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908238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共21页)14100字.docx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1

  坚定发展信心。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岳阳工业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建设&;一极三宜&;江湖名城和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大引擎&;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创新驱动。

通过创新发展,我市形成了北斗导航、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一批独具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

传统产业的新业态也正在形成。

一季度,全市新兴产业增长12%,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

  加快结构调整。

根据产业政策导向,引导石化、食品等传统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下决心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推进中心城区重点排污企业&;退二进三&;提质改造了一批产能,推动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消化了一批产能。

推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含循环经济)、生物医药、军民融合(含电子信息)5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环境保障。

落实国家、省、市减轻企业负担系列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重点打造产业配套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加强工业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工业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有先进理念、有社会责任、懂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队伍。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2

  自20xx年以来,新常态已成为我们认清形势、迎接挑战、推动发展的定盘星。

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新常态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准确理解和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自觉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科学认识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努力做好经济改革和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新常态下的中高速有利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

  中国6.9%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

XX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在发达国家中,英美复苏相对强劲,但经济增长基础并不牢固;欧元区和日本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表现均不尽如人意。

在新兴经济体中,巴西和俄罗斯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经济严重下滑,呈现滞胀特征;印度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增长率逐渐高企。

可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长周期影响下,世界经济整体表现出一种&;新平庸&;,但不同国家面临的制约因素各异,呈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

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同于世界经济&;新平庸&;,不仅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特征,而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在世界上仍是较高增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xx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1%,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5%,欧元区为1.5%,日本为0.6%。

显而易见,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必经阶段。

从长期看,一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助推经济较快增长的&;低垂的果子&;会逐渐减少,经济发展在更高阶段上只能取得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

从世界上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增速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规律。

按照20xx年美元价格,20xx年世界银行所界定的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XXXX年美元)平均增长率达到6.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XXXX年&;XXXX年美元之间)为5.7%,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XXXX年&;XXXX年6美元之间)为4.6%,而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XXXX年0美元)仅为1.7%。

这组数据至少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变化,说明中国已进入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通道;二是20xx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3%,明显高出与我国同等发展阶段国家4.6%的平均增速,即使与低收入国家平均6.3%的增速相比依然较高。

所以,我们自己不必在速度问题上过分焦虑,国际社会也没有指责中国增速不够高的理由。

  新常态下的中高速有利于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实现各项既定目标。

中高增长速度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提,也为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举措奠定了基础。

粗放型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环境制约已难以为继,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经济增速太高,就难以遏制各方面大干快上的冲动,经济体系和生态系统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如果增速太低,则会影响就业,妨碍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所以,应用积极心态看待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采取积极行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始终沿着增速合理、动力强劲、结构优化的轨道前行。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3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金融系统必须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

在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对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既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在发展中解决诸多难题,同时,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下,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就必须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突出创新驱动,着眼提质增效。

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动力,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挖潜开荒&;,促进&;老树发新芽&;。

如此,中国经济才能保持在合理区间,才能以结构的优化托举发展跃上新台阶。

  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包括金融在内的重点领域改革。

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当前,新一轮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金融系统要坚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推出既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

同时,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需要一个稳定有效的政策环境。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并确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依然延续&;积极+稳健&;的组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这一要求,兼顾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符合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客观实际。

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意味着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意味着会保持适当的赤字规模。

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变化,将继续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基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原文

  《系列重要讲话读本(XXXX年版)》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新常态的基本特点、科学内涵作了精辟阐释,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提出了明确要求。

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1.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

  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

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

  从时间上看,新常态是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

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工业革命发生后,我们就开始落伍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但未能顺利持续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

然而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着经济发展速度换挡节点,如同一个人10岁至18岁期间个子猛长,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面临着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快发展,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面临着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

  从空间上看,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种变化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踏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国际市场的充分有效利用,使我国快速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

XXXX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导致我国出口需求增速放缓。

同时,从一些世界贸易大国的实践看,当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达到10%左右,就会出现拐点,增速要降下来。

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XXXX年超过10%,20xx年达到12.3%。

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今后再要维持出口高增长、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高比例已不大可能。

这就要求必须把经济增长动力更多放在创新驱动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

  从时空两方面综合来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尽管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要把握这些大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准确到位。

要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要坚持辩证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

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只有加快改革创新,抓紧做好工作,才能顺利过关。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注意克服几种倾向。

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

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

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入新常态。

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主动得力。

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

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实现反周期目标。

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抓好职业培训。

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

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

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

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好市场办不了的事。

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2.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发展才能自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一系列困难矛盾、风险挑战,必须更好落实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民生改善、就业充分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发展。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针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来的。

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兵团作战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

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如果仍然想着粗放型高速发展,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相反会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化。

  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但并不是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是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指出,&;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衡量经济发展好坏,不是速度高一点,形势就&;好得很&;,也不是速度下来一点,形势就&;糟得很&;,而是要看有没有质量和效益,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这才是我们要的发展。

  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必然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坚持包容性发展,必须坚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新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以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转方式调结构的基础动力在创新,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形成新的产品群、产业群。

  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

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个重要判断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毫不动摇地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误的。

要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提供制度保障。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以开放促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

指出: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

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

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

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

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4.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指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

&;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就能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

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

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快马加鞭予以推进。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指出:

&;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虚胖不行。

&;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仍然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强调:

&;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

现在,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培养了一支宏大的科技工作者队伍,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握好基本要求。

要紧扣发展大势,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

要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要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抓紧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部署,抓紧实施国家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