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03801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2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docx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

1、爱

【本义】快步跟随心里喜爱的人——喜爱。

【成语举例】爱财如命——爱憎分明——爱如珍宝——爱不释手

【成语例释】爱屋及乌:

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出自《尚书大传·大战》:

“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爱不释手:

释,放下。

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经典文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

【引申义】

1.对于自己喜爱的人总是寄予同情和爱护——同情、爱护

【成语例释】爱民如子——爱莫能助

爱民如子:

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爱莫能助:

爱:

爱惜。

莫:

不。

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经典文言】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自己喜欢的东西舍不得送给别人——吝惜、吝啬、舍不得、爱惜【成语举例】爱日惜力

爱日惜力:

珍惜时间,不虚掷精力。

【经典文言】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3.自己喜爱的东西不想让别人发现——隐蔽、躲藏

【经典文言】爱而不见(xiaà),搔首踯躅。

(《诗经·静女》)

2、安

【本义】娴静的女子端坐在家中——安静、安宁。

【成语例释】坐卧不安:

坐着躺着都不安宁。

形容因忧愁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〇惴惴不安:

惴:

忧愁、恐惧。

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引申义】

1.家中静坐最为安全——安全(的环境)、安稳、安定、安详

【成语举例】安如泰山——不安于位——转危为安

【成语例释】安步当车: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

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〇居安思危: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经典文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帮助别人获得平安——使……安定、安全

【成语举例】安良除暴——安心定志

【成语例释】安内攘外:

原就药的疗效而言。

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安邦定国:

邦:

泛指国家。

使国家安定巩固。

3.闲居家中的人何等舒服——舒服、安逸

【成语例释】宴安鸩毒:

安:

贪图安逸、享乐;鸩毒:

喝毒酒自杀。

安乐就象毒药。

指贪图享受就等于喝毒酒自杀。

〇国泰民安:

泰:

平安,安定。

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经典文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〇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

4.安逸的环境使人满足——安心、满足、习惯于……

【成语例释】安常处顺:

安,习惯于;处,居住,居于;顺,适合,如意。

习惯于平稳的日子,处于顺利的境遇中。

〇安贫乐道:

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

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经典文言】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吕氏春秋·乐成》)

5.把东西放好了才算安全——安置、安放

【成语例释】安家立业:

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

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安家落户:

到一个新地方安家,长期居住

6.存放在什么地方要精心考虑——什么地方、哪里(疑问代词)

【经典文言】沛公安在?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7.怎么存放也很重要一怎么、如何(疑问副词)

【经典文言】陈涉太息日:

“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3、被

【本义】(左面的形旁)古人用的被子——寝衣(被子)。

【成语例释】布被瓦器:

布缝的被子,瓦制的器皿。

形容生活检朴。

【经典文言】翡翠珠被,烂齐光些。

(宋玉《楚辞·招魂》)

【引申义】

(一)

1.睡觉时将被子盖在身上——覆盖

【经典文言】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蒲松龄《促织》)

芙蓉覆水,秋兰被涯。

(荷花遮蔽着水面,秋日的兰草覆盖着岸边)(张衡《东京赋》)

2.被子是外加于身上的东西——施及、加于……之上、覆盖(动词)

【成语例释】衣被群生:

衣被,给人衣穿,比喻加惠于人;群生,众生。

比喻恩惠广施。

【经典文言】光被四表。

(四表:

四海之外)(《尚书-尧典》)

3.把某种不幸或厄运加在人们身上——蒙受、遭受

【经典文言】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身处厄运人们无计可施非常被动——表示被动(介词)

【成语例释】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经典文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引申义】l二)被子的形状舒展披散——穿著、披着(同“披”)。

【成语例释】被发左衽:

被发:

散发不作髻;左衽:

瓣襟向左掩。

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也指沦为夷狄。

《论语·宪问》: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青紫被体:

青紫:

古时公卿服饰,借喻高官显爵;被:

同“披”。

指身居高官。

【经典文言】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

坚固的铠甲。

锐:

锐利的兵器)(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4、倍

【本义】(左面形旁)一个背对着我们的人——相反

【引申义】

1.不向同一方向前进——背叛、背弃、背向(“倍”同“背”,这一义项现作“背”)

【成语例释】背本趋末: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

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背道而驰: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

朝相反的方向跑去。

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经典文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2.一正一反正好是原来的两倍——加倍

【成语举例】事倍功半——身价百倍——倍道而进

【成语例释】事倍功半:

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事半功倍:

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经典文言】“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公孙丑上》)

虽倍赏累罚不免于乱。

(韩非子《五蠹》)

3.加倍即从原数上增加——愈加、更加(副词)

【经典文言】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本义】字体下面的一横指示植物的根部——草木的根

【成语举例】本末倒置:

本:

树根;末:

树梢;置:

放。

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源:

水源;本:

树根。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

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经典文言】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引申义】

(一)

1.草木的根部对植物非常重要——根本、基础的东西

【成语举例】正本清源:

正本:

从根本上整顿;清源:

从源头上清理。

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

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经典文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

2.在古代社会中,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特指农桑业。

【成语举例】背本趋末(解释见“倍”)

【经典文言】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贾谊《论积贮疏》)

【引申义】

(二)

1.草木的根部是植物的最初部分——原来,本来。

【成语例释】变本加厉:

厉,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原原本本:

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

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经典文言】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

(龚自珍《病梅馆记》)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孔雀东南飞》)

2.生意人发财最初要依靠——本钱。

【成语例释】一本万利:

本钱小,利润大。

小本经营:

小本:

资金不多。

指小商贩或小手工业者所经营的买卖。

也指买卖做得小。

3.古人读书学习要抄录——书本、底本、版本、本(量词)。

【成语例释】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

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

有时含讽刺意味。

照本宣科:

照,按照;本,书本;宣,宣读;科,科条,条文。

照着本子念条文。

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经典文言】予在患难中,问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引申义】(三)草木的根部紧紧相连的是——草木的茎、干。

【经典文言】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庄子·逍遥游》)

6、鄙

【本义】(右面的形旁)君主在城中向臣民发布命令——人群聚居的地方、城邑。

【引申义】

1.古代人们的聚居地非常分散、相距遥远——边疆、边远的地方、边邑

【经典文言】蜀之鄙有二僧。

(彭端淑《为学》)越国以鄙远,吾知其难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偏远地方的人见识浅陋——庸俗、浅陋

【成语举例】肉食者鄙:

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

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经典文言】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司马光《训俭示康》)

3.见识浅陋会让人——轻视、看不起。

【经典文言】过而不假我道,鄙我也(《左传·宣公十四年》)

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

(司马光《训俭示康》)

4.古人谦虚,自称一般要表示自己的浅陋——谦词,用来指称自己。

【经典文言】鄙人不知忌讳。

(司马迁《史记·冯唐列传》)

7、兵

【本义】双手紧握一把斧头——兵器、武器。

【成语例释】按甲休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

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兵不血刃: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

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厉兵秣马:

磨好兵器,喂好马。

形容准备战斗。

【经典文言】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

‘非我也,兵也。

’”(《孟子·梁惠王上》)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贾谊《过秦论》)

【引申义】

1.手握兵器的人就是——士兵、军队

【成语举例】兵多将广——草草收兵——调兵遣将——兵临城下——兵败如山倒

【成语例释】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唳,鸟鸣。

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经典文言】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苏洵《六国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

2.有军队出现就会有——战争、军事(行动)、武力

【成语举例】兵荒马乱——纸上谈兵——兵不厌诈

【成语例释】纸上谈兵: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

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它强硬手段解决。

【经典文言】兵者,国家大事。

(《孙子兵法·计篇》)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在战争中取胜的关键是——战术、战略、用兵的方法

【成语例释】兵行诡道:

兵,用兵;行,使用;诡,欺诈;道,方法。

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

【经典文言】上兵伐谋。

(《孙子兵法·谋攻》)

8、病

【本义】(从形旁可见)人有疾病躺在床上——生病、重病。

【成语例释】病入膏肓:

肓:

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

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

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病急乱投医:

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

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

【经典文言】譬之若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

(《吕氏春秋·慎大览》)

而江浙之梅皆病。

(龚自珍《病梅馆记》)

【引申义】

1.人生病之后感觉——疲劳、困苦。

【成语例释】身心交病:

交:

一齐,同时;病:

困乏。

身体和精神都很困乏。

【经典文言】“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孟子·公孙丑上》)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2.病人也就是身体出现缺陷的人——缺点、弊病。

【经典文言】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司马光《训俭示康》)

3.病势沉重让人——担心、忧虑。

【经典文言】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

(李渔《芙蕖》)

4.古代的名词可以活用做动词——使成病态、生病。

【成语例释】一病不起:

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

生老病死: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

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经典文言】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龚自珍《病梅馆记》)

5.病人即身体受到沉重伤害的人——重伤。

【经典文言】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日:

“余病矣。

”(《左传·成公二年》)

9、察

【本义】古人祭祀时仔细地观察辨别(牌位、祭物)——观察、仔细看、明辨、详审。

【成语举例】仰观俯察——察言观色——洞察秋毫

仰观俯察:

仰:

抬起头;俯:

低下头,弯下腰。

指多方或仔细观察。

察见渊鱼:

渊:

深潭。

能看清深水中的鱼。

比喻为人过于精明。

【经典文言】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明足以察秋毫(秋天鸟兽的细毛)之末,而不见舆薪(一车子柴草),则王许之乎?

(《孟子·梁惠王上》)

【引申义】

1.对人、社会仔细观察——考察。

【经典文言】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慎大览》)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2.古代有通过考察选拔官员的制度一考察后予以推荐。

【经典文言】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李密《陈情表》)

10、朝

【本义】太阳从地上升起——早晨。

【成语例释】灭此朝食:

让我先把敌人消灭掉再吃早饭。

形容急于消灭敌人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心。

(语出《左传·成公二年》)

朝不保夕:

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

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经典文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朝发白帝城》)

【引申义】(读音为cháo)

1.古代官员需要早起上朝——朝见、朝拜。

【成语例释】百鸟朝风:

朝:

朝见;凤: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

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经典文言】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五蠹》)

2.官员们上朝的地方——朝廷。

【成语例释】得胜回朝:

朝:

朝廷。

旧指打了胜仗回到朝廷去报功。

现泛指胜利归来。

一朝天子一朝臣:

指一个人上台,下面的工作人员就另外换一批。

【经典文言】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五府小吏,三十朝大夫。

(《孔雀东南飞》)

3.一个个朝廷组成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

【经典文言】折戟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11、曾céngzēng

【本义】将炊具抬高放到炉火之上——高举

【经典文言】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

(屈原《楚辞·九歌》)

【引申义】《一)

1.高度的提升往往带来数量的增多、物品的重迭——增加(通“增”)、重迭(通“层”)。

【经典文言】荡胸生曾云,绝眦人归鸟。

(杜甫《望岳》)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2.数量的无限增加会达到惊人的地步——竟然、连……都……(副词)。

【经典文言】曾不若孀妻弱子。

(《列子·愚公移山》)

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3.从自己的辈分向上增加两代——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读音为zēng)。

【经典文言】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洪亮吉《治平篇》)

【引申义】

(二)向上高举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曾经。

【成语例释】曾经沧海:

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

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似曾相识:

好象曾经见过。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经典文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自居易《琵琶行》)

12、乘

【本义】人坐在凳子上——坐、骑、驾车

【成语举例】乘龙快婿——乘车戴笠——乘坚驱良

【成语例释】乘坚策肥:

坚,坚固的车子;策,鞭打;肥,肥壮的马。

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

形容生活豪华。

乘龙快婿:

乘龙:

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

快婿:

称意的女婿。

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

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经典文言】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墨子·亲士》)

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引申义】

1.在水中乘船类似于在陆地上驾车——乘船。

【经典文言】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

2.驾车骑马都需要从低处向高处一升高、攀登

【经典文言】乘鄂渚而反顾兮,歙秋冬之绪风。

(屈原《涉江》)

3.车马舟船是人们旅行的凭借——利用、趁着、凭借。

【成语例释】乘人之危:

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

无隙可乘:

隙,空子、机会;乘,利用。

没有空子可钻。

乘风破浪:

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

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

【经典文言】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

虽有智能,不如乘势。

(《孟子。

公孙丑上》)

4.古代四马驾一辆兵车——车辆、四马驾一车(读音为四声)。

【经典文言】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过秦论》)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左传·觳之战》

13、诚

【本义】言出于口应该——真心、不虚伪、真实、诚心。

【成语例释】开诚布公:

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竭诚相待:

竭诚,竭尽诚意。

待,对待。

竭尽诚意地对待别人。

【经典文言】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李密《陈情表》)帝感其诚(《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引申义】

1.人们说话时喜欢强调自己言语的真实性——实在、确实、的确(副词)。

【成语例释】诚惶诚恐: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

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经典文言】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居第当传子弟,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

(司马光《训俭示康》)

2.人们在对话中经常假设一种真实的情况——如果、果真(连词)。

【经典文言】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

(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陈寿《三国志-隆中对》)

14、除

【本义】(左面的形旁)像一排排台阶渐渐升高——(宫殿的)台阶。

【经典文言】乃羡公侯卿士,登自东除。

(张衡《东京赋》)

【引申义】

(一)

l.从原来的台阶迈步踏上新的一级——更新、清除、去掉。

【成语举例】除暴安良——除旧布新——除恶务尽

【成语例释】除旧布新:

清除旧的,建立新的。

以新的代替旧的。

斩草除根:

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

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手到病除:

刚动手治疗,病就除去了。

形容医术高明。

也比喻工作做得很好,解决问题迅速。

【经典文言】兴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清除掉障碍之后就可以重新——整修、修治

【经典文言】将为子除馆于西河,其若之何?

(《左传·昭公十三年》)

【引伸义】

(二)做官之后地位由低而高——授官、任命

【经典文言】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李密《陈情表》)

15、辞

【本义】审讯时让犯人供出作恶的原因——口供。

【经典文言】听其狱讼,察其辞。

(《周礼·秋官·乡土》)

【引申义】

(一)

1.为取得口供,审判者要花费许多工夫说服犯人——言辞、言论。

【成语举例】百辞莫辩——便辞巧说——假以辞色

【成语例释】辞不达意:

辞,言辞;意,意思。

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闪烁其辞:

闪烁,光一闪一闪,比喻说话吞吞吐吐。

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假以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经典文言】“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言辞对别人的要求表示拒绝——推辞、不接受。

【成语例释】万死不辞: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

万一万次也不推辞。

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义不容辞:

容,允许;辞,推托。

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经典文言】“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3.用言辞和亲友告别——告辞、辞别。

【成语例释】不辞而别:

辞:

告辞;别:

离别。

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或悄悄溜走了。

与世长辞:

辞:

告别。

和人世永别了。

指去世。

【经典文言】“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4.把说的话记录下来形成文章——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

【引申义】

(二)口供必须在审问中获得——审讯、审问

【经典文言】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班固《汉书·苏武传》)

16、从cóngzòng

【本义】后面的人跟随前面的人——跟随、追随

【成语举例】从一而终——何去何从

【成语例释】择善而从:

从:

追随,引伸为学习。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云合景从:

如云聚合,如影随形。

比喻随从者之多。

“景”通“影”。

【经典文言】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葆。

(《论语·微子》)

【引申义】

(一)

1.跟随别人需要服从他的命令——听从、顺从。

【成语举例】从心所欲——从善如流——恭敬不如从命

【成语例释】言听计从:

听:

听从。

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

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唯命是从:

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经典文言】小惠未犏,民弗从也。

(《左传·曹刿论战》)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跟从别人也就加入了他的行动——参与。

【经典文言】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参与这件事)。

(《管子·正世》)

3.经常跟在别人后面的人——随从、侍从。

【成语例释】轻车简从:

行装简单,跟随的人少(多指有地位的人)。

【经典文言】乃使其从者衣褐,……(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跟随时间长了变得不可分离——由、自、顺着(介词)。

【成语例释】喜从天降:

喜事从天上掉下来。

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

病从口入:

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

比喻应该注意饮食卫生。

【经典文言】“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5.跟从的人地位比较次要——堂房亲属、官品的副职(与“正”相对)。

【经典文言】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

(《晋书·谢安传》)

前世职次无从品,魏氏始置之。

(《魏书·官氏志》)

【引申义】

(二)以下义项读zòng

1.许多人相跟随而联合起来——合纵。

【成语例释】合从连衡:

从:

通“纵”;衡:

通“横”。

指联合抗敌。

【经典文言】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贾谊《过秦论》)

2.人多了行为不好控制——放纵(同“纵”)。

【经典文言】欲不可从,志不可满。

(《礼记·曲礼上》)

17、殆

【本义】(左面的形旁)像枯干的骨头,表明生命已经非常——危险。

【成语例释】百战不殆:

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

形容善于用兵。

【经典文言】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几殆。

(班固《汉书·樊哙传》)

【引申义】

1.骨瘦如柴的人将近死亡——几乎、将近、差不多。

【成语例释】殆无孑遗——殆无虚日

殆无孑遗:

殆,几乎;孑遗:

剩余。

几乎没有一点余剩。

殆无虚日:

殆,几乎;虚,空。

几乎没有一天空着。

形容几乎天天如此。

【经典文言】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