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732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docx

11年传播学笔记大礼包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

纯粹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信息就是按照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是仅此一点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由此可见,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这是最广义的信息概念。

传播学所考察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社会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说,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影像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引起反馈。

因此我们说,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第一,它不单纯的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我们把社会信息看作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库利、皮尔士、施拉姆的观点。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的基本特点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没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所以说,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社会的传播,同样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五种不同的类型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人内传播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是更大的系统,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出了新的输出物——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组织传播则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传播系统;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综上所述,任何的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

指的是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定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马恩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有多大差异。

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communication在马恩著作的德文原文中写作konmunikation。

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恩的传播观,并不是一种牵强附会的理解。

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另外,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还具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行为主义传播学把传播学基本上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恩精神交往理论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

2.马恩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人们精神交往关系是与一定阶段上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而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3.从马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即信息。

精神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然不否认信息中包含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这些倾向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类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中,由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手脚分工,渐渐习惯了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是完成从猿到人转变的决定性一步,其意义在于,手变得自由了并且能够不断的获得新的技巧和制造工具,是创造精神财富和进行传播活动的重要器官,手脚分工在人类传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人类最基本传播手段的语言,也是从劳动中产生出来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同时也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其进一步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

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推动之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

2.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与动物界的传播不同,人类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

语言的历史,同时也就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3.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4.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

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文字是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以我国的汉字载体而言,从早期的石壁画、竹简等到后来的纸张,文字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容易。

道路的开拓、驿站、邮政设施的建立,也使得文字信息能够在越来越广大的区域内进行传播。

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融合。

5.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1.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的基础上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两大贡献。

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宋代的毕昇又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到了元代和明代,中国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铜、铅活字。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广泛流传到东亚和西方各国,其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6.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1.人类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告诉我们,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

2.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的,是一个日益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3.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

媒介即讯息。

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

4.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媒介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5.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7.试述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哈特的媒介三分法:

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和机器媒介系统。

8.什么是信息社会?

它具有哪些特点?

信息社会: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力的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9.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从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计算机等等。

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呢,今后将会综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

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

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着找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第三章.

1.简述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永井田男对符号的定义:

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称为副语言,不仅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其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2.非语言符号的体态符号,也称为“体态语言”,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语言并用,在形成语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功能(符号化和符号解读);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

5.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意义的定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的精神内容。

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7.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的还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境意义。

8.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1)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物间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跟前事物、从森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

(2)只有人才是具有象征性行为的社会动物,人类的象征活动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

(3)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性特征,并且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象征能力。

9.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

意义交换的前提——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10.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现代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和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

1.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2.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

第四章.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

其区别是什么?

直线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以及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等发展而来。

循环模式:

施拉姆与奥斯古德的循环模式发展而来……

区别:

1.传播者与受传者不同;2.传播模式的重点不同;3.传播模式的方向不同。

3.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4.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5.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它是在对美国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些研究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因而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

6.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它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1)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2)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3)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交往”。

7.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2)要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3)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4)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么就不能单纯地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便不能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5)综上,唯物史观是在与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来把握社会传播过程的,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第五章.

1.什么是人内传播?

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从下面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特点):

(1)人内传播在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和输出对象都是外部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消极的、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人内传播是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它具有下面几个环节和要素: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3.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4.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5.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1)人内传播在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和输出对象都是外部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消极的、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6.什么是人际传播?

它的特点是什么?

定义: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7.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8.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载体。

在这里,媒体也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

我们在前面讲到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9.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

自我表达的有效媒体之一是姿态。

体姿在狭义上指手势和身体的各种活动姿势,在广义上也把面部器官活动构成的表情、神色等等包括在内。

它具有以下传播功能:

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10.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个人进行自我表达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人能够充分认识和评价自己,但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

因此,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应该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

UID

13369 

帖子

540 

精华

积分

812 

威望

0^_^ 

金钱

2815研元 

活跃度

5715 

阅读权限

10 

性别

男 

来自

西安&桂林 

在线时间

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3-9 

最后登录

2010-9-20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群体的社会功能的三个方面:

(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2)群体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3)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2.什么是群体意识?

它是如何形成的?

群体意识:

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它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传播中形成的。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传播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信息的流向越大,越具有双向性,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的成分也就越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合意、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也就越强,越具有凝聚力。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4.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5.谈谈集合行为中信息流与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集合行为中流言的特点:

A.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B.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C.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流言与证据的暧昧性公式:

R=iXa)

6.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