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0318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八上《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测试4套Word文档格式.docx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戌()________戎()________

(2)衰()________哀()________衷()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

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

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

剑外:

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

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

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

蓟北:

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

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妻子:

(2)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

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

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dà

izì

zānyú

二、1.子美;

少陵野老;

唐;

现实主义2.唐;

盛;

衰3.望岳;

春望;

石壕吏三、1.齐鲁青未了2.白头搔更短3.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4.如闻泣幽咽;

独与老翁别

四、钟:

聚集;

眦:

眼角;

书:

信;

抵:

值;

浑:

简直。

五、1.书:

新:

最近;

去:

离开;

犹得:

还能够。

2.

(1)戍shù

,戍守;

戌xū,壬戌;

戎ró

ng,戎马一生。

(2)衰shuāi,衰老;

哀āi,悲哀;

衷zhōng,无动于衷。

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

三男戍边,二男战死。

家中情况。

老妇自请服役。

4.

(1)三男邺城戍

(2)二男新战死(3)出入无完裙(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5)听妇前致词5.安史之乱

六、1.

(1)妻子和儿女

(2)纵情饮酒2.剑外忽传收蓟北3.“收蓟北”;

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

“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

“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

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

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评估测试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

不胜簪()决眦()

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

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聚集)

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

C.浑欲不胜簪(混乱)

D.二男新战死(最近)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

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二)迁移过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B.壮阔雄奇

C.含蓄蕴藉D.慷慨悲凉

答案:

1.kānyù

shuāizà

nzì

2.①杜工部集杜甫泰山华山衡山②五言叙事3.C4.B

(一)1.唐杜甫2.战争3.残破凄凉4.见“要点详析”

(二)1.七言绝句2.草色遥看近却无3.对比早春郊野景色的美丽迷人4.A

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齐鲁青未了 

②决眦 

③簪 

④逾

⑤戍 

⑥裙 

⑦老妪 

⑧泣幽咽

2.解释加粗词。

①齐鲁青未了:

②造化钟神秀:

③荡胸生曾云:

④老翁逾墙走:

⑤死者长已矣:

⑥泣幽咽:

⑦老妪出门看:

⑧犹得备晨炊:

⑨听妇前致词:

⑩天明登前途:

3.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4.《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能力提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翻译句子。

5.“老妪”被抓走了吗?

何以为证?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

你是怎么看的?

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探究

(一)下面这首律诗是杜甫的《蜀相》,但排列句序乱了,请作调整,再回答问题。

①长使英雄泪满襟②出师未捷身先死

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三顾频烦天下计

⑤隔叶黄鹂空好音⑥映阶碧草自春色

⑦锦官城外柏森森⑧丞相祠堂何处寻

1.重排后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的“两朝”指蜀帝刘备和_________(人名)的两朝。

3.第④句中的“三顾”指刘备三次去请__________出山帮助自己的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

4.杜甫写《蜀相》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实践——“比一比”

将《石壕吏》改写成剧本,各小组内组织四名同学(一扮杜甫,一扮老妇,一扮差吏,一扮老翁)进行演出比赛。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①liǎo②zì

③zān④yú

⑤shù

⑥qú

n⑦yù

⑧yè

2.①不尽 

②聚集 

③通“层” 

④越过 

逃跑 

⑤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

⑥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⑦老妇 

⑧能够 

⑨对……说话 

⑩前面的路

3.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

4.《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能力提高】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安史 

安禄山 

史思明 

3.《新安吏》《潼关吏》

4.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5.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6.应从人民遭受苦难之深重的角度,体谅老翁的行为。

【开放探究】

(一)

1.⑧⑦⑥⑤④③②① 

2.刘禅 

3.诸葛亮 

三顾茅庐

4.仰望武侯(诸葛亮),决心以身许国,同时也希望唐朝也能有当世的良相之才出现。

(二)请老师适当加以指点,基本内容要与原诗吻合,可合理想像。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

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

老翁为什么要“逾墙”?

“泣幽咽”者是谁?

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

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

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

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

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

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

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

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三、古诗中多用对偶句。

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

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

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

  “对对子”,这是古诗文的基本功。

过去的学塾里设有“对课”,人人必学。

我们虽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视。

设题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点对偶常识,并尝试着写写,有一点实践经验总是好的。

如果时间充裕,也无妨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来。

试写可以从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入手,然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试写全联,以四言对、五言对为限。

  参考答案:

《春望》前三联都是对偶句。

按:

杜甫好用对偶,他的近体诗中对偶句极多,不限于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两联全是对偶,《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中,前一联是对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