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3978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docx

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教学文案

begin开始beganbegun

flee逃跑fledfled

wind缠绕;上发条woundwound

burn燃烧burnt/burnedburnt/burned

hide隐藏hidhidden/hid

melt融化meltedmelted/molten

lay放置laidlaid

read读readread

write书写wrotewritten

bring拿来broughtbrought

misunderstand误会misunderstoodmisunderstood

擦亮shinedshined

broadcast播放broadcastbroadcast

5.含有双写字母的词,将双写改为单写,在词尾加t。

如:

keep—kept,sleep—slept,feel—felt,smell—smelt

forbid禁止forbade/forbadforbidden

dive跳水,俯冲dived/dovedived

keep保持keptkept

feed喂fedfed

deal处理dealtdealt

forgive原谅forgaveforgiven第一章博物馆学基础

一、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但图书馆如无常设陈列者除外。

2、国际博物馆协会情况(时间、倡建人、主要任务、地位)

国际馆协会会长C.J.哈姆林倡议创立。

总部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

博物馆协会(ICOM)情况:

国际博物馆协会是1946年11月由美国博物现在已成为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博物馆事业规划的合作者,并逐渐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活跃的组织之一。

三、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等;二是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四、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

五、博物馆学的新趋势

(1)“以人为本”为宗旨,“人与物相结合”,以“有助于认得发展和愉悦”为重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2)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与信息博物馆学形成问世

注:

博物馆信息化:

博物馆工作的各个部门和各项职能都能够利用电脑作为日常工具,并且构成一个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网络平台。

(3)生态博物馆和新博物馆学运动继续索在探中前行

(4)关于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

学科的独立性;大学、专业语汇;逻辑性;排他性

六、生态博物馆的定义:

它是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理、社会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

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七、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

八、新博物馆学运动的思想内容:

(1)扩大博物馆功能,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

(2)深入社会为社区和特定的群体服务,社区居民是博物馆的主人。

(3)把历史和未来连接起来,使博物馆能反映社会的演变。

九、博物馆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宏观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2)一般科学研究方法:

分析与综合、历史法、调查法、比较法

十、博物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它实物资料;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教育;科学研究;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十一、中国博物馆的分类方法:

(1)按照博物馆的性质和陈列内容划分

①历史类;②艺术类;③科学与技术类;④综合类。

(2)按照隶属关系划分

①文化系统的博物馆;②国家科技系统的博物馆;③教育系统的博物馆;④军事系统的博物馆;⑤园林系统的博物馆;⑥民政系统管理的博物馆;⑦其他有关政府部门主管的博物馆。

12、中西方最早的博物馆、北京三大博物馆

西方最早的博物馆:

公元前3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Muses)神庙——西方最早的博物馆

中国最早的博物馆: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曲阜阙里孔子故居的三间住房作为孔子庙堂——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世界最早的博物馆

北京三大博物馆:

中国人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二章博物馆基础知识

一、藏品的定义:

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

(只有具有历史、科学或艺术价值的代表性、典型性文物和标本,才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

二、藏品的形态:

具有三维的实物;具有二维空间的实物,如照片;无形的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宇宙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三、藏品征集的原则:

明确的目的性;逐渐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科学的计划性;加强预见性。

4、藏品征集的途径:

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社会调查征集;收购;接受捐赠;交换与调拨;接受移交

5、藏品鉴定的概念:

藏品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辨明真伪,考定内涵,评定价值,也应包括定名和定级。

6、历史文物藏品的定名内容:

时代、款识、作者;特征、纹饰、颜色;类别、器形或用途。

七、藏品定名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有残缺的藏品,应注明“残”字。

(2)凡不能分割的文物,定名时应标在一起:

成组的文物,完整无缺者要定一个集体名称;失群者应在单个名称前标上集体名称

(3)凡文物无铭文、款识,又无特殊纹饰者,器名前标质地

(4)凡文物的附件,不标在名称内,只在注中说明。

(5)文物质地,一般在定名时可不标明。

八、藏品保管计算机化的主要内容:

(1)藏品检索与统计;

(2)藏品保管环境自动化

(3)藏品安全与防盗

(4)藏品现状与测量

9、藏品保护的定义:

研究各种质地藏品在内外因素影响下的质量变化规律,应用科学技术手段维护藏品质量,对藏品劣化和质变进行综合防治。

十、藏品保护的基本内容:

(1)分析藏品的成分结构

(2)探索藏品的质变机理。

(3)查明藏品的地下埋藏环境。

(4)研究博物馆藏品的保存环境。

(5)藏品保养。

(6)藏品修复技术。

(7)测定藏品年代。

(8)藏品复制技术。

十一、藏品保护的基本原则:

(1)保持原状

(2)消除隐患

(3)预防为主

(4)区别对待

(5)适当的应用新技术、新材料p198

(6)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文物修护保养工艺

十二、陈列的定义:

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统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

十三、英国博物馆学者帕特里克·波依兰对博物馆陈列类型的分类:

审美性陈列:

绘画、雕塑

主题性陈列:

社会历史和科学类

模拟性陈列:

自然历史类博物馆

原状性陈列:

复原性纪念馆

体系性陈列:

自然科学类

开放库房式陈列:

我国无

十四、陈列的工作程序:

(1)总体研究与设计;

(2)内容研究与设计;

(3)艺术形式研究与设计;

(4)辅助展品和设备的设计与制作;

(5)陈列的现场安装与布置;

(6)陈列开放前现场的评估和开放准备;

(7)每个工作阶段的评估和展出后的总结

十五、陈列的辅助材料:

(1)科学性的辅助材料:

包括地图、图表、照片、拓片、模型、沙盘等。

(2)艺术性的辅助材料:

主要是根据陈列内容的需要而创作的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场景、布景箱、幻影成像、半景画、全景画等景观设施等。

它主要是艺术品,但又受到科学性较大的约束,不同与一般的艺术创作;它要求艺术构思有科学依据,并且与陈列风格相调和,所以说它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体。

(幻影成像、声光电合成技术、仿真复原电子多媒体、三维动画、电视墙、灯箱等制作的背景资料。

幻影成像:

幻影成像系统也称虚拟成像是基于“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将所拍摄的影像(人、物)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

绘声绘色,虚幻莫测,非常直观,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由立体模型场景、造型灯光系统、光学成像系统(应用幻影成像膜作为成像介质)、影视播放系统、计算机多媒体系统、音响系统及控制系统组成,可以实现大的场景、复杂的生产流水线、大型产品等的逼真展示。

十六、文字说明的类型:

(1)大小标题(单元标题、组标题、有时还需要有小组标题等);

(2)单元说明、组说明,(有时还需要小组说明或展品组合说明);

(3)展品说明。

展品说明大体上也有三类:

①展品科学性的简要说明,包括名称、时代、出土或采集的时间、地点或来源。

②知识性说明,展品的有关知识。

③揭示性说明,揭示出展品内涵的社会属性,以及它与主题的联系。

十七、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的类型及其内容:

形式包括“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中性设计。

“硬件”设计——陈列区的室内设计、陈列设备设计

“软件”设计——陈列的组合设计、辅助陈列品设计、现代传媒及音响效果设计

“中性”设计——文物、标本安全保护设计

十八、陈列室平面布局设计形式类型

1、陈列室的平面布局形式

陈列室的类型与它的参观路线有关,可分为口袋式、穿过式、混合式三种类型。

十九、陈列布置形式的类型

博物馆的展品分为平面展品与立体展品两大类。

展品在陈列室中的布置形式可分为周边式陈列、独立式陈列和混合式陈列三大类。

展品陈列布置的形式关系着参观路线的合理组织。

A、周边式陈列——1)单线陈列2)双线陈列

 

B、独立式陈列C、混合式陈列D、混合式陈列

 

二十、陈列设备类型

1、陈列柜:

A.结构:

考虑承重能力,结构简单化,使用方便,密封防尘;

B.柜门:

隐蔽、安全、开启便利。

C.照明设备的安装:

一般于顶部;注意安全,便于维修,注意厚度。

2、假墙(展壁):

A.功能:

悬挂展品;分割展厅;增加展线的面积;引导参观路线。

B.分类:

固定式——固定陈列;活动式——临时展览。

3、展板:

A.功能:

裱贴、固定展品(距地面0.8~2.4m)。

B.尺寸:

一般通用展板0.9×1.2m2和1.2×1.8m2。

C.材料:

多层板、木工板、PVC材料、合金板等等。

4、文字说明牌:

A.种类:

标题牌和说明牌

B.材料与书写工艺

C.规格与协调

D.文字要求:

精确性、简明性、趣味性。

5、镜框:

A.以某种材料为框,有衬板与玻璃为屏。

B.直接的,只有框,无玻璃,有衬板。

C.直接加边框,无衬板。

6、台座:

A.分类:

a.原物品附带或复原的底座。

b.积木式台座。

c.随器型选用的。

d.电动台座。

B.设计原则:

a.系列化,可通用、互换;b.协调化;c.承重、防滑。

C.多种材料

D.多种结构方式

7、采光与照明设计:

①电光源的选择:

光源的颜色、色温。

②不同类型灯具。

③照度:

A.照度适宜:

光害与明晰度;B.照度均匀;C.照度稳定

D.展品与背景照度的对比:

突出文物

④投射的方向:

A.顶光与顶侧光(多);B.侧光:

展示器物侧面、纵向的凹凸明暗;C.背光(逆光):

勾勒轮廓线条;D.底光与底侧光:

渲染气氛。

⑤避免眩光:

A.避免放窗口;B.将陈列品置于明亮部分,观众于暗部。

C.减少消光面;D.缩小陈列品与玻璃间的距离。

⑥避免光害

二十一、组合陈列法的类型(复原陈列法和景观陈列法的区别)

①系统分类陈列法

即将展品按分类系统分门别类地排列。

这种方法简单明了,眉目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②复原陈列法(场景复原陈列)

将考古现场或遗迹保留下来作为陈列品,或根据展示的主题布置出复原的场景。

复原的方法有成套文物组合复原法、文物与环境组合复原法、文物与模型组合复原法、文物与图象组合复原法、文物与实际操作组合复原法等。

它使某些历史现象或自然环境再现于陈列室中,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③景观陈列法

这是选取某一历史现象的场面或某一自然生态的场景加以仿制,生动地再现于陈列室中。

一般都有较强的感染力。

景观陈列法和复原陈列法不同之处在于,复原陈列法必须完全按照当时的本来面貌,而景观陈列法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加以概括,结合运用。

全景画陈列法是景观陈列法的发展,配合以声、光、形象的多媒体表现,更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④对比陈列法

惯用的对比手法是新与旧、过去与现在、多与少、大与小、精与粗、贫与富、真与假之间的对比,以比较、对照的方式,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印象。

⑤集中陈列法

对某些成套的物品或体积较小的物品聚集陈列,以形成整体印象。

⑥中心陈列法

以一件展品或一个问题为中心,其余围绕它而展开。

这种手法常用以突出主要展品和主要内容。

⑦连续式陈列法

连续式的陈列像是一本书,也像一本连环画,陈列场景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一气呵成,整体感很强。

二十二、现代传媒装置与展品陈列的组合形式类型:

1.自成单元,与文物标本等实物资料陈列并列。

现代多媒体展示有:

投影、等离子(液晶)播放屏、触摸屏、幻影成像、电子图书等等。

2.多媒体展示与实物、沙盘、模型等组合陈列。

3.音响效果设计,博物馆中的音响资料可分为解说声响、自然声响和人工声响三种类型。

解说声响,是通过讲话来传递意义的(比如说我们国内现在很多大型博物馆都配备有讲解机)。

自然声响,是由动物的发声或动作,比如飞、跑、吃、攻击、摩擦等动作所产生的,以及风、雨、浪、喷火、雷鸣、树断、火焰燃烧等自然现象的声音。

人工声响,包括语言、歌谣等声音和用乐器发出的声音,还有人类动作(打、切、吃、刮削等)所发出的声音,火车、电车、汽车、飞机、工厂、大炮、战车等机器发出的声音。

第三章陶器鉴赏

一、陶器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黑陶、釉陶、紫砂陶等系列。

1、红陶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手制陶器大多是泥质或夹砂粗红陶。

例如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及以后的仰韶文化、马家滨文化、大溪文化等都以红陶为主。

陶器的颜色和陶土成分、以及烧成气氛有一定关系。

假若陶土中含有一定量铁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既起着助熔的作用,能降低陶器的烧成温度,而且还有着色作用。

若在露天下采用覆烧方式,或在陶窑充分通风状态下烧成,陶胎中的铁离子会呈氧化态,表现为砖红色,故烧成的是红陶。

此外,还因陶窑的不完备与不能严格控制气氛,而致使陶器出现红褐色等杂色。

红陶一般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前者选用含杂质较少,颗粒较细的易熔黏土为原料。

后者则有意在黏土中掺入细砂,以提高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故夹砂陶常被用作炊具。

红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不占主要地位,进入夏商时代后,已逐渐衰落了。

2、灰陶

灰陶一般是在弱还原性气氛中烧成,而且要控制在烧成的最后阶段。

窑炉内如为弱还原气氛则要求陶窑不仅初具一定合理的窑形和能烧出较高的炉温,而且窑顶要能封闭和有排烟孔。

在烧成后期,当封闭窑顶后,窑炉内氧气减少而使气氛呈还原态,在弱还原气氛中,陶胎内所含的铁离子就会成二价,颜色变为灰色。

由此可见,能控制窑炉内的气氛是烧成技术的一种进步。

此外,由于窑炉烧成技术的改进,促使烧成温度的提高,自然提高了陶器的质量。

故在一般情况下,灰陶比红陶耐用。

在新石器晚期,灰陶逐渐取代红陶而占主要地位。

夏代时,陶器生产已经以灰陶为主。

商周时灰陶已占主要地位。

灰陶也分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两种,它的日常使用一直延续至今。

3、彩陶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最精美的陶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堪称其代表作。

彩陶花纹是陶坯未入窑焙烧前,用铁、锰等颜料在坯体上绘画纹饰,入窑后用氧化焰烧成。

彩绘牢固地结合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

彩陶上的纹饰有变化多端的植物纹、形态各异的动物纹和几何形纹饰等。

常见的器皿有饮食器、贮藏器和吸水器。

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

还有一种彩陶是在陶器烧成后进行彩绘的,称"烧后彩绘陶",彩色易剥落。

秦始皇陵兵马俑即为彩绘陶

4、白陶

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

白陶的胎质都成白色。

主要是因为陶土(高岭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白陶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

迄今为止的考古资料表明,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已出现白陶。

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中也曾出土过白陶,其年代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晚期。

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中也有少量白陶出土,到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出土的白陶已较多。

在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还出土了独具特色的印纹硬陶。

白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渐消失。

白陶与红陶、灰陶、黑陶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原料。

经过科学分析,认识到白陶的共同特点是其氧化铁含量比一般黏土要低得多,故烧成后成白色。

当时的白陶分两类,一类是以镁质易熔黏土为原料,它是某些富含镁的矿石,例如辉石、角闪石、绿泥石或滑石的风化产物,含镁高达15%—24%。

罗家角文化的白陶和大溪文化的部分白陶就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白陶则是由与瓷石成分相近的黏土或高岭土制成,例如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白陶。

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瓷土的国家。

5、黑陶

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

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类,其中以细泥薄胎的“蛋壳陶”最为著名。

它的胎壁有的仅有0.5至1毫米厚,采用精细黏土制成,烧成前先经过打磨,在烧成中有意让炭黑渗入胎体,所以通体乌黑发亮。

它是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性产品,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工艺。

工艺的关键在烧成中不仅要求有强还原气氛,而且封窑后有意制造炭烟进行渗碳。

这与氧化气氛中烧成的红陶、弱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灰陶相比,技术上有更高的要求。

黑陶主要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屈家岭文化等遗址。

在此以前也曾有两种黑陶出土:

一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夹炭黑陶,由于炭化的稻壳或植物茎叶存在陶胎内而显黑色;二是良渚文化常见的黑衣陶。

黑衣陶的陶胎仍为红色或灰色,只是由于外层裹上一层黑色的陶衣而成黑陶。

黑陶工艺在商代以后日趋衰落。

6、釉陶

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

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

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汉代铅釉陶和唐三彩就是釉陶。

自从成熟瓷器步入人们的生活以后,一般的陶器很少会引人注意。

但是,一种名叫紫砂器的无釉细陶制品,在宋代以后却犹如异军崛起,引起文人墨士的刮目相看。

7、紫砂陶

使紫砂陶闻名于世的首先是它的茶具制品。

从唐代起,饮茶之风开始盛行,与此相配伍的当然需要好的茶具。

由紫砂泥烧制的紫砂茶具不仅具有较好的、耐骤热骤冷的应变能力和低热导的特性,而且是保持名茶色香味,为品茶文人交口赞美的好茶具。

紫砂茶具不仅造型别致多姿,由于它的装饰溶入了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而有独特的韵味。

当用紫砂泥制成文房雅玩和各种仿生珍品以后,更使许多收藏家爱不释手。

紫砂器自北宋末年后,成为江苏宜兴的重要产品,到了明代,紫砂壶及其他紫砂产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名品,久誉不衰。

二、陶器成型技术

1、手制成形:

捏塑法,一般小型陶器多用捏塑成各种器形,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器形也不大规整。

2、模制法:

某些特殊的器形往往采用局部模制的办法。

3、泥条盘筑法:

把泥搓成长条,再圈积成型。

4、泥板成形:

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

5、慢轮制成形:

更先进的一种制陶工艺,是将泥料放在陶轮上,借其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

三、古代陶器按用途分类

新石器时代常见的陶器,在用途上可分作以下几类:

1、饮食器和贮存器

2、汲水器

3、炊器

4、酒器

四、早期陶瓷的鉴赏与辨伪方法

(一)古陶色调

1、橙色鉴赏

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陶器的色彩以红色为主,但这个时期也有呈黄色的陶器。

2、土黄色鉴赏

土黄色也是仰韶文化陶器中常见的一种色调,较为原始,如小口尖底瓶的色彩基本上都是土黄色。

这可能是因为主用于盛水器的小口尖底瓶经常深入水下与泥沙接触,所以做成了这种颜色。

3、白色鉴赏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白陶,但不成熟,直至龙山文化时期才有了较为稳定的白陶,但依然不是很成熟。

白陶是用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类似瓷土的原料精制而成,白陶的出现是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在淘气色彩上的有一大进步,也是陶器烧造技术提高的标志之一。

但是,白陶在仰韶文化还是比较少的,各个遗址中都很少见到,这说明白陶在当时也是稀有的陶器。

当时的白陶与后面用高岭土烧造的白陶相比,色彩要暗淡很多,而高岭土烧造的白陶是纯白色,颜色发亮。

这是我们鉴定早期白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商代晚期白陶(高岭土)发展的鼎盛时期。

4、红色鉴赏

红陶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的主流,红陶在仰韶文化中数量最多,所涉及的器形也最为丰富。

虽说红色是陶器在没有任何技术力量的支持下烧制出来的本色,但从仰韶文化的陶器来看,这种本色的陶器并不多。

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颜色基本上都是夸张的红色,颜色较深,让人看起来很舒服,器形大多做工精细,陶土选料讲究,烧制温度高,陶器表面光滑匀净,没有任何的气孔和杂质;陶器的色彩掌握的特别好,通体一色,没有色彩不均匀的情况。

其另一个特别就是器壁较厚,很结实,出土的很多陶器都是完好无损的。

5、灰色鉴赏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裴李岗时期就已经有了灰陶。

人类最先烧制出红陶,后来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烧制出了灰陶。

从技术上讲,仰韶文化应该是有能力烧制出灰陶的,但是实际考古发现的灰陶也很少,这可能是因为强大的红陶和彩陶文化已经占主导的缘故。

灰陶一般主要是做炊煮具,而且很多夹有砂砾,颜色不是很纯。

(二)鉴赏要点与辨伪

1、时代特征:

距今7000-5000年——辨伪重要依据。

2、色彩鉴赏:

早期陶器大多是红陶。

灰陶一般发黑灰暗,与真正的灰色有一定距离。

3、时代测定:

对早期陶器进行时代测定主要用的是碳十四测定法。

其年代误差不会超过100年。

4、烧造的温度:

温度较低(一般都在1000度以下),胎质疏松,吸水率较高,易碎。

5、胎质鉴定:

新石器早期的陶器胎质细腻致密的比较少,大多为杂质较多的夹砂陶。

一般只有五六XX,胎质疏松,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所以很多加砂砾使陶器变得坚固。

这是辨别早期陶器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现代仿制品,窑温大多较高,砂砾状的物质也不是很多。

6、造型鉴赏

(1)造型围绕着器物的实用性来设计,很少涉及诸如美观等方面——辨伪的重要依据。

(2)早期陶器作为一般有三种情况:

杜撰造型——是否实用

复制仿制已有器物——数量多少;时代测定

改造已有器形——改变部分是否有实用性

(3)特殊之处

7、纹饰鉴赏

(1)早期纹饰很少。

(2)主要有划纹、绳纹、指甲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剔刺纹、菱形纹、锯齿纹、压印弦纹等。

(3)这些纹饰大多很随意,有很强的实用性,美观性不足,通体纹饰的不多,辨伪时要注意。

五、彩陶鉴赏与辨伪方法

(一)彩陶鉴赏

1、手感鉴赏

仰韶文化的彩陶大多是细泥红陶,手感非常滑润、细腻,彩陶的正面较为光滑,反面则稍微差一些。

手触摸的时候,手上的汗会明显地被它吸收了,而其他陶器就不会给人这种感觉。

一些彩陶表面有像“铁锈”一样的“铁斑”,这些斑点集中的地方,手感的感觉是密密麻麻的,但是没有斑点的地方依然是很光滑的。

2、色彩鉴赏

仰韶文化彩陶较为简单,一般多数以红色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