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控工艺概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6353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井控工艺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井控工艺概述.docx

《井控工艺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控工艺概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井控工艺概述.docx

井控工艺概述

井控工艺概述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不断延伸扩大,从陆上到滩涂浅海、从浅层到深层,钻井难度越来越大,对井控技术和钻井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已充分认识到:

在科学钻井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钻井总体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仍寄希望于井喷来发现油气层的认识是极为不正确的。

为了科学、安全、优质地实施快速钻井,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地层压力层系要求,必须把井控技术作为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只有对油气井的控制技术发展了,人们的井控意识、管理水平和技术素质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实施近平衡压力钻井,才能真正最大限度地发现油气层、保护和解放油气层。

也就是说:

井控技术是实施近平衡钻井和欠平衡钻井作业的关键和保障。

一、井控基本概念

1、井控(WellControl):

实施油气井压力控制的简称。

2、溢流(Overflow):

当井底压力小于地层压力时,井口返出的钻井液量大于泵的排量、停泵后井口钻井液自动外溢的现象称之为溢流或井涌。

3、井喷(WellBlowout):

当井底压力远小于地层压力时,井内流体就会大量喷出,在地面形成较大喷势的现象称之为井喷。

4、井喷失控(OutofControlforBlowout):

井喷发生后,无法用常规方法控制井口和压井而出现井口敞喷的现象称之为井喷失控。

5、井控的三个阶段:

(1)一级井控:

也称主井控,指以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合理的钻井技术措施,采用近平衡压力钻井技术安全钻穿油气层的井控技术。

该方法简单、安全、环保、易于操作。

(2)二级井控:

溢流或井喷后,按关井程序及时关井,利用节流循环排溢流和压井时的井口回压与井内液柱压力之和来平衡地层压力,最终用重浆压井,重建平衡的井控技术。

(3)三级井控:

井喷失控后,重新恢复对井口控制的井控技术。

6、井控工作中“三早”的内容:

早发现、早关井和早处理。

(1)早发现:

溢流被发现的越早越好、越便于关井控制、越安全。

国内现场一般将溢流量控制在1~2m3之前发现。

这是安全、顺利关井的前提。

(2)早关井:

在发现溢流或预兆不明显怀疑有溢流时,应停止一切其它作业,立即按关井程序关井。

(3)早处理:

在准确录取溢流数据和填写压井施工单后,就应进行节流循环排出溢流和压井作业。

二、井控技术应用中压力的表示方法

1、用表压单位(MPa)表示;

2、用当量密度单位(g/cm3)表示;

3、用压力梯度单位(MPa/m)表示;

4、用压力系数表示。

三、井喷失控的危害

井喷失控泛指井喷后井口装置和井控管汇失去了对油气井的有效控制,无法实施压井作业,甚至着火。

油井失控和气井失控各有其特点和复杂性,气井或含气油井处理更为困难。

由于天然气具有密度小、可压缩、膨胀、易溶性,在钻井液中易滑脱上升,易爆炸燃烧,难以封闭等物理化学特性,因而稍有疏忽,气井和含气油井比油井更易井喷和失控着火。

在钻开油气层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天然气井井喷过程中如果处理方法和措施不当,地层流体(油、气、水)就会失去控制,极易引起井喷失控着火、井场爆炸及井场下陷等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将直接影响着钻井施工期间作业人员和钻井设备、油气资源的安全。

不仅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经济损失,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

其危害性可概括以下八个方面:

1.打乱全局的正常工作程序,影响全局生产;

2.使钻井事故复杂化、恶性化;

3.极易引起火灾(如井场、苇地及森林);

4.影响井场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

5.污染环境,影响农田、水利和渔牧业生产以及交通、通讯的正常运行等;

6.伤害油气层,毁坏地下油气资源;

7.造成人力及物力上的巨大损失,严重时造成机毁人亡和油气井报废;

8.降低企业形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一旦井喷失控,其处理方法主要是围绕着怎样使井口装置、井控管汇重新恢复对油气流的控制而进行。

井喷失控井虽各有其特点和复杂性,但基本处理方法却是相同的。

一般的处理过程都是先将三级井控转化为二级井控,即:

重装井口,恢复对井口的控制。

再将二级井控转化为一级井控,即:

只利用合理的压井钻井液密度就能平衡地层压力,恢复正常钻井作业。

第二章井眼与地层之间的压力及其平衡关系

一、静液压力Pm

静液压力是由井内静液柱的重量产生的压力,其大小只取决于液体密度和液柱垂直高度。

静液压力Pm计算公式:

Pm=0.0098ρmHm    (2—1)

式中:

Pm—静液压力,MPa;

ρm—钻井液密度,g/cm3;

Hm—液柱垂直高度,m。

静液压力梯度Gm计算公式:

Gm=Pm/Hm=0.0098ρm   (2—2)

式中:

Gm—静液压力梯度,MPa/m。

二、地层压力PP

地层压力是指作用在地层孔隙中流体上的压力,也称地层孔隙压力。

地层压力PP计算公式:

PP=0.0098ρPHP     (2—3)

式中:

PP—地层压力,MPa;

ρP—地层压力当量密度,g/cm3;

Hm—地层垂直高度,m。

地层压力梯度GP计算公式:

GP=PP/HP=0.0098ρP   (2—4)

式中:

GP—静液压力梯度,MPa/m。

地层压力当量密度ρP计算公式:

ρP=PP/0.0098Hm=102GP  (2—5)

在钻井过程中遇到的地层压力可分为三类:

正常地层压力:

ρP=1.0~1.07g/cm3;

异常高压:

ρP>1.07g/cm3;

异常低压:

ρP<1.0g/cm3。

三、地层破裂压力Pf

地层破裂压力是指某一深度处地层抵抗水力压裂的能力。

当达到地层破裂压力时,地层原有的裂缝扩大延伸或无裂缝的地层产生裂缝。

从钻井安全方面讲,地层破裂压力越大越好,地层抗破裂强度就越大,越不容易被压漏,钻井越安全。

一般情况下,地层破裂压力随着井深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上部地层(套管鞋处)的强度最低,易于压漏,最不安全,所以在设计时应保证下入足够深度的套管以提高裸眼井段上部的地层破裂压力。

1.地层破裂压力Pf计算公式

Pf=0.0098ρfHf   (2—6)

式中:

Pf—地层破裂压力,MPa;

ρf—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g/cm3;

Hf—漏失层垂直深度,m。

  

地层破裂压力梯度Gf计算公式:

Gf=Pf/Hf=0.0098ρf (2—7)

式中:

Gf—地层破裂压力梯度,MPa/m;

地层破裂压力是合理进行井身结构设计、制定钻井施工和确定最大关井套压的重要依据之一。

2.地层破裂压力试验程序

(1)试验前准备:

当钻至套管鞋以下第一层砂岩时,用水泥车或柱塞泵进行试验,而裸眼长短根据砂岩层的厚度决定;试验前应调整好钻井液性能(尤其是ρm试),保证试验时钻井液性能均匀、稳。

将上提钻头至套管鞋内。

(2)地层破裂压力试验:

关闭井口(一般关半封闸板防喷器);试验开始时缓慢启动泵,以小排量(0.66~1.32L/s)向井内泵入钻井液,每泵入15L钻井液,稳压2min;作漏失试验曲线。

曲线中偏离直线之点的压力PL则为漏失压力。

3.破裂压力当量密度(ρf)的计算

ρf=ρm试+PL/0.0098Hf (2—8)

式中:

ρf—破裂压力当量密度,g/cm3;

ρm试—试验所用钻井液密度,g/cm3;

PL —地层漏失时的井口压力,MPa;

Hf —裸眼段中点井深,m。

4.注意事项

(1)在直井与定向井中对同一地层做的液压试验所取得到的数据不能互用。

(2)当套管鞋以下第一层为脆性岩层时,只对其做极限压力试验,而不做破裂压力试验。

因脆性岩层做破裂压力试验时在其开裂前变形量很小,一旦被压裂则承压能力会下降。

极限试验压力要根据下部地层钻井将采用的最大钻井液密度及溢流发生后关井和压井时,对该地层承压能力的要求决定。

试验方法与破裂压力试验一样,但只试到极限压力为止。

四、波动压力

1.波动压力的定义

由于井内钻具或流体上下运动而引起井底压力增加或减少的压力值。

它是激动压力和抽吸压力的总称。

激动压力是指当钻柱向下运动时,井内钻井液向上流动,使井底压力增加,由此而增加的压力值称为激动压力。

抽吸压力是指当钻柱向上运动时,井内钻井液向下流动,使井底压力减少,由此而减少的压力值称为抽吸压力。

2.波动压力对钻井安全的影响

由于钻井液具有一定的粘度和切力,当快速提升钻柱(尤其是出现缩径、钻头泥包)时,都将引起过大的抽吸压力。

当抽吸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引起井喷和井眼垮塌,因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当下钻速度过快时,同样会引起过大的激动压力,造成井漏,影响井眼安全。

3.引起波动压力的主要因素

(1)钻井液静切力:

钻井液静止时间越长,其网状结构强度越大,静切力就越大,钻井液从静止状态到流动状态所克服的流动阻力就越大,因此井内钻柱上下运动时就会造成过大的波动压力。

(2)起下钻速度:

起钻时,钻具底部产生负压,使井底压力减少。

下钻时,钻具底部排挤钻井液向上流动,使井底压力增加。

(3)惯性力:

在起下钻具或接单根等作业中,钻柱的运动有加速和减速的过程,由此而产生惯性力,使井内压力产生波动。

惯性力越大,波动压力就越大。

4.减小波动压力对井眼影响的措施

(1) 严格控制起下钻速度,防止过快,尤其是钻头在井底附近时,更应高度重视;

(2) 起下钻具时,严禁猛提猛刹,防止产生过大的惯性力和波动压力;

(3)起钻前充分循环井内钻井液,使其性能均匀,进出口密度差小于0.02g/cm3。

同时调整好钻井液性能,防止因切力、粘度过大产生较大的波动压力;

(4)应保持井眼畅通,防止缩径、泥包等引起严重抽吸。

五、井底压力Pb

井底压力是指作用在井底上的各种压力总和。

不同钻井作业工况中的井底压力:

1.井内钻井液处于静止(停止循环)状态时:

Pb=Pm=0.0098ρmHm  (2—9)

式中:

Pb—井底压力,MPa;

Pm—钻井液静液柱压力,MPa。

注:

钻井液静液柱压力是构成井底压力和维持井内平衡最主要的部分,是实施一级井控的唯一保证。

2.钻进时:

Pb=Pm+Pbp=0.0098ρmHm+Pbp (2—10)

式中:

Pbp—循环时的环空流动阻力,MPa。

注:

环空流动阻力使井底压力增加,有利于抑制地层流体向井内的侵入。

其数值一般在0.7~1.5MPa。

3.起钻时:

Pb=Pm—Psb—Pdp   (2—11)

式中:

Psb—抽吸压力,MPa;

Pdp—未及时灌满井口而产生的静液压力减少值,MPa。

  

安全提示:

⑴起钻时应及时灌满钻井液,现场每起3~5柱钻杆或一柱钻铤就应灌满一次。

目前国外已配备自动灌浆监测报警系统,在起钻时能实时检测校核起出量与泵入量,异常时及时报警。

⑵只有起钻作业时,井底压力会小于静液柱压力,所以起钻时应格外谨慎,以防抽吸。

在近平衡中,规定的安全余量就考虑了Psb和Pdp的影响。

在设计钻井液密度时,应以起钻工况时的井底压力为准。

4.下钻时:

Pb=Pm+Psw  (2—12)

式中:

Psw—激动压力,MPa。

5.划眼时:

Pb=Pm+Psw+Pbp   (2—13)

六、井底压差ΔP

井底压差是井底压力与地层压力之差。

ΔP=Pb—Pp    (2—14)

式中:

ΔP—井底压差,MPa。

当Pb>>Pp时,ΔP>>0,井底为过平衡;

当Pb稍大于Pp时,ΔP稍大于0,井底为近平衡;

当Pb=Pp时,ΔP=0,井底压力与地层压力相平衡;

当Pb<Pp时,ΔP<0,井底为欠平衡,出现负压差。

七、确定钻井液密度

根据全井压力剖面(地层压力剖面、地层破裂压力剖面和坍塌压力剖面)及浅气层资料,分段设计确定钻井液密度,其方法如下:

ρm=ρp+ρe     (2—15)

式中:

ρm—钻开地层压力为ρp的钻井液密度,g/cm3;

ρp—地层压力当量密度,g/cm3;

ρe—附加当量密度(安全余量),g/cm3。

SY/T6426—1999《钻井井控技术规范》对附加当量钻井液密度值规定如下:

油井:

ρe=(0.05~0.10)g/cm3(或1.5~3.5MPa);

气井:

ρe=(0.07~0.15)g/cm3(或3.0~5.0MPa)。

八、钻开油气层的技术措施

钻开油气层的技术措施是维护井底压力平衡,尽早发现溢流显示为重点而制定的,主要内容如下:

1、加强地层对比,及时提出地质预报,尤其是异常高压地层上部盖层的预报要力求准确。

2、采用dc指数、气测资料等对异常地层压力进行随钻监测,综合分析对比资料数据,以提高地层压力监测的精度。

3、在进入预计的油气水层前,调整钻井液性能,调整好后再继续钻进,以免因调整钻井液性能而掩盖溢流的某些显示。

4、根据井场井控设备的配套情况、井控技术水平、井身结构、地层及地层流体特点等,规定最大允许溢流量,一般不超过2~3m3。

5、钻开油气层后进行起下钻作业时,必须进行短程起下钻。

一般情况下试起10~15柱钻具,在下入井底循环一周,若钻井液无油气侵,则可正式起钻。

SY/T6426—1999《钻井井控技术规定》指出:

在油气层中和油气层顶部以上300米长的井段内起钻速度不得超过0.5m/s。

按规定及时灌满钻井液并进行校核灌注量、作好记录起完钻要及时下钻,检修设备时应将钻具下到套管鞋处。

6、钻开油气层后避免在井场使用电气焊。

若必须使用,须申请批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火措施。

7、电测前井内情况必须正常。

电测期间须准备一根装有钻具安全阀或钻具回压阀的钻杆,以备井内异常时强行下入,控制井口。

钻开油气层后因发生卡钻须泡油、混油或因其它原因要调整钻井液密度时,其液柱压力不能小于地层压力。

8、若发生井喷而井口无法控制时,应立即关闭柴油机及井场、钻台和机房处的全部照明灯,打开探照灯,灭绝火源组织警戒,尽快由注水管线向井口注水防火。

9、井眼要畅通,防止拔活塞造成抽吸井喷。

开泵要平稳,排量由小逐渐增大,防止蹩漏地层。

10、若打开油气层过中发生井漏,应立即停止循环,间歇定时定量反灌钻井液以降低漏速,维持一定液面,保持井眼与地层压力之间的平衡,然后实施堵漏作业,再根据井内情况重建平衡或先期完井。

11、为了井眼安全,防止大段井涌或蹩泵蹩漏地层,下钻时应分段下钻并开泵破乳循环。

严禁一次下钻到底,尤其是长期未循环的深井。

12、起钻完要及时下钻,严禁空井或钻具停留在裸眼中检修设备。

第三章地层压力检测

长期的陆上、海上油气勘探的实践证明,异常地层压力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而高压层比低压层更为多见。

并且异常地层压力的变化范围较大。

这些分布广泛的异常地层压力极大地影响着油气钻井作业的安全。

钻井中如果未能检测到可能钻遇的异常高压层,使用的钻井液产生的液柱压力小于实际的地层压力时,将可能引起严重的井喷事故。

但如果使用的钻井液密度过大,产生的液柱压力大于地层破裂压力时,就会导致井漏,造成严重的油气层损害和污染,甚至压死油气层,使井报废。

因此,在油气钻井中,对油气层实施压力检测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压层的形成机理

当前各种检测高压层的技术都是根据页岩的欠压实理论。

泥质沉积物的压实过程是由于上覆沉积岩的重量所引起的机械压实作用。

如果沉积速度较慢,页岩颗粒排列的较好,随着埋藏深度的加深,孔隙度就会迅速降低;反之,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孔隙度反而变大。

在正常的地层压力地质环境中,地层孔隙中的流体可以看成一个“开放式”水力学系统,即地层孔隙是连通的,其流体是连续的、可以流通的。

因此,随着地层埋藏深度的增加,上覆岩层压力增加,地层孔隙中的流体就会向其上部流走,地层孔隙度变小,页岩颗粒得到压实,岩石就会变得致密,。

在地层快速沉积的地质环境中,如果地层孔隙中的流体被一些不渗透的岩层所圈闭,整个系统可以看成一个“封闭式”水力学系统,即地层孔隙是上下不连通的,其流体是不可以流通的。

因此,随着地层埋藏深度和上覆岩层压力的增加,地层孔隙中的流体就被圈闭在其中,不能向其上部流走,地层孔隙度反而变大,得不到充分的压实,地层就会变得松软。

从而造成下部地层孔隙中的流体除承担上部地层孔隙中流体的重量以外,还多承担了上部地层岩石的重量,因此导致地层压力过高;而岩层颗粒未得到充分的压实,处于欠压实状态。

这就是高压层的形成机理,又被称为欠压实理论。

此乃是当今检测异常地层压力的根本依据。

目前用于预测、监测和检测高压地层压力的方法如表所示。

表3—1异常地层压力检测方法一览表

钻前预测  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重力、磁力、电

钻井监测  钻井参数法  钻速、d指数、dc指数、标准钻速、随钻测井(MWD)

  钻井液参数法  钻井液密度、钻井液中天然气含气量、温度、排量、井内灌钻井液情况、池液面高度、矿化度(电阻率、Cl-等)、溢流、压力波动

  页岩岩屑法  密度、形状、大小、颜色、岩性分析图、钻屑的页岩指数

钻后检测  测井法  电测(电阻率、页岩地层因子、含盐度变化)、声波测井、时差测井、波列显示(变密度测井、特征测井)、体积密度测井、密度测井、氢指数、脉冲中子测井、核磁共振测井、咖吗射线能谱测井

  地层测试法  钻杆测试(DST)、重复地层测试(RFT)

二、dc指数法

在钻井中,影响机械钻速的因素很多,但当其它条件和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井底压力与地层压力之间的压差对机械钻速起着主要作用。

即压差越大,机械钻速越低;压差越小,机械钻速越高。

因此,可以利用钻进中钻速的变化来检测异常地层压力的存在与否。

dc指数法就是在机械钻速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钻速方程为:

 Vm=KNe(W/D)d          (3—1)

式中:

Vm—机械钻速,m/h;

K—岩石可钻性系数;

N—转速,rpm;

e—转速指数;

W—钻压,kN;

D—钻头直径,mm;

d—钻压指数,即d指数。

 假设:

钻井条件(水力因素、钻头类型)和地层岩性不变(均为泥岩页岩),则K值保持常量不变,取K=1。

又因泥岩页岩均属软地层,转速N与机械钻速Vm呈线性关系,即e=1。

将上述钻速方程整理、取对数,得d指数表达式。

再计入钻井液密度变化的影响,得到修正后的d指数表达式,即dc指数:

dc=  lg(0.0547Vm/N)  ×  ρmn     (3—2)

  lg(0.0684W/D)    ρm  

dc=  lg(3.282L/NT)  ×  ρmn      (3—3)

  lg(0.0684W/D)    ρm  

式中:

L-T时间内的进尺,m;

T-钻进L米所用时间,min;

ρmn-该地区正常压力(一般取1.0~1.07g/cm3),g/cm3;

ρm-在用钻井液实际密度,g/cm3。

从(3—2)式中可以看出,(0.0547Vm/N)的值总是小于1的。

因此,lg(0.0547Vm/N)的绝对值与Vm成反比,即Vm越大,dc越小;Vm越小,dc越大。

也就是说,在正常压力地层情况下,随着井深的增加,机械钻速Vm逐渐减低,dc指数相应反弹变大;当进入异常高压地层时,井底压力减小,机械钻速增加,相应的dc指数就会降低。

如图3-1和3-2所示。

图3-1机械钻速随井深变化曲线

图3-2dc指数随井深变化曲线

这就是当前普遍使用的监测异常高压地层的dc指数原理。

具体用法是将dc值按相应的深度画到半对数坐标纸上,纵坐标是井深,等刻度;横坐标是dc值,对数刻度。

从正常压力井段延长正常趋势线即可。

可以按几何关系写出其直线方程,也可以根据数理统计分析理论回归出其直线方程。

在数据选取、处理时,必须作到合理、准确地采集相应的各种数据参数,并去除非泥页岩、水力因素变化大、井底不净、吊打及取芯等影响计算精度的井段,以保证dc指数的准确性、有效性,指导性。

最后通过dc值偏离正常趋势线的程度估算出地层压力值,或按下式计算出地层压力值。

Pp=Ppndcn/dco   (3—4)

式中:

Pp-地层压力,MPa;

dcn-正常趋势线的dc值;

dco-实际得到的dc值。

三、页岩密度法

1、页岩密度法的原理:

在正常沉积地层环境中,随着井深的不断增加,上覆压力Po增大,孔隙度减小,压实充分,岩层致密、坚硬,密度就增加;在快速沉积地层环境中,随着井深的不断增加,上覆压力Po增大,孔隙度反而增大,岩层未得到充分压实,岩层松软,密度就减小。

2、岩屑的选取。

岩屑的选取质量直接影响岩屑密度的准确度。

(1)在页岩井段,每3—5米取一次砂样,钻速快时可10或20米取一次,钻速慢时,重要层位也可每米取一次。

选取岩屑时注意记准迟到时间;除去掉块和磨圆的岩屑。

(2)用清水洗去岩屑上的钻井液。

(3)用吸水纸将岩屑擦干(或烘干,取一致的干度)。

3、岩屑密度的称量方法:

(1)钻井液密度计称量。

将岩屑放入密度计的量杯中,加盖后等于1g/cm3;再加淡水充满量杯,加盖后称得杯内的密度值ρT;利用下式计算页岩密度ρsh值。

ρsh=  1    (3-5)

  2-ρT  

式中:

ρsh-页岩密度,g/cm3;

  ρT-页岩与淡水混合物的密度,g/cm3。

(2)密度液法。

把岩屑放入标准密度液内,看其在液柱内停留的位置,直接读出密度大小。

4、页岩密度法的作图方法:

将ρsh值按相应的深度画到坐标纸上,纵坐标是井深;横坐标是ρsh值。

根据上部正常压力井段的页岩密度数据作出正常压实趋势线,并延长。

当密度点开始偏离正常趋势线时,即表明已进入高压区。

画正常压实趋势线时应尽量使密度数据点分布在趋势线的两侧,以利准确求值。

第四章  溢流及其检测

溢流是指所钻地层压力大于井内钻井液柱压力时,地层压力迫使地层流体进入井内的现象称之为溢流。

溢流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地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负压差值的大小。

地层孔隙度、渗透率越高,负压差值越大,则溢流就越严重。

溢流在钻井作业的各个工艺过程中发生的几率是不一样的。

据统计,溢流发生的几率为:

钻进过程占40%;起下钻过程占55%;其它作业占5%。

一、溢流的原因

溢流发生的原因很多,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井内压力失去平衡、井内压力小于地层压力。

1、地层压力掌握不准确。

这是新探区和开发区钻调整井时经常遇到的情况。

特别是裂缝性碳酸岩地层和其他硬地层压力更难准确掌握。

开发区注水使地层压力升高等原因,造成地层压力掌握不准确。

2、起钻时井内未灌满钻井液。

起钻过程中,由于起出钻柱,井内钻井液液面下降,这就减小了静液压力。

只要钻井液静液压力低于地层压力,溢流就可能发生。

在起钻过程中,向井内灌钻井液可保持钻井液静液压力。

起出钻柱的体积应等于新灌入钻井液的体积。

如果测得的灌浆体积小于计算的钻柱体积,地层中的流体就可能进入井内,溢流就可能在发生。

 3、过大的抽吸压力。

起钻的抽吸作用会降低井内的有效静液压力,会使静液压力低于地层压力,从而造成溢流。

起钻时井内钻井液没有上体钻具那样快,就可能产生抽吸作用。

这实际上在钻头的下方造成一个抽吸空间并产生压力降。

无论起钻速度多慢抽吸作用都会产生。

应该记住的重要事情是,井内的有效压力始终应能平衡地层压力,这样就可以防止发生溢流。

除起钻速度外,抽吸过程也受环形空间大小与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在设计井身结构时,钻具(特别是钻铤)与井眼间应考略有足够的间隙。

钻井液性能特别是粘度和静切力应维持在合理的水平。

4、钻井液密度低。

钻井密度低是溢流比例高的一个原因。

这样引起的溢流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