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4474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x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林甸县林甸镇总体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2005年)

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7年04月

第一部分林甸县域基本概况

第一章县域概况

第二章历史沿革

第三章自然环境

一、地形地貌

二、地质构造

三、土壤

四、气候

五、水文

六、植被

第四章自然资源

一、矿产资源

二、土地资源

三、动植物资源

四、旅游资源

第二部分林甸镇基本概况

第一章人口概况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绿化用地

六、城市对外交通用地

七、城市道路广场现状

第三章基础设计现状

一、给水工程现状

二、排水工程现状

三、供电工程现状

四、电信工程现状

五、环境保护现状

六、环境卫生设施现状

七、消防现状

八、防洪现状

九、抗震现状

十、人防现状

第三部分其它相关资料目录

第四部分附表

第一部分林甸县域基本概况

第一章县域概况

林甸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4度18分~125度21分,北纬46度44分~47度29分,区域位置条件较好,地处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之间,距齐齐哈尔市70公里,距大庆市80公里。

林甸县北接富裕县,南与大庆市和安达市相连,东靠明水和青岗,东北和依安县接壤,西邻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西北以乌裕尔河与齐齐哈尔为界,隶属黑龙江省大庆市管辖。

林甸县辖2镇,即林甸镇、红旗镇;6个乡,即花园乡、三合乡、四合乡、东兴乡、黎明乡、宏伟乡;6个农林牧渔场、125个行政村和527个自然屯。

第二章历史沿革

林甸,远古时期是一片沼泽,后来经过地壳变迁,淤淀为一望无际、水草丰盛、土质肥沃的大草原。

三千年前,在林甸县境西北部乌裕尔河下游一带就有人类生活,当时称秽貉族,他们以打鱼、狩猎为生。

秦汉时期为扶余国管境。

辽时划为东京道管辖。

金时代为蒲与路所辖。

元代属于蒲峪路屯四万户府。

明时属杜尔伯特地奴尔干都苏洒可卫。

清初,林甸划为杜尔伯特旗贝子属地。

后来逐渐有部分蒙古牧民来此放牧。

当时全境还是一片榛莽草原。

咸丰末年,清朝政府在黑龙江开始出放民荒计,林甸境内才开始有人定居。

光绪31年(1905年)划归安达厅管辖,并开始放荒招垦,大批辽吉省农户纷纷来此就垦建屯。

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大戚家(现林甸镇东门外一里处)设东集镇稽垦局,仍归安达厅管辖,经办放荒、督垦和清理荒地事宜。

翌年,开始筹建局城(即现林甸镇),工商业户日渐增多。

民国3年(1914年)改为林甸设置局,民国6年定为林甸县,县域为林甸街。

解放后,全县经过反奸、清霸、减租减息、平分土地等一系列土地改革,彻底推翻了帝、封、官三大敌人,真正翻身作了主人。

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嫩江地区专署管辖。

1960年,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

1961年,重划归嫩江地区专署管辖。

1985年,又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1992年8月,划归大庆市管辖。

经过40余年的努力,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主导产业农业产量逐年递增,保证高产、稳产水平。

第三章自然环境

一、地形地貌

林甸县地处松嫩平原暖地,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区地貌类型。

全县地貌分为冲积平原、洪和平原和台地平原三种类型。

其特点是地势低平,海拔高度低,高差小,坡降缓,大平小不平,排水困难。

全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高度143米~170米,坡降1/3000,部分闭合洼地长年积水,形成沼泽地。

二、地质构造

林甸地区属古亚洲构造域,依据深部构造分区,林甸地区处在松嫩上地幔隆起区,莫霍面埋深30千米~32千米,莫霍面隆起与沉积盖层厚度呈镜像关系。

根据大地构造分级,林甸地区处在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的小兴安岭——松嫩地块的Ⅱ级构造单元松嫩中断(坳)陷带的北部倾设区与中央坳陷带的交汇处,分属三个IV级构造带,东南部为黑鱼泡凹陷,北部为依安凹陷,本部为克山——依龙背斜带,西部为乌裕尔凹陷。

三、土壤

县域土壤类型共分为6个土类(即:

黑钙土、草甸土、碱土、盐土、砂土、沼泽地),12个亚类,19个土属,24个土种。

其中表层是黑色腐植土,中层是黄色粘土、亚粘土,再以下为砂层。

土壤除县西北部九道沟子地区为腐殖质和泥碳沼泽外,主要以碳酸盐草甸土、黑钙土和风沙土为主,地耐力为180吨/平方米。

1、黑钙土:

面积为248234.3万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1%,是我国面积大,分布广的土壤类型,黑钙土有机质含量1.8~3.0%;黑土层厚度一般在15~37厘米;PH值8~9。

2、草甸土:

面积55064万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5.8%,是林甸县第二大土壤类型,利用现状基本是草原。

3、碱土:

面积为1049.3万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碱土面积不大,但分布较广,零星分布于平地的销高处。

4、盐土:

面积3260万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9%,面积虽小,但分布较广,在全县大部分地区均有零星分布。

5、砂土:

面积为373.3万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1%,零星分布于三合乡的南岗、胜利、富饶村和西部育苇场。

6、沼泽地:

面积31895.2万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1%,全县沼泽土基本集中分布在西部乌裕尔河及其支流九道沟两侧狭长低地及附近闭合区。

四、气候

林甸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寒冷而漫长,少雪干燥;夏季受北部的副高压气旋影响,温热多雨,雨热同季,春季回暖快、降水少,多大风,易干旱;秋季短暂降温快,降水偏少。

冻结期长达5个月以上,宜耕期较短。

1、气温

林甸县多年平均气温为3.6℃,极端最低气温37.2℃,极端最高气温35.6℃。

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25.3天,初霜最早出现在9月7日(1976年),终霜最晚出现在4月21日(1984年)。

土地封冻期在10月末开始,解冻期从4月中旬开始,到5月中旬可全部化冻完。

年冻土最大深为2.3米。

2、日照

多年平均日照为2740.2小时。

日照时数年内分布是:

春季占28.5%,夏季占28.2%,秋季占16.7%,冬季占26.6%。

5月是日照最多的月份,平均为276.8小时,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月份8~9月,平均日照时数为240.75小时。

年平均稳定≥10℃积温2678.6℃,最多年份为2991.9℃,最少年份为2337.0℃。

3、降水与蒸发

林甸县属于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2.7毫米,比全年平均降水量少二成。

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春季干旱降水量对农作物出苗不利;夏秋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6.8%,往往由于降水集中,排水不畅,容易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全县年蒸发量1623.4毫米,年内分配是春季最大,冬季最小,相对湿度年平均为62%。

4、风向

由于受西北低压和南部海洋高压所影响,春季多出现偏南大风或西北风,年平均大风日数达23天。

春季16次,占全年大风日数的70%左右。

风速平均3.6米/秒~4.2米/秒,最大西北风速可达23米/秒。

由于春风大,加重了春季干旱程度。

夏季风势平稳,多偏南风或偏东风。

秋季多西风,寒潮次数较多,冬季则多西北风和北风,寒风凛冽。

五、水文

1、河流

林甸县境内有天然和人工两种河流。

天然河流有乌裕尔河、双阳河、九道沟子河。

人工河流有北部引嫩运河。

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从林甸县西北边境流过,县境内长12.5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92.6毫米,平均径流量为6410万立米。

河流通过的沼泽地,芦苇丛生,主河槽又宜于发展养鱼。

双阳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发源于拜泉县,经流林甸县东兴乡、四合乡、三合乡流入九道沟。

双阳河另一支流流入黑鱼泡。

双阳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8.5毫米,年径流总量近2000万立米。

讯期由于流量大,洪水集中,对农田和草原造成很大危害。

枯水期则少水或无水,常常造成断流。

北部引嫩运河,挖掘于1972年,引水口设在讷河县境内,经林甸县东部流至大庆水库(黑鱼泡)。

经县境内37.5公里,主要是解决大庆油田用水,每年引水量为8000万立米左右。

九道沟子,系乌裕尔河的散流,位于林甸县三合乡西部。

上起东升水库大坝,下至八代泡子。

河流漫散,沟渠纵横,水源充足。

2、泡沼

林甸县境内地势低洼,微地形复杂,容易积水,形成大小泡沼多处。

主要的泡沼有:

黄家泡子,位于乌裕尔河下游,三合乡胜利村西北,东升水库截流于此,故该泡为东升水库一部分。

水库在县境内面积2400万m2,最大水深3.18米。

白土泡子,位于三合乡南岗村西南,面积176万m2,水深1.4米,四周芦苇丛生。

干泡子,位于青年坝北,面积293万m2,水深1.5米。

西泡子,位于三合乡南岗村西侧,面积123万m2,水深1.1米。

育苇场碱泡子,位于育苇场场部西南,面积约100万m2,水深1.5米。

黑鱼泡子,位于林甸县南部,与安达市交界处,原系两地各辖一部分,总面积700万m2,盛产鱼、苇,1957年8月12日由省征用,归红色草原牧场使用。

1967年9月省革委龙革字230号文件决定,该泡五分之一归林甸,五分之四属安达,仍由红色草原牧场使用。

1978年由省划归大庆使用。

六、植被

林甸县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自然植被缺少林木,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为草甸草原类型。

主要以羊草、贝加尔针茅、地榆、杂类草为主。

在阶地平原未垦地上分布最广的是羊草—小禾草群落和羊草—贝加尔针茅—杂类草群落,约占全县草原面积的65~75%,草场草高20~30公分,覆盖度约50%左右。

平原中稍高处生长羊草为主的植物,长势很好,覆盖度较高。

双阳河两岸狭长低地上主要为羊草—野枯草—杂类草群落,野枯草的比例显著增加。

由于水分条件好,长势繁茂,一般草高达30~40公分,覆盖度60~70%。

双阳河上游平原稍低处,由于经常处于积水或湿地状态,水分充足,生长较繁茂的地榆、芦苇、狼尾巴草,草高50公分左右,覆盖度60~70%。

由于植被受地形、水分和土壤等条件的影响,河漫滩植被表现出明显的盐渍化、草甸化以及沼泽化特点。

排水较好,生长以羊草占绝对优势的羊草群落,其它植物成份不多,长势良好,覆盖度达70%以上,随着盐斑的增多,羊草覆盖度显著降低,出现虎尾草、牛毛草。

在排水不畅和受地下水作用比较明显的低平地上,为小叶樟—三棱草、台草群落,草群比较茂密,覆盖度高。

长年积水低湿地主要生长芦苇、香蒲和部分荒草。

第四章自然资源

一、矿产资源

林甸地区聚集蕴藏着丰富的地势资源,静态储量1810亿立方米,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特大型中低温地热田,其特点:

一是储量大。

林甸地热田位于松辽盆地北部,自中生代以来,松辽盆地由于多次构造运动断裂发育,形成广厚砂岩分布区,巨厚的砂层,良好的孔渗性,使林甸县幅员面积内地下均有地热,初步确定林甸县地热资源静态储量1810亿立方米;二是中低温。

林甸县地热资源埋藏相对较浅,一般在900米~2400米之间。

从目前已开发的地热井测试,井口温度恒定在40℃~90℃之间;三是有补给。

经研究认为,由于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古地层出露,搂受降水渗入,使林甸地热田成为具有一定补给的地热田;四是水质好。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林甸县已开凿的地热井水质化验鉴定,水中含有硅、锶、镍、锂、锌、硒、碘、锰、铁、铜、硼等20多种微量元素,并且是含碘品位较高的碳酸钠型矿泉水,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五是压力大。

从已开凿的地热并证实,井口压力为0.4兆帕~0.5兆帕,压力大,可常年自喷,单开日自溢水量在1500立方米以上。

二、土地资源

林甸县共有土地3493.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2.71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0.2%;园地1.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1%;林地面积为204.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9%;牧草地面积为1254.3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5.9%;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27.97万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6%;交通用地面积为38.4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1%;水域面积为332.58万m2,占总面积的9.5%;未利用土地面积为130.41万m2,占总面积的3.7%。

三、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林甸县草原辽阔、盛产羊草,县内苇塘面积较大,是全省的芦苇主要产区之一,主要植物有:

野生菜类。

黄花菜、苣卖菜、蒲公英、山韭菜、百合、灰菜、苋菜、猪毛菜等。

草类。

羊草、乌拉草、芦苇、蒲草、大小叶樟、星星草、三棱草、水稗草、狼尾草、透骨草、油包草、碱逢、苍耳、野枯草、狗尾草、鸡眼草、草木樨等共有草本植物218种,其中可作饲料的近百种。

中药类。

防风、桔梗、甘草、龙胆草、黄芪、艾篙、地榆、远志、芦板、独角连、狼毒、黄岑、车前子、和尚头、百头翁、益母篙等80余种。

树木类。

杨树、榆树、水曲柳、花曲柳、棠械、黄波萝、胡桃楸、枸杞、锦鸡儿、紫穗槐。

2、动物资源

林甸县境内生存的野生动物主要有3类。

禽类:

主要有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白头鹳、白枕鹤、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金雕等11种珍稀鸟类为国家保护动物。

还有蓑衣鹳、灰鹤、斑翅山鹑、大雁、野鸡、野鸭、鹁鸽、乌鸦、喜鹊、啄木鸟、鹰、猫头鹰、布谷鸟、百灵鸟、苏雀、麻雀、飞燕,以及家禽等188种,其中夏候鸟和迁徒路过鸟类约80%。

兽类:

狼、狐狸、貉、貂、兔、黄鼠狼、水鼠、狍、黄羊子、鹿等20种。

有的动物由于土地开发、人口增多,现已很少见到。

鱼类:

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黑鱼、狗鱼、泥鳅等31种。

林甸县共有县级自然保护区四处,主要保护对象为防风、龙胆草、紫胡等十几种药材,以及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白头鹤、大鸨等国家级一、二类保护鸟类,全县还有近200种经济鸟类。

四、旅游资源

林甸县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温泉、湿地、草原旅游为主。

1、保护区观鹤站

位于三合乡和育苇场交界处,距县城约50公里,1987年被确定为丹顶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大面积的草原、苇塘、沼泽、鱼虾,为各种珍禽异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繁衍条件;有丹顶鹤、灰鹤、白枕鹤、白头鹤、天鹅、大雁等50多种珍贵水禽,每到春秋季节,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和学者到此观光考察。

设有水禽资源管理站,负责野生水禽的管护工作。

有1200平方米的丹顶鹤人工饲养场和一座观鹤塔。

2、亚渤海旅游开发区

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处,1995年2月开始筹建,以东升水库为中心,以G015国道为轴,东西长8.7公里,南北长7公里,开发区面积60.9平方公里,区内有五湖四岛、三区一潭。

即鹤鸣湖、小西湖、桂英湖、小南湖、月明湖;湖心岛、仙鹤岛、日月岛、林齐岛;北景区、南景区、西景区;鲤鱼潭。

春、夏、秋三季,区内风光秀丽,野花飘香,是旅游观光,避暑渡假、休闲疗养、垂钓的理想地方。

3、林甸镇绿色农业休闲园

位于县城南500米,G015国道东侧,建有垂钓区、休闲别墅区、花卉观赏区、瓜果品尝区等,力争建成一处以地热开发为主的综合游乐园。

4、温泉疗养院

位于县城东北6.8公里处,是省民政厅利用“林四井”于1989年6月开始建设的一座集洗浴、疗养、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温泉疗养院。

全院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主要采取温泉水与药疗、水疗、推拿、按摩相结合,进而治病健身,对风湿病、皮肤病、胃肠疾病有显著疗效。

曾在1993年开发为黑龙江省旅游热线。

几年来,共接纳国内外洗浴、疗养旅游人员达30万人次。

5、温泉洗浴广场

位于林甸县林甸镇内,是佳木斯阳光集团利用“林热一井”兴建的洗浴、旅游、会议、住宿为一体综合性服务场所,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设有大众洗浴、豪华浴、桑拿浴等多种洗浴项目,目前,洗浴旅游者络绎不绝。

6、天兴大夏(游泳馆)

位于林甸县城内,分观赏区和综合楼两部分,占地约6,000平方米,是集观赏、游泳、洗浴、餐饮、住宿、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

7、小黑山市级自然保护区

地处县育苇场和红旗镇边境,总用地面积为16.3万亩,其中草甸面积4.3万亩,芦苇面积12万亩。

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白鹤、白鹳、黑鹳、白头鹤等国家级一、二类保护鸟类,是观赏自然风光及生物科考旅游的理想去处。

第五章社会经济概况

一、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8亿元,比上年增加16.9%,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8亿元,比上年增长3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5.5%。

2005年,财政收入实现1.81亿元,比上年增长8.2%。

2、农业经济

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13亿元,为“十五”计划的155%,比上年增长35.7%,比2000年增长139.2%,粮、豆、薯总产量达到46.1万吨,比上年增长36.4%,比2000年增长75.3%。

实施“农转牧”战略效果明显,牧经济比重大幅度提高,实现牧业产值7.5亿元,比上年增长32.2%,比2000年增加3.25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1.7%,提高到56.4%;水产品产量达到8500吨,年均增长2.3%;森林覆被率达15%。

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3、工业经济

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88亿元,为“十五”计划的190%,比上年增长33.7%,实现工业总产值10.5亿元,为“十五”计划的150%,比上年增长75%。

财政收入增加,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1614万元,年均增长16%。

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4、第三产业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绿色温泉、湿地风光、农家风情游等景点建设初具规模,大庆运通公交旅游公司“林甸生态湖、温泉一日游”专线开通营运,大庆报业国旅已落户林甸,全年可接待国内外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万元。

2005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亿元,为“十五”计划的148%,比上年增长5.5%,比2000年增长66.3%。

二、社会发展

1、人口

2005年,全县人口共出生0.32万人,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6.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9万人,农业人口20.83万人。

2、科技发展

科教兴县战略逐步推进,与八一农大“校县共建”活动效果明显,组织实施科技项目50多项,有效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被评为全省科普之冬先进县。

3、教育

2005年,全县现有中小学校140所,在校生4.28万人,教职工2026人。

其中小学122所、学生数30561人,教师数1586人;中学18所、学生数12262人,教师数860人。

全县普通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中学教师总人数的21%,比2000年增加7%,其中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高中教师总人数的33%,比2000年增加8%,师资力量的增强,促进了全县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4、卫生

2005年末,全县共有医院、门诊科等各种医疗卫生机构159个,床位数556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98人。

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新增了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传染病防治能力明显增强,五苗覆盖率达到95%,全县连续多年未发生甲类传染病例。

5、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累计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7418万元,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险金1711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参合率达92%,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分别增加到4.1万门和4.9万部。

6、人民生活水平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44元,比上年增长9.5%和25.7%;累计争取扶贫开发资金3985万元,28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贫困人口由14.4万人下降到5.97万人;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43处,解决了5.72万人饮水难问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8.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2亿元。

7、交通状况

林甸县属非铁路运输沿线,公路交通便利,G015国道主干线绥芬河至满洲里公路贯穿全境76公里,是通往满洲里、黑河、绥芬河及俄罗斯的交通要道,共经过5个乡镇,将哈尔滨、大庆、林甸、齐齐哈尔连成一体。

另有省道明海公路、林肇公路、林依公路与绥满公路共同构成了林甸县的主要交通干线,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

第二部分林甸镇基本概况

第一章人口概况

至2005年末,林甸镇城市总人口为6.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1万人,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50万人,近郊区人口0.19万人。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一、居住用地

林甸镇城区现有居住用地面积为457.38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6.10%,人均居住用地面积70.37m2/人。

其中二类居住用地面积为59.73万m2,占总居住用地面积的13.06%,主要分布在鹤乡路、大祁街的两侧;三类居住用地面积为397.65万m2,占总居住用地面积的86.94%,其分布于各个区域内。

二、公共设施用地

林甸镇城区现有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77.97万m2,占现状建设用地的9.56%,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为11.99m2/人。

其中行政办公用地为25.11万m2,主要分布在鹤乡路、长盛街、花园街两侧;商业金融业用地为38.86万m2,主要分布在鹤乡路、大祁街两侧,并在其交汇处已形成商业中心,商场主要有联谊商场、五爱商场、商贸大厦等,市场主要有批发市场、煤市场、西城市场、旧物市场、粮食市场等;文化、体育用地为5.70万m2,主要有电影院、体育场;医疗卫生用地为3.20万m2,主要分布在同仁街南侧、永宁街西侧,有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镇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等;教育科研用地4.71万m2,分布不集中,有职教中心、聋哑学校、卫校等。

城区内中、小学用地分布于各居住区内,共有4所中学、4所小学。

三、工业用地

林甸镇城区内现有工业用地152.94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8.75%,人均工业用地23.52m2/人。

主要分布在城区的周边,现状运行的工业有:

伊利集团、鑫隆化工、日月星公司、水泥管厂、浸油厂、屠宰厂、造纸厂、零配件加工厂、木材公司、碧港公司、龙丹乳业、林港实业有限公司等;其中停产的工业有预制板厂、原塑料厂、酒厂、轧钢厂等。

四、仓储用地

林甸镇城区现有仓储用地为27.44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36%,人均用地4.22m2/人。

主要有一、三、五粮库、农机局仓库、物流中心、原百货公司库房等。

五、绿化用地

林甸镇城区现状绿地面积为0.33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04%,人均绿地面积为0.05m2/人。

现状没有较为集中的公共绿地,仅沿林泰路石油公司北侧有一处街头绿地,其它绿化多以各企事业单位内的庭院绿化为主。

六、城市对外交通现状

林甸地处平原地区,境内没有具有通航等级要求的河流,也没有铁路穿越境内,对外交通运输主要依靠公路。

林甸对外连接的公路主要有4条:

大庆至齐齐哈尔的G015线,林甸至泰康的201线,其它县级公路林依路、明海路均穿过林甸。

林甸镇原公路客运站设在县政府西侧,由于林热一井的开采,现已成为商业用房,现城区内没有较为正规的客运站,给对外交通运输管理和旅客的出行带来不便。

林甸镇现状对外交通用地面积11.58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1.42%,人均对外交通用地面积1.78m2/人。

七、城市道路广场现状

林甸镇城区道路网初成体系,路面质量较好,道路骨架主要由鹤乡路、大祁街、林泰路组成,林泰路与G015国道现有车行跨线桥一座。

城区现有道路21条,总长49.57公里,道路网密度为6.07公里/公里2。

城区内现有道路广场用地84.54万m2,占城市建设用地10.37%,人均用地13.01m2/人。

第三章基础设计现状

一、给水工程现状

林甸镇供水水源为地下水,现状净水厂位于林甸镇东北部,设计供水能力为1.8X104m3/d,现状用水为0.7X104m3/d,富裕水量1.1X104m3/d,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