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1922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

(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

(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

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

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

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

它的特点为:

(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

(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4.《史记》三家注

(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

不仅攻驳裴骃旧注,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3)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既为《史记》原文作注,同时也为《集解》和《索隐》作注。

《集解》、《索隐》、《正义》,依次相注,关系紧密,被称为“《史记》三家注”。

5.《汉纪》

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汉纪》30卷,82432字。

记事起于刘邦之兴,迄于王莽之败,以班彪著《王命论》、班固撰《汉书》结尾,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三)《汉纪》的贡献

第一,荀悦确立“约撰旧书(《汉书》),通而叙之。

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的改编原则。

即以《汉书》的“本纪”为纲,将《汉书》“传、志、表”的主要史实,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11个“帝纪”各年之下。

所以《后汉书》评价为“辞约事详”。

第二,《汉纪》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史论30多条,总结西汉历史经验教训,以供借鉴。

范晔肯定《汉纪》“论辩多美”。

第三,《汉纪》在《左传》编年体的基础上,新创立“连类列举”的方法,在有关史事之下记载与之有重要联系的人物和制度。

既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又保持了编年体记述历史发展轨迹清楚的特点。

这样使编年体更加成熟。

6《三国志》裴松之注

因为陈寿《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故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奉旨寻详,务在周悉”,“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

裴注主要内容为:

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其主要贡献在于:

第一,裴松之注将前人注解经史的“笺注名物,训释文义”方法,改变为广采博引文献以“补缺、纠谬”,开创了经史注释的新方法。

第二,裴松之注引书二百多种,有32万字,“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四库全书总目·三国志提要》),有保存文献之功。

第三,裴松之注虽存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的弊端,但所载材料被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

 

7史馆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正式设立史馆,并移至“禁中”门下省,建立修史制度,专门从事修史工作。

“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

宰相负责监修,称“监修国史”;专职修史,称“史馆修撰”;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

从此,这种官修史书成为定制,历代相袭,这一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

8《史通》

唐朝刘知几(661——721)著;其内容今本为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

内篇

主要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及史书编撰方法的得失。

其中涉及:

A.史料的搜集;B.鉴别和取舍;C.史书编纂的对象、体例、态度及方法等;外篇则主要叙述了A.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

B.正史源流;C.评论史家和历史著作的得失。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在于: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

(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对《史通》的评价

(1)《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2)《史通》的史学思想丰富了我国的史学园地。

(3)《史通》提出史学理论对后世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9.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宋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幼喜《左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宋仁宗时(1038)中进士,仕历仁、英、神、哲四朝,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其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编纂。

宋哲宗即位(1085),司马光还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元祐更化”。

死后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他在史学上的代表作为《资治通鉴》,记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共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0郑樵

郑樵(1104——1162),字渔仲。

南宋兴化军莆田人。

16岁时,到夹漈山隐居读书,“困穷之极,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

(《夹漈遗稿》下)

家贫无图书,“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

(同上)

他对各种学术做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

”(《献皇帝书》)

这些为他编撰《通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史学四长

这是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之一,他在代表作《文史通义》认为在刘知几《史通》“才学识三长”的基础上,应增补一个“史德”。

即是一个优良的史家应该具备“才学识德”四长。

所谓“史德”,即“著述者之心术”。

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

二.答问题

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的标志

第一,对历史的认识上,初步完成从神的历史到历史是人的活动这一认识过程。

第二,史学价值的认识上,初步提出历史的社会功能。

第三,史学成果的表现形态上,出现了多种体裁的历史撰述。

第四,史学理论上,形成“君举必书”的史官、国史的制度,“书法无隐”的良史观念的出现,表明对史学客观性的重视。

二.简要论述《春秋》的史学贡献。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

‘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三.简要论述《左传》的史学贡献。

第一,《左传》以编年为主,兼有他体。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记事简单,如同大事记。

《左传》在编年记事的总格局中,也集中记载历史事件的原委,或集中记述人物的经历,弥补了史事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

第二,《左传》记事的范围更广泛。

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第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

书中有“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约80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后来《史记》“太史公曰”,《汉书》“赞曰”等无不受其影响。

第四,《左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特别高扬“民本”思想,《左传》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简要评价“班马异同”

第一,《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在通识指导下写成的断代史,书中《刑法》《食货》等志,《匈奴》《西域》等传,都突破汉代的断限,叙述历史的源流,将历史的断面与历史的连续性结合起来。

第二,《汉书》强调汉朝的正统。

《史记》是“通古今之变”,《汉书》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把《史记》的《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贬入列传,把新朝皇帝写为《王莽传》,放在《汉书》之末,这是为了突出刘氏王朝的正统地位。

第三,《史记》“圆而神”,体例灵活;《汉书》“方以智”,体例严整。

《史记》五帝、夏商周、秦、秦始皇、项羽、西汉诸帝“本纪”写法不一,体例繁杂。

《汉书》改为以帝王为中心的大事记,确立以一帝一纪的基本模式。

《汉书》“十志”,改进《史记》“八书”,在记述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多创新,具有严密的组织系统。

《汉书》将《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简化了纪传体。

《史记》“列传”随意命名、年代顺序混杂。

《汉书》列传以“年代”为序;先专传合传,后类传;统一以“姓名”标目。

第四,班固以封建正宗思想评价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司马迁传》),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

五.简要评价刘知几《史通》对我国史学的贡献。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刘知几对此前史学所作的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总结了史学的发展状况,提高了史家的自觉的历史认识,推动了史学的发展。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

在《史通》中设有《疑古》、《惑经》等篇,对《尚书》、《春秋》等儒经中记载的古史提出了大胆的怀疑。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

刘知几指出:

“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长:

谓才也,学也,识也。

”“才”:

是指写史的表达能力;“学”:

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识”:

是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的能力。

(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刘知几要求史官写史“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要“不掩恶,不虚美”,“善恶必书”,为此他作《直书》、《曲笔》两篇。

(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比如主张删去或改造《艺文志》,同时改造《天文志》、《五行志》。

主张增设《都邑》、《氏族》、《方物》三志等等。

六.简要列举唐修八史

《梁书》:

姚察、姚思廉

《陈书》:

姚察、姚思廉

《齐书》:

李德林、李百药

《周书》:

令狐德棻等

《隋书》:

魏征等

《晋书》:

房玄龄等

《南史》:

李延寿

《北史》:

李延寿

七、简述《文史通义》的内容。

《文史通义》是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的代表作,共8卷,分内外篇。

内篇5卷,外篇3卷。

该书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

其中于史学理论贡献尤多。

该书著作的目的:

一是阐明史学的意义;二是评论文史著作编纂等方面的得失;三是评论当时学风流弊、世教民俗。

集中体现其史学思想:

1.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

章氏提出“史学所以经世”的观点,就是要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

既反对理学的“空言义理”,又反对乾嘉考据学者长于考据而不言经世的学风。

2.阐发“六经皆史”的观点

3.主张史家必须具有“史德”

《文史通义》认为《史通》“才学识三长”还不够,应增补一个“史德”。

所谓“史德”,即“著述者之心术”。

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

4.在史书编纂方法上提倡编修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记注两类。

三.论述题:

(一)论述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历史贡献。

1.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

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早年师从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跟孔安国研究《尚书》。

20岁起开始游历各地。

后回到长安后,担任郎中之职,出使巴蜀、云南等地。

36岁的司马迁在洛阳受父亲司马谈遗命修史。

后继父职为太史令。

曾经主持《太初历》的修订。

48岁时遭“李陵之祸”,以“诬上”罪被判死刑。

后受宫刑。

55岁左右,完成其代表作《太史公书》撰写。

《史记》的内容

《史记》有12本纪,30世家,10表,8书,70列传,共130篇,52.65字,记载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两千多年的历史。

2.历史贡献: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

《史记》五种史体各有渊源,但把这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在一部书中,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完备而严密的史体——纪传体,始自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郑樵评价说:

“使百代而上,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2.确立了“详近略远”,重视当代史的撰史原则。

在《史记》130篇中,专记汉代有62篇,并记前代及汉代者11篇。

自楚汉相争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100年的历史,《史记》用一半的篇幅来记载,反映了司马迁对当代史的重视。

3.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撰写过程中广采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

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

注意利用朝廷收藏的文献档案。

比如秦残留的文书档案及汉初封王、侯的策命盟誓等。

再加上实地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等;

而在在史料的收集和考辨中,奉行两个原则:

A、“考信于六艺”,认为儒经是核实史料可靠性的重要依据。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B、“择其言尤雅者”:

“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对奇异不雅的传说,他一般摒弃不用。

4.《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史记》首先是一部史学名著。

书中所有人物事件,都是真人实事,不夸张,不虚构。

它是一部实录,一部信史。

《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

司马迁能抓住文学的特点,通过种种艺术加工,忠实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典型,使史学、文学两者结合并统一起来。

司马迁善于抓住主要情节,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概念化的叙述。

这是司马迁人物传记的最大特色。

所以,鲁迅评价说:

《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文学史纲》)

(二)论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贡献。

1.《资治通鉴》的史学贡献

记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共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材料丰富,考证精详

司马光称“遍阅旧史,旁及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

(《进资治通鉴表》)十七史之外,引用史书达322种之多(见宋高似孙《史略》)。

《四库全书》称其“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

司马光注重史料的考证,撰写《通鉴考异》三十卷,选择比较可靠的史料修入《资治通鉴》。

(2)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

1.《资治通鉴》吸取纪传体长处,将各种分散史料集中,把当时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2.用编年方法,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使历史变得系统明晰。

因此,《资治通鉴》避免了编年体的弊病,完善了编年叙事法。

(3)通过史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资治通鉴》共有186篇史论:

其中“臣光曰”三字史论,共102篇。

引用其他史家论赞的,有84篇。

这些议论,反映了司马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也体现了政治思想。

资治通鉴的史学贡献还突出在表现在他的史学思想上:

(1)突出史学的资政的作用

司马光提出作史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2)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

《资治通鉴》尽可能符合客观史实,强调“无所抑扬,庶几不诬事实,近于至公”。

《资治通鉴》“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拨乱世反诸正也。

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

(3)反对神鬼怪异之说,重于人事

《资治通鉴》对有关神鬼怪诞记载,一概不加采录。

主张“治人不治天”,在人事作用上谈历史盛衰。

(4)强调维护礼制,宣扬“尊君”的英雄史观。

司马光认为等级名分礼制的维持,是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

其重点在于尊君,认为“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三)论述明清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

1、大规模官修史籍活动

由明清政府组织的大规模修史活动频繁,编纂了大量卷帙浩大的历史著作。

其特点:

第一,据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统计,官修史籍有100余种,清代官修史籍达150余种。

有《元史》《明史》《明清实录》“七《通》”等名著。

第二,明清官修史籍集中在前中期,体现“盛世修史”的特点。

第三,所修史籍多为典章制度史,是当时官方史学服务于政治的表现。

第四,大规模官修史籍活动中蕴含封建统治者的文化专制因素。

既通过笼络知识分子阶层修史以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又通过“焚书禁史”(明朝“焚《通纪》案”、“禁李贽著作案”,清代“庄廷鑨《明史》案”等)以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史著的丰富、体裁的创新和理论的发展

第一,《明史艺文志》分“史部”为10类,著录史书1378部,共27547卷;《清史稿艺文志》分16类,著录史书2473部,共57995卷。

第二,史书体裁不断创新,历史撰述向专史方向发展。

其一,分学术、制度、个人、地方、军事等专史。

其中,以梳理学术源流的思想学术专史最为突出。

如冯从吾《元儒考略》、周汝登《圣学宗传》、孙奇逢《理学宗传》、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数十种。

其二,既反映历史演进大势、又记载社会历史全部内容的纪事本末体,走向综合体裁。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马骕《左传事纬》等。

马骕《绎史》采用纪传、纪事本末、学案、典制等体,附以世系图、地图和年表。

第三史学理论获得重大发展。

其一,刘知几《史通》重新获得重视和研究。

明代陆深《史通会要》、李维桢《史通评释》、王惟俭《史通训故》,清代黄叔琳《史通训诂》和浦起龙《史通通释》等。

其二,明代卜大有《史学要义》、胡应麟《史学占毕》,到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等史学理论专门著作的撰写,显示史学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

其三,明代王阳明到清代章学诚相继提出“六经皆史”,促进史学摆脱经学的羁绊,提高了史学的独立地位,同时也促使学术由考经向考史发展。

3、历史批判与学术总结的出现

第一,明清时期,不断出现反映时代抗议精神的私家史学著作。

明代祝允明《罪知录》皆“举、刺、予、夺,言人所不敢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贽《焚书》《藏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独出胸臆,无所规放”(《藏书》卷首)。

直至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读通鉴论》、唐甄《潜书》等,均为历史批判的名著。

第二,出现整理性的学术总结运动。

从明代中期杨慎、焦竑、陈第、方以智开始复兴“古学”,“风气既开,国(清)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

”(《四库全书总目》卷119《通雅提要》。

到清代中期兴起了以文献考据为手段,对数千年的历史文献进行全面总结和情理的高潮。

其一,出现三大考史名著。

其二,发展了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辨伪等一系列科学的学术方法。

4、史学与社会的联系紧密,不断走向社会深层

第一,历史的教育功能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重视,历史普及读物大量涌现。

如《资世通训》是明太祖“思以化民成俗,复古治道,乃著是书,以示训戒。

”(《明太祖实录》卷97),以及《宗藩昭鉴录》《相鉴》《武士训戒录》等等。

明代马维铭《史书纂略》“取二十一史本纪、列传,各撮取大略,汇为一编。

清代有《廿一史约编》《廿四史约编》《史略》等等,均是通俗史学著作。

第二,史学的社会功能得到各阶层的广泛认同,史学经世致用的观念深入人心。

明代心学家王畿提出“儒者之学务于经世。

然经世之术约有二端:

有主于事者,有主于道者。

”(《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等。

5、中西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域外史地著作的兴盛

第一,郑和下西洋,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和巩珍《西洋番国志》为明初中外交通史书。

第二,明中期,张燮《东西洋考》,李言恭《日本考》,郑若曾《朝鲜图说》,严从周《殊域周咨录》等,为东西洋历史地理著作。

蔡汝贤《东夷图说》指出“日本横于海上,其心叵测,沿边二十六郡忧殷哉……有经世之责者试思之。

”(《东夷图说·总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