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8941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docx

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四遗传变异和进化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题限时训练

1.4.8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个种群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

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答案:

B

2.(2019·山东青岛二中模拟)豌豆中,子粒黄色(Y)和圆形(R)分别对绿色(y)和皱缩(r)为显性,现将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YYRR yyrr      B.YYRr yyrr

C.YyRR yyrrD.YyRr yyrr

答案:

C

3.家蚕中,茧色与蚕血液的颜色有关,即白色血液的蚕结白色茧,黄色血液的蚕结黄色茧。

黄血基因(Y)对白血基因(y)完全显性,位于第2号常染色体上。

黄血抑制基因(I)能抑制Y基因的作用,位于第9号常染色体上。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黄色血蚕的基因型有2种

B.白色血蚕的基因型有7种

C.白色血蚕的后代只结白色茧

D.黄色血蚕的后代可结白色茧

答案:

C

4.在玉米的一个自然种群中,有高茎和矮茎、抗病和感病植株,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2对常染色体上,分别用A、a和B、b表示。

其中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

选择高茎抗病植株自交,F1有4种表现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抗病对感病是显性

B.F1中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C.F1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数量比为3∶1

D.F1中抗病植株间相互随机传粉,后代抗病植株占8/9

答案:

B

5.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其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

B.具有异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雄性个体

C.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体内的色盲基因不一定来自母亲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符合伴性遗传的特点,而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答案:

C

6.已知某动物毛色有黄色和黑色两种,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含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的一条染色体上带有致死基因,但致死基因的表达受性激素的影响。

通过下列杂交组合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杂交组合

亲本类型

子代

黄色(♀)×黄色(♂)

黄色238

黄色120

黄色(♂)×黑色(♀)

黄色111,黑色110

黄色112,黑色113

乙组F1中表现型为黄色的雌雄个体交配

黄色358,黑色121

黄色243,黑色119

A.根据杂交组合丙判断黄色是显性性状

B.甲组亲本的基因型是AA(♀)×Aa(♂)

C.致死基因与基因a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D.雄性激素会促进致死基因的表达

解析:

丙组杂交的亲本为乙组子代中的黄色个体,杂交子代中出现了黑色个体,所以黄色是显性性状。

甲组的子代中只有黄色个体,说明甲组的亲本中至少有一个是显性纯合子,同时结合乙组杂交子代的情况可知甲组亲本中雄性黄色个体不可能是纯合子,则甲组的亲本基因型是AA(♀)×Aa(♂)。

从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死亡,基因型为AA的雌性个体和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存活现象可以看出,致死基因与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基因所在染色体上不携带致死基因,雄性激素会促进致死基因的表达。

答案:

C

7.产前诊断指在胎儿出生前,医生利用B超检查和基因诊断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疾病。

已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现有一位怀有两个胎儿并患该遗传病的孕妇,医生建议其进行产前诊断,如图为医生对该对夫妇及两个胎儿进行诊断的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个体1:

父亲;个体2:

儿子;个体3:

女儿

B.个体1:

XDY;个体2:

XdY;个体3:

XdXd

C.从优生的角度分析,该孕妇可以生育这两个胎儿

D.仅根据上图,无法进行任何判断

解析:

孕妇基因型为XDXd,个体1、个体2、个体3的基因型分别为XDY、XdY、XdXd,父亲可能是个体1或个体2,若为个体1,不可能生出XdXd的女儿,父亲只可能是个体2。

答案:

B

8.(2019·广东六校联考)正常的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

现有一种三体水稻,细胞中7号染色体有三条。

该水稻细胞及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如图所示(6、7为染色体标号;A为抗病基因,a为感病基因;①~④为四种配子类型)。

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①③)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雌配子能参与受精作用。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配子①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一直为13

B.正常情况下,配子②④可由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而来

C.以该三体抗病水稻作母本,与感病水稻(aa)杂交,子代抗病个体中三体植株占3/5

D.以该三体抗病水稻作父本,与感病水稻(aa)杂交,子代中抗病∶感病=5∶1

解析:

已知正常的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则形成配子①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3条或26条,A错误;②的基因型为a,由题意可推知④的基因型为A,两者不可能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B错误;以该三体抗病水稻作为母本,与感病水稻(aa)杂交,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aa∶Aa=1∶1∶2∶2,因此子代抗病个体中三体植株占3/5,C正确;以该三体抗病水稻作为父本,与感病水稻(aa)杂交,由于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①③)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因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1∶2,则子代中抗病∶感病=2∶1,D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科学家对猕猴(2n=42)的代谢进行研究,发现乙醇进入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

缺乏酶1,喝酒脸色基本不变但易醉,称为“白脸猕猴”;缺乏酶2,喝酒后乙醛积累刺激血管引起脸红,称为“红脸猕猴”;还有一种是号称“不醉猕猴”,其体内两种酶都有。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________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从以上资料可判断猕猴的酒量大小与性别关系不大,理由是与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________(填“常”或“性”)染色体上。

(2)在此猕猴群中,A基因是由a基因突变而成的,其本质是a基因的DNA分子中可能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_、增添或缺失。

(3)请你设计实验,判断某“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

实验步骤:

①让该“白脸猕猴”与多只纯合的“不醉猕猴”交配,并产生多只后代。

②观察、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Ⅰ.若子代全为“红脸猕猴”,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

Ⅱ.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________;

Ⅲ.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________。

解析:

(1)从题干和题图可知,相应酶的存在与否使猕猴个体表现出不同的性状,这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4、12号染色体是常染色体,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2)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的。

(3)“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或aabb,纯合“不醉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全为“红脸猕猴”;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红脸猕猴”)、Aabb(“不醉猕猴”),且子代中“红脸猕猴”∶“不醉猕猴”=1∶1;若“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全为“不醉猕猴”。

答案:

(1)酶 常 

(2)替换 (3)Ⅱ.“红脸猕猴”∶“不醉猕猴”=1∶1 aaBb Ⅲ.全为“不醉猕猴” aabb

10.某高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进行人类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两个家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B、b)患者,系谱图如图所示。

查阅文献发现,在正常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10-5。

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

(2)请按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继续分析:

①Ⅰ1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Ⅱ7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小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

③若Ⅱ7和Ⅱ8再生育一个儿子,则儿子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

④若Ⅱ5与a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

则该女儿不携带a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

解析:

(1)由Ⅰ1和Ⅰ2表现正常,但他们所生的Ⅱ2女儿患甲病,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的遗传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因此乙病为隐性遗传病;题图显示,乙病患者有性别差异,患者都是男性,因此可判断乙病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①Ⅰ1表现正常,但他所生的Ⅱ2为甲病患者(aa),因此Ⅰ1的基因型为AaXBY;Ⅱ7的父母表现正常,但生出了患两种病的Ⅱ9(aaXbY),因此,Ⅱ7的父母Ⅰ3、Ⅰ4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由于Ⅲ2患乙病,因此可判断Ⅱ7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②Ⅰ3(AaXBY)和Ⅰ4(AaXBXb)生出的Ⅱ6基因型为AaXBXb的概率是2/3×1/2=1/3;Ⅰ1(AaXBY)和Ⅰ2(AaXBXb)生出的Ⅱ5基因型为AaXBY的概率为2/3,因此Ⅱ6(1/3AaXBXb)与Ⅱ5(2/3AaXBY)结婚,生出两病都患的小孩的概率为1/4×1/4×1/3×2/3=1/72。

③Ⅱ7不患甲病,基因型是1/3AA或2/3Aa,她与Ⅱ8(Aa的基因型频率为1×10-5)再生育一个儿子,该儿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4×2/3×1×10-5=1/600000。

④Ⅱ5基因型为1/3AA或2/3Aa,其所产生的配子中A的概率是2/3,a的概率是1/3,故Ⅱ5与a基因携带者结婚所生后代中AA的概率是2/3×1/2=1/3,Aa的概率是1/3×1/2+2/3×1/2=1/2,故表现型正常的女儿不携带a基因的概率为1/3÷(1/3+1/2)=2/5。

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Ⅰ1和Ⅰ2)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Ⅱ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①AaXBY AAXBXb或AaXBXb ②1/72 ③1/600000 ④2/5

11.如图甲中Ⅰ表示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域,在该区域上基因成对存在,Ⅱ和Ⅲ是非同源区域,在Ⅱ和Ⅲ上分别含有X和Y染色体所特有的基因。

在果蝇的X和Y染色体上分别含有图乙所示的基因,其中B和b分别控制果蝇的刚毛和截毛性状,R和r分别控制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性状。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B和b基因位于图甲中的________(填序号)区域,R和r基因位于图甲中的________(填序号)区域。

(2)在减数分裂时,图甲中的X和Y之间有交叉互换现象的是________(填序号)区域。

(3)红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某一刚毛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有B和b两种基因,请写出该果蝇可能的基因型,并设计实验探究基因B和b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

①可能的基因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预测结果:

若后代中雌性个体全为刚毛,雄性个体全为截毛,说明________________;若后代中雌性个体全为截毛,雄性个体全为刚毛,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题图可知,B和b在X、Y染色体上都含有,应位于题图甲中的Ⅰ区域,而R和r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应位于题图甲中的Ⅱ区域。

(2)减数分裂过程中,X、Y染色体上同源区域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即题图甲中的Ⅰ区域。

(3)由于控制眼色的基因R、r位于X和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域,所以,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或XRXr。

(4)由于B和b位于题图甲中的Ⅰ区域,且刚毛对截毛为显性,所以该刚毛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BYb或XbYB。

要探究基因B和b在X、Y染色体上的位置,应让该果蝇与截毛雌果蝇(XbXb)杂交,再根据后代的表现型确定基因位置。

答案:

(1)Ⅰ Ⅱ 

(2)Ⅰ (3)XRY XRXR或XRXr

(4)①XBYb或XbYB ②让该果蝇与截毛雌果蝇(XbXb)杂交,分析后代的表现型情况 ③B和b分别位于X和Y染色体上 B和b分别位于Y和X染色体上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遗传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基因在F1的体细胞中的表达机会均等

B.自由组合定律的核心内容是“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C.理论上F1自交后代中各种基因型个体发育成活的机会相等

D.为了验证所作假设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自交实验

答案:

C

2.(2019·江西赣州一模)某种植物的花色同时受A、a与B、b两对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_bb的植株开蓝花,基因型为aaB_的植株开黄花。

将蓝花植株(♀)与黄花植株(♂)杂交,取F1红花植株自交得F2。

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黄花∶蓝花∶白花=7∶3∶1∶1,则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F2中基因型为Aa__的杂合子致死

B.F1产生的配子中某种雌雄配子同时结合致死

C.亲本蓝花植株和F2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D.F1产生的配子中,Ab雌配子或Ab雄配子致死

答案:

D

3.人类的先天性白内障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低血钙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一个先天性白内障男性(血钙正常)和一个低血钙佝偻病女性(眼球正常)婚配,生了一个正常女孩。

该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理论概率是(  )

A.1/2         B.1/4

C.1/8D.1/16

答案:

C

4.(2019·江苏盐城一模)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其幼虫结茧情况受一对等位基因L(结茧)和Lm(不结茧)控制。

在家蚕群体中,雌蚕不结茧的比例远大于雄蚕不结茧的比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雄蚕不结茧的基因型为ZLmW

B.雌蚕不结茧的基因型为ZLmZLm和ZLmZL

C.L基因和Lm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L基因为显性基因

D.L基因和Lm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Lm基因为显性基因

答案:

C

5.人类眼球震颤症为单基因显性遗传病,杂合子眼球稍微能转动,显性纯合子不能转动。

如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可推测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可推测此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C.可推测眼球微动患者多为女性

D.3和4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2

答案:

C

6.半乳糖血症和无过氧化氢酶症是两种人类单基因隐性遗传病,不同个体酶活性大小(酶活性单位相同)如表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疾病名称

相关酶

酶活性

患者

患者父母

正常人

无过氧化氢酶症

过氧化氢酶

0

1.2~2.7

4.3~6.2

半乳糖血症

磷酸乳糖尿苷转移酶

0~6

9~30

25~40

A.患半乳糖血症或无过氧化氢酶症的女性的父亲一定为患者

B.若某人同时患有两种遗传病,说明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表现型正常的个体酶活性较低,其是否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不能通过化验酶量来确定

D.调查两病的遗传方式时,需要在足够大的人群中随机取样

解析:

分析题表数据,不能判断该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患半乳糖血症或无过氧化氢酶症的女性,其父亲不一定为患者;某人同时患以上两种遗传病,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化验磷酸乳糖尿苷转移酶酶量不能判断表现正常的个体是否为携带者,因为携带者与正常人数据有交叉;调查两病的遗传方式时,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7.(2017·安徽马鞍山质检)果蝇唾腺染色体是遗传分析的理想材料,请回答:

(1)染色体上的DNA可被染料染成明暗相间、宽窄不一的横纹,横纹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由此可推测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唾腺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则其上横纹的______________可能将发生改变。

(2)控制果蝇展翅的基因(D)位于3号染色体上,该基因纯合致死。

若利用基因型为Dd的果蝇逐代随机交配来保存D基因,该方法____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3)控制果蝇粘胶眼的基因(G)也位于3号染色体上,该基因纯合致死。

现有M(展翅正常眼)果蝇,其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如图所示,若有一只展翅粘胶眼雄果蝇,欲确定基因D和G是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某兴趣小组让其与M果蝇杂交,请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D和G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D和G不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解析:

(1)染色体上的DNA可被染料染成明暗相间、宽窄不一的横纹,横纹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若唾腺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则其上横纹(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可能将发生改变。

(2)已知控制果蝇展翅的基因(D)位于3号染色体上,该基因纯合(DD)致死,若Dd的果蝇逐代随机交配,则D基因频率逐渐降低,所以,该方法不能用于保存D基因。

(3)展翅粘胶眼的基因型为DdGg,与M(D、g连锁,d、g连锁)杂交:

若D和G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后代基因型为DDGg(DD纯合致死)、ddgg、Ddgg、DdGg,所以后代正常翅正常眼∶展翅正常眼∶展翅粘胶眼=1∶1∶1;同理,若D和G不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翅粘胶眼∶展翅正常眼∶展翅粘胶眼=1∶1∶1。

答案:

(1)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数量或排列顺序

(2)不可行 (3)①正常翅正常眼∶展翅正常眼∶展翅粘胶眼=1∶1∶1 ②正常翅粘胶眼∶展翅正常眼∶展翅粘胶眼=1∶1∶1

8.已知蔷薇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为红色基因,B为红色淡化基因。

蔷薇的花色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基因型

aa__或__BB

A_Bb

A_bb

表现型

白色

粉红色

红色

现取3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色纯合品种甲、乙、丙分别与红色纯合品种丁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P 甲×丁    P 乙×丁    P  丙×丁

↓       ↓        ↓

F1 粉红色   F1 粉红色   F1  红色

↓⊗      ↓⊗       ↓⊗

F2白色粉红色红色F2白色粉红色红色F2红色白色

 1∶2∶1     (?

)       3∶1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1)乙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用甲、乙、丙3个品种中的________两个品种杂交可得到粉红色品种的子代。

(2)实验二的F2中白色∶粉红色∶红色=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白色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从实验二的F2中选取一粒开红色花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培育成植株。

为了鉴定其基因型,将其与基因型为aabb的蔷薇杂交,得到子代种子;种植子代种子,待其长成植株开花后,观察其花的颜色。

①若所得植株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②若所得植株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解析:

(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可推测F1的基因型为AABb,其亲本组合为甲(AABB)×丁(AAbb)。

根据实验三的结果可推测F1的基因型为Aabb,其亲本组合中丙的基因型为aabb;甲、乙、丙是基因型不同的白色纯合品种,因此乙的基因型为aaBB。

甲(AABB)与丙(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粉红色)。

(2)乙(aaBB)与丁(AAbb)杂交,F1都是粉红色(AaBb),F1自交,F2中粉红色(A_Bb)占3/4×2/4=6/16,红色(A_bb)占3/4×1/4=3/16,白色占1-6/16-3/16=7/16,因此实验二的F2中白色∶粉红色∶红色=7∶6∶3。

其中白色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种。

(3)实验二的F2中开红色花的种子基因型为AAbb或Aabb,若将AAbb与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全为红色;若将Aabb与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比例为1∶1,即红色∶白色=1∶1。

答案:

(1)aaBB 甲和丙 

(2)7∶6∶3 5 (3)①全为红色(或红色∶白色=1∶1) AAbb(或Aabb) ②红色∶白色=1∶1(或全为红色) Aabb(或AAbb)

9.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截毛和刚毛为两对相对性状,分别受基因A、a和D、d控制。

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均为灰身刚毛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其结果与理论分析不吻合,随后又用这对果蝇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每次结果都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

(1)对上述遗传现象进行分析,体色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

体色和刚毛长短这两对性状中属于伴性遗传的是________。

(2)从理论上分析,子代中灰身刚毛雌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灰身刚毛雌果蝇与黑身刚毛雌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

(3)该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不吻合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__或________的个体不能正常发育成活。

若要进一步验证这种推测,可以从其他类型中选择表现型为________的纯合雌果蝇和________的纯合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

若后代只有雄果蝇,没有雌果蝇,则证明不能成活的是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

解析:

(1)由于亲本雌雄果蝇均为灰身,而后代有黑身,说明灰身为显性;由于后代雌果蝇全为刚毛,而雄果蝇既有刚毛,又有截毛,故刚毛长短为伴性遗传。

(2)由于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AaXDXd、AaXDY,则子代灰身刚毛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AAXDXD、AAXDXd、AaXDXD、AaXDXd,共4种情况;后代黑身刚毛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DXD、aaXDXd,则灰身刚毛雌果蝇与黑身刚毛雌果蝇的比例(也即灰身与黑身的比例)为3∶1。

(3)由于题图中灰身刚毛雌果蝇与黑身刚毛雌果蝇的比例为5∶2,与理论值(6∶2)不符合,可能原因是基因型为AAXDXD或AAXDXd的雌性个体死亡。

若用纯种灰身截毛雌果蝇(AAXdXd)与纯种灰身刚毛雄果蝇(AAXDY)交配,后代雌果蝇基因型均为AAXDXd,雄果蝇基因型均为AAXdY,若后代只有雄果蝇,可以判断基因型为AAXDXd的个体不能成活。

答案:

(1)灰身 刚毛长短 

(2)4 3∶1(或6∶2) (3)AAXD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