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4664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docx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挢脉、阳骄脉、

阴维脉、阳维脉。

奇者,异也。

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

表里配合。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有三:

①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

②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

关系。

③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

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为: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

带脉约束纵行诸脉。

二骄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

即奇经八脉

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

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

督脉属脑,络肾。

肾生髓,脑为髓海。

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

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吋门

神itf

督脉穴位图

督脉循行示意图

(二)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

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

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

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

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

押气*

巨1

«K玉申

任脉穴位图

 

任脉循行示意图

(3)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

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

上行支:

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

下行支:

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

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

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和血海”之称。

(2)主生殖功能:

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

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

冲脉与

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

通。

”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

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3)调节气机升降:

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

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

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带脉

(五)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

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

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六)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

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至U达眼内角。

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

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

至腹部,止于咽喉部的廉

(七)阴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泉穴。

2•生理功能:

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

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八)阳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

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

维系阳经。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

阴阳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经络系统亦以阴、阳来命名。

其分布于肢

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

内脏藏精气而不泻”者为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者称腑,为阳。

每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

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

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二)具体名称

十二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行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阴经(属脏)阳经

(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上肢前线中线后线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下肢

前线

中线

后线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经脉,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交接:

即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

即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

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

阴经与阴经交接:

即阴经在胸腹相交接。

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与交接规律之间亦有密切联系,两者结合起来,则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这就是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总之,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

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由胸走手;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由足走腹(胸)。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

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卞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由头走足:

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

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

“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具体分布特点如表5-3。

1

部位

1

11

1第一侧线

11

1

1第二侧线

1

1

1第三侧线

1

1

1胸部

十H

丨足少阴肾经(距

丨足阳明胃经(距

d

1足太阴脾经(距

1

11

丨胸正中线二寸)

11

丨胸正中线四寸)

1

1胸正中线六寸)

1

1r

前1

十H

1

1

d

1足太阴脾经(距

1腹部

丨足少阴肾经(距

丨足阳明胃经(距

1腹正中线四寸)

1

丨腹正中线半寸)

丨腹正中线二寸)

1足厥阴肝经从少

1

11

1

11

1

1

1腹斜向上到胁

1

1H

1肩胛部

1手三阳经

1

d

1

r

r

后1

丨足太阳膀胱经

1

丨足太阳膀胱经

d

1

1背、腰部

1(距背正中线一

1(距背正中线三

1

1

丨寸半)

1寸)

腋部

手三阴经

侧I11

I胁、侧腹部丨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I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11

II

L丄

内侧

11

I外侧

11

I1

I

1

I前I

太阴经(肺)

1

I阳明经(大肠)

11

I

I

I手

Ir

Ir

I中I

厥阴经(心包)

I少阳经(三焦)

I

I

I

I1

Ir

Ir

I后I

少阴经(心)

rd

rd

I太阳经(小肠)

Ir

I

r

r

I前I

太阴经(脾)

rd

rd

I阳明经(胃)

I

I

I足

Ir

Ir

I中I

厥阴经(肝)

rd

rd

I少阳经(胆)

I

I

I

11

Ir

Ir

I后I

1

少阴经(肾)

rd

rd

I太阳径(膀胱)

11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

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

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

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

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

在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

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

其流注次序为: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

贯,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一手柵極鯉一手阳明剤銘上化*足阳明舷足^足栩脾疑-q

一手烟心蛭世丄手柵小瞰-目叫足太明畴能连聖竺足俪肾疑一

腳中=

T手鹼a心包疑•无翌律手少明三堤蟒•目夕1足少阳胆妊足大毗•足康阴肝经一

'肺中Y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手太阴肺经

1循行部位: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

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

尖端(少商穴)。

2•分支:

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3•联系脏腑:

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

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循行部位: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

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

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

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

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

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3•联系脏腑:

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三)足阳明胃经

1循行部位: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

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

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

面部分支:

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

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

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

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

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足背分支:

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

3•联系脏腑:

属胃,络脾,并与心和小肠有直接联系。

(四)足太阴脾经

1循行部位: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

面(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漏谷穴)走出足厥阴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于舌根,散于舌下。

2•分支:

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注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3•联系脏腑:

属脾,络胃,与心、肺等有直接联系。

卜"-三阴交

■1商丘一公孙

4一隐白

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1循行部位: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来属于心系”(心系,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

的脉络),向下通过横膈至任脉的下脘穴附近,络小肠。

2•分支

心系向上的分支:

从心系上行,夹咽喉,经颈、颜面深部联系于目系”(目系,又名眼系、

目本,是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心系直行的分支:

复从心系,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

行于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下向肘内(少海穴),沿前臂内侧后缘至腕部尺侧(神门穴)

进入掌内后缘(少府穴),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3•联系脏腑:

属心,络小肠,与肺、脾、肝、肾有联系。

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循行部位: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掌尺侧,直上过腕部外侧(阳

谷穴),沿前臂外侧后缘上行,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穴),沿上臂外侧后缘,

出于肩关节后面(肩贞穴),绕行于肩胛冈上窝(肩中俞)以后,交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从大椎向前经足阳明经的缺盆,进入胸部深层,下行至任脉的膻中穴处,络于心,再沿食道通

过横膈,到达胃部,直属小肠。

2•分支.

缺盆分支:

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至面颊部(颧醪穴),上至外眼角,折入耳中(听宫穴)。

颊部分支:

从颊部,斜向目眶下缘,直达鼻根进入内眼角(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3•联系脏腑:

属小肠,络心,与胃有联系。

(七)足太阳膀胱经

1循行部位: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直至巅顶交会于督脉的百会穴。

2•分支

巅顶部的分支:

从巅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

从巅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

下分为两支:

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

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经大腿后面,进入胭窝中。

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胭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

(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3•联系脏腑:

属膀胱,络肾,与心、脑有联系。

足太

(然骨穴),人脊内,

(八)足少阴肾经

i循行部位: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端,斜向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

经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上行,出埚窝内侧,直至大腿内侧后缘,

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2•分支

腰部的直行分支:

从肾上行,通过肝脏,上经横膈,进入肺中,沿喉咙,上至舌根两侧。

肺部的分支:

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流注于胸中(膻中穴),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循行部位: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通过横膈,依次循序下行,通过胸

部、上腹、下腹,联络三焦。

2•分支

胸部分支:

从胸中出于胁部,经腋下三寸处(天池穴),上行至腋窝,沿上肢内侧,于手太

阴、手少阴之间,直至肘中,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过腕部,

人掌心(劳宫穴),到达中指桡侧末端(中冲穴)。

掌中分支:

从掌中(劳宫穴)分出,沿着无名指尺侧至指端(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

接。

手鹼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循行部位: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

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广泛遍属三焦。

2•分支

胸中分支:

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项后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上走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下(颧醪穴)。

耳部分支:

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耳门等穴),经过上关

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

上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3•联系脏腑:

属三焦,络心包。

F少阳三他绘

(十一)足少阳胆经

1.循行部位: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复返向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行于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少阳三焦经之后,行人缺盆部。

2•分支

耳部分支:

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手少阳的翳风穴进入耳中,过手太阳经的听宫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

眼外角分支:

从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领部足阳明经的大迎穴附近,与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

部的支脉相合,其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下行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下入胸中,穿过横膈,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

部(环跳穴)。

缺盆部直行分支:

从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窝,沿胸侧部,经过季胁,下行至髋关节部(环跳穴)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段,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外侧进入第四足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足背分支:

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足窍阴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循行部位: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

前一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

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胭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2•分支

目系分支:

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

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3•联系脏腑:

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足抵阴肝鏡

[附]十二经循行歌

1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遂人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闹内萦,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