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2006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三章神经系统复习题

肌紧张: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它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处于持续而轻微的收缩状态。

牵张反射:

外力牵拉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发射。

腱反射: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

是指对第二信号即抽象信号(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

自发脑电活动:

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能经常自发地产生节律性的电位变化。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哪些?

⑴生理完整性:

结构和功能上均保持完整;

⑵绝缘性:

一条神经干中众多神经纤维在传导兴奋时互不干扰;

⑶双向性:

人为刺激神经纤维某一点,引起的兴奋可同时向两端传导;

⑷相对不疲劳性:

在长时间、高频率的电刺激下,神经纤维仍能保持产生和传导兴奋的能力。

简述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①单向传播:

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经化学性突触传递,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即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

②中枢延搁:

兴奋通过反射中枢时往往较慢,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延搁

③兴奋的总和:

在反射活动中,若干传入纤维引起的多个EPSP和IPSP可发生空间总和与时间总和.

④兴奋节律的改变:

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冲动频率不一的现象,称为兴奋节律的改变。

⑤后发放

⑥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

因为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沟通,故内环境的变化均能影响突触传递过程。

易疲劳是因为突触小泡内的递质在长时间、高频率的突触传递中容易耗竭。

试比较骨骼肌牵张反射的两种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牵拉刺激

快速、短暂

缓慢、持续

感受器

肌梭中核袋纤维

肌梭中核链纤维

传入纤维

Ia

Ia和II

中枢突触

单突触反射

多突触反射

效应器

梭外肌快肌纤维

梭外肌慢肌纤维

反射效应

迅速、明显、同步性收缩;

有明显缩短

轻度、持久、交替性收缩;无明显缩短,主要是肌张力增高

意义

检查反射弧完整性及高位中枢病变

维持姿势;协助中枢和外周神经疾病诊断

●名词解释

神经系统:

主要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和参与髓鞘的形成)组成。

神经元:

由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分轴突和树突。

神经纤维:

由神经元的突起和包绕在外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末梢:

幽邃神经纤维:

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鲜标本上色泽呈灰暗,称作灰质。

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称白质

皮质:

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层又称皮质

髓质:

在大脑和小脑内的白质位于皮质深层,又称髓质

神经束: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起止点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形成的束状结构,又称纤维束或传导束。

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称神经节。

神经核: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的其他部位,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包括树突)常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集团。

神经反射和反射弧:

突触:

脊神经:

脊神经节:

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

脊髓前角

锥体和锥体交叉

运动终板有髓神经纤维、脑屏障,血-脑屏障

●问答题:

1.详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反射弧包括那几个重要环节?

3.详述脊髓的外形特征?

4.详述脊髓的内部结构?

5.详述脑的分部和位置?

6.脑干包括那些部分?

7.试述间脑的分部以及各部的机能特点?

8.试述小脑的机能?

9.每侧大脑半球根据什么标准划分为几个叶?

10.试述脊神经的组成?

11.叙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2.试比较躯体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的区别?

13.试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14.详述声波的传导途径?

15.叙述突触的结构与功能?

16.大脑皮层的边缘系统包括哪些结构及其功能?

17.脑神经的组成?

18.肋间神经的体表定位特点。

 

第四章感觉器官复习题

视力:

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可以用眼所能分辨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来表示,也称为视敏度。

视野:

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所能看到的最大范围。

感受器电位:

感受器将不同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变成特殊的感受器细胞的局部性电位变化。

听阈:

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称为听阈。

听域:

对于每一个频率的声波都有其听阈和最大可听阈,两者所包含的区域表示了人耳所能听到声音的范围,称为听域。

感受器:

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觉器官=感受细胞+非N附属结构

视敏度(视力):

指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

通常以视角的大小做为衡量标准。

视角为1分的视力为正常视力。

视野:

单眼固定不动正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

气传导

 

●基本生理过程与原理

1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编码功能、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眼的调节作用(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两眼会聚):

2.1晶状体的调节:

看近物时,反射性加强晶状体折光能力,使射入眼内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以看清近物。

2.2瞳孔的调节:

看近物时,反射性引起瞳孔缩小,称为瞳孔近反射。

用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眼时,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3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

 

第五章血液复习题

凝集素:

是指血浆中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发生反应的特异性抗体。

血型:

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血浆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等无机盐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凝集原:

是指红细胞膜上镶嵌的一些特异蛋白质、糖蛋白或糖脂,它们在红细胞凝集中起抗原作用。

等渗溶液: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红细胞沉降率:

是指在静置的抗凝血中,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简称血沉。

正常值:

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血量:

人体血液的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正常成人血量约占体重的7~8%。

问答题:

²血液对机体稳态的保持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²何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维持的意义。

稳态:

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意义:

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

第六章循环系统复习题

期前收缩:

人工刺激或病理性额外刺激引起的心室在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产生的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

是临床上心律失常的生理学基础之一。

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输出的血量。

血压:

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

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血压。

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一定范围(40-150次/min)内,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大。

}心输出量:

左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

=5~6L/min

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张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脉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平均动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大约为舒张压加1/3脉压。

心动周期: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自动节律性:

心肌具有的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窦性心律:

异位节律:

中心静脉压:

 

简述调节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取决于心率和搏出量,机体是通过对心率和搏出量两方面的调节来影响心输出量的。

(1)搏出量的调节主要包括心肌初长度改变引起的异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改变引起的等长自身调节和动脉压改变引起的后负荷的调节。

(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每分钟40-180次范围内,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

心率超过每分钟180次时,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充盈量减少,心输出量亦开始下降;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时,心舒期过长,心室充盈已接近最大限度,再延长心舒时间,也不会增加心室充盈量,尽管每搏输出量增加,但由于心率过慢而心输出量减少。

心率受植物神经控制,交感活动增强时,心率增快;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时,心率减慢。

简述心室泵血功能的基本评定指标是什么?

⑴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

⑵射血分数:

反映搏出量和心室总充盈量两个变量的关系,比单用搏出量评价心泵功能更为全面。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凡是能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可影响动脉血压,包括:

(1)每搏输出量,

(2)心率,(3)外周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正常心脏内兴奋的传导途径。

答:

窦房结→(心房)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左、右心室肌。

简述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

前三者是以肌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故总称为电生理特性。

简述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

答:

动脉血压是指动脉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强。

动脉血压形成需要以下条件:

(1)足够的循环血量

(2)心脏的收缩力

(3)外周阻力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试述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凡是能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可影响动脉血压,具体如下:

(1)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增大,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增大;每搏输出量减小,收缩压降低明显,脉压减小。

(2)心率:

心率加快,因为心率加快使舒张期缩短,舒张末期存留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从而使脉压减小;心率减慢,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心率改变对收缩压影响不明显。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增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舒张压升高更明显,脉压减小;外周阻力减小,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舒张压降低更明显,脉压增大。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老年人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对动脉血压的缓冲能力降低,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但由于小动脉同时硬化,使外周阻力增加,结果舒张压也升高。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它决定着血管内血液的充盈程度。

失血时,循环血量减少,血压降低;另一些情况,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系统容量增大,动脉血压也下降。

第七章呼吸系统

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潮气量: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为潮气量。

正常成人平呼吸时,潮气量为400~600ml。

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

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肺通气:

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平静呼吸:

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

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的气体交换发生在哪些部位?

各自的意义是什么?

答:

呼吸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部及组织,分别称为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1)肺换气:

其意义在于为机体提供新鲜的氧同时排出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2)组织换气:

在组织中,意义在于带走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为之提供氧。

简述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区别。

答:

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其特点是呼吸运动较为平稳均匀,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每分钟呼吸频率为12~18次。

当机体运动时,或者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或O2含量减少时,呼吸运动将加深、加快,这种形式的呼吸运动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这时不仅参与收缩的吸气肌数量更多,收缩更强,而且呼气肌也参与收缩。

在缺O2或CO2增多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呼吸困难.

简述呼吸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答: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

(1)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其中二氧化碳的结合形式包括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两种。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形成碳酸氢盐。

 

第九章 营养、代谢与体温调节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食物的热价

氧热价

呼吸商

体温

能量代谢

食物的卡价

氧热价

呼吸商

基本生理过程与原理

●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

●人体体温是怎样维持恒定的。

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分)

(1)肌肉活动:

使机体耗O2量和产热量增加,能量代谢显著增高。

(2)精神活动:

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及一般的精神活动时,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代谢率并无明显的增加。

而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由于随之出现的肌紧张增强以及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等原因,产热量可以显著增加。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延续到7~8小时左右,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

蛋白质食物的“额外”增加的热量约30%左右,糖类或脂肪则可“额外”增加4~6%的热量,混合性食物为10%左右。

因此,为了补充能量的这种额外消耗,在进食时必须加上这部分多消耗的量。

(4)环境温度:

人安静时,在20~30℃的环境中能量代谢最稳定。

环境温度低于20℃或高于30℃时,都可使能量代谢增加。

 

什么叫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的正常范围和意义如何?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是指人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

--2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不超出或不低于正常值的10~15%,均属正常。

--2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辅助方法,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可明显升高,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基础代谢率则明显降低。

--1

 

Welcome!

!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