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2852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完整版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教材

课题名称

观潮

教学目标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由于文中的很多词语学生是初次接触,所以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对理解课文造成了困难。

难点分析

由于很多学生没有看到过钱塘江大潮,所以对于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没有具体的概念。

教学方法

通过图片和音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语意思,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以古诗“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海面雷霆聚,江心爆布横”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

(学习第2自然段段,体会:

平静、人山人海,出示图片再次体会“人山人海”的意思,指导朗读,感悟体会)

2.深入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

教师: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出示闷雷滚动的的声音,引导学生具体体会)

教师指导:

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

(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重点体会:

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

带着激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引导学生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指导朗读:

多精彩的语句呀!

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5自然段:

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总结回顾

课文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个层次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请学生进行练度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小结

本文描写了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展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与壮观),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1、《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及对象】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目睹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形象具体地向读者介绍了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

我所教学的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学生在上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重点字词,明确了文中的观潮顺序。

所以,在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抓住文中重点语句,细细品味,体会钱塘江大潮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文中关于“潮来时”的描写,让他们理解潮水的形状,感受潮水来时的声音。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想象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景象。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鼓励他们动笔描写自然现象,平时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4、引导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文中关于“潮来时”的描写,让他们理解潮水的形状,感受潮水来时的声音。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想象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景象。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鼓励他们动笔描写自然现象,平时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2、引导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强,但我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中年级学生,他们所了解的课外知识是相对少的,加上他们没去过海宁县盐官镇,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的体会。

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和录像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引导他们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图片去想象钱塘江大潮的景象,感受钱塘江大潮之“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观潮》这一课文,我想让同学们回忆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二、继续学习,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生:

这一段写了潮来前的景象,人很多,大家很期待)

2、师出示观潮的群众图片,让学生齐读句子“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引导学生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体会观潮的人数之多)

3、生再读: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引导学生从“等”和

“盼”这两个动词,去体会人们急切的心情)

三、赏析“潮来时”,看潮形,听潮声

1、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4自然段,思考:

当潮水来之时,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2、师:

当钱塘江来潮时,人们听到的潮声好像闷雷滚动,作者把潮水声比作雷声,是写得多么形象啊!

孩子们,我们继续学习,看看潮水是什么样子的?

3、师出示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师引导:

这时,潮水声变得越来越大,人们先看到的潮水是什么形状呢?

(生:

一条白线)

4、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白线的含义,师继续出示白线的图片,告诉学生:

“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

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它好像是一条白线。

5、学生自己读第四自然段,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汇报。

(生1:

老师,我喜欢这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里的水墙是怎样的?

我想象不出来。

(师:

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

我们现在来看看钱塘江的微视频吧!

孩子们,你们要边看边注意哦,这里作者其实是把翻滚的潮水比喻成高高的水墙,只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感受这一奇观!

 

(生2:

老师,我喜欢另一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是运用了比喻手法吗?

(师:

是的,孩子们,这里潮水的形状又变化了,我们闭上眼睛,回想下刚才所看的视频,这时,作者把钱塘江的潮水比喻成白色战马,来势很猛)

6、师生共同找出语句“那时,潮水的声音有多大?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引导学生完成填空题。

作者用()一词表现了潮水的声音之大,气势雄伟。

7、生自由回答:

作者用了一个好词“山崩地裂”,钱塘江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气势雄伟!

四、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课件出示: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五、师让同桌合作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潮水过后是怎样的景象?

师生经过讨论,小结:

潮水过后,我们能看到江面上还有余波,依旧是风号怒吼!

(师板书“漫天卷地”和“风号怒吼”)

五、总结全课,延伸再扩展(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师: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赞美“钱塘江是天下奇观”,通过本课

的学习,我们虽然没亲眼见过钱塘江大潮,现在也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假如你们是当时的游客,你会说什么赞美的话呢?

(先让学生和同桌讨论,再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学生要表达清楚,语句通顺)

六、板书设计(本环节力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潮来前(江面宽阔,薄雾笼罩) 

 

潮过后(漫天卷地,风号怒吼)

(设计意图:

本文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来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侧重写了潮水的形状和声音,这个板书让学生对重点一目了然,条理清晰,方便学生记忆!

 

【教学评价】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呢?

这是很多老师的困惑!

从教六年以来,我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我觉得最有用的教学方法是指导学生掌握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

你看,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不仅仅是分析课文,还教给学生要注意品析精彩段落,引导他们理解语句的表达效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孩子们也喜欢这样的课堂!

每节课都有它不完美的地方。

由于学生本身阅历较少,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语句,比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容易理解,仅仅是让孩子们看几张图片,是不容易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应该提醒孩子们课后多去留心身边的涨潮现象,才能更好地感受!

 

《观潮》读写结合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2.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同时要抓住事物特点,并仿写句子。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用比喻句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三、教学难点

感受钱塘江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所学修辞描写想象画面,并仿写句子。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录屏软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见过海水涨潮吗?

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小视频吧!

(插入视频资料)哇,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这就是钱塘江大潮。

《观潮》这篇课文展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雄奇景象。

(二)品读文句

我们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方面:

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

修辞手法出“奇”招,齐心协力绘“奇”景,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奇招”写出了这“奇景”呢?

原文: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作者首先把“远处的白浪”比作“白线”,把“近处的白浪”比作“水墙”,把“浪潮”比作“战马”,连着用了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大潮到来时的颜色、形态和气势,让人如临其境。

2.说到比喻句,三年级就接触过,我们来回顾一下比喻的吧!

比喻的结构是本体加比喻词再加喻体,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要有共同特征。

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句中的精彩描写,从而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写作的帮助。

(三)创设情境

在状物和写景中,经常用到比喻句。

1.“十五的圆月好像一个白玉盘,镶嵌在墨蓝墨蓝的夜空。

”这句话中本体是“圆月”,比喻词是“好像”,喻体是“白玉盘”,把“圆月”比作“白玉盘”,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圆的、明亮的”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和皎洁的特点。

我们看到这句话中的比喻词是“好像”,除了“好像”,还有很多的比喻词,比如说有“是”、“如同”、“好似”、“似的”......

2.“弯弯的月牙儿是妹妹开心时眯起来的眼睛。

”本体“月牙儿”,比喻词“是”,喻体“眯起来的眼睛”,把“月牙儿”比作“眯起来的眼睛”,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弯弯的”。

对比这两句话,我们明白了同样是描写“月亮”,圆月和月牙儿就有不同的特点。

3.“晶莹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一面金黄色的镜子,显得格外好看。

”本体“湖水”、比喻词“如同”、喻体“镜子”,把“湖水”比作“镜子”,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晶莹、好看”。

4.“那座山高耸入云,好似一条腾飞的巨龙。

”本体“山”,比喻词“好似”,喻体“巨龙”,把“山”比作“巨龙”,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都是“巨大的”。

所以,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

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在不断的想象和运用中,把比喻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修辞手法的训练落到实处。

六、课程小结及拓展

孩子们,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体会了修辞手法的魅力,感受到了大自然创造的奇特景象。

现在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不能出门旅游,请你化身为“云导游”,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景观,向游客介绍一下它的奇妙之处吧!

七、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赏析修辞方法和抓住事物特点来描写上,通过不断引导,让同学们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使学生置身其中,如临其境。

但在阅读方面,唱读现象严重,没有读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写作方面,由于个体差异性,还有部分同学没能很好的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是我今后需要加强的。

希望能通过本次讲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西门豹治邺》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借助第10-14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

3.拓展阅读图书《三顾茅庐》,找出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根据课后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能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

【教学难点】

根据课后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媳妇干旱徒弟求饶灌溉骗钱管理人烟面如土色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主要故事情节有哪些,利用箭头图梳理(完成课后习题)。

二、品读句子,感受智慧。

1.下面我们就抓住“惩治巫婆和官绅”这个写得最详细的情节来学习。

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10-14自然段,找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想想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句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汇报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投进了漳河。

A.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中的“我也去送送新娘”,及“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等句子,感受西门豹计策的周密。

B.通过“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地惩治了巫婆。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投进了漳河。

结合“麻烦你去催一催吧”理解西门豹又将计就计、巧妙地利用“河神娶媳妇”之说,不动声色地惩治了官绅头子。

(3)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扔下漳河去。

结合“站了很久”“再等一会儿”等言行,感受西门豹这样做是为了震慑官绅,使他们不敢再作恶。

3.教师随机指导朗读西门豹的每一次对话。

三、归纳方法,复述课文

1.引导学生讨论,三个情节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摸清底细”这个情节不是最主要的,可以略为简单一些,而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主要内容,要讲得详细一些,兴修水利是次要内容,最简单。

2.以“摸清底细”这一情节为例,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讨论:

在老大爷的回答中,哪些信息不能省略,哪些信息可以删减?

讨论后明确:

“巫婆和官绅借给河神娶媳妇骗取钱财”“人们外逃”是邺县田地荒芜的主要原因,不能省略。

“送新娘方式”与后文有关,可以保留。

“新娘顺着水漂的过程”可以删减。

(2)练习长话短说。

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说清楚“时间”“谁”“地方”“什么事”等信息,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

(3)人物对话可以转述。

引导学生找出西门豹和老大爷四次对话,合并为一句话,并以转述形式来复述。

如:

西门豹看到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了解情况,老大爷告诉西门豹,都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

(4)运用以上方法,请2名同学来复述“摸清底细”这一情节,师生共同评议。

3.组内练习复述全文,出示复述要求: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其他内容可以适当省略。

(2)提取主要信息,长话短说,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

(3)人物对话可以转述。

组内互评标准:

主要内容说详细,其他内容要简洁。

4.全班交流。

四、整合阅读,练习复述

1.默读《三顾茅庐》,找出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语和句子,尝试简要复述这个故事。

2.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26.西门豹治邺

将计就计

不动声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