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定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5768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汇报定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汇报定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汇报定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汇报定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汇报定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汇报定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汇报定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汇报定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docx

《汇报定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汇报定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汇报定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docx

汇报定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学校课程的整合

整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魅力所在

《科学》学科与学校特色和三级课程的整合

青岛开发区珠江路小学

2013年10月23日

珠江路小学始建于2006年,占地41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

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

建有地震科普馆、机器人室、科技探究室、七巧板室等24个专用教室。

校园网、电视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设施配备齐全。

现有38个教学班,2105名学生,103名教师。

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省科普示范基地、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七巧科技”系列活动科普示范学校、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全国“十佳创新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学习策略研究、山东省教研室“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和“培养小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实验学校等。

学校已经创建为首批青岛市现代化学校。

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并由此决定着教学改革的品质。

如何调适课程的实施方式,开发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课程?

这将是学校和教师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整合教学是将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有关联的内容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强调面向知识的同时,要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为学生减负的同时,全面达成课程实施目标。

一、为什么以《科学》学科为切入点来研究整合教学?

1.基于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发展的定位。

珠江路小学自2006年建校起,就定位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依托中国石油大、山科大和青岛理工大的独特地缘优势,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以科技教育为切入点,不是要把每个人培养成科学家,而是以学生感兴趣的科技教育为载体,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孩子们带着对科技的好奇,学会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合作、动手实践等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好奇、观察、提出问题、大胆想象、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综合素养,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

刚开始,我们以参加机器人等比赛为主,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我们逐渐发现,搞的太尖端,投资大,不一定每个孩子受益。

2.我们想到了《科学》学科的核心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学科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实现“人人都能学的科学”,体现“四位一体”的科学,即让学生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以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等都与我们打造学校科技特色的目标相吻合,学校特色需要课程来支撑。

以《科学》学科为切入点,让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突出科技特色的学校课程,形成自助餐式学校课程,试着整合教学……成为我们的研究目标。

3.课时不够用,怎么办?

随着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丰富,我们都感觉课时不够分配。

为了促进研究,学校开始尝试整合教学,并加入了“青岛市课题协作体”,申报的课题研究方向是:

课程实施与教学管理的《三级课程整合教学的研究》。

相信在学习协作体校市实验小学、胶南实验小学、即墨德馨小学、城阳实验小学、平度南京路小学等的成功经验后,我们会有更快的进步。

二、如何整合实施

规划:

制定课程实施规划方案→通读整合课程标准→研究需要整合的教材→对教材进行深解读和二次开发→分发整合提纲→分类整合教学。

实施:

从三个方面推进实施。

《科学》与国家课程的整合、《科学》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整合、《科学》与学校优势资源的整合--学校科技教育活动课程化。

整合:

从四个方面去整合。

内容整合、思想方法整合、师资整合、评价整合。

(一)立足三级课程,整体构建,完善现有课程体系。

立足三级课程,探究国家课程的整合。

(表格体现《语文》与《传统文化》,《安全教育》与《社会与生活》,《科学》与《综合实践》等的整合)。

(二)《科学》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整合。

1.对课程教材深解读、再认识。

《科学》与地方课程《海洋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有许多可以融会贯通之处。

我们就上述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教材解读,列出所有教材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召开论证会,找出《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蓝色家园》与《科学》学科中关联密切、相互交叉的内容。

2.将教材内容重新整理、有机融合、二次开发。

我们将《科学》以及地方课程进行解读发现,不少教材内容虽然内容呈现形式与国家课程有所不同,但是知识点及课时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

对于这些相关联的内容,我们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将其有机融合到国家课程中。

如小学三年级《环境教育》第5课《小草微微笑》、第7课《笼中小鸟》与《科学》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虽然在内容上不完全重复,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存在重复和交叉之处,以学科补充材料的形式呈现,供相关学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这样,教学内容被分配给优势学科,避免教学活动的交叉重复,节省了有关学科的教学时间,实现整合教学减时、增效的目的。

3.建立“一体多翼”的学校课程体系

经过调整、筛选、分析与完善,整合出“一体多翼”,适合我校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

即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整合后的地方课程和自助餐式学校课程,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

4.将《科学》的方法与各学科整合

通过解读与教材研究发现,科学学科与地方课程教材《蓝色家园》、《环境教育》等学科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也存在许多相同之处。

例如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为“研究学校里的噪音问题”,《蓝色家园》研究性学习为“走进南极”、“海边足迹”,而《环境教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为“追踪“限塑令””。

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以研究报告(也称为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研究报告的写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环境教育》《蓝色家园》等课程的学习。

从而使学生直接运用在其他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此外,各学科中的教学内容很多,但不凌乱,分为观察类、亲历类、开放类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5.课程形成特色,特色彰显文化

学校根据学生需求,结合课程实际,探索科学学科与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有效整合。

将节省下来的课时开设校本课程《小牛顿系列课程》,建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凸显学校科技特色的课程。

构建了“开放、多元”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个性化的“自助餐式”课程体系。

每个周五下午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开设的“小牛顿”拓展型系列科技课程:

《宇宙漫游》《藏在石头里的故事》《小小航海家》《翱翔蓝天》《未来工程师》等十七门,这些课程涵盖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环境学、人体科学、机械工程学等十大领域。

整套课程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把“做中学”这种朴素教育理念和模式引入到科技教育活动中,学生参与科技教育活动率100%,家长每学期预约讲学校课程一到两次,学期末,学校家委会组织评选“学生最喜爱的客座讲师”活动。

师生们在做中总结,在做中改进,最终聚焦到“课程”这一载体,以课程的形式得以落实。

(三)《科学》与学校优势资源的整合--学校科技教育活动课程化。

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校本课程。

我校有两处最有优势的资源,可重点研发,有效整合。

一处是投资200万元的“地震科普体验馆”。

地震科普体验馆分为地震成因、灾难现场、解密地震、穿越地震断裂带、震前防御等展区,是一个大量使用最先进高科技手段展示的综合性地震科普体验馆。

在互动式展陈中,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提供各种寓教于乐的展示和体验项目,让学生亲历参与互动,感受地震的瞬间及其破坏惨烈的场景,了解和学习地震科普知识,是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普及性于一体的地震灾害研究基地和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参与者、指导者、评价者,将课堂教学与学校地震馆资源整合,以学生的自我发现、分析为主,教师不包揽、不包办。

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同时,在这个自我思考、自我实践、自我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倾听、合作的科学素养。

同时,地震馆的真实模拟,可以把简单的书本上的地震模拟实验变为了亲临地震场景,地震的自救知识等便可以从“纸上谈兵”成为“真枪实战”了。

经过初步探究,学校利用这一资源,分解出馆里现有资源和科学课可整合的课题,加以整合教学,一学期可整合出2节课,用于学校课程的教学。

例如《科学》学科的《地球的构造》《地震》等2节课,与《安全教育》以及综合研究型学习整合。

不再仅仅是参观活动,从科技活动走向科学校本课程。

丰富的资源,完全可以支持我们开发有意义的校本课程,以适应、满足孩子多元发展的需要。

二是机器人室、探究室。

建校八年来,我校一直参与研究机器人系列活动,积淀了核心的老师、好的经验,建成了专门的机器人室和科技探究室。

这些优势资源与科学等学校课程如何整合,我们进行了充分的挖掘。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将会成为学习、生活、娱乐的好伙伴。

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由最初在部分学生中开展机器人兴趣小组,发展为开设学校课程《智能机器人》,面向三至六年级学生开设。

《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学习充分展现了它的意义和优势。

以梁璐老师执教的《小猫钓鱼》一课为例,这是学校课程《智能机器人》与《科学》课整合的尝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坚持科学的探究方法来解决学校课程智能机器人《小猫钓鱼》中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设计,动手操作,勇于解决遇到的困难,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研究过程的科学性,通过记录量表完整的记录研究的过程。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校的机器人教学研讨也展现出了丰富的成果,在2012年的第十四届世界机器人奥林匹克中国赛上,获一金两银,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2013年在浙江温州举行的2013年APRC(亚太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国公开赛上,我校代表青岛市参赛,荣获4枚金牌,取得历史性突破。

其中的机器人篮球项目,我校代表队以两分钟投中28个球的绝对领先优势获得冠军。

11月1日我们将再次代表中国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APRC)亚太青少年机器人国际赛。

8月26日《青岛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

三、整合教学困惑和发展愿景。

困惑:

每学期不断开发新的主题,积累了每个年级上册书的整合教学案例。

但由于师资缺少专职教师、年轻教师,不是每个班的科学老师都能对整合教学理解透,还不够深入,整合的广度和效益还需要不断推进。

后续发展:

敢于探究创新,多听专家指点,加大对学科整合的解读和坚守,加大学科整合的范围,加大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内化。

将研究从不断开发新内容转向深入研究“经典课例”,通过“经典课例”的研究来提升整合教学的理解与实施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科整合教学实践》的研制。

没有一门课程可以孤立地学习-----大卫.吉纳.马丁。

适当开展整合课程教学,是对分科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经历的补充。

好的整合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从“知之”提升到“好之”和“乐之”的层面,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习变得有趣而又有效。

课程建设是教育永恒的课题。

落实课程理念,优化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铸就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