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948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

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

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

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

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

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

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

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

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

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

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

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

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

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

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课考点

重点:

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

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

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

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

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

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

政治纲领:

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

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

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五四运动;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

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

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

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

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

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

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民族区域自治;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

刘少奇冤案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必修二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

汉代:

刀耕火种,曲柄锄,一牛挽梨,二牛抬杠,战国时,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耧车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

(3)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的阶级,赋税和力役是剥削的主要手段

(4)水利工程:

李冰的都江堰郑国的郑国渠汉代,井渠唐代,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

风力水车

工官匠户:

垄断性:

仅限与贵族与皇帝高超性封闭性缺乏积极性特殊性奢侈性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篇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逐点夯实)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1)夏朝: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商代政治的特点:

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

积极影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

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

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

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汉政治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

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4、郡县制度:

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

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影响: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

1

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

设刺史制度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内阁制度:

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但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清朝: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鸦片战争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

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辛丑条约》: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

4、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5、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面的斋桑湖以东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

1884年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3

中国胜利。

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坚持全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3)、《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4

积极意义: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

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4)、《资政新篇》: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由于缺乏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战争环境未能实行。

2、辛亥革命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意义:

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

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由国共两党领导的国民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

4)国共的十年对峙

a、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b、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c、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5)解放战争

5

篇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4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4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6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1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2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