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363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docx

种树郭橐驼传的学习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苏洵、欧阳修、韩语、苏轼等文人的基本情况;

2.背诵《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等名篇;

3.积累文言字词知识;

4.训练文言文部分练习题。

其一:

苏洵和《六国论》

一、相关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

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

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

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课文解析

1.字词解析:

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得法),弊(弊端)在赂(贿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有的人)曰:

“六国互(前后,陆续)丧,率(都是)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大概)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用)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丢失),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那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

思厥(他们的)先()祖父(),暴(暴露)霜露,斩荆棘,以(进而)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对待)之不甚惜,举以()予(赠送)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这样)后得一夕安寝,起(起床)视(眺望)四境,而(但是)秦兵又至矣。

然则(然而)诸侯之(的)地有限,暴(残暴)秦之欲无厌(满足),奉(赠送)之弥(越)繁(频繁),侵(侵犯)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别,有定论)矣。

至于()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古人云:

“以(用)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柴火)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适当)之。

齐人未尝(未曾)赂秦,终(最终)继(跟着)五国迁(破败)灭,何哉(为什么呢)?

与(亲近)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避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按照道义)不赂秦。

是故(因为这个原因)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效果)也。

至()丹以(用)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李牧连(连续)却(抵抗)之;洎(自从)牧以(因为)谗诛(),邯郸为郡,惜(可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并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消灭干净)之际(时候),可谓智力(智慧与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确实)不得已()。

向(如果)使(让)三国各爱(珍惜)其地,齐人勿附(依靠)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命运),当(倘若,假如)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量(判断)。

呜呼!

以(用)赂秦之地封(赏赐)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礼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被)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日(天天)削月(月月)割,以(因而)趋(走向)于亡。

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发语词,不译)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可以)以(用)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假如)以(用)天下之大,而从(跟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2.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论点: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b.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二部分(第2、3段):

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

第一层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3):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第4、5段):

作出结论。

第一层(4):

总结历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二层(5):

讽谏北宋王朝,宋朝富有天下,但是却像六国一样贿赂强敌,此破灭之道也。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

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B.②④⑦C.③⑥⑧D.①⑤⑨

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二)非选择题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含义。

A、其实百倍古:

那实际情况。

今:

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古:

祖辈父辈。

今:

父亲的父亲

C、后秦击赵者再古:

两次。

今:

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古:

招致。

今:

速度快。

E、可谓智力古:

智谋和力量。

今:

智慧。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

前例、旧事。

今:

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A、暴霜露“暴”同“曝”。

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B、暴秦之欲无厌“厌”同“餍”。

读yàn,满足。

C、当与秦相较“当”通“倘”,读“tăng”,如果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字词含义

A、日割月削“日”“月”,名词作状语

B、以地事秦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

侍奉

C、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

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完,形容词用作动词:

保全。

E、李牧连却之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5)举以予人省略句,省略宾语

(6)至丹以荆卿为计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刺秦”

(7)赵尝五战于秦倒装句,状语后置

5、解释下列多义词

a.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丧失,丢失。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b.为

以荆卿为计作为

邯郸为郡成为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c.灭

六国破灭灭亡

薪不尽,火不灭熄灭

d.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如果

并力西向朝着

e.军

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军事,战争

f.犹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好比,好像

良将犹在依然,仍然

g.或

或曰有人

或未易量或许

h.事

以地事秦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

i.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

始速祸焉才

j.终

终继五国迁灭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k.故

故曰“弊在赂秦也”因此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以前的

l.胜

强弱胜负已判矣胜利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

m.得

较秦之所得获得

此言得之得当,适当

诚不得已能够

h.暴

暴霜露暴露,显露

暴秦之欲无厌残暴

i.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由于,介词

秦以攻取之外凭借,介词

以地事秦把,介词

洎牧以谗诛因为,介词

至丹以荆卿为计用,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介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凭借、介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而,连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而,

其二:

欧阳修和《伶官传序》

一、作者简介、解题及创作背景

1.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

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

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2.伶: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伶官

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序:

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3.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

五代。

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

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后唐---庄宗。

庄宗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自己谱曲,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谱写的歌,所谓“庄宗亲自谱写”的曲子到处都能见到。

他小名叫亚子,当时也有人叫他亚次。

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天下。

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演戏,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当年他在胡柳一带作战,他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俘获。

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梁的都城汴京,周匝来到他的马前拜见他,庄宗见到他很是高兴,赐给他金银钱物,慰劳他的艰辛与忍辱负重。

周匝对庄宗说:

“我被梁人擒获,能够活到现在,多亏了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帮忙。

请陛下赐给我两个州报答这两人。

”庄宗答应封这两个人为刺史。

郭崇韬劝他说:

“和陛下您一起打天下的,都是些忠诚勇猛的英雄。

现在天下刚刚创立,还没有封赏一个功臣,就先把伶人封为刺史,恐怕失掉天下人心。

不能这么做!

”于是没有执行命令。

一年后,伶人多次向庄宗进言,庄宗对崇韬说:

“我已经答应周匝,你还不执行的话,会使我见到这三人很惭愧。

你的话虽然正确,但是为了我,就委屈执行吧。

”最终,任命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

正是因为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益败坏。

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乘机率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乱箭射死,后唐灭亡。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借古讽今,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以史为鉴。

二、课文解析及内容总结

1.第一段: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划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1)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翻译划线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

“(4)满招损,谦得益。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翻译划线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翻译划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构总结:

3.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三、课堂作业

1.词类活用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2.文言句式

A、燕王,吾所立B、此三者,吾遗恨也C、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盛以锦囊E、系燕王父子以组F、身死国灭,为天下笑G、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倒装句:

()被动句:

()判断句:

()省略句:

()

3.一词多义

(1)与

与尔三矢()

无乃尔是过与()

尝与人佣耕()

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以乱易整,不武()

(3)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而其归书也必速()

若水之归下也()

(4)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6)困

数十伶人困之()

智勇多困于所溺()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7)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微斯人,吾谁与归()

(8)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至于…,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4.古今异义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今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今义()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今义()

(4)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今义()

5.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传说晋王李可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枝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庄宗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用兵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智勇之人,会被自己耽溺的东西所害,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

其三:

韩愈和《祭十二郎文》

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

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顺汝办治。

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yì,柔顺和静),而于此微缺然。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

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

后虽小差,犹尚,无所娱遣。

汝来床前,为说稗(bài,微小)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呜呼!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

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及至绵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

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

呜呼痛哉!

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而今已矣!

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

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zhūnxī,埋葬)尚未谋耳。

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

其旁葬汝女阿印。

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

羊山旷渺,南望原隰(xí,低湿的地方),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

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

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

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

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