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137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docx

三峡甘天地岩土工程勘察

三峡新能源甘天地40MWp光伏电站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可行性研究)

 

四川兴华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

二○一四年十一月

三峡新能源甘天地40MWp光伏电站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可行性研究)

 

总经理:

陈康林

总工程师:

杨全忠

审核人:

杜锡渊

项目负责人:

廖意富

项目技术负责人:

 

四川兴华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

二○一四年十一月

地址:

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正东中街3号邮编:

610222

公司电话:

公司传真:

服务电话:

投诉电话:

1.前言

1.1工程概况

为解决地方用电需求,发展地方经济,响应国家发展清洁新能源的号召,拟建凉山州普格县甘天地乡40MWp光伏电站。

拟选光伏战站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甘天地乡和布拖县包谷坪乡交界洛所姐附近。

占地面积200万m2,西距甘天地乡2.7km,东距包谷坪乡7km。

受甲方委托,四川兴华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承担三峡新能源甘天地40MWp光伏电站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勘察阶段为可行性研究阶段。

1.2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依据工程的规模及特征,本光伏电站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综合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3勘察工作目的与任务

目的:

本阶段勘察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场址的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为确定工程区内的建(构)筑物的总平面布置,以及拟建工程地基基础设计和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建议。

主要勘察任务如下:

根据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的地勘要求,本次勘察工作主要查明以下工程地质问题:

1.详细调查了解区域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情况,评价场址区域构造稳定性。

2.初步查明场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查明建筑地段地质构造、地层结构特征、地基岩土层的性质、空间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3.初步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性质、分布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以及不良地质作用对场址区内各建筑地段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其发展趋势。

4.初步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5.初步查明场址区地下水类型和埋藏条件及其变化规律。

6.初步查明场地土及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并提出防治措施。

7.查明对建(构)筑物可能有影响的自然边坡或人工开挖边坡地段的岩土工程条件,并评价其稳定性。

8对建筑地段场地的稳定性和场地工程建设的适宜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

1.4本工程应执行的国家(地方、行业)现行规范、规程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2010年版);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光伏发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试行)GD003-2011;

6、《电力工程勘测制图》DL/T5156.1~5156.5-2002。

1.5勘察工作方法及工作量

根据《勘测任务书》及《岩土工程勘察大纲》的要求,本次勘察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任务书及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并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本次勘察勘探线主要按方格网布置,共布置勘探孔37个,勘探线15条。

勘探孔间距45~215m,勘探线间距65m~300m,勘探孔深4.2~7.5m。

勘探手段主要采用绍尔背包式回旋钻和人力钻探,辅以部分坑探,同时取岩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分析,采用DZD—6A型直流电法仪进行电阻率测试,同时对场地及周边进行工程地质踏勘调查。

照片1.5现场作业照片

通过上述工作,取得了较为全面而真实的场地岩土工程资料,利用钻探取芯、取土样进行物理力学分析及当地建筑物经验和工程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查明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并提出相关岩土参数。

经资料整理、统计、分析,成果满足可研阶段要求。

完成工作量见表1.5。

表1.5勘测工作量一览表

序号

勘察工作项目

数量

单位

进尺(m)

备注

1

绍尔回旋钻

12

2

探坑

6

3

麻花钻

19

4

取岩样

12

/

5

电阻率测试

15

/

6

工程地质调查

5

km2

/

本次勘察所采用地形图为本公司勘测部测量专业提供,其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系;光伏电站建(构)筑物平面布置图为设计提供。

2.场地自然地理概况

2.1地理位置与交通

拟建光伏电站位于凉山州普格县洛所姐附近,西距甘天地乡2.7km,东距包谷坪乡7km。

有一条山区土路与普格县相连,路面宽度约3m,下雨时路面较滑,交通略有不便。

(附交通位置图2.1)

2.2气象水文

工程区位于四川省低纬度地区,气候受西南季风和印度北部干燥大陆性气团交替控制,干雨季分明,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变幅仅13℃。

普格县年平均气温为16.8℃,1月为9.4℃,7月为22.7℃,极端最高气温33.3℃,极端最低气温-1.9℃,年总日照时数2094.7小时,年总蒸发量为2107.2mm,年总降水量为1169.8mm,年平均绝对温度为13.2℃,无霜期为301天,干湿分明,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0%,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构成了冬无严寒春高温,夏无酷署秋凉早的气候特点。

以气象学上气温低于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高于22℃为夏季来划分,普格的冬天仅为一个月,夏季只有两个月,春秋两季长达9个月。

普格县境内河流主要有则木河和西洛河,河流沿大凉山山脚由北向南流过,在县城附近东北角的扭皮各则处,二水合流,南注金沙江。

拟建场地位于山顶缓坡上,周边沟谷切割深度大于100m,场地附近无地表水系,场地内发育有多条冲沟,雨季有少量地表水流动。

3.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效应

3.1区域地质构造分析

3.1.1地质构造分析

凉山州属于我国西部强烈隆升区,新构造运动强烈,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继承性差异升降活动,断块边界断裂为区域性活动断裂,具有不同程度的地震活动。

总体上北西向与南北向断裂活动性较强,次为北东向断裂、东西向断裂。

晚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动在继承性上又表现有新生性,具有明显不均性与分段性活动的特点。

区内发育的断陷盆地以及广泛分布的多级夷平面、沿河流发育的多级河流阶地等地貌形态的形成均与本区的大面积强烈抬升的近代地壳运动特征密切相关。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西昌幅)(1:

20万),场地区域上处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中部。

南北向构造带受东西向挤压应力、新华夏系构造应力和滇藏“歹”字型构造应力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同时第三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古地中海盆地强烈隆起,形成青藏高原,会东县处于边缘部位,亦受挤压抬升,形成复杂的构造应力场,而构造运动又具有多期性和继承性,因此场地区域内褶皱和断裂极其发育,北端断裂显示扭性或张性,南端主要为压性。

总体而言,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变化大,构造上主要表现为新华夏系和南北向构造体系的复合。

3.1.2站址场地主要影响断裂分析

凉山州受构造影响强烈,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活动性强。

地震活动频繁且具有强度大、频度高的特点。

站址所在区域内无深大活动断裂分布,仅在其西侧分布有黑水河断裂带,东侧分布有大凉山断裂,普格县境内地震也主要受这几个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波及影响(详见图3.1.2凉山地区地震构造图),场地范围内有一条小型逆断层分布。

下面分别叙述之:

图3.1.2凉山地区地震构造图

黑水河大断裂:

沿宁南、普格至越西一线呈近南北向伸展,长130余km。

断裂切割了震旦系-白垩系。

断面总体向东倾,倾角自南向北逐渐变陡,仅中段西罗至滥坝间转向西,属逆冲断裂。

断裂在南、北段多发育在下古生界与中生界中,最大地层断距大2000m。

中段发育在侏罗系、白垩系中,地层断距在500m左右。

这反映了该断裂在地史发展过程中具多期活动特征。

拟建场地西距黑水河断裂约14km。

大凉山断裂:

大凉山断裂带,北起四川石棉北的鲜水河断裂带南端,向南经越西、普雄、昭觉、布拖至云南巧家汇入小江断裂带,全长约280km,大凉山断裂带还没有完全贯通, 尚处于从两端向中间发展的早期阶段,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的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带相比,大凉山断裂带的几何结构更为复杂,其连续性和贯通性都远低于其他断裂带。

拟建场地东距大凉山断裂约6km。

场地小断裂:

南北贯穿于整个拟建场地,长度约4km,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微弱。

该断裂与拟建升压站相距最近约500m,但该断裂活动性微弱,因此对站址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站址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强烈,区域稳定性较差,升压站周边无第四系全新活动断裂分布,与各断裂距离均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适宜建站,但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并提高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整体性,且不得跨越断层带。

3.2地震及地震动参数

3.2.1地震

场地位于杨子准地台向松潘-甘孜造山带过渡地区,大地构造属杨子准地台,晚新生代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持续抬升和高原物质向东蠕散的影响,高原东部地区表现出地壳抬升、变形与缩短和块体的旋转与侧性挤出等复杂变形过程,导致区域内断裂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第四纪活动性和频繁的地震活动。

场地处于黑水河断裂带与大凉山断裂带之间,区内地震效应主要受大凉山断裂强震的波及影响,其对场地的影响最大、最直接(详见图3.2.1场地周边主要活动构造及强震震中分布图)。

图3.2.1场地周边主要活动构造及强震震中分布图

3.2.2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地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为0.40s,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应按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并提高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整体性,且不得跨越断层带。

4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1地形地貌特征

拟建场地为低高山地貌,地形表现为低高山缓坡台地,场地主要由山包及山谷台地组成(见照片4.1-1、4.1-2),山包多呈圆包状,山梁较为平缓,山坡坡度不等,一般10~30°左右,局部较陡,可达35°以上,山脊及山顶上灰岩、玄武岩等岩石直接出露,山包间为宽缓台地,呈台阶状,阶高一般1-3m,顺山坡或山谷间多发于有冲沟,植被以杂草为主。

拟建场地地面标高为3516~3630m,相对高差114m。

照片4.1-1场地照片

照片4.1-2场地照片

4.2地层结构

根据钻探揭露,结合区调资料和踏勘调查,场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的含粉质黏土碎块石层,下伏基岩有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2β)、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1q+m)灰岩。

现根据其野外特征将场地各地层的分布及特征由上至下描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①含粉质黏土碎块石层:

色杂,主要为黑褐色、黄褐色、灰白色,稍湿,碎块石由下伏母岩风化而成,断层东侧玄武岩区母岩成分主要为玄武岩,夹少量灰岩;断层西侧灰岩区母岩成分主要为灰岩,夹少量玄武岩。

粒径为2~150cm不等,棱角状,碎块石含量35%~85%,分布较不均匀,随深度增加含量逐渐增大,在底部常渐变为碎块石层,全场地分布。

层厚0.5~9.1m,厚度分布不均,一般山脊、山顶上厚度薄,在坡谷一带厚度可达9m以上。

土石等级为Ⅳ级。

2.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2β)

②峨眉山玄武岩:

风化色为黑色,新鲜面为灰黑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主要由斑晶和基质组成。

其中斑晶含量10%左右,主要为长石,半自形板状;基质含量约90%,主要为长石、辉石及橄榄石等矿物。

属坚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Ⅰ级,土石等级为Ⅻ~XV级。

3.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1q+m)

灰岩:

灰白色,较破碎,中厚层状构造,碎屑结构。

以碳酸盐矿物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钙质胶结。

局部见溶隙、溶孔,岩芯破碎~较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节长一般为5~20cm,最长约30cm,RQD值一般为35~80,,顶部与覆盖层接触面附近岩芯破碎,溶蚀现象严重,RQD值小于35。

主要分布在断层西侧,属坚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Ⅰ级,土石等级为Ⅷ~Ⅹ级。

4.3水文地质条件

4.3.1场地水类型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踏勘调查了解,场地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及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场地的东侧玄武岩区,含水岩层主要为玄武岩,由于该岩体破碎,裂隙发育,为地下水的贮存、流通创造了条件。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冰雪融化水补给,以泉的形式向沟谷等低洼地段排泄。

由于站址处于山顶缓坡上,切割周边沟谷深度大于100m,四周山体融雪、降水等补给条件较贫乏,水量较小,埋深大于50m,对基础及施工均无影响。

站址西部所在区域地层主要为灰岩等碳酸盐岩,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裂隙溶洞水主要赋存于灰岩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以泉或地下暗河的形式排泄。

根据踏勘调查及钻探,场地内的岩溶作用发育相对较强,地下水主要以基岩裂隙水的形式存在,场地地势相对较高,地下水埋深大于50m,对基础及施工无影响。

根据区调资料,场地水类型主要为HCO3-Ca型水和HCO3-Ca·Mg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对混凝土一般具微腐蚀性。

4.3.2光伏电站用水条件分析

由于站址位于山顶坡地,场地高差较大,地形切割较强烈,场地内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融雪水补给,地下水埋深大且不稳定,不具备打井取水条件。

根据踏勘调查,站址周边的村寨生活用水均采用山泉水,水量基本可以满足村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因此,建议电站生活用水采用外接该水源方案,同时也考虑在极端气候水源完全冻结期采取水车运水等临时用水措施。

4.4冻土深度

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及项目建设地的气象资料,场址区不存在季节性冻土。

4.5基本风压

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的“全国风压分布图”可以查出,普格地区5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0.30kN/m2。

4.6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4.6.1场地电阻率测试

现场电阻率测试利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ZD—6A型直流电法仪及配套的装置,采用测井法取得。

场地电阻率测试成果如表4.6.1:

表4.6.1岩土层视电阻率测试成果表

岩土名称

统计

点数

电阻率ρs(Ω·m)

评价标准

(Ω·m)

腐蚀性等级

区间值

平均值

含粉质黏土

碎块石层

15

810~1500

952.1

>100

4.6.2室内岩土试验

本次勘察,主要对灰岩、玄武岩进行室内岩石试验,其测试结果统计详见表4.6.2-1和4.6.2-2

表4.6.2-1灰岩试验成果统计表(实验室数据未出)

项目

频数

n

实测值

max~min

平均

值φm

标准

差σ

变异

系数

δ

统计修正系数

γs

标准值frk(MPa)

折减系数

Ψr

承载力

特征值

fak

(kPa)

块体密度

ρ(g/cm3)

单轴抗压

强度(MPa)

表4.6.2-2玄武岩试验成果统计表(实验室数据未出)

项目

频数

n

实测值

max~min

平均

值φm

标准

差σ

变异

系数

δ

统计修正系数

γs

标准值frk(MPa)

折减系数

Ψr

承载力

特征值

fak

(kPa)

块体密度

ρ(g/cm3)

单轴抗压

强度(MPa)

4.7不良地质作用和不利埋藏

岩溶塌陷:

场地西侧为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岩溶作用是场地的主要不良地质作用之一,通过踏勘调查,场地及周边发现有岩溶漏斗、溶洞、溶沟等(见照片4.7-1、4.7-2、4.7-3),场地处于低高山顶部缓斜坡地带,地势相对较高,并不利于地下水的汇集,初步判断,岩溶问题不影响场地的稳定性。

但由于岩溶问题比较复杂,建议下阶段做进一步的勘察工作,以查明场地及建构筑物下部岩溶的发育情况。

照片4.7-1岩溶漏斗

照片4.7-2岩溶漏斗照片4.7-3溶洞

坡面垮滑:

由于边坡土体松散,在暴雨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垮滑,主要位于冲沟附近(见照片4.7-4),坡面由较松散的含粉质黏土碎块石组成,且植被不发育,坡面已形成了局部垮塌,在暴雨及人工扰动(如施工开挖、或堆置弃土等)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浅表层的覆盖层滑动,为潜在不稳定斜坡体,该斜坡体主要分布在冲沟附近,建议电池板布置时宜避开该区域,若在该区域内布置电池板则须对其进行治理。

照片4.7-4坡面垮滑

坡面冲刷及坡面泥石流:

由于场地内土体松散、加之坡面植被条件差,因此在强降雨条件下顺坡面容易冲刷或沿坡面形成泥石流。

根据踏勘调查,场地内发育有多条冲沟,其冲沟宽度多在1.5~3m,少数可达3m以上,深度一般1~5m,呈“V”字型,上宽下窄,部分沟底可见基岩出露,沿坡面发展,长度不等,由于冲沟沟壁均由较松散的黏性土组成,同时在暴雨作用下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坡面泥石流。

因此场地在进行布置时应重视该问题,由于治理难度较大费用较高,故建议采取避让措施,建筑物布置应避开坡度较大,且坡面冲刷较严重的地区,对于冲沟避让距离不宜小于一倍的冲沟深度。

5岩土工程分析

5.1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场地区域地质构造较复杂,区域稳定性差,但升压站距活动断裂距离较远,满足规范要求;站址内及附近无大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但存在局部的边坡垮塌、坡面冲刷及坡面泥石流等不良地质问题,但规模一般较小,易于避让。

场地位于山顶缓坡上,整体坡度10~30°,场地较开阔平缓。

通过对场地内及周边进行踏勘调查,坡体未发现明显滑动痕迹,通过村民多人次访问调查,该场地内未有滑动现象,历史上也未有滑坡等发生过的记载,但场地内坡面冲刷较为严重,局部存在小规模的垮塌现象,场地内发现岩溶塌陷及溶洞,对场地的整体稳定有一定影响,但通过合理地布置,采取避让或治理措施,可避免或减小其对建筑物的影响。

因此,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场地适宜建设光伏电站。

5.2地基土的均匀性评价

根据现场勘察揭露的地层结构来看,上覆土层较浅,持力层为下伏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在其基底应力影响深度内,地层结构较连续稳定,其压缩变形及承载力性质差异较小,故该地基土为均匀地基土。

5.3基础方案分析

根据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地基土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的含粉质黏土碎块石层,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1q+m)灰岩,由于上覆土层较浅,下伏的灰岩,力学性能较好,埋深较浅,局部直接出露,为良好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因此,推荐场地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

5.4场地及地基土地震效应评价

 

5.5总平面布置的建议

 

5.6水、土腐蚀性评价

 

5.7升压站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升压站场地位于场地的中部,地貌上为剥蚀构造低高山,为地形主要表现为半山坡浑圆状山包及缓坡,场地较为平缓、开阔,植被不发育。

该段地层主要由含粉质黏土碎块石层及灰岩组成,在山包顶灰岩可见零星出露,在山坡缓坡地带,覆盖层厚度可达2~3m,地基土条件较好,可做建筑物基础的持力层,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6天然建筑材料

现场调查表明,工程区附近天然砂砾石料缺乏。

根据工程特点,本工程需要的天然建筑材料主要为混凝土骨料,需求量少,建议外购。

7结论及建议

7.1站址区域上处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中部。

构造运动又具有多期性和继承性,因此站址区域内褶皱和断裂极其发育,区域内地层岩性复杂,变化大,构造较为复杂。

区内地震效应主要为外围边界断裂强震的波及影响。

区域稳定性较差,但站址区内及附近无活动性断裂分布,满足与区域周边分布断裂的安全距离要求。

7.2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站址场地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为0.40s,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7.3拟建厂址地貌为低高山地貌,地形表现为高山缓坡台地,场地主要由山包及山谷台地组成(见照片4.1-1、4.1-2),山包多呈圆包状,山梁较为平缓,山坡坡度不等。

7.4站址场地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坡积层及下伏震旦系及上元古代的基岩,主要出露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的含粉质黏土碎块石层,下伏基岩有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2β)、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1q+m)灰岩。

均可作为各类建构筑物地基基础持力层及下卧层,但设计时应注意地基均匀性问题。

7.5场地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及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地下水埋深大,对基础及施工均无影响。

根据区调资料,场地水类型主要为HCO3-Ca型水和HCO3-Ca·Mg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对混凝土一般具微腐蚀性。

7.6由于站址位于山顶坡地,场地高差大,与河谷切割深度大于300m,不具备打井取水的条件。

根据现场周边调查,站址周边的村寨生活用水均采用山泉水,水量可以满足村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因此,建议电站生活用水采用外接该水源方案。

7.7通过现场踏勘调查,场地内及周边无大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地下未发现矿藏、珍贵文物及地下管线分布。

但场地内存在岩溶、局部的边坡垮塌及坡面冲刷、坡面泥石流等不良地质问题,建议在进行平面布置时应尽量避开不稳定的边坡及冲沟发育地段。

7.8在场地西侧,岩层为灰岩,场地内存在岩溶问题,根据踏勘调查,场地内存在岩溶塌陷、溶洞,溶沟、溶槽等溶蚀现象,对场地的整体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鉴于岩溶问题的复杂性,建议下阶段加强勘察工作,以进一步查明场地的岩溶作用。

7.9根据现场实测并结合工程经验,场地内各岩土层土壤电阻率值如下表:

表7.9各岩土土壤电阻率一览表

岩土名称

①含粉质黏土碎块石层

②灰岩

③玄武岩

电阻率(Ω·m)

-5000

1500-2500

7.10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及项目建设地的气象资料,场址区不存在季节性冻土,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的“全国风压分布图”可以查出,普格地区5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0.30kN/m2。

7.11现场调查表明,工程区附近天然砂砾石料缺乏。

根据工程特点,本工程需要的天然建筑材料主要为混凝土骨料,需求量少,建议外购。

7.12推荐站址场地岩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

表7.12地基岩土设计参数推荐值(试验数据未出)

指标

岩土名称

重力

密度(kN/m3)

粘聚力

C(kPa)

内摩擦角

ϕ(度)

压缩(变形)模量ES(E0)(MPa)

承载力

特征值

ƒak(kPa)

含粉质黏土

碎块石层

16

40-50

20-22

8-10

170-190

灰岩

19

10-15

18-20

8-10

180-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