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622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docx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远整理

武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2021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

更新日期:

2021-12-1316:

21:

04

索引号:

532329-006295-20211213-0028

发布机构:

县人民政府

〔2006年3月24日武定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十一五〞时期的开展根底与开展环境

第一节“十五〞期间武定经济社会开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以来,武定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驱动下,在省、州、县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进、锐意进取,克服资金短缺、能源紧缺、瓶颈制约和自然灾害等困难,坚持以开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扶贫开发和财源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归宿,按照“建三乡、兴五业,保稳定、促开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根底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根本实现了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开展,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快速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底。

──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0451万元,比2000年的64470万元净增45981万元,年平均增长10.5%,超过“十五〞方案年平均增长8.5%目标的2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7228万元,比2000年的4421万元净增2807万元,年平均增长10.5%,其中:

地方财政自收收入完成4931万元,比2000年的3416万元净增1515万元,年平均增长7.6%,超过“十五〞方案年平均增长4%目标的3.6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000万元,比2000年的11535万元净增19465万元,年平均增长21.8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不可比因素〕25632万元,年平均增长11.79%,超过“十五〞方案年平均增长10%目标的1.79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根本持平,总产量达8631万千克;肉类总产量3739万千克,比2000年的2022万千克净增1717万千克,年平均增长13.08%,超过“十五〞‰以内,比“十五〞方案10‰的目标下降5.4个千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3.5%以下,比“十五〞方案4%的目标下降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78元,比2000年的4912元净增3166元,年平均增长10.5%,超过“十五〞方案年平均增长6%目标的4.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91元,比2000年的1385元净增406元,年平均增长5.3%,超过“十五〞方案年平均增长3%目标的2.3个百分点。

价格总水平根本稳定。

“十五〞方案目标全面实现,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特色产业雏形显现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5.3:

18.4:

36.3调整为2005年的40.4:

25.7:

33.9。

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工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以冶金、化工、建材为支柱的产业逐步形成。

效劳业水平不断提高,特色旅游业稳步开展。

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开展,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43.8%;城乡结构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10.7%提高到2005年的15.26%;特色、优势产业雏形显现,“三乡五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59.5%。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根底设施不断完善

“十五〞期间,全县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496万元,比“九五〞时期增加50713万元,年平均增长21.86%。

投资集中投向农田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电网、城镇根底设施、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

农田水利根底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

完成岔河水库除险加固等各类工程3889件,总投资14167万元。

新增库容18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9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49万亩,水利化程度达48%。

解决了3万人饮水困难。

建成农田2.3万亩。

交通建设取得新突破。

完成樟子树至万德、白路至环州四级公路路基改造71公里,完成大西邑至已衣、樟子树至万德、白路至拉务、平田至石碑河弹石路面铺筑105公里,建设乡村公路35公里,总投资2074万元。

108国道永〔仁〕武〔定〕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到达1273公里。

能源建设取得新业绩。

累计完成投资13300万元,依尔格水电站机组投产发电,县城电网和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结束,沼气、节柴灶、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利用步伐加快。

完善西部地区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启动。

城镇根底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累计完成投资22370万元,实施县城万吨供水工程、狮山路北段、明惠路、私营经济城、高桥等8个乡〔镇〕小集镇等工程建设,完成武康路南段、菜园河一期工程改造。

启动了狮山南路工程。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

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及附加、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改革成果得到有效稳固。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水泥厂、钛白粉厂等39家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审批程序逐步标准化、科学化、制度化。

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设立了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办,政府报账和采购制度日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根本建立。

教育、医疗卫生、城建、土地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开展,城建、土地管理逐步标准。

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县乡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投资环境逐步完善,招商引资步伐加快。

“十五〞时期,全县共引进冶金矿产、化工建材、旅游效劳、绿色产业等投资工程101个,累计利用县外资金22533万元。

──社会事业开展加快,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加强

“十五〞时期,全县科教、文体、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投资大幅度增长,社会开展的根底条件进一步改善。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效显现,武定“生命源〞牌粒状复混〔合〕肥、武定“金星防水涂料〞、武定花粉蜜酒3项工业产品获国家金奖,甘蓝、青豌豆、小荚荷兰豆、魔芋干片4项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高寒冷凉稻区武凉41的选育及推广?

、?

高寒冷凉稻区武凉43的选育及推广?

、?

亚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

、?

武定森林植被及其资源?

、?

利用废弃物制备燃气液化气?

、?

亚麻屑栽培大球盖菇高产技术示范?

6项获州级科学技术奖。

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业增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增强。

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完成投资3479万元,改扩建校舍52111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建立,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撤并校点129个,“三校重组〞有序推进。

“两基〞成果进一步稳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41.6%。

文体事业继续开展。

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和“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贫困县“两馆一站〞建设工程、“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新建县宣传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综合楼、图书馆综合楼、6个乡(镇)文化站、45个村文化室,推出了以电视戏曲片?

凤氏彝兰?

、大型彝剧?

凤鸣九天?

为代表的文艺精品,繁荣了民族文化事业。

利用重大节日或民族传统节日举办一系列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达360场次,参与运发动达41000人次,改造县体育场,成功承办了州级“财政杯〞、“电力杯〞、“丰收杯〞等篮球运动会。

农村卫生效劳能力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完成投资1219万元,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助、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有效地控制了重大疾病的发生,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2岁。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得到加强。

全面贯彻执行人口与方案生育根本国策,深化方案生育优质效劳,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与方案生育工作得到加强。

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机制,确保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五年建设沼气池4600眼,植树造林28万亩,森林综合覆盖率达46%,工业“三废〞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成效,矿山生态治理工作稳步推进,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加强。

2005年,城镇根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达38%,城镇从业人员医疗保障覆盖率为70%,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991人。

广电等其它社会事业稳步开展。

播送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组建了云南播送电视网络公司武定支公司,播送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6%。

邮政通信根底设施明显改善。

民政、残联和气象等事业得到开展。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深入贯彻?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广泛开展“文明城镇〞、“文明单位〞、“十星级文明户〞、“文明社区〞和“文明村寨〞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立活动,推进了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重点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政府民主决策制度继续完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不断提高。

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意识、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

司法改革稳步推进,公正司法水平、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不断提高。

“四五〞普法圆满完成,公民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空气,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自身建设逐步加强,行政能力不断提高

认真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的职能,建设勤政、廉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不断提高行政能力。

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打击违法违纪行为,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加强。

严格执行?

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

,机关作风不断改良。

第二节主要经验和做法

 

“十五〞期间,积极探索适合武定经济社会开展模式,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开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实践中积累了珍贵的经验。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武定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根本。

全县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锐意进取,克难奋进,实现了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开展。

实践证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二、吃透县情、明确开展思路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开展的根底。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积极寻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正视现实,看准优势,认真分析,提出了适合武定开展的“建三乡、兴五业,保稳定、促开展〞的工作思路。

三、夯实根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协调开展的前提。

始终把根底设施建设放在首位,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农业、交通、通讯、能源、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等根底建设,促进调整结构,加快社会开展。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振兴武定经济社会开展的必由之路。

优化环境,深化改革,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保持社会稳定是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开展的重要保证。

保持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为经济和社会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六、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促进经济社会开展的关键措施。

深化县情、科学决策是前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关键。

第三节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回忆“十五〞期间的开展历程,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人民顽强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武定县经济和社会开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可无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开展根底薄弱、起点低、后劲缺乏,且不平衡;二是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内在机制尚未形成,缺乏规模企业和骨干企业,产业规模小,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三是开放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低;四是财政困难,收支矛盾突出,县乡村债务沉重;五是农业投入偏低,农业根底仍然脆弱,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六是社会事业开展相对滞后;七是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八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自我开展能力弱。

这些都对我县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开展快车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四节资源承载力和开展环境

一、支撑要素

|   ──交通运输。

全县有对外通道3条,108国道穿过境内4个乡镇,国道80公里,省道20公里,县乡公路里程到达362公里,公路总通车里程达1273公里。

等级公路里程253公里,路面硬化里程155公里。

──农田水利。

全县有耕地26.6万亩,其中:

水田10.3万亩,旱地16.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7万亩,水利化程度达48%。

──电力。

全县水电并网装机容量2.7万千瓦,待开发的小水电装机容量6.8万千瓦。

通电自然村1616个,乡村通电率95.4%。

──信息通讯。

信息根底设施框架根本建成,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已到达30000门,数据宽带业务通达11个乡〔镇〕驻地,移动网络覆盖11个乡〔镇〕及交通主干道,播送电视综合覆盖率已达95.6%,实现电子政务内网与省电子政务网主站点的互联。

二、资源承载能力

──土地资源。

全县国土面积3322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面积26.6万亩,林业用地286.8万亩。

──水资源。

全县属金沙江水系和红河水系,年平均径流深306.8毫米,平均径流总量9.2亿立方米,年产水量28.5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9.45万千瓦。

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6座、小〔二〕型水库49座,总库容7852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已发现的有钛、铁、铜、铅锌、硫铁、稀土、磷、石膏和木纹石等矿体,已探明铁矿储量2.5亿吨,钛矿储量269万吨〔远景储量2000万吨〕,铜矿储量13.1万吨,硝矿储量5884万吨,木纹石储量34.8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

全县森林面积为274.5万亩,森林综合覆盖率为46%。

有待开发的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宜牧草地162万亩。

──生物资源。

主要有菌类、药材、花卉、特种经济树种、森林蔬菜等。

现已查明常食野生食用菌70多种,拥有滇重楼等名贵药材500多种。

──畜牧资源。

全县草场面积为321.6万亩,理论载畜量为14.4万个黄牛单位。

──旅游资源。

有“西南第一山〞、“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美誉的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有待开发的水城河旅游区、新村湖旅游区、金沙江峡谷旅游区、万松山旅游区、关坡欧式旅游度假区。

三、开展环境

和平、开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

“十一五〞时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开展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

立足于武定开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和省州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根底设施建设、周边地区开展态势等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开展的突破口。

从国内环境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开展时期,泛珠三角区域、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开展,中央全面实施中西部开展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开展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

同时,西部大开发108国道高速公路的建设惠及武定。

从省内看,区域经济不断开展,有利于武定加快融入现代新昆明经济圈。

从州内看,在州提出的“十一五〞规划中,将武定纳入了永武经济带,以钛矿、铁矿、木纹石开采加工为主的冶金化工业,以云白药基地为示范带动的中药材种植业,以高山反季蔬菜种植和壮鸡饲养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业,以狮子山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文化旅游业被确定为全州的产业开展重点,将给武定县的开展带来极大的机遇。

从县内看,第一,具备快速开展的条件。

一是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资金、建设工程、政策等方面,将有一系列优惠措施到位,可以加快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拉动经济更快开展。

二是矿产资源富集,而开发利用规模小、起点低,为综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走精、深加工之路提供了物质根底。

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为优势产业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四是消费结构升级、绿色消费渐成潮流,为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开展机遇。

第二,具备快速开展的根底。

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社会生产力、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市场供求关系、体制环境等发生重大变化,交通、水利等根底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局部民营企业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开始进入扩张壮大时期,人民投资创业愿望十分强烈;干部群众的开展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已明显增强。

第三,具备快速开展的内在动力。

虽然面临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经济增长动力缺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等严峻挑战,但是,全县始终围绕进入全州经济开展中上水平的目标,克难奋进,奋力追赶,全县人民迫切要求以更快的速度加快开展,只有加快开展,才能缩小与兴旺县市的差距,实现与全州同步进入小康。

总体上看,开展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开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第五节武定县地位、作用和功能定位

通过对全县经济、区位、资源、根底、科教、交通、人才等方面进行全新审视,武定县地位、作用和功能定位如下:

一、经济定位。

武定县是以钛、铁、木纹石为主的原材料生产基地,特色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滇中旅游度假胜地,是典型的资源富集而开展缓慢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综合实力较低。

二、区位定位。

武定县毗邻省会昆明,位于云南与四川结合部,处于现代新昆明经济圈次区域和辐射层,是攀昆经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人居环境理想,城镇化水平低。

三、科技文化定位。

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开发潜力巨大,科技创新、应用能力较弱,社会开展相对滞后。

四、开展阶段定位。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开展起点低、根底弱,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

第二章“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指导思想、根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

紧紧抓住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开展观念、创新开展模式、提高开展质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开展,努力构建和谐武定。

第二节开展思路

突出科学开展这一主题,抓住扶贫开发和结构调整两个重点,夯实农业、交通、城镇三大根底,发挥区位、资源、气候和文化四大优势,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文化名县五大战略,依托108国道和现代新昆明建设,主动融入昆明经济圈,建设壮鸡之乡、砂岩之乡、白药之乡,振兴烟草种植业、畜禽养殖业、绿色产业、冶金矿电业和特色旅游业,加快开展社会事业,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开展,努力把武定建设成为经济特色明显,人与自然和谐,群众生活宽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彝州中强县。

第三节总体目标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十一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5%以上,实现202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

34:

33;非公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年平均增长4%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10%以上;粮食总产量与“十五〞末根本持平;肉类产量年平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价格总水平保持根本稳定。

──社会开展目标。

到2021年,“两基〞成果进一步稳固,中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年以上;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5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7‰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以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0.6万人左右;城镇根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提高到100%;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提高到67%;城镇从业人员医疗保障覆盖率达95%;播送电视综合覆盖率到达97%以上;城镇化水平到达21%。

──人民生活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5%;转移农业劳动力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74.4岁;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生态环境目标。

到2021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0%左右;全县森林综合覆盖率达50%以上;“三废〞治理达标率70%以上;退化土地治理率30%,矿山土地复垦率60%;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

通过五年努力,把武定建设成为全省知名的砂岩石材基地、钛产业基地、特色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滇中旅游度假胜地,推动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全力推进武定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开展快车道。

展望2021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开展的远景目标是:

围绕建设全县各族人民小康社会目标,着力抓好一个调整〔结构调整〕,建设两大基地〔云南著名的木纹石基地、钛业基地〕,加强三大根底〔农田水利、交通能源、城镇建设〕,发挥四大优势〔区位、资源、气候和民族文化〕,振兴五大产业〔烟草种植业、畜禽养殖业、绿色产业、冶金矿电业、特色旅游业〕,实现六大目标〔GDP年平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年平均增长5%以上,城市化水平到达30%,根本普及高中教育,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6%以上,根本消除贫困〕。

第三章  生产力开展布局

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开展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武定县域经济和生产力开展布局的总体思路是:

充分发挥武定“四大优势〞,以昆明市、攀枝花市及周边县市的产业开展和市场为依托,以县城为中心,以交通网络为纽带,构建“1234”的生产力格局,即:

一条物流大通道、两条经济走廊、三条经济带、四个产业开展区,形成产业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的经济开展布局。

一、构建一条物流大通道

以“108”国道高速公路为依托,充分发挥武定处于昆攀经济带中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矿产资源优势,加强跨区域合作,建设矿产品、特色农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构建滇川物流大通道。

二、建设两条经济走廊

依托狮子山旅游资源和武定县城至禄劝县城的区域经济格局,建设旅游经济走廊和武禄经济走廊。

1、旅游经济走廊:

以狮子山为中心,东连禄劝县轿子雪山风景区,西接元谋县土林风景区,沿“108”国道高速公路,建设狮子山—响水箐—新村湖旅游经济走廊。

大力开发沿线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旅游业。

2、武禄经济走廊:

沿武定县城至禄劝县城,依托现有效劳业开展格局,加强两县县域经济的合作与沟通,突破行政区划约束,建设武禄经济走廊。

三、构筑三条经济带

依托交通网络,沿交通主干道构筑狮〔山〕猫〔街〕经济带、狮〔山〕白〔路〕经济带、长〔冲〕己〔衣〕经济带,使特色产业、支柱产业逐步向三条经济带集聚,同时,逐步转移县城周边的重工业。

1、狮猫经济带:

沿新“108”国道高速公路狮山镇至猫街镇一线,充分发挥新“108”线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重点开展冶金矿产业和化工工业。

2、狮白经济带:

沿老“108”国道狮山镇至白路乡一线,依托木纹石矿区和现有的建材加工企业以及云南白药武定基地,重点开展木纹石为主的建材工业和中草药种植及加工业。

3、长己经济带:

沿长冲至己衣乡公路一线,依托沿线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特色农畜产品,重点开展种养殖业及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

四、构建四个产业开展区

结合县内不同类型的自然生态功能、资源分布状况和产业开展现状,按照产业标准化开展的原那么,以村委员会〔社区〕为根本单元,构建旅游效劳业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