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0374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历史高二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民主权力不符合潮流主旨;

B是政治理论;

C不符合当时美国特点。

5. 罗马法规定当某个新施工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每个市民都可以发出新施工警告”,“但是,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B.市民拥有对政府监督权

C.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D.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根据材料“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可以看出罗马法在针对公共利益时有所偏重。

因此可知D项正确;

法律具有高度灵活性说法在材料中无体现,因此A项错误;

材料中是对公共场所的施工监督而不是政府,因此B项错误;

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符合题意,因此C项错误。

6. 有人说:

“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

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合法性"

的是

A.设置官吏 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 D.兼并争霸

【答案】A

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合法性”指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地方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吏是属于世袭统治权范围内的合法权力,故选A;

BCD均是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实力衰微的情况下,地方诸侯国挑战周天子权威的事情,故不属于合法性行为,所以排除。

7.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

《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分析】

从材料中看,讨论的是节度使制度。

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

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

各道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

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

这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所以选择A选项。

B选项属于君主专制范畴;

C、D选项与材料无关。

【点睛】

回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的含义,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整句话的含义,但是可以从关键词入手。

唐代“藩臣”和“王臣”之间的问题体现在中央集权问题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本题讨论的内容就是藩镇割据问题。

8.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秦勒曾经这样评价一个国家:

“他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绝对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中庸和节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什么都经历过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温和的人生。

他们曾经征服了欧洲,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到人奴役的无助的受害者:

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

他们向人类贡献了最具穿透力的哲学家、最具思想性的音乐家,然而也滋生了最无赖和最残暴的政治家。

”这个国家应该是

A. 英国

B. 德国

C. 法国

D. 美国

他们享受过空前的自由,然而也受过空前的专制政权和压迫”说明是德国,B正确;

其他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

9. 下表是近代中国民用工矿企业的家数和资本额(1912—1918)统计表,当时民营工矿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家数

资本额

实数

指数(1912=100)

(千元)

1912

85

100.0

10382

1913

79

92.9

13587

130.9

1914

102

120.0

14868

113.2

1915

114

134.1

19615

188.9

1916

86

121.3

13907

134.0

1917

105

123.5

26270

253.0

1918

132

155.3

41746

431.0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的统计表,可以看出从1912年到1918年中国民用工矿企业的家数和资本额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是此时正处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这促进了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

A项是19世纪末期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不符合材料时间;

此时国民政府尚未成立,排除B项;

C项是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的措施,不符合材料时间。

故选D。

10.克里斯梯尼改革的内容包括

① 把雅典划分为10个地域部落,取代4个氏族部落

② 建立了“五百人会议”

③ 建立了“十将军委员会”

④ 实行“陶片放逐法”

⑤ 设立“四百人会议”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解析】结合所学,①②③④都是克里斯梯尼改革的内容,梭伦改革设立"

四百人会议”,排除⑤,故选

Do点睛:

本题考查克里斯梯尼改革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11.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

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这表明牛顿的发现

A. 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 使科学最终战胜了神学

C. 解放了人类的思想

D. 使人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牛顿经典力学对天文学发展的影响,故A项错误。

牛顿力学并未使科学最终战胜了神学,故B项错误。

牛顿的经典力学使人类的思想得以解放,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自信,人类开始用理性的眼光来探索世界,故C项正确。

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故C项错误。

点睛:

“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

“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表明牛顿的理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敢于冲破神学的束缚,构建理性的世界。

12. 老百姓口中的“倒爷"

一词广泛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指一些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的人。

“倒爷"

的出现说明

A. 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B. 当时全国物资极度匮乏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 人们普遍接受市场经济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倒爷的出现主要和经济体制改革不完善有关,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A选项符合题意。

改革开放使人民群众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物资极度匮乏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C选项排除。

普遍的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排除。

13. 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

,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

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D.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中体西用"

并没有否定儒家正统思想,也不否定封建专制统治。

故A、B项错误。

不论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还是严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还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

都是近代中国人对救亡图存的不同探索,目的都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使得国家独立和富强。

故C项正确。

科学与理性的精神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中提到的三种理解和选择时间不符。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4. 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 国家统一与安定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C. 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为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国古代治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国家统一与安定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为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都是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中国古代治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出现的因素之一,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

15.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6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72

1270

71

1959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 南北经济交流的频繁

C. 江南逐渐成为南方经济重心

D. 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由明清时期各地集市的数字变化,可知每个统计的时间段上,“各地集市”均呈现增多趋势,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

各省内部的“集市”与“南北交流”无关,B项错误;

唐宋时期江南就已成为南方及全国的经济重心了,C项不符合史实;

集市是农村市场,D项与题意不符。

集市是农村定时定点交易农民生产和生活用品的地方。

16. 关于美国宪政,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相对坦白地披露说:

“使社会本身将分为如此之多的部分、利益集团和公民阶级,使全体中多数人的不合理联合即使不是办不到,也是极不可能的,所以联邦制是个范例”。

可见汉密尔顿认为美国宪政的本质是

A. 建立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B. 权力的制衡能防止暴政

C. 保障美国人民的自由民主

D. 维护少数资产者的利益

材料强调“全体中多数人的不合理联合即使不是办不到,也是极不可能的"

,说明美国宪政不必满足多数人的不合理意愿,建立联邦制政府只是这一本质的体现,故A项错误;

权力的制衡能防止暴政只是这一本质的体现,故B项错误;

汉密尔顿认为美国宪政不必符合多数人的不合理意愿,保障多数人民的自由民主不是其体现,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美国宪政本质不必符合多数人的不合理意愿,说明其维护少数资产者的利益,故D项正确。

17.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 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 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 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

非攻〃"

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

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所以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

致良知"

和“知行合一"

,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18. 论及孙中山的思想,徐中约先生指出:

“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它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

为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主张节制资本,以防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持久的土地问题,孙中山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的幻想。

”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 实业救国

B. 政治革命

C. 民族革命

D. 社会革命

【解析】材料中的“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的主张,是孙中山“社会革命"

的内容。

故答案为D项。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政治革命”是创立民国,排除B项;

“民族革命”是驱除昵虏,恢复中华,排除C项。

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即“驱除取虏,恢复中华"

,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是孙中山主张的“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

,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孙中山主张的“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是孙中山主张的“社会革命”。

19. 国际联盟的总部设在日内瓦,联合国的总部设在纽约,这些事实表明

① 苏联的国际地位上升

② 世界的中心从欧洲向其他地区转移

③ 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下降

④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B. ②③

C. (3)@

D. ①④【答案】B【解析】国际联盟的总部设在日内瓦,联合国的总部设在纽约,无法体现苏联的国际地位上升,排除①;

国际联盟、联合国都是国际组织,无法体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排除④;

国际联盟的总部设在日内瓦,联合国的总部设在纽约,表明世界的中心从欧洲向其他地区转移,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下降,②③正确,故选B。

20. “他以'

六经责我开生面'

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所有传统哲学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

”下列各项,属于“他”的思想主张的是

① “循天下之公”

②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③ “天地之化日新”

④ “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材料中“六经责我开生面”“传统哲学范畴”的信息说明是王夫之思想,王夫之提出“循天下之公”,主张日新月异的唯物主义观点,①③正确,选择B符合题意;

②是顾炎武思想主张,④属于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排除。

21.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

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谁有资格入选陪审团

A. 10岁雅典男童

B. 来自波斯的20岁商人

C. 30岁雅典贵妇

D. 40岁雅典男性公民

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中,享有公民权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所以A、B、C都没有资格入选陪审团,只有作为成年男子的雅典公民才能当选,故选D。

22.【答案】23.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

A.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B.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C.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材料反映孔子试图推动礼制的复兴,排除A;

材料反映孔子努力使礼制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尽力与时代相适应,让人更好的接受礼制,故选B;

礼制强调贵贱有序,就是要强化等级观念,排除C;

材料未体现出孔子是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的内容,排除D。

24. 明清时期的族田主要分为两种,种是通过征收地租专作家族祭祖开支的把田,种是由族内乡绅捐置用以济贫、恤寡和资读的义田。

政府对盗卖族田者予以治罪甚至发边充军。

政府对族田的保护旨在

A. 增加国家的土地税人

B. 维护宗法关系以稳固秩序

C. 弘扬耕读传家的观念

D. 以经济立法打击地方豪族

结合族田的两种用途可知,政府保护族田的目的在于维护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地方社会秩序,B项正确;

从族田的作用可知,其为家族公有土地,A项错误;

族田不是农民的私有土地,与小农小康生活观念无关,C项错误;

政府保护族田,打击“盗卖族田的人”,不等于打击地方豪族,D项不符合题意。

25.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

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晚清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

B. 清政府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

C. 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 清政府试图曲线维护国家主权

据材料“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

后来清政府却要求'

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

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可知,清政府对签订条约态度的变化,表面看似乎只有清政府卖国,实际上清政府强调自身在守约的同时也是对列强侵略要求的潜在制约,说明请政府开始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A正确;

清政府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B错误;

洋务运动后清政府逐步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学习西方,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曲线维护国家主权,D错误。

26.普罗塔戈拉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由此可知,两人思想的共性是

A. 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B. 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

C. 强调人类思维的相对性

D. 突显品德的重要性

普罗塔戈拉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意思是说人是世间万物的标准,强调人的地位与价值。

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也强调了人的地位与价值,故本题选B。

A的说法与材料的意思是相冲突的,可排除;

C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以排除;

“人是万物的尺度”,并不强调人的品德的重要性,可排除Do27.商王武丁时期起,商王朝经过百多年战争,征服众多方国,将其变为纳贡和派兵从征的,与商王朝存在隶属关系的侯国。

这与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封国

A. 本质一致,都是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

B. 有所不同,其隶属关系缺乏制度保障

C. 生成同源,都是军事征服的直接产物

D. 功能相近,代表中央控制力大为强化

【解析】材料“商王朝经过百多年战争,征服众多方国,将其变为……与商王朝存在隶属关系的侯国”说明商朝与侯国之间的隶属关系主要靠武力来维持的,而西周主要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等制度来保障,因此两者有所不同,故B项正确;

商周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故AD项错误;

C项不符合西周,排除。

“商王朝经过百多年战争,征服众多方国,将其变为……与商王朝存在隶属关系的侯国”是解题的关键;

从中分析出商王朝与封国之间的关系。

28. 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

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

这种共生意味着:

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

其特定价值内涵同源于

A.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

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儒家思想的这种特定价值内涵是根源于当时的自然经济的,即特定价值内涵是根源于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并不包括民本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

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29. 【答案】30.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土地革命政策。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封建生产关系具有顽固性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渐进式土地改革的合理性 D.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共产党实行

“打土豪,分田地"

的土地政策。

1937-1946年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最大限度的团结各阶级抗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1946-1949年,阶级矛盾又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共产党制定《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彻底平分土地,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