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6114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docx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

(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

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二、选择题

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之父”是(A)。

A、冯特B、梅奥C、莱维特D、勒温

2、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D)。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

3、人际关系的分类按照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

(B)

A、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B、情感关系和工具性关系

C、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D、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4、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B)

A、19世纪末B、20世纪20年代C、1933D、20世纪60年代

5、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

A、骊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

6、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流派是(D)

A、象征性交往理论B、群体动力学C、社会互动理论D、公平理论

7、在诸多学科中。

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哪门学科的联系最密切?

(C)

A、社会学B、行为科学C、社会心理学D、人类学

8、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是(D)。

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有人际关系

9、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的阶段是(B)。

A、注意阶段B、接触阶段C、融入阶段D、终止阶段

10、零接触状态是指人际关系恶化的(B)

A、冷漠阶段B、疏远阶段C、终止阶段D、分离阶段

三、判断题

1、在人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

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

(×)

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

(×)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

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

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

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

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填空题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

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

(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

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

(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修茨)。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成不同的人际关系。

这里的人际需要包括:

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感情的需要)。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三个理论是:

(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 自我实现需要)。

14、E.R.G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

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员发展需要)。

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

(海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

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两个步骤:

一是控制源,二是(稳定性)。

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矩阵表示法)、图示法和(数学公式法)三种。

二、选择题

1、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最好就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是(B)。

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

2、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的人际沟通模式是(B)。

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

3、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的藤式沟通模式是(B)。

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

4、在非正式群体中,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的人际交往模式是(D)。

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

5、谣言的产生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通常是(D)。

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

6、参加比赛中的对手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属于(C)的人际关系。

A、生活型B、劳动型C、活动型D、学习型

7、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A、马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

8、无论遇到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首先会想到“他喜欢我吗?

“在得到肯定的或否定的答案后,再采取适当的行动的人是属于人际关系类型中的哪一类型?

(A)

A、驯顺型B、进取型C、分离型D、包容型

9、小蒋在单位里经常颐指气使,指挥别人做这做那,争权夺利,使得他人际关系非常紧张。

按照修茨对人际需要的观点,小蒋可能是哪方面的人际需要比较强烈?

(B)

A、包容的需要B、控制的需要C、情感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

10、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提出的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关系测量方法是(C)。

A、实验法B、调查法C、社会测量法D、参照测量法

三、判断题

1、霍桑实验发现,组织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

2、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以采取的最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是圆式交往模式。

(√)

3、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

(×)

4、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

(√)

5、霍桑实验证明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比客观物质条件更为重要。

(√)

6、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

(√)

7、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

(√)

8、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管理。

(√)

9、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

(√)

10、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和人际关系测量法的参照测量法都是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来的。

(√)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

一、填空题

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斯宾塞)。

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4、态度的功能包括:

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功能)。

5、态度的特性包括:

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和态度的协调性。

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

7、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是由(海德)提出的。

8、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态度的一致性)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9、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

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自我意识)

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

首先是(内化),第二是(同化)。

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12、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方法称为(参与活动法)。

13、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

沟通者、(沟通内容)和(沟通对象)。

14、私下保留的态度要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二、选择题

1、“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名话说明了态度成分中哪一因素对态度的重要作用?

(B)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

2、按(C)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

A、认知评价B、情感体验C、行为倾向D、功能特性

3、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这是态度的哪一功能在发挥作用?

(D)

A、顺应功能B、认识功能C、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

4、兰波特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耐痛忍耐力的实验研究说明了态度具有(D)。

A、顺应功能B、认识功能C、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

5、我们通常说的“美丽”“善良”不是一种态度,当说“我的妻子真是美丽善良”的时候就是一种态度,这说明了(B)。

A、态度具有社会性B、态度具有具体性C、态度具有协调性D、态度具有认识功能

6、由P—O—X构成态度三角关系的理论,是(C)理论。

A、功能B、一致性C、平衡D、学习

7、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要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这种态度转变的方法是(B)。

A、参与活动法B、登门拜访C、全面宣传法D、沟通信息法

8、沟通者的权威越强,则沟通对象改变态度的程度就越(B)。

A、小B、大C、差D、少

9、如果一个产品的制造商或厂家自己推荐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夸耀它如何性能优良,质量可靠,人们往往会怀疑,这是沟通者的什么特点在发挥作用?

(B)

A、专长或权威B、动机C、个性特征D、角色特征

10、在审判情景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进行原告的“辩论”和被告的“辩论”一个星期后,再进行裁决,陪审团往往对原告的“辩论”的印象更为清晰,这种现象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称为(A)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对比效应D、同化效应

11、睡眠者效应是指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B)。

A、减弱B、增长C、转移D、消失

12、在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与态度改变的关系中,正确的是(C)

A、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B、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越小

C、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D、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对态度改变没有影响。

三、判断题

1、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

(√)

2、在态度的三个成分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

3、态度不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

4、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态度可以模仿。

(√)

5、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认为,在态度形成和发展中,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

6、恐惧和态度变化呈倒U型关系。

(√)

7、随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内容比遗忘沟通者更快一些。

(×)

8与听众类似的沟通者比与听众不类似的沟通者传递的信息更有说服力。

(√)

9、听众的态度越极端,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

(×)

10、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

一、填空题

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认知无关、(认知协调)和(认知失调)。

3、“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认知无关)。

4、认知失调程度与不一致认知数和(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与(协调性认知数)和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成反比。

5、减少失调的方法包括:

改变认知、(增加认知)和(改变重要性)。

6、抽烟的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失调的不舒服状态,往往会追求那些讲述抽烟害处不大或完全没有害处的信息,这是采用(增加认知)的方法来减少失调。

7、诱导服从实验是由(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做的。

8、能够产生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包括:

(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和预期的消极后果。

9、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

10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

这是(承诺)因素在起作用。

11、在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些研究中,(不足障碍)研究对于儿童教育的应用,尤其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化态度等有着重要意义。

12、一般来说,一个决策过程往往会在作出决定后产生(失调)。

1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等方面。

14、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

当实行了这个方案后,虽然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

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二、选择题

1、“今天外边下雨”和“我有一把雨伞”的认知关系是属于哪种认知关系?

(B)

A、认知无关B、认知协调C、认知对立D、认知失调

2、你很喜欢在周末早晨睡懒觉,但是这个周末你的好朋友要到你这儿来玩。

于是你早早地起床去火车站接他也不会觉得太为难,这说明是认知的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D)

A、不一致的认知B、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C、协调性的认知D、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

3、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种(A)的关系。

A、相反B、一致C、正向增长D、无关

4、小张被人用刀威胁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但小张不会感到很大的失调,那是因为(D)。

A、他没有作出承诺B、这是他没有预期到的消极后果

C、他不必要对此负责D、他不是自愿选择的,而是被强迫的

5、小李去上班,他可以选择从街的左边或右边走去单位。

小李知道街的左边正好在施工却还是选择了左边。

结果一块石头掉下来打在他头上。

这时小李可能产生认知失调,其认知失调的原因在于(D)

A、自愿选择B、承诺C、责任感D、预期的消极后果

6、在一个消除对蛇的恐惧的治疗训练中,心理学家设计了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但是与消除对蛇的恐惧没有直接关系的“锻炼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体现了(B)研究的结果。

A、诱导服从实验B、努力理由研究C、不足障碍研究D、决策后失调研究

7、决策后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在两个备择物之间作一个选择,决策之后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决策者试图(C)两个项目之间评价的差距。

A、缩小B、忽略C、扩大D、平衡

8、按照诱导服从的实验结果,以提供优惠券或以优惠价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实际上(B)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券的那些商品的依赖。

A、增强B、减弱C、吸引D、没有影响

9、“承诺升级”现象往往出现在(D)的情景中。

A、心理治疗B、儿童教育C、消费行为D、决策

10、按照不足阻碍研究,在儿童教育方面,(B)的教育态度比较好

A、严厉的B、温和的C、威胁的D、打骂的

三、判断题

1、个体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是认知无关。

(√)

2、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减少。

(×)

3、一个人的认知失调程度与协调性认知数成正比,与不一致的认知数成反比。

(×)

4、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

5、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

(√)

6、在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时,自愿选择比强迫服从更会产生认知失调。

(√)

7、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究,(×)

8、人在决策后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决策者会试图扩大两个项目之间评价的差距。

(√)

9、认知之间的不一致会产生一种称为激起的生理驱力。

(√)

10、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

(√)

第五章印象形成

一、填空题

1、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

(行动者)、知觉者和(交往情景)。

3、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

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

4、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

5、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

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

6、知觉者在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中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简单相加而得到的,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累加模式)。

7、在印象形成中,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包括(优先效应)和(新近效应)。

8、(新近效应)又称为近因效应,是指我们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9、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

10、“北方人身材魁梧,豪爽率直;南方人身材矮小,灵活精明”。

这种人际印象的偏见称为(定型)。

11、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实现预言)。

12、所谓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13、自我表现论主要是心理学家(戈夫曼)提出来的。

14、、亚历山大提出了(情景认同论)来解释印象管理。

15、(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

16、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包括:

(情感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和(其他人的影响)。

二、选择题

1、一个人在观看足球赛时,大声地吼叫,并不会令人产生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在安静的电影院中大声吼叫就非常引人注目。

这是印象形成的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D)

A、行动者B、知觉者C、观察者D、交往情景

2、如果说一个人报复性强和爱整洁,人们往往对“报复性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爱整洁”这个特征留下的印象相对比较淡薄,这种“报复性强”属于印象形成特点中的(C)。

A、一致性B、评估性C、中心特质的作用D、隐含的个性理论

3、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人是热心的,就会认为他是活跃的、交友广泛的、好心肠的,等等。

这个例子说明了印象形成中什么特点?

(D)

A、一致性B、评估性C、中心特质的作用D、隐含的个性理论

4、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是正直的+3分,友好的+2分,有忍耐力的+1分,而这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印象总分是+2分,那么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B)。

A、累加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累计模式

5、如果我们说一个陌生人是“英俊的、爱说话的、熟练的、报复性强的、凶恶的”,我们在对他形成印象中,后两个因素会赋予它们更大的权重。

这是因为在加权平均中(B)。

A、我们会对可信程度高的信息给予更高的权重

B、与积极的特质相比,我们会对消极的特质赋予更大的权重

C、我们会对与目前的目的和判断有关的信息赋予更大的权重

D、我们会削弱与先前的印象和定型不一致的信息

6、一些学期初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尽管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教师对其评价还是不如一开始成绩就很好的好学生,这是因为印象形成中的(A)偏见造成的?

A、优先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

7、教师对“好学生”的评价往往认为他各方面都好,对“坏学生”往往认为他没什么优点,这种现象在印象形成中称为(C)。

A、优先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

8、一般认为,德国人一丝不苟,有科学头脑;美国人积极进取,讲究物质享受;英国人绅士风度,因循守旧。

这是人际印象中的(D)。

A、优先效应B、自我实现预言C、晕轮效应D、定型

9、人们常常说,黑人在申请工作的招聘过程中往往没有白人表现得好,伍德认为这可能是由于(B)所造成的。

A、优先效应B、自我实现预言C、晕轮效应D、定型

10、一个人在强调生产率的条件下,比较倾向作积极的自我介绍;在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自我介绍时却比较谦虚。

这说明(A)因素对自我表现的影响。

A、情景因素B、参照群体的认同C、其他人的影响D、个性特质

三、判断题

1、即使我们获得了有关某个人的互助矛盾的信息或资料,通常也倾向于把他看成具有一致心理倾向的对象。

(√)

2、我们通常容易对一些人作出评估,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

(√)

3、隐含的个性理论说明人是不存在个性差异的。

(×)

4、在印象形成中的加权平均模式中,我们对可信性程度高的信息赋予更高的权重。

(√)

5、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

(√)

6、两个陌生人初次接触,新近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

(×)

7、印象形成中的定型会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认知,因而都是消极的。

(×)

8、人们在自我表现时,往往试图扩大自己与其他人的类似性。

(×)

9、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和个性。

(√)

10、印象管理有肋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

因此印象管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

第六章人际知觉

一、填空题

1、(人际知觉)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2、人际的非言语沟通包括三种:

脸部表情、(目光接触)和( 身体语言)。

3、人们对于辨认表示(危险)的表情应该特别容易。

4、归因的理论化是从(海德)开始的,他提出了(通俗心理学 )的理论来解释归因。

5、相应推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

6、相应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