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0285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

《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育系列Word格式.docx

在小学阶段,要确定每一阶段、每一年级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任务,并注意其连续性和发展性。

德育内容要切实和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相吻合,能够解决他们成长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儿童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育必须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思想特点相适应,忽视或违背这条规律,只能事与愿违,事倍功半,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德育的深浅程度和侧重点,还必须根据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龄层次的可接受能力,实事求是地予以确定。

以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必须贯穿于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各个阶段,并随着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社会经验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步深化。

对小学生,要通过他们身边周围大量的可感知的、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的事物,培养他们对祖国的依恋感、归属感,应力戒讲空泛的大道理,否则那些被我们视为神圣的东西会因此变成没有意义的空谈。

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爱学校、爱家乡引导到爱祖国;

也可以从天安门、万里长城、长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阵地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开展一系列讲卫生的主题宣传、体验活动,增加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习惯。

1通过宣讲提高认识

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

班集体的卫生习惯状况是通过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

教师对班里各种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个别卫生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

同时,让卫生习惯好的学生成为骨干,作为榜样带动卫生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肯定,予以鼓励。

校少先队大队部充分利用晨会、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开展以培养学生生活卫生习惯为主题的宣讲、督促活动。

如定期进行学生个人卫生检查;

设立监督岗监督学生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开展雏鹰争章活动;

进行培养学生生活卫生习惯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等。

每周进行一次卫生专题广播,内容含盖: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讲究卫生,预防各种传染病,防近视、防龋齿等。

利用广播站闭路电视在校会时间播放专题录像片《保护视力》、《做好眼保健操》、《预防龋齿》、《刷牙的正确方法》,并组织五、六年级的女同学观看《青春期卫生教育》录像片。

2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①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主题班队活动是对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好方法。

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

学校要求各班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以良好卫生习惯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如“爱学校,美化校园”、“讲究卫生,从自己做起”,把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同美化整个校园环境联系起来,并且通过班队活动引领学生自觉地实践。

②学校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示范班级评比活动。

通过评比活动,有力地调动寝室、班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卫生认识上升为卫生行为表现。

③开展个人卫生检查

由学校负责卫生工作的教师和各班卫生委员会检查组,对各班学生进行逐个检查,结果记入《日常行为规范竞赛记分表》并成为每学年一次的文明示范班级评比的依据。

进行个人卫生检查,使卫生工作细致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也利于监督、指导、查漏补缺,最终使学生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养成教育需要不断地优化育人环境,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进行管理,更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

只有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齐头并进,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

对学生进行卫生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之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卫生习惯。

当然进行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是心灵对心灵的耕耘,是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在教育中,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

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妨给他一把椅子,听他一次倾诉,给他一份同情,送他一份宽容,给他一点建议,送他一份期待。

汤浦镇小德育体系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上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认真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校将紧紧围绕上虞市教育体育局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的实施意见》,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通过加强集体建设,开展文明班级、优秀学生评比活动以推进德育工作首要地位的落实。

 

一、 

科学构建德育体系

1、目的任务:

儿童青少年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育必须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思想特点相适应。

整体规划小学阶段德育体系,就是要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合理设置德育目标内容,努力拓展德育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在小学阶段,要突出养成教育,学习和践行《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为重点的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

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

开展以乡贤精神教育和孝德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了解乡土文化和乡贤事迹,热爱祖国文化,逐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养成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始终,统筹规划,形成低、中、高年段纵向衔接、教育内容分层次递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横向沟通的德育体系。

扎实开展“树魂立根”民族精神教育工程,结合乡镇实际,突出孝德、乡贤文化两大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崇孝意识、爱乡情结;

扎实开展“生命教育工程”,积极开展青春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身心自主和谐地发展;

扎实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达标学校”建设,广泛组织校园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学节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实施六大计划。

3、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坚持德育的正确方向,以培养“四有”公民为根本目标,把发扬优良传统和创新时代文明结合起来,既“古为今用”,传承虞舜大地传统美德,深入开展孝德教育,又“推陈出新”,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开展以学习乡贤精神为主的新型道德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

(2)整体性原则。

整体规划小学低段、中段、高段的德育目标、内容和形式,做到有效衔接;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不断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3)体验性原则。

知行结合,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积极创设各类体验情景,让儿童青少年在活动中感知道德要求,培养道德情感,提升道德素养。

(4)渐进性原则。

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分层实施、循序渐进。

小学着力开展以行为规范为重点的养成教育。

(4)、方案实施时间:

2006年2月——2008年2月

“加强德育常规管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系列德育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将此项活动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学校开好了专项研究会,对此项工作作了较为精细的安排,方案如下:

1、成立领导小组

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党支部副书记、校长助理、德育组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布置“德育规划体系实施”活动的开展。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学校将此项活动立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新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活动精神的宣传,使每位教师了解我校对此项工作的要求。

在本期教育教学中,强化班级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班级规章制度,努力将自己的班级打造成一个班风好,学风正的优秀班集体,从而为争创绍兴市级“文明学校”、“示范小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3、规范德育常规管理制度,确保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

在接下来近3年是我校争创绍兴市文明学校、示范小学、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关键时期我校将紧紧抓住争创这一重要契机,拓展资源、探究新途、强化管理、规范制度,加大检查,及时考评,努力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1)、实行课堂德育教育制度。

2)、利用乡贤导师团开展德育导学,实施校本德育课程。

3)、制订、实施好“三项红旗”竞赛制度及课间操、眼操量化考核制度。

4)、制定课间文明礼仪量化考核制度和制定集队、集会和路队考核制度

5)、建立教师月校本考核制度和完善学年校本考核制度

6)、进一步完善班主任月考核制度和班级学期岗位目标考核机制。

通过上面的各项具体的量化制度,加大德育常规管理,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德育内容包括“五大要素”,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

这“五大要素”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了德育内容的统一体。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活动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浙江省上虞市汤浦镇中心小学毛灵芳钟国海

内容摘要】小学德育课程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教育实施中寻求主体参与、感悟导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的活动教学策略,能够有效的提高德育的实用性和发展性,对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起到巨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德育课程活动教学策略

小学德育课程作为小学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正与基础教育课程一样进行着深刻的变革,而在这种变革之中,活动教学形式的引入,对改变当前“高耗低效”的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是对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为特征的教学不断反思与超越的产物,是在与传授式、灌输式教学相抗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主题活动形式,其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小学德育活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策略。

主体参与策略

新课程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习、教育和课堂的主人,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教学活动的依据和“以学论教”的根据。

强调主体参与毫无疑问应是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的前提。

活动化教学首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因为学生是活动的主题,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开展活动化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

为此,主体参与策略要求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互相感染、角色的互相变化、行为互相促进的双边活动过程,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的自主参与,在活动中的自我感悟,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内化相应的道德认识,从而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自我发展。

主体参与策略解决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问题。

活动教学的最大变化是师生关系的变化,它要求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从而使课堂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因此,主体参与策略就教师而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参与氛围,形成一种轻松、自然、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愤。

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参与、乐于参与。

就学生而言,要树立积极参与的意识,要勇于质疑,大胆提问,并能把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积极表达并相互迁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为此,在学校德育课程的活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为活动而活动,使活动教学又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教师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向自己设计好的程序迈进,学生对道德辨析题的判断是否正确,是教师对评判,学生对教学要点的归纳,要以教师实现设计好的方案为准,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活动教学;

另一种倾向是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放任自流,不去加以正确的点拨和引导,进而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这样更达不到德育课程教学的要求。

这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二、感悟导行策略

感悟是学校德育课程活动教学的重要内化环节。

新课标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实施教育教学已然成为一种超越“文本课程”的“体验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重在学生内在感悟发展的“生态系统”,它提倡多种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感悟导行策略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情景的感染,来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因而学生是在有真情实感的前提下去实践道德行为要求,他在活动中真正实现了道德的内化,真正把课堂上所感受的道德和激发的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

只有通过这样的入眼、入耳、入脑、如心,学生才能形成持久的道德动机和行为。

因此,可以说活动教学改变了长期以来小学德育课程忽视对学生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培养的状况,找到了小学德育课程实效欠佳的根本原因。

活动化教学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时间有了真正的情感和信念基础。

感悟导行策略解决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行统一的问题。

他要求教师在活动教学中把握好学生自我感悟与教师导行间的“度”,即感悟与导行间的恰当时机,真正做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正在形成之中,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对道德情景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往往并不一定能形成对某一道德观念的统一认识,即有“感”但不一定有“悟”,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的恰当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通过教师科学导入、导读、导思,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动,通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道德观念的归纳和提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进而保证学生的正确行为实践。

所以,小学德育课程活动化教学模式中的感悟是在教师设置的道德情境中的学生的自我感悟,是在学生充分感悟基础上的教师的科学导行。

三、 

合作探究策略

合作探究是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的基本形式。

新课程提出必须建立和形成旨在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能力还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因此他在德育活动教学过程中更要强调彼此间的合作与帮助。

通过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广的人际交往机会,与同学的亲密、与教师的融洽、与他人的合作,都会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饿影响,着不仅使学生热爱生活,也易于形成活泼开朗、积极主动的品质,并能发扬学生个人的独特风格。

合作探究策略解决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道德发展的自主建构问题。

活动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间相互合作与探究的过程。

由于小学生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在活动教学的组织中一般不主张个体的活动,而总是通过小组活动或群体活动展开。

在活动过程中大家彼此合作,互相启发,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各种常识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的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 

创新发展策略

新课程指出教师必须在意识、课程、整合、多元等全方面打破规束,从体制上从细节上进行创性,这是新课程的生命所在。

创新发展是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的灵魂。

它是指在活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彻底打破传统教学的同意化和标准化,把教学的重点防在提高学生对道德的选择能力上,要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选择”:

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发展策略解决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形时期,在道德判断选择的多元化时代,学生的思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趋于多元化。

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要允许学生进行多样选择,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培养创新思维。

为此,小学德育课程的活动教学必须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一一个统一的,绝对的道德标准来评判某一个人或某一种社会现象的弊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潜能。

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中的创新发展策略,应体现在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上。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太多,而个性太少。

这与现代多元化的社会是不相称的。

所以小学德育课程的活动化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必须在培养学生思维上下工夫。

鼓励学生能够多问多想,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分析评价各种道德现象。

而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独立见解也不应轻易地下评判。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知道自己的见解会被评判时,他们将会因害怕评判而导致情绪紧张,从而使发散思维产生阻滞。

因此,在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上,不应以教师的标准答案统一的标准,而应采取多维的、开放的评价标准,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趋向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力,选择行为起点,并努力向高标准靠拢。

要让同学们在共同创设的活动情景中,充分参与活动,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化的一面。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的世纪新人。

参考资料:

1. 

李亚平《整合资源发挥新课程德育功能》《中国教育报》2005.11

2. 

朱小蔓《明德讲堂素质教育与德育》《中国德育》2006.1

3. 

沈利玲《引导有效体验促进德性发展》浙江德育网http:

//dy.zjedu.org

4. 

陈光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1

“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