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078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docx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

好习惯使孩子受益终身

(这是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行前进行例行身体检查的图片)

今天晚上的讲座就以加加林的故事开始吧:

40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这个荣誉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他能在20多名宇航员中脱颖而出,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成全了他.在确定人选时,20个候选人实力相当,跃跃欲试.在演习之前,主设计师发现,在他们之中,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是脱了鞋进入机舱的,其实脱鞋进入机舱只是他的习惯,他怕弄脏机舱.主设计师看到有人对他付出心血和汗水的飞船这么倍加爱护。

当时是多么感动啊.于是,他当即决定让加加林执行试飞.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成功从脱鞋开始!

(图:

加加林的成功来源加加林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代家庭中,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高,即使不被娇生惯养,家长对他(她)也很是宠爱。

他们一出世,家长就开始为怎样教育他们花费很多心思。

又是买幼教方面的书籍,又是上什么父母学校等等。

其实,幼儿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培养好习惯。

只要把握住这个关键问题,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多花费点力气,就能事半功倍,收到较好的效果。

幼儿通过日常生活,逐步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列举了十几种教育的定义,后来把学习归纳为培养好习惯。

既通俗易懂,又易于操作。

《三字经》里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其中的“习”就可以认为是最初的学习。

所以,对于幼儿教育,要把它看成是养成好习惯的过程。

幼儿时期是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毛泽东说过,“一张白纸上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幼儿年龄越小,培养好习惯越容易,年龄大了,一些坏毛病也逐渐形成了,再想改正就困难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一句里的本性,就是幼年时所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

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终生将会受益,反之,养成了坏习惯,对以后的成长发展就会有很多限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小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找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

为什么

要搬家呢,就是怕他学一些不好的东西。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

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

早睡早起,安静入睡并有正确的睡姿,吃饭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要刷牙,饭后要漱口等良好行为习

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试想.如果没有健康做保障,那么人的一切能力都将归零。

 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他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要营造科学的生活环境,理性的对待孩子的需求。

包括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科学搭配孩子的饮食,避免偏食、挑食,倡导喝白开水,禁止喝滋补品等等。

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极为重要的。

积极的锻炼与合理的膳食是孩子健康的物质保障。

家长要避免过度保护孩子,让他们从小就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在家庭中保持与幼儿园一致的要求,做到家园同步,使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以巩固。

在幼儿园,我们要求幼儿是独立进餐、独立睡觉等,特别是吃饭,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我们要求幼儿吃饭不讲话,不分心,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安静的把饭菜吃完,还有一定的时间控制。

而在家里呢,你们的要求是什么?

能哄孩子把饭菜吃光光就是顶呱呱了。

不管用什么办法,开着动画片让孩子看、或是给他们玩最爱的玩具,又或是不停的给他们讲故事等等。

2、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幼教专家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制定了“3-6岁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对照表”,根据这个对照表可以考察分析自己孩子的具体行为活动是否具有良好品德行为特征,是否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特征,进而推测出孩子德商的优劣及其未来成才发展趋向。

 小班(三至四岁)

  1、尊敬日常接近的成人。

在成人的提醒下会问“早”,问“好”,学会说“再见”。

  2、要别人帮助时,会说“请”;接受别人的帮助后,会说“谢谢”。

  3、不怕生人,会在成人的提醒下热情而礼貌地欢迎客人。

  4、逐步养成过集体生活的习惯,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5、遵守幼儿园的一些规则,如按时入园、离园、按时吃饭、下课、参加游戏等。

  6、遵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

在成人周围活动,不离开成人独自乱跑。

  中班(四至五岁)

  1、对长辈会称呼“您”。

能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打岔,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2、个人活动不影响别人。

当别人碰撞了自己时会说“没关系”、“不要紧”,当自己碰撞了别人时会说“对不起”等。

  3、不说粗鲁话,不说谎话,做错了事能大胆承认,认真改正。

  4、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较自觉地遵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在家的生活有规律。

  5、在成人的提醒下,在公共场所知道遵守秩序,不乱跑、乱喊。

过马路小心,听民警的话逐渐知道遵守交通规则。

  大班(五至六岁)

  1、能逐步较熟练地使用一般的文明礼貌用语,主动、热情、大方、自然地接待客人。

别人讲话时不插嘴;和别人交往时态度和气,举止文雅。

不喊成人的名字,不给别人取外号。

不嘲笑别人的缺点和生理缺陷。

  2、能自觉主动地遵守生活常规,遵守上课、游戏及其他活动的各项规则。

知道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苛求别人。

3、成人委托的事情能认真做,不偷懒,不争论,听话,并能按顺序争取较好地完成任务。

有集体荣誉感。

未来社会需要高质量的人才。

良好行为习惯是高质量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科学研究和实验都表明,决定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往往取决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如做事有条不紊、诚实守信、细心、耐心、恒心等优秀的品质,而这些都属于最初步的习惯的养成。

可以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孩子学会做人的基础,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成人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十分重要。

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建立和养成的。

坚持严格要求,始终如一是十

分重要的。

  3、良好的学习习惯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有人问其中一位:

"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

"是在幼儿园。

"又问:

"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学者答: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影响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幼儿自身的,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有好的环境。

孩子爱学习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不要小看家庭教育的力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必须从家长做起。

让孩子专心的学习,家长就要作到专心做事:

让孩子喜欢阅读,家长除了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还要身体力行,享受阅读的乐趣:

让孩子做事有始有终,家长做事就不能轻易放弃,培养孩子好好学习习惯,承认必须要"从我做起"。

幼儿的学习习惯是指幼儿在学习各种知识、掌握技能等方面由重复或练习而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在科学训练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自觉自动的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行为方式。

它主要包括好问习惯、善思习惯、探究习惯、评价习惯等。

好问习惯是指对学习知识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明白的就问;善思的习惯是指不满足于标准答案,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探究习惯是指不惟书、不惟上,敢于怀疑旧观点,喜欢刨根问底,持之以恒,并能提出新看法;评价习惯是指学习态度虚心,正确评价自己的成绩,等等。

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

幼儿的认识活动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

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那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

 

  4、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幼儿期是社会性交往开始初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及早注重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心理素质。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莱金·菲利普斯认为,许多儿童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

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他未来的人际关系和自尊.如果他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与人交往时,他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常让人难以捉摸.其次,随着这种失败次数的增多,逐渐变得惧怕,对交往失去信心,与别人产生隔膜,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缺乏社会交往技能,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主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主要包括礼貌待人、尊重他人、能够平等地与人交往,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帮助他人等。

这些好习惯的养成关系这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形成,这也是这也是未来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入手.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状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良好的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一旦被忽略,不良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而克服不良习惯需要孩子发出更多的努力。

二、习惯形成的时间阶段

我们再来看看一个人习惯的形成的时间阶段。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头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而你

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个阶段是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

己改变.

第三阶段是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跨入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

停为你“效劳”.

三、使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方法:

1、反复练习,及时强化.

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当孩子按照要求去做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孩子有了兴趣和愉快的体验,良好习惯就容易形成.有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并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孩子在特定的情形下,出于本能反映,“被迫”形成的。

比如,一位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妈妈发现后责问他:

“杯子是不是你打碎的?

”孩子往往会撒谎说:

“不是我,刚刚小猫跳上桌子打碎的!

”尽管这是一种撒谎,但是,这种出于孩子的本能反映,他是为了避免妈妈的责骂。

一旦孩子出现坏习惯,父母们总是习惯于批评孩子。

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批评就是教育。

实际上,批评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而且,它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

幼儿在幼儿园生活是有规律的,我们也在潜移默化的教给孩子一些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如:

按时做操,按时上课按时吃饭,睡觉。

上课,吃饭,睡觉的时候也有所要求。

另外还有一些卫生方面的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睡前醒后要喝水,漱口等。

这一切都是每天必须进行的集体行动,也是孩子们很乐意去完成的必修课。

长年累月下来,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是令你们满意的。

而孩子一旦回到家里的表现又是另一个样。

那么,你们对宝贝们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呢?

这是值得家长们反思的问题。

2、提供条件.形成习惯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助于孩子较快地形成习惯.比如,要求孩子饭后漱口,每次饭后为他提供一杯水,在他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之后,再让他自己倒水.比一开始就要他自己倒水漱口更容易形成习惯.据调查,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

在幼儿园里,孩子表现的很乖、听话,能积极地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懂礼貌,不打架,不顶嘴,不骂人;而在家里,家长则反映孩子非常不听话,任性,不懂礼貌,依赖性强,什么原因呢?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孩子在幼儿园里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废止,例如:

在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进餐,不挑食,而在家里,孩子是“掌上明珠”,孩子贪玩不吃,家长便非常心疼地连哄带骗,喂孩子吃完饭;又如:

在幼儿园里,孩子积极地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擦桌、扫地、整理玩具、洗手绢等,而在家里,家长却不愿让孩子干这些“苦力”,免得累着怎么办?

弄赃衣服怎么办?

“帮倒忙”怎么办?

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惑让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延续和养成。

  3、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有赖于家长的严格要求.

要求一经提出,就必须坚决贯彻施行,不可以有例外.如今特别是祖辈们对孙子孙女特别的溺爱和顺从,经常为一些小事情,父母说应该这样做,而祖辈却说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

长辈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使之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教育才能形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行。

如当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后,我们家长应该一致的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批评他,而长辈却站出来帮孩子的情况。

这样,不但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失去了教育的威信,而且容易让孩子养成侥幸心理和任性等不良习惯。

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指导东西放回原处、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

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较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

可惜孩子在校的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

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

即使有些规定,但由于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心理的作用,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

4、以身作则.

在培养孩子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谓“谁家的孩子像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己不正,不能正人”,这句话用在好习惯的养成上也很合适.每个孩子具有模仿心理,只要身边的人和事物引起他的好奇心,他都会去模仿。

模仿本身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如果被模仿的对象具有坏习惯,那么,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坏习惯。

比如,孩子的奶奶总是喜欢喋喋不休地数落他人,孩子也会养成挑剔的坏习惯;孩子的父亲是个随手乱扔东西的人,孩子也会学会随手扔东西。

因此,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谈吐等方面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的结果,孩子必然可以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在这里我想给家长们说说我在家的榜样事例。

我们都知道,看电视是普遍的茶余饭后消遣节目。

可我从我的儿子开始上学那天起,除开节假日我就极少看电视。

有时,他会说,同学每天看很长时间的电视,而且,看到了什么什么很好看的动画啊,武打片啊等等,他也想看,我就问他:

“妈妈在看吗?

”他说没有。

那我就说:

“妈妈没看,你能看吗?

”他听后,也不再说什么了。

就这样,从小学到现在初一,上学时间他从不看电视,不用我再教育了。

当然,随着他上了高年级以后,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我会每天安排一点时间让他看看新闻或娱乐节目。

四、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灵活处理,忌墨守成规。

2、设身处地,忌专横高压。

3、恩威并重,忌言行偏。

4、行为指导,忌唠叨罗嗦。

5、鼓励为主,忌负面强加。

6、宽严互渗,忌情感失控。

7、坚定立场,忌迁就退让。

8、具体明确,忌抽象模糊。

你的孩子如果养成良好的习惯,他(她)会一辈子拥有享受不尽的利息;要是养成坏习惯,他(她)将一辈子都偿还不了他(她)的债务.英国有句谚语: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说的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

虽然培养良好习惯的路是艰辛的,但是我们有责任陪着孩子早日养成良好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