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4591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docx

三维设计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考纲要求]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含义

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这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温馨提示] 区域差异性的表现

(1)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2)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

并非内部地理要素绝对一致,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区也存在绿洲,即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只是求大同而存小异。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

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类型及特征

类型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范围

生产活动

农业

非农业

二者关系

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

4.空间分布形式

经济要素

农业

交通运输线路

城市和工业

城市群和工业区

表现

面状

线状和网络状

点状

岛状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

(1)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3)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4.传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呈现怎样的格局?

提示:

传统农业区域为“一、二、三”或“一、三、二”格局;工业区域为“二、一、三”或“二、三、一”格局;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为“三、二、一”格局。

5.从区域发展历程看,发展前期、工业化时期和城市化时期的产业结构特点有何差异?

提示:

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化时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城市化时期,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三、二、一”格局。

[温馨提示]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可以推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一般而言,当区域内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当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更合理。

四、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指标:

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特征

发展阶段

比较项目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内部经济差异

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逐渐缩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三次产业状况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逐步提高

大幅度增强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1.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

可以利用经纬网、区域轮廓、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等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与周围区域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经纬度位置:

可以确定一个具体地点,也可以确定一个区域范围,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

(2)海陆位置:

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3)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4)政治地理位置:

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进行分析。

(5)交通地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分布进行分析。

2.全面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性

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充分认识区域“个性”。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

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和矿产等方面。

(2)分析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

包括区域的人口、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城市、科技等要素。

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考点

常考题型

区域特征与差异及其影响

根据农作物分布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差异

联系实际生活,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以区域为背景,考查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例1] (2013·江苏高考)下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双选)

(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

A.热量更丰富       B.地形更平坦

C.土壤更肥沃D.水源更充足

(2)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

A.扩大播种面积B.提高机械化水平

C.选用优良品种D.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思维流程] 

(1)题:

(2)题:

[答案] 

(1)BC 

(2)CD

1.区域发展阶段特征(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例)

2.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几大措施

(1)科技:

发展科技,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发展高科技工业和服务业。

(2)布局:

调整产业布局,加强老工业改造。

(3)交通:

加强交通建设,完善交通网。

(4)环境: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5)合作:

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合作。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考点

常考题型

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影响

以流域开发为背景,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区位条件的变化及影响

以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为载体,考查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及人地关系

[例2] (2013·山东高考)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回答

(1)~

(2)题。

(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

(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思维流程]

第一步:

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1)要想知道流域开发过程中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必须明确流域开发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的要素及其影响。

(2)要想辨清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的对应关系,必须清楚流域开发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化的要素及其对流量大小及峰值(高峰)出现早晚的影响。

第二步 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答案] 

(1)C 

(2)C

读图析图能力(十四)——区域发展过程变化示意图的判读

区域发展过程变化示意图为某区域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常以时间为轴线,常见的是某区域(或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如图1)。

另外,还有能够体现区域发展过程的示意图(如图2),某区域在一定时间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如图3)等。

[熟知典型图示]

图1 某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

图2 我国西南地区速生桉种植前、后变化示意图

图3 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掌握判读技巧]

在判读这一类示意图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图例,明确每个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其次要逐图分析各个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最后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地理事物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在对“某流域开发过程示意图”(图1)的判读中,一定要明确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的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从阶段Ⅰ到阶段Ⅲ,该流域发生的明显变化是植被不断减少,居民点明显增多。

(2)在对“我国西南地区速生桉种植前、后变化示意图”(图2)的判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该地发生的显著变化。

速生桉种植前(图a):

天然次生林、灌丛茂密,沼泽面积大,地下水水位高,基本与沼泽的地下水水位持平。

速生桉种植后(图b):

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

(3)在“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图3)中,面积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水田、旱地、林地、灌丛草地、建设用地、裸岩地。

变化面积为正值意味着增加,负值说明减少。

纵观从前期到后期的变化,面积增加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林地、建设用地、裸岩地;面积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水田、旱地、灌丛草地。

[应用“读图规范”]

[典例] (2009·山东高考)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D.②④

(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干

第一步:

读图名,知图类

题干陈述“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表明,这是一幅区域(湖区)发展变化过程示意图。

第二步:

析图例,看点线

看图例,比较三个时间段艾丁湖区范围的大小可以判断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变化,同时注意等值线的数值和疏密程度。

第三步:

联题目,抓关键

题目重点考查两个方面:

一是图中反映出的艾丁湖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变化。

图中等值线数值为负值,表明湖面低于海平面,且湖面不断缩小;等值线南密北疏,地势南陡北缓;湖面不断萎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因艾丁湖为内流湖,湖水减少,含盐量上升。

二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的主要原因,这么长的时间段内艾丁湖的变化主要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即全球变暖,气候变干。

[答案] 

(1)A 

(2)D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

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

①早期到中期:

农业科技的发展 ②早期到中期:

市场需求的增加 ③中期到现在:

城市化的发展 ④中期到现在:

传统工业的发展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选B A地由早期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到中期变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对蔬菜、瓜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A地现在变为了市区,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正在扩大。

(2)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  )

①规模:

先增大后缩小

②规模:

先缩小后增大

③原因:

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

④原因:

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选C 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规模为先增大后缩小;从早期到中期,该城市传统工业规模扩大,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有关,布局也从市中心迁往城市东北郊区,与地价和环境因素有关;从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在缩小,出现了高新技术区,这与该城市产业升级有关。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 区域特征分析

(2012·上海高考)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回答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解析:

1.D 2.B 本题组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第1题,安徽地处内陆,没有海鲜,①错误;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容易外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因此③④正确;该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耕地稀少,粮食、牛羊喂养较少,②错误。

第2题,妈祖一般指护航海神,安徽不临海,A项错误;安徽南部以山地为主,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适合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木生长,故B项正确;评剧是山东地方戏曲,秦腔为陕西地方戏曲,故C项错误;吊脚楼多分布在气候湿热、地形崎岖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故D项错误。

3.(2013·江苏高考)下图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2)剖面线上,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相比,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的是________,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发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题,读图可知,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大致是东部多、西部少。

图中东部属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西部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影响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和地形。

(2)题,读图可知,四川盆地年降水丰富,加之盆地地形,多阴雨天气,故年太阳总辐射量低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3)题,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季风气候区,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以从人口、粮食需求、种植历史等角度回答。

第(4)题,水稻是喜湿热的农作物,种植水稻对气候的要求是高温多雨,拉萨河谷地热量、水分条件可能不足。

答案:

(1)东部多,西部少 地形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2)四川盆地 阴雨、雾天多

(3)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不可行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如答可行,须提出解决水热条件不足的可行方法)

题组二 区域发展阶段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解析:

选D 注意读图例,林地面积前期和后期都是增加的;增幅和减幅最大的是旱地;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灌丛草地;该流域耕地主要为旱地和水田,从整个时期分析,水田前期减少多于后期增加,旱地前期增加少于后期减少,因而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5.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祼岩地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B 注意“前后期”和“由退化趋于好转”的限定,图中灌丛草地面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祼岩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这些变化都能反映流域生态环境由退化趋于好转。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西湖龙井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生产地域面积包括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周边的168km2。

下图为杭州西湖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西湖龙井”茶园的主要分布地(  )

A.地形为平坝      B.位于背阴坡

C.土壤为酸性D.人口很稠密

解析:

选C 从图中茶园分布地看,多位于向阳的低山坡,土壤为酸性。

2.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闻名天下,享有“百茶之首”“绿茶皇后”之美誉。

这主要得益于(  )

A.手工炒茶,经验丰富B.历史悠久,文化优势

C.地理环境,独特形成D.知名品牌,产品形象

解析:

选C 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闻名天下。

3.关于西湖龙井的保护生产地域为168km2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B.西湖龙井茶产地内部有一定的一致性

C.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优势和特色

D.西湖龙井茶产地与其他茶叶区有差异性

解析:

选A 自然分界线没有明确的界线,故“西湖龙井茶的生产有一定明确的界线”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014·景德镇市第二次质检)新华社北京2012年11月21日电 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正式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

有舆论认为,这是本地区经济整合的一个重大举措。

据此回答4~5题。

★4.RCEP区域内国家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对区域外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澳大利亚为区域内提供生产所需原材料,新加坡提供区内航运物流、金融服务

B.东盟为区域内提供生产所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中国、印度作为高新技术输出基地

C.区域外向西可以衔接和延伸至欧盟、非洲,为欧盟提供规模巨大的产品消费市场,为非洲提供规模巨大的原材料消费市场

D.区域外向西北可以衔接和延伸至中亚、中东,为中亚、中东提供规模巨大的能源(油气)消费市场

解析:

选B 本题题意是“说法错误的是”,中国、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科技发展较快,和区域内的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不可能成为高新技术输出基地。

5.在谈判中最可能被日韩列入“敏感产品”清单,属于延迟或免于减税的进口产品是

(  )

A.稻米B.热带水果

C.蔬菜D.淡水鱼

解析:

选A 日本、韩国为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适合种植水稻,水稻种植业较为发达;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业发展,必将把适合本国发展的农产品列于延迟或免于减税的进口产品。

传统民居是人们长期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结果。

下图为北半球两个地区典型民居景观图和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甲地民居采用设计门前台阶的建筑形式,主要考虑的自然原因是(  )

A.夏季洪水多发B.夏季高温潮湿

C.冬季降雪量大D.冬季光照时间短

解析:

选C 木材在高温、多水的环境下易腐烂,所以“横木地基”不可能位于夏季潮湿或洪水多发区域;门前台阶对光照没有影响,所以可能是考虑冬季降雪量大,使门前不易被雪覆盖而建造的。

7.乙地采取此类建筑形式可能考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B.光照

C.地形D.台风

解析:

选D 房屋明显低于地面,则周围的较高地面对房屋能起到保护作用,最可能是为了防止台风对房屋的破坏。

读下图,完成8~9题。

8.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衰落阶段

9.据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区域空间结构(  )

A.以面状为主

B.以岛状和网络状为主

C.现代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已形成

D.由点状向岛状发展

解析:

8.B 9.D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联系加强,属于工业化阶段。

同时,经济核心地域明显扩展,由点状向岛状发展。

10.(2014·烟台调研)读世界某国家经济区发展变化模式图,图中甲为该国核心经济区,经过a—b—c阶段的发展,该国核心经济区(  )

A.空间范围逐渐扩大B.城市数量逐渐增多

C.始终为人口迁入区D.核心区地位有所下降

解析:

选D 图中显示该核心经济区的空间范围经历了由小到大再变小的过程;人口迁移状况是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伴随着南部和西部地带的崛起,该核心经济区在该国的经济地位明显下降。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读图回答11~12题。

★11.有关图中从Ⅰ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2.从Ⅲ到Ⅳ阶段,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B.交通运输

C.劳动力D.市场

解析:

11.C 12.D 第11题,从图中信息看,从I到Ⅲ阶段,林地减少,耕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镇数目增加。

又因为当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第12题,从Ⅲ到Ⅳ阶段,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城市附近出现了花卉和绿化树种,说明了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综合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我国两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试比较图1、图2所示区域的自然特征。

(8分)

图1

图2

地形

________

以平原、丘陵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________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________

矿产资源

丰富,以________为主

较少

(2)与图1所示区域相比,图2所示区域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主要有哪些?

(8分)

(3)图1中甲地附近多风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