河是水运通道

3、宗教信仰

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

自然神崇拜→皇帝崇拜,政教合一

生者之城简单,死者之城永恒

4、建造水平

天文学、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发达

二、城市概况

1、孟菲斯古城

·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

2、卡洪城(卡宏城)

·中王国时期

·长方形,砖砌城墙

·东西分区,南北分阶层

3、底比斯城

·中王国时期首都

·分置尼罗河两岸

·南北中轴线,神庙位于城中,凿岩为陵

4、阿玛纳城

·新王朝时期首都

·带型城市,沿尼罗河布置

·棋盘式道路格局,北(平民)中(皇帝)南(官吏)分三区

三、城市建设成就

1、因地制宜选择城市建设用地

2、最早的城市分区(阶级分化所致)

3、棋盘式道路格局

4、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

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一、古西亚文明概况

1、历史沿革

古巴比伦(B.C.19C)

埃及和亚述(B.C.16C)

新巴比伦(B.C.7C-B.C.6C)

波斯和马其顿(B.C.4C)

2、宗教信仰

(1)两河流域

多神教

天体崇拜(山岳台)与国王崇拜(宫殿)相结合

(2)波斯高原

露天拜火

3、成就

天文学、数学、雕刻

二、城市概况

1、乌尔城

·B.C.2100-

B.C.2000建成

·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

·分区明显

·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

·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

2、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

·B.C.3000建巴比伦城

·B.C.650建新巴比伦城

·跨河两岸

·矩形平面,双重城墙,设九门

第四章古希腊的城市

一、自然与文化背景

1、古典文化先驱,欧洲文明摇篮,影响2000多年

2、多岛多山、盛产大理石、适宜建筑发展

土地不富饶,以海上霸权为基础的外贸型奴隶制商品经济

3、多神教、人本主义、神人同形同性

4、五个历史时期:

爱琴文化时期

荷马文化时期

古风文化时期

古典文化时期

希腊化时期

5、城邦制国家——奴隶制下的民主政治

6、继之以马其顿帝国

二、古希腊城市建设概况

1、城市:

规模5000-17000人

方格网布局(米利都、亚历山大城)

2、广场

·周边柱廊围合

·尺度宜人

·中心在端部

·讲究铺地的材料形式和质感

·不规则的布置(依地形而作,行为过程模拟)

三、克里特-迈锡尼时期的古希腊城市建设

1、克里特

•商业繁盛,有高尼亚城、摩里亚城、费斯塔城

•围绕高地上的防守据点或宫殿而形成,平面不规则

•街道弯曲,住宅拥挤,无城墙

•居民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主,按职业分区聚居

2、迈锡尼

•建立于公元前2000年后半叶

•卫城为城市核心

•城门、城墙坚固,防御性强

四、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城市

1、社会历史背景

B.C.594梭伦变法-发展生产和对外贸易

柏拉图《理想国》-理想城市

亚里士多德《政治篇》-探讨社会、人口和城邦

古典时期城邦的四大发展动因

·唯物论

·奴隶制民主

·科技发展

·没有宗教特权阶层阻挠

2、圣地建筑群

·利用地形灵活构图

·以神庙为构图中心

·考虑视线变化

·实例:

阿波罗圣地

3、卫城

·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

·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

·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以防御为目的

4、雅典城

·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

·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

·广场无定形,建筑群排列因地制宜,社会功能齐全

·街道曲折狭窄,结合地形自发形成

·建筑类型丰富

·居住平等,街坊呈方格型,贫富混居

5、雅典卫城

·雅典全盛时期纪念碑

·历经40年建成

·名为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公众活动场所

·布局自由灵活,顺应观景需要

·设施平民化

五、希波丹姆规划形式

1、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

·几何形,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中心广场靠一侧,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

·数学比例和谐

·城市分区:

圣地、公共中心区、私宅

私宅分:

工匠、农民和城邦卫士、

公职人员

·希波丹姆:

城市规划之父

2、实践:

米利都、普南城、庇拉伊斯、塞利伊城

米利都:

•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

•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路网为棋盘式。

•中心开敞空间呈“L”形

•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面街坊面积较小

•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

3、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影响

积极:

·几何化、程序化、典雅的规划形式满足了大规模城市建设中简便化的要求;

·确立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

消极:

·使规划从“杂乱”、有机走向典雅、呆板,甚至为了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

·对城市活力及城市发展产生限制

六、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

1、特点

·城市中心由卫城变为广场

·规划布局规整划一,严格遵循几何和数学规律和秩序

·广场周边设敞廊,形象完整

·利用层高及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主体性

·环境卫生状况较好

2、实例:

普南城

·城市面积小

·建于4个不同高程的台地上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发展:

由单纯棋盘式发展为注重道路与建筑与环境协调

亚历山大城

·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

·古代最大的藏书机构

·世界上最早的灯塔

第五章古罗马的城市

一、历史文化背景

1、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奴隶众多

2、领土广袤,商品经济、自由贸易

3、军事强权统治,自由民主生活

4、三个历史时期:

伊特鲁尼亚时期

罗马共和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

5、分裂后: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

西罗马帝国

二、古罗马城市建设概况

1、建设特征:

•强力改造地形

•为军事和运输需要的道路、桥梁、城墙比较发达

•剧场、浴室、斗兽场等世俗性建筑占主导

•纪念性建筑物、构筑物盛行

•公共设施众多,公共生活对罗马精神的铸造影响深远

2、城市类型

政治中心:

罗马、亚历山大

商港:

巴尔米拉

军事要塞:

提姆加德

休养城市:

庞贝

3、城市规模

人口一般2.5–5万,罗马(A.D.1C时150万)

街区公寓通常3、4层

4、市政设施

(1)道路

(2)供水系统

三、伊特鲁尼亚时期的城市建设

1、选择高地建城,先修城墙,有统一的计划

2、力求体现宗教思想

3、城市分区明确

4、街坊内围绕内院造房子

四、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

1、主要兴建:

军事、运输、娱乐、大型市政和商业设施

2、罗马营寨城

·正方形城堡,棋盘路十字干道,具有方正的城墙

·中间十字交叉道路通向城门

·道路交叉处建有神庙

·以提姆加德为代表

3、罗马城与罗马共和广场

·公元753年奠基,自发形成,无统一合理规划

·以七丘为中心

·中央广场群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心,市民公共活动场所

·具有用水系统、城墙

4、庞贝城

·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维苏威火山爆发淹没

·原为营寨城,后为休养城市

·不规则卵形

·城市布局以火山为走向,主要街道走向和主要建筑轴线基本朝向维苏威火山

·中心广场位于城西南角,建筑物类型丰富

·住房为1层或2层,房屋围绕天井

五、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1、帝国时期是古罗马的鼎盛时期,主要兴建:

娱乐设施、纪念物、宫殿和赢利性公寓

2、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

·城市总体布局零乱,建设成就集中在中心区

·古罗马输水管,11条

·公共建筑规模宏大

·逐步完善的帝国广场

·公寓建筑众多,层数较高

·街道宽度规定

3、帝国广场群

·纪念性场地,非公共活动中心

·选址不与自然环境相呼应,也不与等高线相配合

·由建筑来组织空间,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较少注意个体建筑,较多注意整体设计

·广场形式由共和时期的开敞转为封闭,自由转为严整

·帝国广场以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为主体

4、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大型群落——阿德良离宫

5、凯旋门

·与列柱街、广场、交叉路口相结合

·常位于广场入口,体量足够高大,以便通过队列

六、《建筑十书》

·公元1世纪时的论文集

·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城市选址

·建筑物选址

·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

·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

第二篇•中古的城市

第六章•西欧中世纪城市

一、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概况

1、中世纪初期(5-9世纪):

城市衰落

2、9-10世纪:

城市兴起,始于意大利

3、12-13世纪:

城市繁荣,成为商业中心

二、西欧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

1、三大起源类型:

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2、城市选址与发展

·易守难攻之处

·后期突破城墙发展

3、道路以环状和放射状为主,后期也有方格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形成放射环状路网

4、教堂建筑与广场占据城市中心,广场采取封闭构图

5、分为若干教区,住宅与手工作坊或店铺相结合

6、丰富的城市景观,充分利用城市制高点、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具有亲切感

7、弯曲的街道既挡冬风、防夏晒,又有多变的视觉效果

8、城市空间特色

·封闭、防御性强

·密度高、街道狭窄

·中心感强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

·例:

法国卡尔卡松城

三、中世纪意大利城市

1、概况

·西罗马帝国的防御性据点→工商业城镇

·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

·城市共和国

·教堂高塔——城市独立纪念碑

·例:

佛罗伦萨、威尼斯、锡耶纳、热那亚、比萨

2、锡耶纳

·山城

·坎波广场

四、法兰西城市

1、王权和封建领主的斗争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2、中世纪的巴黎

·古罗马营寨城,塞纳河口的城岛

·多次扩建

·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的修建

3、圣米歇尔山城

·典型的城堡型城市

第八章•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城市

一、文艺复兴——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

1、东风西渐,拜占庭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影响

2、新兴阶级的要求

3、新大陆发现,航海、贸易、科技和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

4、文化在大众中传播,反对封建、神学、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5、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二、历史沿革

1、早期,以佛罗伦萨为代表,15世纪

2、盛期,以罗马为代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3、晚期,以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代表,16世纪中期和末期

4、巴洛克时期,17世纪以后

三、建筑理论与建设活动

1、思想解放,全面繁荣

2、阿尔伯蒂《论建筑》、费拉锐特《理想的城市》、斯卡莫齐“理想城市方案”IdealCity

·1450年著述《论建筑》

·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

·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

·已出现方格网道路和矩形城市

3、建设活动的特点

·科学合理化的设想,实施少

·改建活动由细节开始,逐步扩大到环境

·大型世俗建筑取代宗教建筑成为城市主要景观

四、城市改建

1、佛罗伦萨

·主教堂

·西格诺里亚广场

·大卫像

2、威尼斯

·水城、雾城、商城

·欧洲客厅——圣马可广场

·文艺复兴晚期艺术中心

广场构成:

主广场、次广场、小广场

三个梯形的复合

艺术特色

重复使用梯形,增加了视觉效果和趣味性

由一组秀丽、欢快、富有韵律感和个性的建筑组成,单体建筑质量高

空间组合精巧、丰富,层次繁多

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比例尺度宜人

新老建筑配合的典范

3、罗马

·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17世纪伯尼尼,强调轴线和城市入口、强调喷泉、方尖碑和单体量教堂的景观设计、放射式道路广场、强调纪念性与强权感

·市政广场:

轴线对称、锐角梯形透视、雕像设置巧妙、建筑立面分段式处理

五、广场建设

形式多、类型多、有生气

1、类型

综合性广场

纪念性广场

装饰性广场

交通性广场

休闲性广场

2、形式

长方形

梯形

圆形或椭圆形

不规则形

复合形

3、广场与雕塑的关系

4、安农齐阿广场

伯努乃列斯基

早期文艺复兴的典型

三面柱廊

5、罗马市政广场(卡比多山广场)

6、圣马可广场

7、纳沃那广场

四河喷泉(伯尼尼)、海神喷泉、摩尔人喷泉(伯尼尼)

圣阿格尼丝教堂(波洛米尼)

六、园林建设

类型:

文艺复兴早期:

美第奇式

文艺复兴中期:

台地式

文艺复兴后期:

巴洛克式

特点:

·绿化与装饰为主,建筑较少

·雕塑多

·喷泉、瀑布多

·几何性强,人工性强

·自然环境与人工造型的结合

第九章•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一、时代背景

1、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时期

王权需要、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生产力发展需要、反对封建势力与教会权力的斗争需要

2、古典主义——君权专制与唯理主义思潮的产物

·强调理性、永恒、高贵、有秩序

·明确结构上的主从关系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学、数学等系统理论和基本原则

二、巴黎改建——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

·改造和兴建大型公共建筑,以卢浮宫为代表,也包括市政桥梁设施

·大量的贵族府第

·兴建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歌功颂德

·形成巴黎城市中轴线

·采用区域性、轴线式的方式

三、法国的广场园林建设与凡尔赛宫建设

1、系统规划建设,此时期的代表

·路易十四广场

·协和广场

2、最重要的王权纪念碑——凡尔赛宫

·巴黎西南郊外,国王猎庄发展而来

·放射形大道,巨大的体量

·凡尔赛宫花园:

对称布局,放射形道路,几何形式构图,自然森林,精美雕塑小品

3、园林建设

·枫丹白露宫园

·凡尔赛宫

·维康宫园

第三篇•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第十章•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产生和欧洲的旧城改建

一、社会背景

1、动因——宗教改革运动和农民战争

2、序幕——16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共和国

3、标志——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8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4、成果——生产和科技大发展,导致城市的巨大变化

5、影响——1760-1860前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导致的

城市近代化

表现:

人口城市化

改变生产力布局

城市规模迅速扩张

资本和科技高度集中

不断产生新的工业区和新城市

6、问题与矛盾

人口暴增,居住环境恶化

城市结构改变造成混乱

刺激商贸使空前繁荣

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交通恶化

环境污染

高速发展导致环境艺术品质低下

7、解决方案

城市分散

城市集中

二、英国的旧城改建

1、大火带来的机遇——克里斯托弗·仑的伦敦改建计划

·适应近代城市功能的客观要求

·古典主义+法国园林的设计手法

·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路

·宗教建筑弱化,城市经济功能强化

·失败——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所有制

·划时代的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2、纳什改建计划

·设置专门机构,制定建筑管理规定

·改善城市整体风貌

·建设摄政公园

·温泉疗养城市巴思(Bath)

·伍德(JohnWood)父子设计的王家新月

3、英国的园林建设

·1730年的园林设计革命——自由、变化、自然

·三个时期:

庄园园林化

画意式

园艺派

·中国的山水园林+英国的浪漫手法——英华式庭院

·城市公园运动,自然保护意识

三、法国巴黎的改建

1、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巴黎改建

·贫民化的改建——道路、绿化、土地整理

·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

2、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巴黎改建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颂扬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

·里沃利大街改建

·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

·广场建设与城市纪念物——凯旋门、纪功柱

3、拿破仑第三时期的巴黎改建

(1)概况

·1853,欧斯曼

·目的:

装点帝国首都

从市中心迁出贫民

拓宽道路,疏导城市交通

(2)主要内容

·道路系统:

环形放射

·将市中心分散成二十个区中心,交通方便,便于军队调动

·林荫大道、中央公园、

绿化带——点线面结合

·整齐与高标准的建筑

·市政设施建设的近代化

(3)实施效果

·城市美学大为改观

·未能解决城市有机发展问题

贫民窟不可遏制

第十一章•近代亚非拉殖民城市和美国新建大城市

一、近代亚非拉殖民城市的特征

1、城市平面简单,一般为方格网路网

·便于城市发展

·未建立三度空间的概念

2、对城市发展、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等都无科学预测

二、美国的方格网城市

39.1%的国土国有

华盛顿朗方规划

·中心为三角型放射布局:

国会、白宫、最高法院

·规划人口80万——英明的预测

·规划思路受巴黎和凡尔赛影响

纽约

·南北155条街,东西12条大道

·预留军事用地——中央公园(奥姆斯特德)

·优点:

城市环境整齐

商业价值高

·缺点:

功能分区不明确

停车难

第十二章•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1、起源

·16世纪,莫尔提出的乌托邦(Utopie)

·乌托邦的内容:

城市不大,相距不远,不能远离农村,亦工亦农

城内有公共食堂、医院、仓库,街道宽60米

2、傅立叶“法朗吉”

·思想基础——人性论

·傅立叶在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社会制度

·人数1500-2000

·产业形态:

以农业为主,兼少量轻工业

·城市形态:

凡尔赛宫布局

中央设公共场所

街道不露天

3、欧文“新协和村”

·人数300-2000

·经济形态:

土地公有,财产共有,劳动成果平均分配

自给自足,计划经济

·城市形态:

正方形或长方形布局,中央有长方形大院

·实践:

美国印第安那州

4、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设想的意义

·将城市建设和经济制度联系起来,从更为广阔的社会改革

的角度思考,给整个现代运动以直接推动力

·主张城市规模不要太大,接近乡村,促进城乡结合,以消除城市中各种弊端,具有启发性

·重视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和集体活动,建立各种公共设施,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二、田园城市

1、概述

19世纪英国社会活动家爱奔泽·霍华德提出的城市规划设想

《明日花园城市》1898

2、内容

·城乡结合

·土地集体所有,租金用于城市建设

·城市规模应加以控制,3万人

·城市形态:

中央花园、公共设施

6条主干道向外辐射

3、实践

莱其华斯、韦林

·分散的城市,三级网络:

中心城——母城——子城

·城市间为农业地

·内部建筑间距大

·规模:

母城6万人,子城3万人

4、意义

·试图解决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理想居住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城市和接触自然之间的矛盾

·对城乡关系、城市规模、结构、经济、环境、面貌等方面做了探讨,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

·现代卫星城市的基础

三、带型城市

西班牙玛塔,1882年,《进步》杂志

·城市带

·宽度500米,长度无限

·高速捷运系统为骨架

四、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戛涅,1917

·对工业革命原来城市规划设想的集大成之作

·内容:

功能分区

最先进的设施与交通

给城市发展留有余地

五、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

1、除工业城市、带型城市外,其余对今后发展均考虑不足

2、这些理论虽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对缓解社会矛盾都有一定的作用和进步意义

3、对解决城市环境、面貌、布局、绿化、交通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问题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现代城市

第十三章•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一、历史背景与阶段划分

1、背景

(1)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性加速

(2)新技术的革命影响

2、阶段

(1)1917-1923年的危机与新建筑运动

(2)1924-1929的相对稳定与兴盛

(3)1929-1939年的活跃与潜在危机

二、20世纪初的城市立法活动

1、1909年——英国《住房和城市规划诸法》

·1848年公共卫生法——政府开始对物质环境进行公共管理

·1890年住宅法——公共干预扩展到消除贫民区和建设新型劳工住宅

·世界范围内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法

·第一次将城市规划纳入法律体系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职能的开端

·不适用于建成区和非城市用地

英国城市规划法律变迁:

·1944年《土地使用的控制》白皮书——确立国家对所有土地

的规划权

·1947年《城乡规划法》——现代规划体系的基础

·1968年《城乡规划法》——发展规划体系,两级制

·1990年《城乡规划法》——现行体系的基础

2、1909年——美国第一个全国城市规划会议

发表了伯纳姆的芝加哥规划方案

·第一份覆盖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放射状加同心圆的公路系统

·60英里直径的半圆形林荫道

3、1916年的纽约区划法

·第一部覆盖全部土地的现代区划法规

·建筑物的用途、位置、高度三种规定

·基本立场:

任何新的建设都不能对周边已有的土地使用和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4、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的规划机构与立法

城市规划是政府管理城市物质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和经常性的职能

三、田园城市实践

1、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其华斯

·翁温、帕克尔设计

·1840公顷

·规划3.5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